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10-2  戰間期──歐美國家的轉變

【 經濟繁榮 】. 【 外交孤立 】. 10-2  戰間期──歐美國家的轉變. 一、美國. 戰後經過短暫性的適應之後,開始有著空前未有的 【 繁榮 】 └─→(1) 以 【 金融業 】 和 【 工商業 】 表現最突出     【 農業停滯 】 (2) 整體說來,美國人民逐漸 【 富裕 】 ,生活日漸 【 安適 】 └─→ 美國的 【 人口 】 只佔世界的6 ﹪ ,卻消耗全世界        所產的 3/4 的 【 橡膠和石油 】. 外交方面,美國偏重 【 孤立主義 】 , 【 拒絕干預歐洲事務 】. 回前頁. 威爾遜總統.

ev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10-2  戰間期──歐美國家的轉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繁榮】 【外交孤立】 10-2 戰間期──歐美國家的轉變 一、美國 戰後經過短暫性的適應之後,開始有著空前未有的【繁榮】 └─→(1)以【金融業】和【工商業】表現最突出    【農業停滯】 (2)整體說來,美國人民逐漸【富裕】,生活日漸【安適】 └─→美國的【人口】只佔世界的6﹪,卻消耗全世界        所產的3/4的【橡膠和石油】 外交方面,美國偏重【孤立主義】,【拒絕干預歐洲事務】

  2. 回前頁

  3. 威爾遜總統 哈定總統 Mourners outside the Wilson home soon after Woodrow's death.

  4. Lloyd George of Britain, Orlando of Italy, Clemenceau of France, and Woodrow Wilson

  5. 二、歐洲民主國家 (一)【德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滅亡 2【威瑪共和】建立  └──→(1)【政治、社會】頻頻出現革命和暴動 (2)更嚴重的是【德國馬克】的【快速大幅貶值】 (3) 【政治金融】危機,擴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問題】       ,【政權】發生動搖 3經過【全民努力】,財政逐漸穩定  ,經濟開始發展,尤其在【民主制  度】上,【威瑪共和憲法】更成為  其他國家憲法的典範 4人民懷念過去德國的光輝,對德國 【屈服於他國】的現狀,甚不滿意

  6. 回前頁

  7. 在納粹時代,稱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而俾斯麥所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1871-1918);至於一次大戰後的威瑪共和時代,雖是第一個民主憲政體制,但納粹黨人則認為其共和共產,喪權辱國,事實上,威瑪共和所制定的共和國憲法可說是第一部的民主憲法,但無法付諸實行,甚至應付不了國內的經濟、失業問題,希特勒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崛起。在納粹時代,稱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而俾斯麥所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1871-1918);至於一次大戰後的威瑪共和時代,雖是第一個民主憲政體制,但納粹黨人則認為其共和共產,喪權辱國,事實上,威瑪共和所制定的共和國憲法可說是第一部的民主憲法,但無法付諸實行,甚至應付不了國內的經濟、失業問題,希特勒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崛起。 回前頁

  8. 第一任總統 Friedrich Ebert 議院開會場景 回前頁

  9. http://www.dhm.de/lemo/html/weimar/alltag/index.html 回前頁

  10. (二)【法國】 1【政治不穩】且【財經困難】 2【潘加萊】總理主政後,恢復繁榮。  他致力於【財政復甦】,經濟發展也  隨之【超越戰前】

  11. (三)【英國】 遭遇的困難【最嚴重】 1戰後,【工業】喪失國際競爭的優勢政府不願【英鎊】貶值,使【出口】  更困難 2【愛爾蘭】獨立運動  └─→(1)【愛爾蘭自治】 (2)【北愛爾蘭】仍附屬於英國 (3)【北愛問題】長久困擾英國      ,到【20世紀末】才露出解      決曙光

  12. 悲情國度北愛爾蘭問題 回前頁

  13. 北愛衝突的歷史淵源 英、愛兩地宗教的衝突則啟自16世紀英皇亨利八世脫離天主教會,自創英國國教開始。17世紀英國開始藉由新教的移民,希望能加強對愛爾蘭的控制。之後,克倫威爾建立共和,也大舉向愛爾蘭進兵,壓制愛爾蘭人。然而,愛爾蘭還是遙奉羅馬天主教為正統,並未積極接納新教。只是,英國對愛爾蘭實行的壓抑,已使得雙方的隔閡漸深,而成為日後愛爾蘭脫離獨立的要因。 1920年,英國政府通過「愛爾蘭政府法案」,該法將北方六郡分離出來,使得愛爾蘭島一分為二,兩者英國皆給予有限的自治之權。然而,占愛爾蘭多數的天主教徒不滿這項安排,於是雙方爆發游擊戰。1921年雙方簽訂停戰協定,通過英愛條約,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治邦」(Irish Free State),向大英帝國效忠。1937年,愛爾蘭通過新憲法,改名為「埃爾」(Eire)。 1949年,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可是原本的32邦中,北方的6邦還是選擇繼續讓英國統治。原因無他,這些居民大部是當時來自英國本土的新教移民後代。這6個邦在貝爾發斯特 ( Belfast )組成自治議會及政府,對其內部事務完全自主。這六邦的選擇其實是很現實的:不願成為新獨立愛爾蘭下的少數派;況且此地新教徒在人數上掌握優勢,新教徒當然不願由於愛爾蘭的獨立,而將現有的政治權力拱手讓出。

