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第八章

第八章. 語暢異常. 壹、口吃的定義與特徵. 語暢異常係指說話急促不清,說話時或想說話時,把語句的開始某些語音或音節重複、延長、或結巴;造成手語難發、連發、延長或中斷的現象,俗稱為口吃。. 壹、口吃的定義與特徵. 特徵: (一)重複語音達三次以上,且連續如此。 (二)延長語音達二秒鐘以上 (三)中斷所說的詞句或添加特定的語音或字詞 (四)手語難發 (五)急促不清 (六)除前述特徵外,為避免談話不流暢而產生搖首頓足、皺眉、掙扎等身體動作等行為。. 貳、口吃的發生率. 一、 Andrews & Harris( 1964 )

ev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 語暢異常

  2. 壹、口吃的定義與特徵 • 語暢異常係指說話急促不清,說話時或想說話時,把語句的開始某些語音或音節重複、延長、或結巴;造成手語難發、連發、延長或中斷的現象,俗稱為口吃。

  3. 壹、口吃的定義與特徵 • 特徵: • (一)重複語音達三次以上,且連續如此。 • (二)延長語音達二秒鐘以上 • (三)中斷所說的詞句或添加特定的語音或字詞 • (四)手語難發 • (五)急促不清 • (六)除前述特徵外,為避免談話不流暢而產生搖首頓足、皺眉、掙扎等身體動作等行為。

  4. 貳、口吃的發生率 • 一、Andrews & Harris(1964) • 估計在幼兒學話階段,約有5%的孩子會經歷口吃的現象。 • 在2-5歲間發生率最高,之後逐漸降低,至12歲時就很少發生。 • 口吃的比率男>女,保守比率為3:1 • 腦傷兒童發生率也比較高。

  5. 貳、口吃的發生率 • 二、Van Riper & Emerick(1984) • 1.性別:男>女,比率為4:1 • 2.年齡:主要發生於兒童期 • 3.家族史 • 三、根據1984年美國教育部向國會的報告書中指出,美國學齡兒童有口吃的出現率為0.7%

  6. 參、口吃的成因 • 一、遺傳體質、中樞神經病變、模仿或環境壓力等因素。 • 二、Van Riper & Emerick(1984) • 1.體質論(Constitutional Theories) • 2.神經(衰弱)症(Stuttering as a neurosis) • 3.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ies)

  7. 參、口吃的成因 • 三、Shames & Wiig(1990) • 1.大腦優勢理論(Cerebral Dominance) • 2.生物化學和生理學的理論(Biochemical & Physiological Theories) • 3.遺傳說(Genetic Theory) • 4.遺傳診斷語意發生學理論(Diagnosogenic-Semantogenic Theory) • 5.神經理論(Neurotic Theories ) • 6.制約理論(Coditioning Theories )

  8. 參、口吃的成因 • 三、Shames & Wiig(1990) • 7.正常的不流暢(Normal Disfluency) • 8.環境壓力引起的不流暢

  9. 肆、口吃的發展 • Bloodstein(1987) • 第一階段:口吃是一種插曲,發生在孩子慌張又要說話的時候,或覺得有壓力的時候,主要症狀是重複的現象,通常發生在句子的開始。 • 第二階段:是一種習慣性,兒童自認為自己是口吃者,且有些擔心。發生在興奮狀態或快速說話的時候。

  10. 肆、口吃的發展 • Bloodstein(1987) • 第三階段:口吃者在特定的情況下可能有所改變,會注意某些困難發的音或字,以較簡單的來代替,有些逃避說話場合的傾向。 • 第四階段:口吃者非常擔心自己的口吃,害怕某些語音、字和情境。常有自的代用現象,逃必須說話的場所,通常發生在青年其晚期或成年期。

  11. 肆、口吃的發展 • Van Riper(1978)口吃的過程 • 1.原發性的口吃,正常的不流暢。 • 2.轉換階段,特色為重複更快,延長的時間更長,且少有規則。 • 3.續發性口吃,特色為掙扎、害怕和逃避的現象。

  12. 伍、口吃的評量 • 一、口吃的評量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語言治療師再做診斷時,必須敏感的考慮許多因素,非只測量出重複和延長的部分即可,尚應測量說話反應的一致性、歷史、環境等。

  13. 伍、口吃的評量 • 二、李淑娥(民76)口吃的評量分為 • (一)嚴重度 • 1.口吃出現的頻率 • 2.口吃出現的時距(秒) • 3.伴隨動作 • 4.逃避何種情境、對本身口吃之看法、社交障礙、職業障礙等問題。

  14. 伍、口吃的評量 • 二、李淑娥(民76)口吃的評量分為 • (二)早期口吃的危險信號 • 1.大部分的說話情境,不流暢的口吃現象佔總字數的10%以上,持續六個月以上,越來越嚴重。 • 2.不適當中段時間,平均2秒以上。 • 3.大部分的口吃現象為拖長音和中斷,重複音常重複3次以上。

