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1.84k Views
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 吳明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教授 E-mail:mlwu@ncnu.edu.tw http://learning.ace.ncnu.edu.tw. 榮譽事蹟與獎勵 教育部第二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 獎勵著作優等獎 教育部歐盟專題研究獎勵 木鐸獎 國立中正大學青年學者獎 多次榮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獎勵 多次榮獲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師 優良研究著作獎勵 國立中正大學校園最佳網站教師組 第二名 < 福建省終身教育條例 > 課題研究 學術顧問
E N D
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 吳明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教授 E-mail:mlwu@ncnu.edu.twhttp://learning.ace.ncnu.edu.tw
榮譽事蹟與獎勵 • 教育部第二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 • 獎勵著作優等獎 • 教育部歐盟專題研究獎勵 • 木鐸獎 • 國立中正大學青年學者獎 • 多次榮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獎勵 • 多次榮獲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師 • 優良研究著作獎勵 • 國立中正大學校園最佳網站教師組 • 第二名 • <福建省終身教育條例>課題研究 • 學術顧問 • 教育部公費留學考錄取 • 教育行政高考錄取 • 耕薪文學獎新詩類首獎 • 獲選亞太地區名人錄 • (Asia/Pacific Who's Who) 學歷 •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育學院博士 Ph.D. • 德國柏林洪堡德大學訪問學者 經歷 • 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 •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副教授 • 教育部、國科會多項計畫主持人 •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委員 • 多所教育訓練機構講座 • 古典音樂台觀點交響曲節目主持人 研究領域 • 終身學習、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理論與實務 學術著作 • 終身學習(2005)。台北:五南 •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2004)。台北:高教 • 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重要期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吳明烈所長
引言 • 在資訊、知識快速累積與更新、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論是在求學過程、工作職場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產生各形各色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當某些問題無法解決之際,便會成為一種負擔,阻礙了原本既定好的進度或計畫。 • 「問題分析」能幫助我們有系統的解決問題;而「問題解決」能力便成為了一種重要且必要的能力,更可說是人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何謂問題 • 杜威(J. Dewey)曾指出:「界定出一個好的問題等於是解決了一半的問題」。亦即當人們從各種現象中發現好的問題情境,並界定出適當且可實際進行研究的問題,便等於是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韋氏大辭典:「問題是指需要進一步探究、考慮、討論、做決定或找出解答者。」韋氏大辭典:「問題是指需要進一步探究、考慮、討論、做決定或找出解答者。」 • 梅爾(Maier):「問題乃是實現一個目標時可能遇到的障礙。」
問題的種類 • 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人類活動的不同領域。例如: • 救火類問題:看得見的問題。例如:人員受傷、產品發生不良。 • 發現類問題:需尋找的問題。例如:此項產品如果經過某種改善,成本一定可以再降低。 • 預測類問題:新創的問題。例如:如果不提升服務品質,顧客抱怨率一定會增高。 • 應時時檢視自己處理問題的種類,如果大多數為救火類即應檢討。
問題的要素 • 歸結後可發現共同要素為: • 現狀:問題目前的狀態,包括主體的情況和問題客體的情況。 • 期望:預期達到的理想狀態。 • 現狀和期望的差異:為問題核心。 • 待解決:因存在差異故期望未獲滿足。問題解決者需要嘗試查找背後原因,並提出解釋問題的原因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期解決問題。此為解決問題的動機。
