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開放系統模式

開放系統模式. Ackoff: 第二次大戰代表一個始於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紀元一機器時代 machine Age 的結束,同時象徵另一新紀元一系統時代的開始。 在機器時代,人類試圖將世界拆開,將這個世界中的事物以及人類對事物的經驗,分解到最後不可再分為止。二次大戰後,開始邁入系統時代,一個系統是一整體,只要一被拆散,就會損失一些重要特性,因此必須整體研究,不再以部分解釋整體,而是以整體說明部分。. 一般系統理論. 一 .Boulding 認為在宇宙中,因有各類系統,因此產生了系統層次,共有九種層次: 1. 靜態結構:最原始與基本的,組成份子與母體間所呈現的絕對是靜止或固定關係

evon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開放系統模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開放系統模式 • Ackoff:第二次大戰代表一個始於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紀元一機器時代machine Age的結束,同時象徵另一新紀元一系統時代的開始。 • 在機器時代,人類試圖將世界拆開,將這個世界中的事物以及人類對事物的經驗,分解到最後不可再分為止。二次大戰後,開始邁入系統時代,一個系統是一整體,只要一被拆散,就會損失一些重要特性,因此必須整體研究,不再以部分解釋整體,而是以整體說明部分。

  2. 一般系統理論 • 一.Boulding認為在宇宙中,因有各類系統,因此產生了系統層次,共有九種層次: • 1.靜態結構:最原始與基本的,組成份子與母體間所呈現的絕對是靜止或固定關係 • 2.齒輪結構:具有部分動態的靜態系統,可以完成事先已被嚴密界定的工作。 • 3.自動機械系統:此系統可完成一些有限度的自我操作動作。

  3. 一般系統理論 • 4.開放系統:此系統自我運作、自我調節,並根據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決定運作原則,這是生物和無生物發生區別的層次 • 5.規劃成長系統:此系統並非一成不變的複製,而是藉由事先已規劃的程序加以發展 • 6.動物系統層次:其特徵是有目的的行為,流動性增大,及有自覺。 • 7.人類層次:把人當作一完整系統,有自覺及運用語言和符號的能力

  4. 一般系統理論 • 8.社會系統:特點是注意訊息的內容和意義,注意價值系統的性質和面向,注意將一切意象變為歷史紀錄,注意芸術、音樂與詩歌的特徵意義,以及注意人類複雜的情緒。 • 9.形而上系統:終極、絕對以及無以逃避的不可知。 前三層次是物理或機械系統 其次三個系統是生物系統, 最後三個層次是人類及社會系統。

  5. 一般系統理論 • 二. Scott指出上述的發展趨勢 • 1.運作上越來越複雜 • 2.組織結合越來越鬆散 • 3.越來越依靠資訊之傳遞 • 4.越來越能自我維持 • 5.越來越與外在環境維持開放關係

  6. 開放系統理論 • input → transformation →output ↑ feedback 一.輸入: 1.以活動及種類分 a、原料、資金、生產工具 b 、勞力 2.性質 a 、肯定輸入:所輸入之東西對於組織目標能發揮高度功效。 b 、否定輸入:所輸入者,對達成組織目標,產生阻礙作用。

  7. 開放系統理論 • 二、轉換 • 1.針對輸入品,加以質的轉變,成為一種新的型態後,在將其輸出於迫切需要環境中。 • 2.另一種轉換就是勞力之轉換。 • 三、輸出: 是判斷組織成功或失敗的重要依據 • 四、回饋: • 社會環境對組織輸出活動的一種反應,有肯定及否定兩種。

  8. 學校系統之開放運作 • 一.應然與實然的落差依舊在。 • 二.學校的輸入:資源與限制 • 1.資源:a 、人力 • b 、物力 • c 、財力 • 2.限制:a、法令規定 • b、家長期待 • c、社會潮流或趨勢

  9. 學校系統之開放運作 • 三.學校之次級系統 1.結構次級系統:主要任務在訂定學校成員間的基本權力職務與權力結構 2.人際次級系統:功能在傳達成員的感受與建立組織氣候與文化 3.策略次級系統:其任務對現今與未來的問題,蒐集資料並提出應對的策略。 4.技術次級系統:其任務乃在執行各種教學與校務活動。

