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25 Views
疫病控制研究室工作总结. 郑瑞峰 2009.11. 目 录. 项目开展情况. 工作特点与亮点. 经费使用情况. 项目开展情况. D. A. C. B. E. 组织领导. 工作开展情况. 猪蓝耳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 细菌药敏平台建立. 产业调研. 消毒技术示范应用. 组织领导. 按照分工明确、确保实效的原则,成立了由研究室专家、专家顾问组、研究工作组和办公室组成的研究室内部机构,建立起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团队管理制度。 每月定期组织内部会议,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保证团队整体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E N D
疫病控制研究室工作总结 郑瑞峰 2009.11
目 录 项目开展情况 工作特点与亮点 经费使用情况
项目开展情况 D A C B E 组织领导 工作开展情况 猪蓝耳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 细菌药敏平台建立 产业调研 消毒技术示范应用
组织领导 按照分工明确、确保实效的原则,成立了由研究室专家、专家顾问组、研究工作组和办公室组成的研究室内部机构,建立起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团队管理制度。 每月定期组织内部会议,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保证团队整体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依据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有关要求,本研究室起草编写了北京市创新团队疫病控制研究室建设任务书、研究室与大兴、通州、平谷等6个综合试验站的任务合同书,并制订了研究示范内容的详细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了生猪疫病控制研究室工作交流会议,会上研究室与大兴、通州、平谷等6个综合试验站签订了任务合同书组织召开了生猪疫病控制研究室工作交流会议,会上研究室与大兴、通州、平谷等6个综合试验站签订了任务合同书
产业调研 1-6月,以区县报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猪场随时就诊三种方式,深入京郊11个区县养猪场户,针对猪病预防与控制中的突出问题展开需求调研。开展了养猪现状概查,并根据养猪现状概查情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详查工作。 每月汇总11个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的猪瘟、口蹄疫抗体监测及猪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实时监控重大动物疫病。 • 在海淀、昌平、大兴等11个区县,通过走 访县、乡级兽医站及养殖场、 户,对北京 绿都种猪有限公司、建新猪场等15个猪场 进行了疫病发生情况、免疫及用药情况的 流行病学调查。对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 了6个场、户和2个屠宰场的220份猪血清 及组织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了猪蓝耳 病、猪瘟、猪圆环病、猪伪狂犬、猪流感 等项目的抗原、抗体检测。
产业调研 7-9月份,查阅了国内外生猪养殖过程中关于疫病控制技术的资料,对目前生猪疫病发生的原因及疫病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7-10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深入通州、大兴、房山、顺义和平谷5个综合试验站开展针对性详查,同时在这5个区县的综合试验站所涉及的20个规模化场和50个散养户采集样品280余份,分别进行了细菌、病毒的检测,由浅入深调研基层的需求和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调研 8月25日和26日对10个郊区县的150余家猪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访谈和问卷调研,5人参加了此次现场调研活动。利用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了目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疫病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材料收集后,进行了录入、并对材料进行了认真分析、汇总,形成了房山和门头沟2个区县完整的调研总结报告。
产业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北京市生猪疫病控制情况总体良好,无重大动物疫病,但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随着国内外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变异、增加,市场流通加速,疫病越来越复杂,多种疾病混合、继发感染,造成了难防、难控的局面, 急需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 为提高北京市生猪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和疫病防治能力,使其更为规范化、科学化,还需进一步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相关技术的科技研发能力,加大疫病防控实施力度。
高效环保消毒技术的示范应用 对通州万全猪场、怀柔华都种猪场等各试验点进行了消毒情况摸底调查,并采集了样品完成实验室检测425份,在调查和检测数据基础上形成了初步调查分析报告。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养猪业生产当中,普遍存在养殖场户盲目使用消毒剂和消毒操作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同时消毒过程中也具有尚未解决的技术难点,以至滥用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消毒的低效、对环境的污染、耐药病原微生物的产生,甚至消毒剂在动物产品中的蓄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具有诸多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形成了《现场消毒技术规范》、《现场消毒效果检测采样规程》和《现场消毒效果检测实验室操作规程》(草稿)。