  15. 伍、口吃的評量 • 二、李淑娥(民76)口吃的評量分為 • (二)早期口吃的危險信號 • 4.伴隨很多怪異的動作。 • 5.已出現負面感覺。 • 6.不順暢出現時,眼睛不敢看對方。 • 7.父母態度不正確,過分焦慮、緊張、懲罰其不流暢。

  16. 伍、口吃的評量 • 三、Van Riper & Emerick(1984) • 初期的口吃個案在治療或諮商前,需找出兒童是否真有口吃。 • 1.表現出多少不順暢 • 2.事什麼類型的說話中斷

  17. 陸、口吃的治療 • Van Riper & Emerick(1984) • (一)初期口吃治療 • 1.預防與降低負面情緒 • (1)減少處罰 • (2)減少挫折 • (3)增加挫折容忍力 • (4)減少焦慮、罪惡感、仇恨 • (5)遊戲治療 • (6)創造性的戲劇

  18. 陸、口吃的治療 • Van Riper & Emerick(1984) • (一)初期口吃治療 • 1.預防與降低負面情緒 • (7)家長諮商 • (8)減低溝通壓力 • (9)如何預防說話吞吞吐吐 • (10)降低流暢性的標準 • (11)減少溝通要求 • (12)去除口吃的刺激值(規範/標準)

  19. 陸、口吃的治療 • Van Riper & Emerick(1984) • (一)初期口吃治療 • 1.預防與降低負面情緒 • (7)家長諮商 • (8)減低溝通壓力 • (9)如何預防說話吞吞吐吐 • (10)降低流暢性的標準 • (11)減少溝通要求 • (12)去除口吃的刺激值(規範/標準)

  20. 陸、口吃的治療 • Van Riper & Emerick(1984) • (一)初期口吃治療 • 2.培養專長 • (1)增加流暢性 • (2)減敏治療 • (3)預後

  21. 陸、口吃的治療 • Van Riper & Emerick(1984) • (二)定型口吃的治療 • 1.心理治療 • 2.制約法(流暢說話法) • (1)古典制約法 • (2)操作制約法 • (3)改變口吃方式法 • (4)治療順序:動機-辨認-減敏期-改變期-漸進(塑造)期-穩定化

  22.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一)年幼口吃者的治療 • 1.環境治療 • 2.直接治療 • (1)心理治療 • (2)系統減敏法 • (3)親子互動作用 • (4)父母和家人的諮商

  23.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二)積習性口吃的治療 • 特色:過度的緊張和用力,說話斷斷續續,多餘的動作,痛苦的感受自己說話的缺陷。 • 1.治療的一般目標 • (1)改變說話方法 • (2)改變感覺方法 • (3)改變與環境互動的方法

  24.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二)積習性口吃的治療 • 2.治療策略 • (1)目標行為 • 消除或減少逃避行為 • 減輕說話的焦慮感 • 學得控制口吃的能力,不在感到無助和焦慮。

  25.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二)積習性口吃的治療 • 2.治療策略 • (2)治療模式 • 系統減敏法 • 心理治療法 • 基本語意治療 • 角色扮演 • 自我管理

  26.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二)積習性口吃的治療 • 3.轉換和維持 • 4.維持和復發

  27. 陸、口吃的治療 • Shames & Wiig(1990) • (三)口吃的預防 • 建立適當的語言環境 • 父母提供孩子正面的語言模式與互動機會

  28. 陸、口吃的治療 • 李淑娥(民76) • (一)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 1.建立新的說話方式 • 2.穩定新的說話方式 • 3.類化新的說話方式 • 4.維持流暢說話

  29. 陸、口吃的治療 • 李淑娥(民76) • (二)兒童口吃之治療 • 1.改善家庭情況 • 2.提供正確的說話模式 • 3.加強患童說話的能力

  30. 陸、口吃的治療 • 李淑娥(民76) • (三)團體治療 • (四)預防復發 • 1.定期追蹤輔導 • 2.強調個案對自己的說話方式負責 • 3.隨時溫習治療計劃 • 4.利用團體聚會,筆齒鼓勵,互相增強

  31. 柒、迅吃 • 一、迅吃的定義 • 語言混亂現象呈現語言的組織問題,構音困難,以及至少在表面上類似口吃般的語言不流暢。 • 特色:言語內容組織貧乏,言語滔滔不絕而無法自制,而且說到一半會突然中斷。

  32. 柒、迅吃 • 二、迅吃與口吃的異同 • Perkins(1977)認為迅吃與口吃是「相重疊的行為,迅即是在頻率及節奏上出了毛病,它的範圍包括流暢性的問題,她是和口吃重複的」。迅吃包含了言語不流暢「迅吃說話時含混不規則,使得話語模糊不清」。 • 迅吃與口吃差異主要關鍵,再於說話十呈現的反應與態度,迅吃者不會發展出焦慮、害怕、恐懼等情緒;口吃者則會有此情形。 • 口吃者話未能說完時,會有想把話說玩的念頭,迅吃者則無。

  33. 柒、迅吃 • 三、迅吃的矯治 • 將說話的速度放慢 • 高聲朗讀 • 清晰的思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