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79 Views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 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中庸 》. 理解教育问题的若干背景知识. 一、现代化的多层次性 社会的现代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伦理、价值)层面。
E N D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中庸》
理解教育问题的若干背景知识 一、现代化的多层次性 • 社会的现代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伦理、价值)层面。 • 物质层面是社会结构中最为表层的部分,它的现代化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制度层面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中层部分,社会制度变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阻力的牵制,其现代化的实现较为困难;精神层面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特征常常表现在“民族性”中,它的现代性是最难以实现的。我们考察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应从社会的这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基本假定二、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基本假定 • 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会影响特定文化的发展趋向,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人性论中对人的本性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基本假定:性本善、性本恶。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基本假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基本假定存在着较大差异 •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观点(乐感文化),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达到完善的境界(构成了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制度建设未予足够重视); • 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大多持“性本恶(原罪)”的基本观点(成为法制文化的预设)。为防止人性中“恶”的膨胀,西方社会较为重视制度与法律建设。(罪感文化)
三、中、西方传统社会中对宇宙问题的基本看法(宇宙观)三、中、西方传统社会中对宇宙问题的基本看法(宇宙观) •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对宇宙基本看法的差异,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文化个性的形成。 •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持“一元论”的宇宙观,即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这种“主体、客体”不作严格区分的宇宙观,易形成“综合思维见长、分析思维不足”的“大而化之”的文化特征,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如中医、绘画等)。
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看法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宇宙观为“二元论”的,即“主、客二分”。“二元论”的宇宙观易于形成“分析思维见长”的文化特征,常能“小中见大”、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比较注重的“归纳法”相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看法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宇宙观为“二元论”的,即“主、客二分”。“二元论”的宇宙观易于形成“分析思维见长”的文化特征,常能“小中见大”、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比较注重的“归纳法”相契合。
四、中、西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对照 西方:自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社会内在矛盾自身演化的结果); 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表现为现代化发生较晚、且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界的强力推动)。
两种不同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原因分析 • (一)从地理环境来看: 西方(欧洲):蓝色文明(海洋文明)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位 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海洋交通较为便利,相互交往较为频繁 (可接近性原则),形成了开放性文明,新思想、新技术易于 传播。(附:地图) 中国:黄色文明(内陆文明) 从地理环境来看,古代中国大陆属于较为封闭的内陆性地 形特征,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文明的开放性(文明的进步与 发展需要不断吸纳异域文明)
(二)从知识人(知识分子)所起的历史作用来看(二)从知识人(知识分子)所起的历史作用来看 西方文明发展的阶段性(断裂),使西方知识人呈 现了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古希腊、罗马知识人 (古希腊三哲),思辨的人生、静观的人生(为知识而 追求知识);2. 中世纪西欧的传教士(成为唯一有知 识的人,他们承担着社会良知的任务,启蒙着愚昧的蛮 族),行动的人生;3. 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思辨+行 动的人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特征: 1.吾道一以贯之(人格特征); 2.道德之典范(“内圣外王”); 3.入世哲学(内在超越); 4.人生轨迹(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选举制度与中国知识人: 世袭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三)思想意识特征 • 欧洲的三大启蒙运动与人性的解放 1.文艺复兴运动:“扬人抑神”。反对教会的神学思想,崇尚人的尊严与弘扬人性; 2.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权威、反对等级制度,提倡自由信仰上帝; 3.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崇尚理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提倡人性的自由。
欧洲“三大主义”的诞生与思想界的活跃 1.自由主义(17世纪中叶以来):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其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关(韦伯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与个人权利; 2. 近代民族主义(18世纪以来):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觉醒,民族国家主权的巩固,对国家的忠诚等; 3. 社会主义(19世纪中叶以来):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强调社会和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和自由放任。(从空想走向科学)
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意识 1. 儒家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 2. 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仁”、“和谐”、“中庸”、“入世”、“名教(安伦、尽份)”、“内圣外王”、“人伦”、“德教”、“得、德”、“君子不器”等等; 3.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征: 重和谐轻竞争;重社会轻自然 重社会轻个人;重人事轻神事…… 4.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
(四)社会特征 • 近代西方社会的三大革命运动与社会转型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1.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正是这三者的联合,大大促成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成就、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新宇宙观、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启蒙理性、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2. 工业革命:商业发展——新市场的开拓——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物质文明获得巨大进步;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步过渡到工业文明; 3. 政治革命:英国革命(1668年的光荣革命)、美国革命(1776年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789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议会制的诞生、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崛起。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 1. 总特征: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2. 家(宗族)、国同构与社会控制; 3. 差序格局与人情化社会; 4. 社会阶层:四民之分(士、农、工、商); 5.千年犹行秦法政。
(五)经济生活方式 • 欧洲近代以来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型 1.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商业资本的兴起)——重工主义(产业资本的兴起)——金融资本的崛起 2.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化)
中国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 1.重农抑末(商)的经济政策; (中国资本主义在海外) 2.一元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特点:(1)离散性;(2)封闭性;(3)稳固性。
小结 • 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1.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传统思想; 2.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