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陈文林

高三历史 第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惠安第三中学历史组. 陈文林.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 14 ~ 19 世纪中期). 古代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阶段特征 —— 先秦文明.

eth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陈文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惠安第三中学历史组 陈文林

  2.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

  3. 古代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4. 阶段特征——先秦文明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5.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力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 承制,继承制度臻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 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 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 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 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 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 权的雏形。

  6.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7.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明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8.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⑴“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 ⑵“仁”与“礼”的关系: 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克己复礼。还主张“为政以德”。 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德行之一。 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9.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⑴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思想基础: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10.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⑵据材料二,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11.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⑶“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2. 巩固精练: 1.宗庙是古代社会天子、诸侯、贵族阶级祭祀祖宗 的场所,目的是为了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 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论语》中记载孔子 “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每次入宗庙都 要问清楚该宗庙的规则要求,这主要说明了 ①孔子好学不倦,逢事必问 ②宗庙的规则实在太多、太繁琐 ③宗庙不允许外人进入 ④不同姓氏的宗庙规则不同,外人不一定清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13. 2.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2.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 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 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 B

  14. 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 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A

  15. 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B

  16. 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17. 6.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法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C

  18. 7.“父行前,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7.“父行前,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王问鼎……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⑴材料一中的“楚王问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地方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分子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⑵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张实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初步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21. 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22. 阶段特征——秦汉文明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23.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①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 权至上、三公九卿、郡县制),成为 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 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4.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俑)、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25.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26.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7. 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C

  28. 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工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

  29. 3.(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3.(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30. 巩固精练: 1.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推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C

  31. 2.《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2.《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A

  32. 3.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民必多,民亦如之 B

  33. 4.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 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 D.吸收了道教思想 C

  34. 5.“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其确切含义应该是5.“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其确切含义应该是 A.将儒家思想写入法律 B.用儒家思想强化法律 C.用法律强化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与法律结合 C

  35. 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回答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回答 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 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D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⑴材料一表明秦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秦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对后世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作用:为秦国富强及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影响:这一政策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工商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7. 材料二猗顿而郭纵都是战国时期的自由大商人。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材料二猗顿而郭纵都是战国时期的自由大商人。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 ——摘自汪昌海等编《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汉代的盐专卖,据《史记》所载,乃为招募劳动力,由官家给牢盆(煎盐之锅),自费制盐;盐制成之后,由官家定价购买。铁的专卖,则于产铁地区置铁官,不产铁的地区置小铁官,管理采铁制铁。制成铁器具后,也卖之于官,由官发售。 ——摘自刘国良著《中国经济三千年纵横》 ⑵据材料二、三,说明盐铁业的经营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汉代“抑商”政策有何特点?这对商业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变化:由允许私商经营转为国家垄断经营 特点:“抑商”制度化、法律化。 影响:打击和抑制了民间私人商业的发展。

  38.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39.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40. 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41. 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2、隋唐时期。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缂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42.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 ⑴演变: ①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⑵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⑶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43.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按人口分配土地

  44.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⑵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45.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⑶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溯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6. 巩固精练: 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A

  47.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他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B

  48. 3.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 B

  49. 4.习惯上所称的“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和“市”分别是4.习惯上所称的“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和“市”分别是 A. 居住区和政府官署办公区 B. 商业区和中央官署办公区 C. 手工业集中区域和商业交易区 D. 居民住宅区和繁华商业区 D

  50. 5.“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