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540 Views
專案研究─第四組 學 生:陳意傭、黃正佑、何易修 指導教授:黃峰蕙博士. 報告論文. 我的論文題目 工作壓力、工作不安全感與職場疲勞關係之研究─以光電產業員工為例. 研究動機. 1. 企業每隔一定時間會調查員工的工作滿度,這可能是因為員工對工作的滿意會嚴重影響生產力、出缺勤或離職率。許多學者曾探討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 Herzberg(1966, 1987) 的雙因子理論,提出工作滿意是起因於內在的因素,像是成就感、工作本身及責任。 2.Steffy & Jones( 1988) 從壓力的觀點切入,探討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動機.
E N D
專案研究─第四組 學 生:陳意傭、黃正佑、何易修 指導教授:黃峰蕙博士
報告論文 我的論文題目工作壓力、工作不安全感與職場疲勞關係之研究─以光電產業員工為例
研究動機 1.企業每隔一定時間會調查員工的工作滿度,這可能是因為員工對工作的滿意會嚴重影響生產力、出缺勤或離職率。許多學者曾探討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Herzberg(1966, 1987)的雙因子理論,提出工作滿意是起因於內在的因素,像是成就感、工作本身及責任。 2.Steffy & Jones( 1988)從壓力的觀點切入,探討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動機 3.許多研究(Fried et al., 1984;Jex & Beehr, 1991;Cooper, Dewe, & O’Driscoll, 2001)發現工作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並不只侷限於此,還會波及個人的健康症狀。 ※故此論文不僅著重個別壓力源對工作滿意度之 影響,並擴展工作壓力源之依變項加入有關個體 的身體及行為等健康症狀,以期瞭解工作壓力源 對組織及個人的影響。
研究動機 4.對個人來說,從工作中最想獲得的,想要追求的事物就是我們的工作價值觀,它驅動著我們工作、影響我們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選擇、並且成為工作活動中的判斷依據(陸洛,2006)。工作價值觀既然能左右個體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選擇和思維順序,那麼是否有可能影響個人認知層面的工作滿意度呢?除此之外,個人的工作價值觀是否可能影響個體之健康症狀呢?以上問題也都是此論文所欲探討之議題。
研究動機 5. 從Hofstede(1980)的研究發現,東西方的文化是有差異的,東方文化權力距離較西方高;東方文化偏集體主義而西方偏個人主義;以及東方人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較低。由東西文化差異可推論東西方的工作價值觀,也應當有所差異。 ※故此論文特別從華人的觀點切入,探討華人 員工對華人工作價值觀認同度的高低,是否會 影響工作滿意度及健康,以及是否能調節工作壓 力源與工作滿意度及健康的關係。
文獻探討─工作壓力 1.工作壓力之定義:Jeremy(2005)認為工作要求與個人處理能力的不平衡,會導致個人在工作上不正常的行為。 2.工作壓力源可被解釋為工作壓力的前置變項,其所引起之壓力後果常用指標包括:生理、心理、行為以及社會的傷害等。
工作壓力源之構面 Karasek(1979) 認為「工作負荷-控制」模型是兩個各自與壓力相關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除了工作量之外,低程度的工作控制也會影響工作壓力。 ※綜合以上,此論文將工作壓力源分為組織層次(組織氣候)、 團體層次(人際衝突)以及個人工作層次(工作負荷、缺乏自主性)。
文獻探討─工作壓力源與壓力後果之實証研究 1. Steffy 和Jones (1988)認為工作壓力會直接明顯的影響工作不滿意,亦有研究證實,工作壓力對個人的影響所及包含工作滿意度與不良的身心健康(Lu, Tseng, & Cooper, 1999; Siu, Lu & Cheng,2003)。 2.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壓力感受與工作滿意及身、心健康呈負相關,顯示工作壓力感受越大,工作滿意度和身心健康狀況越差(邱玫芳,1996;陸洛、高淑芳,1999;陸洛、李惠美及謝天渝,2005 ) 。 ※歸納上述文獻,此論文將壓力後果分為工作滿 意度、身體症狀及心理症狀,此三種後果涵蓋職 場相關的心理反應,以及個人的生理及行為反應。
文獻探討─華人工作價值觀 1.工作價值觀之定義:Super(1980)認為工作價值觀是個人所追求之與工作有關的目標,亦即個人內在所需求的,及從事活動時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屬性。 2.Chao(1990)認為儒家價值觀,在華人社會的組織中依舊普遍, Brindley(1989) 將仍會影響國人行為的傳統價值分為人際關係、道德、孝、權威主義以及生存和實際五類。然而黃國隆、蔡啟通(1998)調查顯指出「儒家因素」在西方工作價值觀中並沒有對等的建構。
