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 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 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中庸 》. 理解教育问题的若干背景知识. 一、现代化的多层次性 社会的现代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伦理、价值)层面。

et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 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一个比较的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 吴民祥 教授 博士

  2.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中庸》

  3. 理解教育问题的若干背景知识 一、现代化的多层次性 • 社会的现代化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伦理、价值)层面。 • 物质层面是社会结构中最为表层的部分,它的现代化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制度层面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中层部分,社会制度变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阻力的牵制,其现代化的实现较为困难;精神层面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特征常常表现在“民族性”中,它的现代性是最难以实现的。我们考察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应从社会的这三个层面予以分析。

  4.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基本假定二、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基本假定 • 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会影响特定文化的发展趋向,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人性论中对人的本性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基本假定:性本善、性本恶。

  5.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基本假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基本假定存在着较大差异 •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观点(乐感文化),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达到完善的境界(构成了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制度建设未予足够重视); • 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大多持“性本恶(原罪)”的基本观点(成为法制文化的预设)。为防止人性中“恶”的膨胀,西方社会较为重视制度与法律建设。(罪感文化)

  6. 三、中、西方传统社会中对宇宙问题的基本看法(宇宙观)三、中、西方传统社会中对宇宙问题的基本看法(宇宙观) •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对宇宙基本看法的差异,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文化个性的形成。 •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持“一元论”的宇宙观,即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这种“主体、客体”不作严格区分的宇宙观,易形成“综合思维见长、分析思维不足”的“大而化之”的文化特征,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如中医、绘画等)。

  7. 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看法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宇宙观为“二元论”的,即“主、客二分”。“二元论”的宇宙观易于形成“分析思维见长”的文化特征,常能“小中见大”、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比较注重的“归纳法”相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看法不同的是,西方传统宇宙观为“二元论”的,即“主、客二分”。“二元论”的宇宙观易于形成“分析思维见长”的文化特征,常能“小中见大”、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比较注重的“归纳法”相契合。

  8. 四、中、西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对照 西方:自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社会内在矛盾自身演化的结果); 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表现为现代化发生较晚、且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界的强力推动)。

  9. 两种不同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原因分析 • (一)从地理环境来看: 西方(欧洲):蓝色文明(海洋文明)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位 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海洋交通较为便利,相互交往较为频繁 (可接近性原则),形成了开放性文明,新思想、新技术易于 传播。(附:地图) 中国:黄色文明(内陆文明) 从地理环境来看,古代中国大陆属于较为封闭的内陆性地 形特征,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文明的开放性(文明的进步与 发展需要不断吸纳异域文明)

  10. (二)从知识人(知识分子)所起的历史作用来看(二)从知识人(知识分子)所起的历史作用来看 西方文明发展的阶段性(断裂),使西方知识人呈 现了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古希腊、罗马知识人 (古希腊三哲),思辨的人生、静观的人生(为知识而 追求知识);2. 中世纪西欧的传教士(成为唯一有知 识的人,他们承担着社会良知的任务,启蒙着愚昧的蛮 族),行动的人生;3. 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思辨+行 动的人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1. 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特征: 1.吾道一以贯之(人格特征); 2.道德之典范(“内圣外王”); 3.入世哲学(内在超越); 4.人生轨迹(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选举制度与中国知识人: 世袭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2. (三)思想意识特征 • 欧洲的三大启蒙运动与人性的解放 1.文艺复兴运动:“扬人抑神”。反对教会的神学思想,崇尚人的尊严与弘扬人性; 2.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权威、反对等级制度,提倡自由信仰上帝; 3.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崇尚理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提倡人性的自由。

  13. 欧洲“三大主义”的诞生与思想界的活跃 1.自由主义(17世纪中叶以来):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其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崛起有关(韦伯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与个人权利; 2. 近代民族主义(18世纪以来):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觉醒,民族国家主权的巩固,对国家的忠诚等; 3. 社会主义(19世纪中叶以来):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强调社会和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和自由放任。(从空想走向科学)

  14. 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意识 1. 儒家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 2. 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仁”、“和谐”、“中庸”、“入世”、“名教(安伦、尽份)”、“内圣外王”、“人伦”、“德教”、“得、德”、“君子不器”等等; 3.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征: 重和谐轻竞争;重社会轻自然 重社会轻个人;重人事轻神事…… 4.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

  15. (四)社会特征 • 近代西方社会的三大革命运动与社会转型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1.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正是这三者的联合,大大促成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成就、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新宇宙观、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启蒙理性、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16. 2. 工业革命:商业发展——新市场的开拓——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物质文明获得巨大进步;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步过渡到工业文明; 3. 政治革命:英国革命(1668年的光荣革命)、美国革命(1776年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789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议会制的诞生、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崛起。

  17.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 1. 总特征: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2. 家(宗族)、国同构与社会控制; 3. 差序格局与人情化社会; 4. 社会阶层:四民之分(士、农、工、商); 5.千年犹行秦法政。

  18. (五)经济生活方式 • 欧洲近代以来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型 1.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商业资本的兴起)——重工主义(产业资本的兴起)——金融资本的崛起 2.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化)

  19. 中国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 1.重农抑末(商)的经济政策; (中国资本主义在海外) 2.一元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特点:(1)离散性;(2)封闭性;(3)稳固性。

  20. 小结 • 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1.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传统思想; 2.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