高效环保消毒技术的示范应用 2009年6月,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消毒效果检测技术的示范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毒技术试验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在消毒剂的使用中,由于各个场户养殖环境的差异,消毒效果也不同,为了了解各种消毒剂场户的消毒效果,现场消毒效果检测技术是验证消毒剂现场使用效果的最好手段,养殖企业和基层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简单的条件进行试验,通过消毒剂对自然菌杀灭作用的指标数据进行消毒剂消毒效果的评价,根据结果可以随时进行消毒剂使用的调整,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高效环保消毒技术的示范应用 筛选消毒剂 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多种疫病流行的状况,一些场户由于水源的问题造成腹泻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不但应对环境进行消毒,同时也应进行饮水消毒,为此筛选了可以进行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戊二醛和季铵盐,对无囊膜病毒、囊膜病毒、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体、真菌、寄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安全无毒性,适于示范推广。
细菌药敏平台建立 利用已经成熟的药敏试验平台,开展致病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并建立猪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数据库平台。 深入到通州、大兴、房山、顺义和平谷5个综合试验站所涉及的20个规模化场和50个散养户,采集病死猪的组织样品280余份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了生化及血清型鉴定,并对鉴定的致病菌进行了25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测试,分析比较各来源致病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情况,并将药敏试验、耐药性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养殖场户,指导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药敏平台建立 为了使细菌药敏、耐药性检验、监测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指导临床生产,拟将团队阶段性的数据采集与临床细菌耐药性数据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猪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数据库平台。目前已进行了网络数据库平台的部分前期工作。
猪病监测工作 2009年1-10月份,共监测了18个区县的545个养猪场户,其中包括143个种猪场、213个商品猪场、164个散养户、25个屠宰场。共采集各类样品19692头份,开展了口蹄疫、猪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猪乙脑、布病、炭疽、猪链球菌病和猪流感10种疫病的实验室监测。
猪病监测工作 在调研和监测的基础上,将采样场基本信息进行了填表登记,对各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并录入生猪主要疫病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猪病调研及监测数据库。 2009年由于条件不具备,先期建库采用EXCELL表格的方式分类建设初级数据库,2010年后计划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市诊断所建成数据中心,采集各区县的流调、监测数据入库。
猪蓝耳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诊断技术 通过对猪蓝耳病病毒经典株与高致病性株的序列分析,设计引物,已经研制出了鉴别猪蓝耳病经典株与高致病性毒株的双重荧光RT-PCR诊断技术。同时分别建立了蓝耳病病毒通用RT-PCR检测方法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RT-PCR检测技术。 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与强毒株序列的差异,研制构建了荧光RT-PCR鉴别方法,用于疫苗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的鉴别诊断。
猪蓝耳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 猪蓝耳病流行株分析 2009年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采集的样品,分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并进行了鉴定,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成功研制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在广东、江苏等六省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学试验,获得了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生猪疫病控制宣传工作 在产业调研的同时,深入到各养殖场户推广、宣传生猪疫病控制科普知识,现场指导、示范疫病防治技术。 从7月份开始,结合生猪疫病控制的工作进展,每月定期出一期工作简报,宣传疫病控制的研究、示范、推广应用成果,加强与各研究室及综合试验站的交流合作。
生猪疫病控制宣传工作 为指导生猪养殖场户科学合理掌握消毒技术,编制了《养猪场消毒问答》,针对养殖生产中常见的消毒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提出合理的操作方式。 编制了《养猪场兽药使用问答》,指导生猪养殖场户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工作特点与亮点 体会:工作关系 被动-主动 对立-融洽 双赢:研究室+客户 首次对北京地区生猪疫病防治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基本摸清了当前生猪疫病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为有效控制猪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果应用的广泛性得以重新认识和加强:在北京地区首次对猪源致病菌的耐药性进行系统监测,建立基于时间和空间的京郊猪群中致病菌的耐药性图谱及其应用平台,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从而减少因耐药性引起的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威胁。
工作特点与亮点 猪蓝耳病经典、变异株一步快速检测,同时实现了猪蓝耳病两种病毒的鉴别诊断。 在配合弱毒疫苗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为蓝耳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经费使用情况 本项目资金实际支出与预算一致,无调整事项,资金支出符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已支出项目包括: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31万元,测试化验加工费15万元,燃料动力费2万元,会议费1.5万元,管理费2.1万元,共计51.6万元(诊断所);疾控中心:30万元。 未支出项目包括:差旅费3万元,会议费4.9万元,出版文献3.5万元,劳务费5万元,其他2万元,共计18.4万元(诊断所);疾控中心:40万元。
下一步工作 影响繁殖生产的疫病要加强 影响生长的疫病重点研究 宣传 信息发布 定期交流与沟通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