文獻探討─華人工作價值觀 Huang、Eveleth 和Huo(1998)使用Landy 和Becker(1987)的 工作績效模型發展出華人的工作價值觀系統,分為4個構面 共8個面向: 1.努力的方向:實用主義(functionalism)和長期規劃(long-term orientation) 2.努力的強度: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和勤奮(hardworking) 3.努力的維持:堅忍(endurance)和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 4.努力的策略:則注重學歷(credentialism)及關係(guanxi)。 此論文利用因素分析法將華人工作價值觀8個面向分成2個 因素:CGF(實用) 因素 包含實用主義、學歷和關係; LEACH (勤勉)因素則涵蓋長期規劃、堅忍、權威主義、 集體主義及勤奮。
文獻探討─華人工作價值觀與壓力後果之實証研究文獻探討─華人工作價值觀與壓力後果之實証研究 1.Chao(1990)認為與工作相關的儒家思想,如忠誠、團結,應能激勵員工發展出更高的組織承諾,進而導致更高的工作滿意度。 2.Siu、Lu 和Cheng(2003)以香港和北京樣本研究組織承諾與華人工作價值觀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福祉(包含工作滿意度、心理福祉與身體福祉)的直接和調節效果做研究。在北京樣本中則發現華人工作價值觀可以調節總壓力源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香港樣本中總壓力源與身體福祉的關係則可被華人工作價值觀所調節。 3.Siu、Spector、Cooper 以及Lu(2005)針對香港、北京的員工,檢視自我效能以及華人工作價值觀對「壓力源-工作福祉」關係的直接及調節影響。發現在香港樣本中「華人工作價值觀」只與「身體症狀」有些微的負相關。「華人工作價值觀」在香港樣本對工作壓力源之「工作負荷」與「工作滿意度」有調節作用;北京樣本則可調節「組織限制」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香港嶺南大學蕭愛玲教授主持的三年研究計畫資料,研究對象包含香港、台灣、北京之兩岸三地員工,分別由蕭愛玲、陸洛、陸昌勤等學者使用相同的結構性問卷分區施測,並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定兩岸三地公營部門及私人公司裡各類職務(包含財務/會計、行銷、運輸、餐飲服務、人事部)的員工以求樣本的異質性,再以配額抽樣的方式從不同性別、部門、職級選出特定比例的員工。
華人工作價值觀的調節作用 緩和效果
華人工作價值觀的調節作用 緩和效果
研究結果─工作壓力源與壓力後果 1.當工作壓力源越大其「工作滿意度」越低、「身體症狀」 及「心理症狀」則越多。 2.「人際衝突」與「工作負荷」都能預測此兩種健康症狀的發生,表示發生在職場中的實際的事件如與他人發生口角、被無理對待、過多的工作要求等較會引起身體或心理實質上的不適反應。 與先前結果比較 許多研究證實(Beehr & Newman, 1978; Roberts, Lapidus, & Chonko,1997; Miller & Ellis, 1990),工作負荷與生理、 心理的壓力症狀有相關,並且證實缺乏 工作自主性對工作滿意度會有負面影響, 此論文結果有相同的結論。
與先前結果比較 此論文結果與Siu、Spector、Cooper 與Lu(2005)的研究發現略有不同, Siu 等學者將「華人工作價值觀」視為完整一構面,發現在香港樣本(N=105)中 「華人工作價值觀」只與「身體症狀」有些微的負相關,而與北京樣本(N=128) 所有的壓力後果都毫無相關,其可能原因有二: (1)透過Huang、Eveleth 和Huo(1998)等人 透過因素分析發現,「華人工作價值觀」 應分為兩構面來檢視與壓力後果之關係; (2)此論文總樣本數較大,使得統計力量 較強,相對較容易產生顯著的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華人工作價值觀與壓力後果 1.此論文結果指出越認同長期規劃、堅忍、權威主義、集體主義及勤奮等「勤勉」構面的員工,越能適應華人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模式,因此「工作滿意度」越高,且「身體症狀」及「心理症狀」越少。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華人工作價值觀的調節作用 1.「勤勉」對於工作壓力源之「人際衝突」 、「工作負荷」與「工作滿意度」有調節的作用。此論文只在壓力後果之「工作滿意度」發現的調節作用,推論由於「勤勉」所測得的是對華人工作價值觀的認同,因此只能調節同是認知層面的「工作滿意度」。 與先前結果比較 與Siu 等人(2003) 研究結果皆發現「華人工作價 值觀」能調節某些工作壓力源與「工作滿意度」 的關係,其中「工作負荷」與「工作滿意度」 可被「華人工作價值觀」調節之看法最為一致。 此外,在Siu 等人(2003)的研究中發現「華人工 作價值觀」可調節工作壓力源與「身體福祉」的 關係,而此論文其則皆無此發現。原因可能為 所用的「身體福祉」量表不同,因此題項所涉及 的範圍有所差異,另外Siu 等人(2003)的樣本數 較大,且將所有的壓力源加總,所以較有可能 產生顯著的調節效果。
評論 1.此論文未說明其研究背景。 2.以兩岸三地員工作為研究對象,樣本數太少。此外,為節省時間與成本之立意取樣,可能產生偏差,其代表性難適當評估。 3.應從更寬廣的角度探討工作價值觀之構面。 4.對於研究結果有較詳盡之評論。
對論文之貢獻 1.參考其歸納文獻以及其研究結果之評論。 2.論文之研究結果有與先行研究作對照,利於後 續研究者參考。
THANK YOU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