1 / 148

(第 13 讲)复 习

(第 13 讲)复 习. 第一讲 引言:需要理解的几个概念 一、文化与文明 1. 几个典型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应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介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 陈炎. 复 习. 第一讲 引言:需要理解的几个概念 一、文化与文明 1. 几个典型的文化定义

ey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3 讲)复 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3讲)复 习 第一讲 引言:需要理解的几个概念 一、文化与文明 1.几个典型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应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介于存在和意识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陈炎

  2. 复 习 第一讲 引言:需要理解的几个概念 一、文化与文明 1.几个典型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人创造出来的,又一代一代的“社会遗传”而继承下去。物化产品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如工具、建筑、武器、艺术作品等);观念体系包括符号、思想、信仰、审美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包括各种制度、集团、仪式、社会组织方式及生活习俗等。

  3. 引言:需要理解的几个重要概念 2.文明的几个典型定义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感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文明是指在一个特定时代存在的一种特定文化或特定文化阶段。是文化的必然命运,文明是一种发展了的人性所能达到的最外在的和最为人为的状态。它们是一种结论,是继生成之物而来的已成之物,是生命完结后的死亡,是扩张之后的僵化,是继母土和多立克、哥特样式的精神童年之后的理智时代和石制的、石化的世界城市。——斯宾格勒

  4. 复习(第一讲)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 何谓审美文化? 所谓审美文化是指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从观念体系来看,它至少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范型与审美的权利机制。 具体来说,审美文化包括如下三个层次:一层是包括各种艺术品及其他具有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建筑、服饰及生活用品);另一层是审美、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念等组成的观念体系;再一层是审美行为方式。

  5. 三、审美文化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审美文化是一种交织着感性、理性和神性的文化,但感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根本规定性。审美文化始终与感性经验一体相关,而纯粹的理性文化和神性文化则远离甚至排斥感性经验。如果说理性的抽象和神性的冥思在使我们进入超感性世界的同时也使我们远离了活生生的感性世界,审美文化则使我们在与理性和神性的关联中始终保持着与感性世界的亲近,这便是审美文化最为根本而特有的价值。

  6. 第一章 西方审美文化 古希腊审美文化 其基本样式是人神游戏,并由鲜明的人本化和世俗化倾向。 中世纪审美文化 其基本样式是道成肉身,它以神文本,有明确的彼岸化立场。 西方审美文化形态 现代审美文化 其基本样式是人的自我崇拜,它以人为本,世俗化是其标志。 后现代审美文化 其基本样式是人性分裂,它以为人本,碎片化是其标志。

  7. 第一节 人神游戏:古希腊审美文化 一、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中关于各神的故事、英雄的传说、十二神各自掌管的领域和象征物,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多有领域,在神话思维的想象中,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认识和思考,表现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和伦理观。因此,古希腊神话所构建的世界是一个人神共游的世界,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神与人同形同性。同形是指神话中的神不仅与人具有一样的形体,而且也用与人一样的方式美化和装饰自己;同性是指神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具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如多情、爱美、嫉妒都是人神共有的特性。宙斯的风流与多情、赫拉的嫉妒与睚眦必报、阿波罗的理智、狄奥尼索斯的放纵都是与人一样的性情。(金苹果的故事把神人同性的内涵表现地淋漓尽致)

  8. 第一节 人神游戏:古希腊审美文化 第二,神人共居,彼此交融。古希腊神话世界是个神人共居、相互交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人可以通婚、繁衍后代,后代亦人亦神。如美少女欧罗巴与宙斯结合生了弥诺斯、拉达曼提斯、萨尔帕冬三个强大而睿智的孩子。再如女神雅典娜是雅典城的忠诚守护者等等。 第三,从价值取向看,在人神游戏的希腊世界中,是神向往与渴慕人的生活而不是人渴慕神的生活。如阿喀琉斯脚踵就是个典型例子。阿喀琉斯是海神之女的儿子,出生后神喻示他有两种命运,或默默无闻而生,或浴血奋战疆场而死。但他为了追求个人荣誉而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实际上表明希腊人的人生态度:选择现实而不选择永生,做人而不做神,他们在短暂生命中最求个人价值并能坦然面对死亡。