唯有當個體深入問題情境中,對該問題產生興趣,並有解決該問題的動機,則此問題才能構成一個真正的問題。唯有當個體深入問題情境中,對該問題產生興趣,並有解決該問題的動機,則此問題才能構成一個真正的問題。 現狀 期望 差異 待解決
問題分析的過程 對問題加以定義 描述問題 綜合可能原因 找出最可能原因 證明真正原因
問題分析的過程(續1) 對問題加以定義 • 在描述、分析和解決一項問題之前,首先必須對問題加以定義,定義的方法可使用「偏離情況敘述」或「問題名稱」。 • 可從四方面來描述:問題確認、發生地點、時間與問題廣度。 • 問題確認─我們所試圖要解釋的是什麼? • 地點─我們在何處觀察到? • 時間─什麼時候發生? • 問題廣度─有多嚴重?範圍有多廣? 描述問題
問題分析的過程(續2) 綜合可能原因 • 從問題的四方面抽取關鍵資料,以便綜合出可能的原因。 • 對每一個可能的原因,我們都要問:「如果它是問題的真正原因,如何解釋問題的每一個層面呢?」此真正原因必須要能解釋偏離現象中的每一個以及所有的層面。因為真正的原因,造成了我們所描述的影響結果中的每一種情形。 找出最可能原因
問題分析的過程(續3) 證明真正原因 • 證明一項可能的原因,就是證明它確實產生了我們所觀察到的影響結果。在大部分的問題情況中,證明是可能的,至於證明的內容則依據狀況而定。 • 問題分析技術,使我們能將有關問題資料的蒐集及評估工作做得很好。但此方法也有其限制,若我們無法追蹤到解決問題所需的關鍵資料,這項問題便繼續存在。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 8D法 • KT法 • QC STORY法 • DMAIC法
8D(Disciplines )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8D Problem Analysis & Solving) • 8D係由福特六和汽車公司所發展出的Global 8D法,被許多公司奉為訓練員工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圭臬。在福特六和,所有人都必須接受「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訓練,美國福特總部甚至發展出一套「 Global 8D」的標準,只要問題一發生,就遵循G8D的方法解決。 • 在福特六和,所有員工都要具備此一職能,身處競爭激烈的時代,產品生命週期相當短,想在消費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需憑藉無法取代的知識資本,也就是激發員工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去設計創造不同且新穎的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若是組織能善用員工「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將可成為企業追求創新與挑戰的一股力量。
8D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續) • 福特六和的新進員工,都必須接受小時的訓練課程,由福特總部認證的講 師負責 教授。訓練重點在於上完課後要撰寫報告,並在問題發生時做簡報,從簡報過程中,就可看出其邏輯夠不夠強。 • 經過G8D的訓練,大家有相同的邏輯,討論問題時就不會七嘴八舌,無法達成共識。因此,討論問題的速度會加快。
8D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續) • G8D步驟如下: • D1:建立問題解決小組 • D2:敘述問題 • D3:執行並驗證暫時對策 • D4:定義並驗證真正原因 • D5:選擇並確認永久對策 • D6:執行及驗證永久對策 • D7:預防再發生 • D8:團隊激勵肯定 8D的運用其實不只在工程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中 遭遇的許多問題,不妨也可用8D的邏輯思考來解決看看!
KT式理性思考法 • KT指查理斯.凱普納(Charles H. Kepner)與班傑明.崔果(Benjamin B.Tregoe)兩位博士組成KT(Kepner- Tregoe)公司的縮寫,透過觀察與歸納成功管理者所採用的最佳技術與慣用方法,整理成一套系統化理性思考程序。 • 管理者四種基本的問題與思考模式 • 1.發生甚麼事? ---評估及澄清---狀況評估。 • 2.為甚麼發生? ---成因及效果---問題分析。 • 3.該採取甚麼行動? ---作選擇---決策分析。 • 4.前途如何? ---預料未來---潛在問題與機會分析。
狀況評估 • 狀況評估技術可用於釐清現況,以決定採取行動。 • 狀況評估的技術 • 1.列出威脅與機會---目前或未來需要採取行動的關切事項。 • 2.拆解與釐清---需要採取的明確行動。 • 3.考量嚴重性、急迫性與成長性---關切各事項間的優先順序。 • 4.決定需要的分析--適當的分析型態與程度。 • 5.決定需要的協助---需要的資訊與承諾。
問題分析 • 問題分析技術則運用是與不是、差異與變化等比較手法,具體描述問題,快速有效地發覺問題的真正原因。 • 一、問題分析技術 • 1.問題陳述。 • 2.具體闡述問題(規格)。 • 3.從知識與經驗或差異與變化發展可能的原因。 • 4.從問題規格來測驗各可能起因。 • 5.決定最可能的原因。 • 6.證實假設、觀察、實驗,或嘗試修復與監測。
問題分析(續) • 二、提問要領 • 1.甚麼(What)?---我們所釋圖要解釋的偏差本身 • 2.何處(Where)?---我們觀察到偏差的地點 • 3.何時(When)?---偏差發生的時間 • 4.程度(Extent)?---偏差的廣度 • 三、「是」與「不是」的比較 • 四、「如果---那麼」的檢驗,核對「假定的原因」與「所觀察到的結果」,測試各種可能的起因。