  10. 學校系統之開放運作 • 四.轉變:藉輸入和各次級系統的運作,進行轉換過程。其活動保括 • 1.酬賞 2.教學 • 3.角色扮演 4.決策 • 5.評鑑 • 五.輸出:知識獲得,行為之改變,技能之培養,品行陶冶 • 六.回饋:肯定與否定。

  11. 封閉與開放系統模式在假設上的不同 • 封閉系統模式 • 1.注重團體的目標與 『應該』完成的任務 • 2.組織的特徵層層向下的官僚體制與各有所司的職務 • 3.各種行動都需要有設定的正式目標 • 4.只有一種最佳方式來達到最大效率或效能 • 5.靜態的關係 • 6.主管對所處團體有絕對責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 • 7.所有活動都在團體的封閉系統中執行運作 • 8.溝通的管道已被設定,並侷限於內部系統中

  12. 封閉與開放系統模式在假設上的不同 • 開放系統模式 • 1.注重環境的限制與『可以』完成的任務 • 2.組織是內部各次系統間的互動,與外部體系之間的折衝 • 3.各種行動的導向應由環境的需求來決定,不死訂標準 • 4.有一種以上的方式來達到滿意度與效能 • 5.動態的關係 • 6.主管因環境變數的限制,所以不能責任一肩挑 • 7.團體藉由『輸入輸出』的過程與環境交會,並取得平衡 • 8.溝通的管道不但存在於各次系統中,也存在於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間

  13. 環境變數的影響 • 一.學校所處系統網 • 家長會 → 教師會 • ↑ ↗ ↘ • 利益團體 → 學校 → 傳媒 ↗ ↘ ↖ ↗ • 立法機構 →

  14. 環境變數的影響 • 二.Meyer Scott把環境分為 • 1.制度環境:要求個別組織遵守所制訂之規則典章,以交換對其合法地位的承認與支持,如:學校、政府 • 2.技術環境:要求個別組織生產成品或提供服務,以交換一定財貨。如自由市場公司,工廠。

  15. 環境變數的影響 • 三、四種環境型態 制度環境 • 強 弱 • 技 強 • 術 • 環 • 境 弱

  16. 環境變數的影響 • 1.高制度高技術:此種組織不但需要創造成品在市場上競爭,且需要受嚴格法規管制 2.低制度高科技:多半製造業或是商業公司,運作主要受市場競爭而決定。 • 3.高制度低技術:無須受自由市場壓力(受到某種保障),但在運作上必須嚴守法律的規定,如學校、教會、福利、法律機構。 • 4.低制度低技術:此類機構受到來自制度與技術環境壓力均較低,許多提供個人服務的機構均屬此類。

  17. 影響組織與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依賴性 • 一.Aldrich與Mindlin指出: • 組織必須由環境中吸取資源或是資訊,與環境的交互關係,須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依賴性的程度而定。有的能自主自足,有的必須與環境接觸頻繁才能生存。

  18. 影響組織與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依賴性 • 二.Scott:影響組織與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依賴性的變數: • 〈一〉不確定性 1.同質的程度:組織所面對的各環境實體是否有相似的特性 2.穩定的程度:組織所面對的環境實體是否正面臨重大變遷 3.威脅的程度:組織所受到或給予的各環境實體的威脅程度 4.孤立的程度:組織與各環境實體的相連程度 5.合作的程度:組織所面對之環境實體是否和諧或是各自為政

  19. 影響組織與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依賴性 • (二)依賴性 • 1.資源豐富的程度:係指組織自環境中獲得所需資源的難易程度。 • 2.資源集中程度:組織所需資源的分配程度。如果集中少數地方,則依賴性就高。 • (三)同質性低,穩定性低,威脅性高,孤立性低,合作性低的組織,不穩定性越高,另一方面資源越稀少或是越集中,則依賴性高。

  20. 環境的影響 • Katz與Kahn將學校受環境的影響分類如下: • 1.文化的:包括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種族的分歧,道德系統的運作。 • 2.政治的:包括教育法令,權力分配系統,所屬社區派系結構 • 3.經濟的:包括教育財政,政府專案輔助,就業市場等。 • 4.資訊與科技上:知識的進步,學術交流的管道,與學校技術的改進。 • 5.物質的:包括學校的設備,建築的新舊,交通工具等。