  9. 三、雕塑与建筑 1.雕塑 古希腊雕塑是西方雕塑的源头,它以神完美的形体向人们展示了人体的美,太阳神阿波罗健美匀称的身躯、阿弗萝蒂特那无可挑剔的优美曲线和形体,都是古希腊和谐、理性之美的最鲜明的表征。 希腊艺术的优美和谐,崇尚自然的美的法则反映在雕塑艺术中,充分体现了农业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希腊雕塑阿波罗和维纳斯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正如18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那样:“男性青年美的最高标准特别体现在阿波罗身上,在他的雕像中,成年的力量与优美的青春期的温柔形式结合在一起。”

  10. 三、雕塑与建筑 1.雕塑(续) 古希腊另一件伟大的雕塑作品就是米洛的维纳斯。维纳斯是美的象征和化身,她是爱与美的女神,她诱惑着所有的神和人,她用神秘而甜蜜的声音笑对那些被她征服的人们;这位人们无法抗拒的女神能将每位智者的心攫住。在维纳斯雕像中,充满了希腊艺术家和希腊人对自然的钟爱和崇敬,生命之血液在雕像的筋肉中奔流不息。

  11. 古希腊雕塑艺术因城邦与神庙建设而繁荣,雅典卫城的雕塑,广场中心的持矛雅典娜铜像,帕台农神庙的山墙、檐壁、陇间壁的浮雕以及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像柱,胜利女神像,遍布城邦的优胜运动员和英雄的雕像则体现了城市雕塑的政治伦理功能。古希腊雕塑家们找到了最能体现美的理念的形象,即合比例的人体。黑格尔认为,人体是表现心灵最适合的形象,人体是心灵特有的感性表现。因此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达到了最高的和谐。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广场和神庙的公共雕塑,把美的理念不留痕迹的赋予了优美的形象,尤其是人体形象。这些大理石雕像显示出的高贵、和谐、优雅、柔美发展到了极至。雕塑家们以人的伟大作为他们创造的主题,即使是神或女神也被刻画成完美和谐的人体。他们发现,没有什么形象能比人体更能表现美的理念了。

  12. 希腊人如此热衷赞美神,并把神用雕塑的完美形体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神本身体现着人的欲望、爱和理想,颂神实际上就是赞美人本身。因此,神像其实就是对人的力量和美的歌颂。他们对神的赞美体现出他们对肉体的颂扬,对一种自然质朴生活的热爱,它是对人自身与自然的肯定。这与中世纪对身体与性的禁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世纪对神的赞美往往与人的诅咒和劝诫联系在一起,受到赞美与供奉的不是人自身,恰恰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希腊人如此热衷赞美神,并把神用雕塑的完美形体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神本身体现着人的欲望、爱和理想,颂神实际上就是赞美人本身。因此,神像其实就是对人的力量和美的歌颂。他们对神的赞美体现出他们对肉体的颂扬,对一种自然质朴生活的热爱,它是对人自身与自然的肯定。这与中世纪对身体与性的禁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世纪对神的赞美往往与人的诅咒和劝诫联系在一起,受到赞美与供奉的不是人自身,恰恰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13. 三、雕塑与建筑 2.建筑 与雕塑一样,古希腊建筑也以其完美和谐的形式表现了人神共居的世界。多立克式的崇高建筑、爱奥尼式的优雅建筑、科林斯式的豪华建筑,无不充满人对神也是对自身的赞美之情。如建于公元前447—438年的多立克经典之作帕台农神庙(希腊国宝),神庙呈长方形结构,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柱身的一条条凹槽在光线明暗的变化中,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垂直结构,柱廊朴实厚重,整个建筑气势磅礴,是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14.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1.具有和谐统一、庄严宁静之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宗教性色彩浓烈,伦理色彩淡化,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西方社会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神庙和教堂是农业社会条件下最主要的城市建筑,他们都具有庄严神圣的象征意义; 3.希腊建筑既有高度的合目的性又不缺完美的艺术性、既高雅素朴又装饰得精巧美妙 4.古典建筑总体上达到了美的理念和感性形象的完美结合,具有一种理性美,这种理性美来自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其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发达为这种理性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5. 四、古希腊审美精神 古希腊神话、史诗、雕塑和建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人神交融的神话世界,这个世界既不是中世纪神学观念中的宗教世界,也不是现代社会的科学世界,而是一个拟人化、人格化、神性与人性和谐统一的审美世界。希腊神话世界观为西方审美文化提供了形而上的基础。它的表面逻辑是神创造人,体现了一种神话逻辑;实际上,是按照自身的尺度来创造神,是一种人性的逻辑、现实生活的逻辑,体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文化精神。 人身游戏的希腊神话世界强调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融与渗透,而且偏重于以生活世界来理解神性世界,将神性世界人间化、生活化,生活世界的神性魅力其实是人性的魅力。人神游戏的希腊神话世界是一个将感性与理性、理智与情感、人性与神性有机统一的审美世界。