  14. 北愛「血腥的二十五年」   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 )成立於一九一九年,是歷史上愛爾蘭反抗運動的產物,其一貫目標是欲以武裝鬥爭的手段,結束英國的統治,建立統一與獨立的愛爾蘭。隨著北愛爾蘭宗教衝突的深化,愛爾蘭共和軍的活動也愈益猖獗。   愛爾蘭共和軍成立後,曾受到愛爾蘭人的同情與支持,而他們的確也達成部分的政治目標。一九二一年英國政府決定讓愛爾蘭南部的二十六個郡成立自治政府──「愛爾蘭自由郡」,就是顯然受到共和軍武裝抗爭活動與愛爾蘭民意壓力的結果。不過,當時共和軍內部對新成立的自由邦態度分歧。溫和派主張接受這個政治解決,激進派卻極力反對。他們認為「自由邦」離他們的建國目標太遠。

  15.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後,共和軍轉竄北愛各地發動恐怖攻擊,意圖迫使英國當局退出北愛,以完成統一。   北愛新教徒為了反制共和軍,也自組恐怖組織,以暴制暴,雙方血腥衝突頻傳,使北愛社會逐漸淪為「殺戮戰場」。

  16. 對北愛人民來說,過去二十五年可以說是「血腥的二十五年」;恐怖活動的頻繁,宗教衝突的劇烈,已使北愛淪為赤裸的「殺戮戰場」。根據統計,這場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流血衝突,已造成三千一百多人喪生,三萬六千多人受傷,代價不可說不大。

  17. 北愛的和平之路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日北愛各黨派及英愛政府代表在美國居中協調下,終於達成了北愛和平協定。   愛爾蘭共和國及北愛爾蘭居民於五月二十二日舉行公民投票,各以壓倒性的多數同意和平協定,為北愛長達三十年的流血衝突暫時譜上了休止符。   其實北愛的和平是脆弱的,和平協定的執行只不過是將衝突制度化,並非結束衝突。當愛爾蘭共和軍及厄斯特自由戰士及其他極端民兵組織尚未繳械之前,恢復以往暴力衝突仍是可能的。 1999年八月三十一日,愛爾蘭共和軍正式宣佈無條件全面停火;為回應此一善意,北愛爾蘭的新教徒游擊組織接著也在十月十三日宣布停火。這兩個敵對勢力的先後放下武器,為北愛問題的和平解決,帶來新的契機,因此受到舉世的矚目。 領導監督解除武裝機構的前加拿大將軍沙特蘭

  18. 1【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蘇聯】實施【共產1【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蘇聯】實施【共產  制度】 2【農工業】生產量【大幅滑落】,【飢荒、瘟疫】隨  之而來 三、共產主義的蘇聯 【共產制度】   的實施 1兩年之後,在【蘇聯】成立【共產國際】,作為控制  世界各地【共產主義運動】的機構 2【1921年】,採行【新經濟政策】  └─→(1)【吸引外資】 (2)恢復【農民和商人】的【經濟自由】 (3)【大型工業】的【國有化】還是繼續進行 列寧的政策 1【1924年】列寧去世,【史達林】在權利鬥爭中獲勝  └─→奠下往後25年【獨裁統治】的基礎2【1927年】,蘇聯的【農工業生產】已【超越戰前】 的水準 史達林的獨裁

  19.   古拉二世(Czar Nicholas II)是俄國的最後一任沙皇,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下,俄國皇室終於告終。沙皇一家人則淪為布爾什維克黨的俘虜,但最後仍逃不了被殺害的命運。然而,尼古拉一家人戲劇化一生,引發了許多謎樣的傳說,至今仍流傳不已。   這些傳說中最著者即為安娜塔西亞(Anastasia)之謎,福斯電影卡通「真假公主」即以此為背景。尼古拉育有五個孩子,安娜塔西亞為其中之一。尼古拉全家被槍殺後,慘遭焚屍滅跡。日後,被鑑識出的只有尼古拉與其妻及其中三個孩子的屍骸,因而一度盛傳安娜塔西亞逃過一劫,後來竟有名女子自稱是安娜塔西亞……。 末代沙皇 Nicholas II

  20. 真假公主 Anastasia 末代沙皇 Nicholas II 回前頁

  21. 蘇俄─列寧 Larina1 回前頁

  22. 蘇俄─史達林 Stalin

  23. 回前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