  21. 學校屬於開放或封閉 • 封閉系統 開放系統 • 1.不需激烈競爭 1.公立學校升學率太低減 • 就可獲得資源 班,併校,廢校 • 2.公立學校在預 2.學校自籌經費的實施 • 算上雖有受限,但 • 不因品質差而得到 • 較少輔助,反而更多

  22. 開放系統模式之主要理論 • 一、一般系統理論 • (一)由Bertalanffy(貝特藍菲)所創,用以解釋生物現象,鮑丁加以發揚光大,使上述系統層次的觀念對以後組織理論提出了很好的架構。 (二) Bertalanffy主要論點: • 1.生物中的有機體是一種具有各種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系統,且每一系統又包含一些次級系統如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

  23. 開放系統模式之主要理論 • 2.邊界的觀點:是將系統本身與其他環境分開,有的系統邊界森嚴形成封閉,有的系統允許外界輸入---開放系統。 (三)Miller與Buckley區別封閉的開放系統 1.持封閉系統理論,以熵效應(entropy)說明組織終將敗亡,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系統走向衰亡,不但能源耗盡,內部結構也因此崩解。開放系統則主張由外在環境吸收資源,系統不但不會死亡,反而會再生,產生負熵 效應(negentropy)

  24. 開放系統模式之主要理論 2.開放系統的二種功能 a.生物維持(morphostasis):為維持系統既定形式、結構與目標的運作過程。例:生物中的循環系統 b.生物再生(morphogenesis):系統升級與興革過程,為應付內外變化,系統必須藉學習、成長與分化的手段,達到進化的目標,以避免淘汰。

  25. 開放系統模式之主要理論 • (四)開放系統強調外在環境不再只是被視為是敵對且顛覆系統,使之產生效應的得的元凶,反之適度的接受衝擊與從中吸取能源,反而是系統再生的不二法門。

  26. 權變理論 • 一.基本假設 • 1.世上沒有所謂的組織最佳策略 • 2.兩個不同形式的組織方法不會造成相同的效率 • 3.最好的組織策略必須依環境的特性而變動 • 二.主要論點 • (一)Fiedler領導權變理論

  27. (二)Camrence與Lorsch整合權變理論 • 1.現代組織已無法完全封閉,必須依環境需求運作,因此要採用理性或自然系統模式必須依組織的形式與所處環境而定。 • 2.在同質性高,穩定性高的環境中採理性系統模式,若環境極為多變且動盪,則採自然系統模式。 • 3.將開放系統置於較高層次,理性與自然系統模式則可在其下依環境需求加以取捨。

  28. (二)Camrence與Lorsch整合權變理論 • 理性 自然 • 4.理性系統模式較自然系統早出現。

  29. (三)Galbraith資訊流通模式 • 1.在極度複雜與不安定組織中,必須藉由大量資訊注入,以維持高水準的運作,如果系統穩定,則對資訊需求較少。 • 2.不同組織因為規則、層級與集中化的程度,而影響到資訊的流通。 • 3.針對系統的需求而得到適量的資訊,乃是行政者必備能力。

  30. (四)Thompson層次模式 • 1.理性,自然,開放系統可同時運用在一組織中,而不發生排斥作用,不過同一組織層次,只能選用一種模式,以免矛盾。 • 2.借用Parsons的組織分類 • a.技術層次 b.經理層次 c.機構層次 • 3針對不同層次,應採用最適合特性的模式 • 技術層次-理性 經理層次-自然 • 機構層次-開放

  31. (五)Etzioni機構模式 • 1.引用Weber與Marx的理念,主張即使管理者用盡心思,其與員工仍處對立狀態 • 2.控制成為組織運作必要手段 • 3.組織取捨:組織衝突,雖可經由適度行動化解,但不能完全消滅 • a.團體利益與個人需求 b.權力集中或自治 • c.正式或非正式組織熟輕熟重 • d.經理階層或員工利益 • 4.衝突既不可免,必須將理性與自然系統模式合用,理性處理權力分配,自然處理員工心理需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