  16. 第二节 道成肉身:中世纪审美文化 西方中世纪(公元5世纪——14世纪)审美文化变化的特征是:以神为本的基督教审美文化取代了人神游戏而受制于命运的古希腊审美文化。这一时期审美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圣乐、圣画和文学,教堂是这一时期审美文化最为核心的载体。在基督教神权中心与来世主义精神的主导下,人卑微地处于神——上帝的控制之下。因此,中世纪的审美文化是神本主义和来世主义,人生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幸福、自由及美好生活,这一切在尘世或现实都无法实现,只有到来世、到天国才能实现。这样,基督教徒就追求灵性世界,注重个人精神生活,以无限虔诚的态度去体验一种圣洁的人生,以现实的清心寡欲和苦修来换得来世的永生与幸福。

  17. 一、中世纪建筑与绘画 基督教圣像供奉派“道成肉身”的教义观念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精神基础。根据教义,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被钉死在现世的十字架上,上帝以此方式来救赎人类的罪恶。在这里,上帝成为人,具有完全的人性,同时又保有完全的神性,耶稣为人的缘故而交出自己,取得肉身并成为人,在十字架上为人受苦,这就是所谓的“道成肉身”。 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意味着,上帝以造物主、救赎主、使人成圣者三种方式显现自身,而耶稣基督就成为人类与上帝交流的桥梁。道成肉身理论力图以感性的、可见的形式来表征不可见的精神与上帝,从而实现对物性世界的超越和对精神天国的拥有。

  18. 一、中世纪建筑与绘画(续) (一)中世纪建筑及其审美内涵 1.教堂——中世纪人们通向天国的云梯上帝 中世纪建筑在今人眼中所呈现的审美样态在当时都是上帝存在的明证与上帝神性灵光闪现的象征。人的出生、洗礼、结婚、死亡,都要在教堂向上帝倾诉最深沉的情感。 2.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 拜占庭式——最具代表性的拜占庭教堂是建于公元532—537年的圣索菲亚教堂,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一个长方形圆顶教堂,圆顶有四座大拱门支撑,顶部则由小块玻璃组成的美丽镶嵌图案装饰,而且用32万两黄金和更多的银装饰。其恢宏与豪华现实了上帝的恩典与荣耀。

  19. (二)中世纪绘画及其审美内涵 中世纪绘画与建筑一样,同样是表现神的威严和崇高的,而且此时的绘画总是与教堂这种建筑相伴随行。 从主题来看,中世纪绘画大部分是关于基督教的,它具有浓郁的宗教象征色彩。尤其是它常在教堂装饰画中以具有强烈之“光”和明亮之“色彩”来隐喻和象征上帝。 总之,对“光”与“色彩”的格外关注是中世纪绘画受基督教观念主导的突出特征,这种色彩与光隐喻着上帝也隐喻了灵光对人的普照恩典。

  20. 二、圣乐与文学 (一)中世纪圣乐及其审美内涵 由于宗教生活是中世纪人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圣乐是他们在宗教活动中上帝交流的重要“语言”。如格林高利圣歌《垂怜曲》、《光荣颂》、《欢呼歌》、《羔羊赞》,都是每个基督信徒最为熟悉的。这些圣歌均无伴奏,全部用拉丁语清唱,在圣洁、美好、悠扬的旋律中,人们的内心得以平和,灵魂得以升华。他们在神圣的歌声中体验心灵超越的幸福,感受与上帝同在的幸福。

  21. 二、圣乐与文学(续) 二、中世纪文学及其审美内涵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宗教文学为主,其内容几乎都是译赞美上帝为中心的福音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等;其表现手法多为象征、梦幻等。 但丁的《神曲》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整个作品共有14233行,结构具有鲜明的神学色彩,比如全诗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每部分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序曲,共100首歌。其中三个部分中的地狱是现世,天堂永生之地,炼狱则是从现实到天堂的必经的苦难历程,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象征,色调阴冷灰暗;炼狱象征宁静和希望,色调柔和明亮,天国象征幸福与理想,色调光辉耀眼。 这一时期的文学所表现的仍是“道成肉身”的宗教观念主导下人们对神所居之彼岸世界——天国的追求,他们仍然在宗教的洗礼中追慕天国的美好,体验天国的幸福。

