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 学习目标 】. 1. 了解含 N 、含 P 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有关计算,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NO 2 、 NO 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 学习重点 】. 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 氮的氧化物的有关计算。. 【 学习难点 】. NO 2 与 H 2 O 反应产物的检验。. 【 自然界发生的氮循环过程 】. 放电. N 2 + O 2 = 2 NO. 1 、在 放电或高温 下:. ( 无色 )一氧化氮. 2 NO + O 2 = 2 NO 2.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学习目标】 1.了解含N、含P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有关计算,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NO2、NO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学习重点】 1.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氮的氧化物的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 NO2与H2O反应产物的检验。

  2. 【自然界发生的氮循环过程】 放电 N2+ O2 = 2 NO 1、在放电或高温下: (无色)一氧化氮 2 NO + O2= 2 NO2 2、在常温下: (红棕色)二氧化氮 3、 NO2与水反应: 3 NO2+ H2O =2HNO3+ NO

  3. ㈠氮气: 放电 1.物理性质: N2+ O2 = 2 NO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常温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⑴氧化性: 点燃 N2 + 3Mg Mg3N2 ⑴还原性: N2+3H22NH3 催化剂 高温高压

  4. ㈡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1.氮的各种氧化物比较: +1 +2 +3 +4 +5 +4 否 否 是 否 否 是 HNO3 HNO2

  5. 2.NO2与NO的物理性质比较: • 与水反应 • 能否 • 液 化 气 体 稳定性 • 颜色 • 气味 • 毒性 • 密度 • 溶解性 • 略比空气大 • 不稳定,与O2反应 • 不溶于水 • NO • 无味 • 无色 • 有 • 否 • 难 • 红棕色 • 有刺激性 • 比空气大 • 易溶于水 • NO2 • 能 • 稳定 • 易 • 有 3NO2+H2O=2HNO3+NO

  6. 【思考】 1.两种气体的收集方法相同吗? 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O与O2反应) N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2与水反应) 【练习】 D 1.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 ) A.N2和O2B.H2和Cl2C.H2和O2 D.NO和O2 AB 2.下列气体溶于水,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SO2 B.CO2 C.NO2 D.Cl2

  7. 【科学探究】 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 1、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NO2被水吸收。 将充满NO2的试管倒立于水槽 红棕色逐渐消失,试管水位上升到2/3处 3NO2+H2O= 2HNO3+NO • 3NO2+H2O= • 2HNO3+NO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水位继续上升,红棕色又消失 往试管通入 O2,震荡 2NO+O2=2NO2 继续通入氧气 水逐渐充满试管 3NO2+H2O= 2HNO3+NO 4 NO2 + O2 + 2H2O = 4HNO3

  8. 2、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工业生产硝酸,将尾气(NO)吸收通入适量的氧气后再溶解于水,经过多次循环氧化、溶解,可充分利用原料,并减少NO的排放,保护环境。 【科学视野】 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 C2H8N2+2N2O4=2CO2 + 3N2 + 4H2O

  9. 【小结】 3.NO2和NO的化学性质: ⑴与氧气的反应: NO能与O2反应而NO2与O2不反应。 2NO+O2=2NO2(常温) ⑵与水的反应: NO2能与水反应而NO与水不反应。 3NO2+H2O=2HNO3+NO ⑶与碱的反应: NO2能与碱反应而NO不与碱反应。 2NO2+2NaOH=NaNO2+NaNO3 但是NO2与NO的混合气体能与碱反应: NO2+NO+2NaOH=2NaNO2+H2O 由:2NO+O2=2NO2和3NO2+H2O=2HNO3+NO可得出以下两个重要方程式: 4 NO2 + O2 + 2H2O = 4HNO3 4 NO+ 3O2 + 2H2O = 4HNO3 △ 6NOx+4xNH3=(2x+3)N2+6xH2O ⑷与氨气的反应:

  10. 4.有关NO2、NO、O2等与水反应的计算:

  11. 【练习】 3.某试管内盛有NO2气体12体积,把它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剩余____气体,试管内的气体为_____体积;试管内的溶液为____溶液。如要使试管内充满水,则应通入02___体积。 NO 4 HNO3 3 4.盛满NO2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完毕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 ) A.1/2 B.1/3 C.2/3 D.5/6 C

  12. 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2、污染物的来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1)SO2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煤与石油)的燃烧、含硫金属的冶炼以及制造硫酸、磷肥等产生的废气。 (2)NO2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 【思考】 2.汽车尾气含有哪些成分?P93

  13. 酸雨的形成: 雨水. 霜. 雹. 露 等 酸雨 CO2 SO2 NOx 燃 烧 石油 煤 金属矿物

  14. 酸雨: 主要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其主要是含有硫酸和硝酸。 正常雨水(含雨、霜、露、雹、雾等)由于存在CO2原因其pH值约为5.6 。在水中当pH值小于5.5时,大部分鱼类难以生存;当降到小于5时,各种鱼类和两栖动物及昆虫、水草及浮游生物面临灭绝。 【思考】 3.酸雨有哪些危害? P93

  15. 1972年6月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每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其中1983的主题是防治酸雨。1972年6月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每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其中1983的主题是防治酸雨。 资料卡片: 防治酸雨的措施?P94

  16. 【练习】 1、下列现象主要与NO2有关的是( ) A.臭氧空洞 B.酸雨 C.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 BC 臭氧空洞: 氟氯代烃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2、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和b mol O2,反应后容器内N原子数和O原子数之比为( ) A.a/b B.a/2b C.a/(a+2b) D.b/a C 3.将20mL充满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10mL,求原混合气体的中NO和NO2的体积。 NO-5mL NO2-15mL

  17. 4.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2混合于一试管中,然后将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原气体总体积的( ) A.1/4 B.3/4 C.1/8 D.3/8 C C 5、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应采取的措施( )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通过Ba(OH)2,再通过石灰水 C.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D.通过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18. 6、二氧化硫和氯气都有漂白性,现把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让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则其漂白性将 ( )。 A、和氯气单独通过时相同 B、和二氧化硫单独通过时相同 C、是二者作用效果之和 D、可能失去漂白性 D 7、有气体:H2 Cl2 O2HCl NO NO2 NH3 SO2 CO2 a.若洗气瓶是干燥的,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b.若瓶中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A B Cl2 O2HClNO2 SO2 CO2 H2 O2NO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