決策分析 • 決策分析技術主要運用於群體決策時,可透過系統流程蒐集完整資訊,並於溝通與討論後,制定最佳決策。 • 一、決策分析的主要因素 • 1.決策聲明。 • 2.決策的目標。 • 3.必要目標及想要目標。 • 4.選擇方案。 • 5.選擇的後果。
決策分析(續) • 二、決策分析的技術 • 1.決策聲明。 • 2.發展目標。 • 3.將目標區分為必要目標與想要目標。 • 4.對想要目標予以加權。 • 5.產生可選擇方案。 • 6.運用必要目標來篩選可選擇方案。 • 7.運用想要目標來比較可選擇方案。 • 8.找出不利的後果。 • 9.做最好、最平衡的選擇。
潛在問題與機會分析 • 未來的事件及其後果,潛在問題分析技術則運用於設定緊急應變計畫,以便當「莫非定理」(Murphy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應驗時,能派上用場。 • 潛在機會分析技術,其步驟與潛在問題分析相同,主要用於延伸性思考,藉以擴展計劃或活動的效果。
潛在問題與機會分析(續) • 潛在問題與機會分析技術: • 1.陳述行動。 • 2.列出潛在問題(或是機會)。 • 3.考慮潛在問題(或是機會)發生的可能原因。 • 4.採取行動來處理可能的原因。 • 5.如何擴大效果。 • 6.設置啟動緊急應變(或是擴大機會)措施的機制。
理性思考法運用成功的七個基本條件 • 1.定義清楚,並能為最高管理層和所有參與者所了解及接受。 • 2.實用且有好處、與工作有關,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 3.透過某些技術來引導,確保其作為實用工具的成功。 • 4.四種思考模式成了組織作業的基本部分。 • 5.給予獎勵及個人成就感,成為自動的思考及工作方式。 • 6.持續性的應用,展現決心。 • 7.應用成果的監測與評估,回饋提供有關人士。
QC STORY法 • QC STORY是一種品質改善活動,用以臨時組織相關人員,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品質問題。其8大步驟為: • 1.主題選定,問題定義 • 2.選題理由,改善目標 • 3.現況解析,數據收集 • 4.原因分析 • 5.改善對策計畫與決策實施 • 6.效果及成果比較 • 7.再度防止與標準化 • 8.潛在與殘留問題點
DMAIC法 • DMAIC為六標準差的5大行動步驟,將重心放在藉以消除錯誤和節省成本 。六標準差專案所遵循的DMAIC方法論實際上是一個經過國際知名企業如,GE、Ford、3M、Motorola和Dupont等實證過之方法論。其意義為: • D (Define)-定義:確認要解決的問題。 • M (Measure)-評量:找出影響品質的關鍵因素並予以量化。 • A (Analyze)-分析:了解造成問題的關鍵因素。 • I (Improve)-改善:排除關鍵因素的不確定性。 • C (Control)-管制:利用統計流程管制持續監控以確保改善後所有指標在管制範圍內。
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知識 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地位 經驗
問題解決歷程基本架構 發現問題 問題原因分析 根據原因做可能對策 新問題 綜合概念整理 驗證對策
問題解決能力 • 由上述架構可發現問題解決能力包含: • 1. 問題發現力:能感知任何不尋常的現象,或和過去經驗沒有『共振』的現象, 換句話說,感知『該有的現象,卻沒發生,不該發生的現象,卻存在』。 • 2. 原因分析力:試著聯想(水平、類似......)因果或作用,關係或多元關係,如關係的包含性(inclusion)或排他性(exclusion),或性質變化的判斷、歸納。
問題解決能力(續) • 3. 對策假設力:以過去的知識或經驗來進行取代、擴展、重組、縮小、組合等推論,找出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法或概念。 • 4. 假設驗證力:驗證方法的可行性或概念發展的合理性。 • 5. 概念綜合力:將類似可行的方法或合理的概念,找出共同的脈絡,整理,碰到類似狀況,可以省略原因分析、對策假設及假設驗證,直接用驗證過的方法或概念來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具備條件 • 對問題的感知 • 能分析問題因素的構成 • 能選對問題解決的方法 • 對知識性問題具有相當的相關知識來解決
案例討論 • 分組討論:各組提出一個當前社會所面臨之重大問題,並且進行問題分析以及提出解決方式?
人們在看事物時都視為當然,說道:「有什麼奇怪的?」我們則從來不把事物視為當然,反倒問道:「為什麼要這樣子?」人們在看事物時都視為當然,說道:「有什麼奇怪的?」我們則從來不把事物視為當然,反倒問道:「為什麼要這樣子?」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可停止好問的精神。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無怪乎當人在探索永恆、生命和其他奇怪的事物時會感到懍然,如果你要每天都能學到一點東西,好奇心是不可少的。千萬不要失去你寶貴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
To have known the best, and to have known it for the best, is success in life ~John Mackay 知道最好的一切,且將之發揮至極致,才是成功的生活 Thank you! Danke sch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