  22. 四、中世纪审美精神总结 1.中世纪基督教构筑了决定于被决定的人神世界; 2.中世纪基督教构筑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国,而不像希腊文化构筑了一个令神向往的人性世界; 3.与希腊文化的人本化、世俗化和入世化不同,基督教文化则是一种神本化、出世化合超越的文化; 4.希腊人对美的追求源于对物的秩序、理式及人自身的尺度,中世纪信徒则将美归结为上帝的属性,上帝神性的显现。他们宣称:“物体的和谐性、匀称性和秩序性所以是美的,原因在于:和谐是世界所可能达到的最‘像上帝’的那种统一性。……模拟了上帝的单纯性和简单的完整性”(吉尔伯特:《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P172); 5.中世纪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精神的天国中,在天国中追求人的完满性、丰富性和自由。

  23. 第一讲思考题 1.谈谈你对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的理解。 2.什么是审美文化?谈谈你对审美文化的理解? 3.古希腊神话、史诗所表现的英雄表现了什么审美特征? 4.以神话和雕塑为例,谈谈古希腊审美文化的精神实质。 5.谈谈你对《审美文化导论》这门课程的期待。(课堂作业)

  24. 复习(第二讲) 第三节 人性显现:现代审美文化 一、文艺复兴与现代审美文化 1. 文艺复兴简述: “文艺复兴”一词,是学者们用来描述1350——1550年在意大利形成的、继而在十六世纪上半叶传至北欧的思想、文学、艺术方面某些振奋人心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就是指思想界、文学界、艺术界掀起了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和艺术的复兴热潮, “人文主义”是这股热潮中几乎占据人们全部心灵空间的文化理想。

  25. 右图:圣女马达拉的思索(16世纪末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26. 二、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内核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科学的自由、自我决定的自由、自我实现的自由所汇聚的“人生而自由”。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与科学成了主导社会思潮的最强大的力量,中世纪的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精神大厦此时已被科学和理性夷为平地,此时人们不再谦卑地匍匐于神的脚下,而是在神的上面高呼“科学就是力量”、“我生而是自由的”。

  27. 第一,此时的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对抗与冲突中牢固确立了世俗生活的意义,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第一,此时的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对抗与冲突中牢固确立了世俗生活的意义,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三大特征 第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在高扬人的主体性过程中,还表现出人的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域对抗。 第三,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两者之间呈现出紧张的争斗态势,最终美与艺术取得了自己的合法领地,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性的存在。

  28. 三、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艺术表征 (一)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之一——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以小说、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现代城市表现出来。 1.在小说艺术中,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主人翁的“谁能告诉我,我是谁?”的问话实际上已经说明,人就是他自己,人是现代世界的主宰与中心。小说中的那些形象和内容不但宣告了宗教信仰的终结和解体(如《十日谈》第三天第八个故事中修道院长对农民夫妇的卑劣行径),而且还猛烈地抨击了禁欲主义对人性的禁锢于戕害(如《十日谈》第四天开头讲述的故事)。

  29. (一)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续) 2.在绘画艺术中,肯定人性和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特征也十分鲜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拉斐尔的《圣母子》,都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们世俗生活的意义。画中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打破了中世纪文化的僵化和沉闷,她的微笑给人们吹来了一股清风;大卫健美的身体也让人们重新找回了自己,这是当时“我去,我去把死人唤醒”这一口号在雕塑中的表现;拉斐尔画中的美丽的圣母子,吹响了人性美、人情美的响亮号角。

  30. 达芬奇《蒙娜丽莎》

  31. (二)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之二—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和统一(二)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之二—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和统一 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主体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理性魅力的审美文化。理性作为冲破神性统治最强有力的武器,它一方面把中世纪长期被神性压抑的人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对酒神那种放纵的感性和自由意志进行调节和控制,并最终使人的理性精神和主体性在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中得以彰显,使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得以实现。 在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如果说《蒙娜丽莎》和《圣母子》是人性显现的典范之作,那么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和《大卫》则是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对立统一的鲜明表征。在文学艺术中,高乃依的《熙德》、歌德的《浮士德》,是理性之光最耀眼的典范之作。

  32. 右图:花园中的圣母子 下图:草地上的圣母子

  33. 下图:大卫 下图:摩西

  34. (三)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之三——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三)现代审美文化特征之三——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从经济与宗教、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现代性就是世俗化的过程。因此,现代审美文化就是艺术与生活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治与宗教的分离、经济与政治的分离、功利主义的经济观与道德观的分离。(与古希腊、中世纪比较) 从艺术与生活宗教、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肇始的现代化、世俗化为19世纪艺术自主性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彻底分离(标志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生活是艺术最好的、唯一的学生;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它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回到生活和自然,并提高他们成为理想。)

  35. 四、现代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 ) 现代审美文化是对人的讴歌与礼赞,是对现世世界的眷恋与热爱;在现代审美文化中,人成为中心和自己生活的主宰,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再是神的奴仆;此时艺术中表现的理性与信仰的冲突、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尽管这一时期存在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灵玉肉的紧张冲突,但理性的中心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因此,理性主义成了现代审美文化的核心观念,它所追求的总体性、普适性、完整性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的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载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6. 第二讲思考题 1.以神话和雕塑为例,谈谈你对古希腊审美精神的认识。 2.以某件艺术作品为例,简要阐述现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精神,它与古希腊和中世纪审美精神有何区别。

  37. 复习(第三讲)第四节 感性碎片:后现代审美文化 一、后现代——一种文化现象 后现代是二战以后继现代而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特征概括,也是后工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灵状态。这个词更多的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反思和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人们不是根据这种文化自身的特征来把它看作一个完全成熟的、确定的事物,而是根据现代文化特征的消解与解构来定义它的。 既然后现代是一种不确定的文化样态,现代与后现代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后现代的出现并不意味现代审美文化的结束,后现代只是对现代文化中的元叙事、深刻、工具理性等观念的反思与批判。

  38. 二、后现代精神要旨 “现代”所对应的精神要旨是现代性,理性是现代性的观念核心,自由是现代性的终极价值取向,世俗化是它的运动逻辑。 与“现代”不同,“后现代”对应的精神要旨是后现代性,其观念核心是反思与批判,即对理性主体自身的反思,对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和批判,对普遍性、总体性、本质主义、实体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显著特征:不确定性,碎片化,非规范化,无我性与无深度性,卑微性和无可表达性;反讽、混杂性,狂欢,表演性,构成主义,内在性。

  39. 三、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后现代绘画、后现代建筑、后现代雕塑、过程艺术、大地艺术、后现代音乐、后现代文学。 (一)从杜尚(1887-1968)的作品谈起

  40. (二)“现成品”艺术的启示与影响 1.对现代艺术观念的颠覆,对本质论的解构。 现代审美文化时期对艺术本质的规定是:(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特的。(3)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4)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或技术。 2.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3.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被消弭和填平。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确立了新的艺术路径。现成品艺术意味着,生活中的任何对象都是可能的或潜在的艺术品,只要有某种思想、观念的投射,那么它就是艺术。

  41. (三)后现代绘画艺术 后现代艺术与其特性一样,形式多样,似乎没有任何主体和主导流派,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装置艺术、过程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层出不穷、变化无定。 如过程艺术,克里斯·怕登让人在七英尺开外朝自己左臂开枪,创造了代表作《枪击》。这幅作品与其他过程艺术一样,其普遍特征是极其注重艺术创造的过程、行为和体验,很少注重艺术创造的结果。这类艺术越来越不关心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只是成为在观者身上激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催化剂。 再如大地艺术,罗伯特·史密斯的《螺旋形防波堤》、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迈克尔海泽的《综合的一个》等都是典型作品。

  42. 后现代雕塑的审美特点 后现代雕塑不再像古典城市中的雕塑那样仅仅扮演艺术形象的角色,已不再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同时它也不像近代市民城市雕塑那样仅反映一种世俗化的倾向,近代雕塑那种反自然反和谐的主题。后现代都市雕塑又一次转向了自然,转向了更高的理性,此时的雕塑有两个主流,既回归自然、回到古典和高度抽象;雕塑中已没有一种永恒的主题,而是呈现一种多元共存的状况,雕塑形式瞬息万变。此外,后现代都市雕塑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而是作为一种“城市形象”。后现代雕塑更多的反映了个体审美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位艺术家和消费者的作品都体现出文化个体性特征。

  43. 后现代雕塑审美特点(续) 第一个特点是,由精英走向大众。从神圣的宗教圣地或美术馆走向公园、湖畔和广场等公共空间。 第二个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大量出现,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对美的观念的改变,传统意义的美的观念已经被打破,道德、伦理观念也同样被打破,于是变形的、抽象的雕塑大量出现。 第三个特点是,瞬时化和碎片化。后现代艺术的复制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和异化了人的想象力,大众文化艺术给人们提供了简单固定的模式,致使人们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瞬息万变、怪诞抽象的艺术与各种图像一道“把感觉粉碎成连续的片段,粉碎成刺激”。 第四个特点是,体现了艺术与经济紧密的新型关系即由“敌对关系”发展成“一种亲密暧昧的关系”。 第五个特点是,艺术真、善、美的观念已被打破。反映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抽象的、变化无常的雕塑几乎在都市的每个角落都会与你不期而遇。雕塑艺术处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市民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因此需要迎合大众的雕塑出现,另一方面,艺术家为了拉开艺术与现实生活距离,常常采用陌生化的手法来创作。

  44. 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差别 后现代建筑“建筑里的现代主义是崇高的,他们追求的是改造人们的生活,而后现代主义者需要的只是愉悦和美;和崇高相比,美总要低一筹。后现代主义不是要改造城市,而是生活在城市里,这是一个消费社会的城市,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颜色是很鲜艳的,对此现代主义者一定会抱怨说过于浮华。”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后现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差异不只是外观的差异,而是深层的文化差异。古典城邦建筑(工业社会以前的建筑)是宗教、政治、权利的象征,工业社会时期的建筑是高效、实用、完美功能的象征,而都市后现代建筑是货币的象征,是都市的形象。

  45.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审美意蕴 1.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化和严肃化建筑的批判。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纯净,后现代主义建筑则力求混杂;现代主义主张理性,可以说是理性发展到极点的产物,后现代主义则开始转向强调感性,是对传统理性的反叛;2.现代主义主张标准化、程式化,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多样化、矛盾化的折衷;3.现代主义强调“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因此功能性被极端的强调,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人类生活的精神家园”。总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人类精神生活、人性方面全面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现代科技、激进理性主义全面涉及建筑的激烈反叛。在形式的创作上,后现代主义设计者采取折衷理性的办法,似乎更注重人类的感情,力图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46.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总体特征 后现代都市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共存性,它不因有了某种新的形式而完全排斥另一种形式。 它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主流和主题,建筑样式经常处在一种快速变化中。 它反映的社会心理主要就是前面所说的两种倾向,即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和更抽象、更理性。 从消费层面上来看,它趋向时尚化与数字化、符号化,比如房地产商们呈现给消费者的首先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真正的建筑,人们预先付款并未真正马上得到房子的使用价值,而是在流行中消费一种时尚;而对于大部分公共建筑而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不是其艺术风格,而是其建筑规模的大小、高度、投资额和科技含量指标等庞大的数字。

  47. 后现代审美精神 后现代审美文化凸显了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可能的救赎之道。它反映着消费异化和理性异化条件下后现代人的单向度、平面化、边缘化、碎片化和无深度的本真存在状态。 后现代社会不仅面临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分裂,而且还面临着感性自身的碎片化分裂;后现代强调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响亮口号;后现代审美文化不是神圣的、精英的文化,而是世俗的大众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世俗化相比,它不追求现代审美文化的深度与本质,而是追求一种平面的、流动的不确定性。现代审美文化追求恒久和超越,后现代审美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快适。

  48. 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主体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理性魅力的审美文化。理性作为冲破神性统治最强有力的武器,它一方面把中世纪长期被神性压抑的人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对酒神那种放纵的感性和自由意志进行调节和控制,并最终使人的理性精神和主体性在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中得以彰显,使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得以实现。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主体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彰显理性魅力的审美文化。理性作为冲破神性统治最强有力的武器,它一方面把中世纪长期被神性压抑的人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对酒神那种放纵的感性和自由意志进行调节和控制,并最终使人的理性精神和主体性在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中得以彰显,使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得以实现。 后现代审美文化则是一种彰显个体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平面化、短暂化、碎片化、新奇化的审美文化。

  49. 复习(第四讲)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一)从历史纬度分: 以彩陶、岩画、玉器等为主要载体的史前审美文化; 以青铜器载体的夏商审美文化; 以诗、文、书、乐舞为载体的周秦审美文化; 秦以后有以诗歌、陶瓷、丝绸、园林、漆器、绘画、小说、乐舞为载体的各代审美文化。 (二)从审美类型分: 以社会体制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以艺术体系为中心的审美文化;

  50. 一、不同视野下的中国审美文化范型(续) (三)从社会结构上分: 朝廷审美文化、士人审美文化、市民审美文化和民间审美文化。 (四)从思想基础上分: 儒家型审美文化 道家型审美文化 佛教型审美文化 士人型审美文化 屈骚型审美文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