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05 Views
石氏傷科 百年學術傳承與發展.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石氏傷科醫學中心 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 詹 紅 生. 海派中醫的傳承與發展論壇. 內容提要. 石氏傷科源流. 1.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2.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3. 石氏傷科學術發展. 4. 石氏傷科源流. 參考書目 石印玉等 .《 申江醫萃 · 石筱山、石幼山治傷經驗及驗方選 》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3 石仰山 .《 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 · 石筱山、石幼山卷 》 文匯出版社, 1998 石仰山等 .《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 石筱山、石仰山 》
E N D
石氏傷科百年學術傳承與發展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石氏傷科醫學中心 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 詹 紅 生 海派中醫的傳承與發展論壇
內容提要 石氏傷科源流 1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2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3 石氏傷科學術發展 4
石氏傷科源流 • 參考書目 • 石印玉等.《申江醫萃·石筱山、石幼山治傷經驗及驗方選》 •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3 • 石仰山.《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石筱山、石幼山卷》 • 文匯出版社,1998 • 石仰山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石筱山、石仰山》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 石仰山(主編).《石仰山談軟組織損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 石仰山等.《現代骨傷科流派名家叢書·石仰山》 •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石氏傷科源流 140餘年;已傳六代;傳人近千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曉山(1859-1928) • 石氏傷科奠基者 • 推崇“十三科一理貫之”學術思想 • 自幼練武學醫,醫道武藝俱佳 • 擅長診治跌打損傷,兼理針灸、外科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筱山(1904-1964) • 石幼山(1910-1981) • 開創《中醫傷科學》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 提出骨傷科疾病分類沿用至今 • 骨折、脫位、筋傷、骨病、內傷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筱山(1904-1964) • 理傷續斷,剛柔相濟 • 讚賞“十三科一理貫之” • 立治傷“以氣為主、以血為先”之說 • 在調治脾腎、增強全身體質的基礎上治療傷科疾病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幼山(1910-1981) • 接骨上骱,手法輕巧。 • 善治筋骨損傷、勞損雜病。 • 內治取“理傷從痰”, 參入調攝氣血。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仰山(1931-) • 倡導“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整體觀念,強調氣血兼顧,內外結合。 • 提出32字治病思想 • 以氣為主,以血為先; • 筋骨並重、內合肝腎; • 調治兼邪,獨重痰濕; • 勘審虛實,施以補瀉。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仰山(1931-) • 診治技術方面 • 筋骨損傷,三期治療。 • 內傷症治,須辨臟腑氣血。 • 陳傷勞損,審因度勢,注重隨證施治。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仰山(1931-) • 手法技術方面 • 內外兼顧,整體調治。 • 以損傷為主結合體質、兼邪,辨證施以內服藥。 • 擅長用巧勁正骨上骱,強調“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的準則。 • 十二字訣: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仰山(1931-) • 遣方用藥方面 • 重視方隨證變、藥隨病異。 • 長期實踐積累的名方驗方:三色敷藥、消散膏、麒麟散、新傷續斷湯、牛蒡子湯、調中保元湯、石氏傷膏、骨密靈、逐痰通絡湯等。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帶領學科快速發展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帶領學科快速發展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確立學科新的主攻方向 • 慢性筋骨病損之防治 • 骨質疏鬆症 • 骨關節病損 • 脊柱病損 • 骨壞死 • ……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培養創新人才 • 首批碩士生、博士生導師 • 首批碩士點(1986) • 首批博士點(1990) • 博士後流動站(1995)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創建骨傷科研究所(1986) • 隸屬於上海中醫藥大學 • 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 • 建立名中醫、名師工作室 • 上海中醫藥大學(2004、2009) • 上海市衛生局(2004)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1) • 建立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基地(2011)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 吸收各家經驗,融入骨傷臨床 • 痰瘀、血瘀、絡阻、血熱、肝腎、脾胃……
石氏傷科代表人物 • 石印玉(1942-) • 海納百川 • 融會貫通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十三科一理貫之 • 源自薛己之論? • 十三科 • 宋:大方脈、小方脈、瘡腫、金鏃、折瘍、風、耳、眼、口齒、咽喉、針、灸、書禁。 • 元:大方脈、小方脈、產、金瘡腫、正骨、風、眼、口齒、咽喉、針灸、祝由、雜醫、禁。 • 明:大方脈、小方脈、婦人、金鏃、瘡瘍、接骨、傷寒、眼、口齒、咽喉、針灸、按摩、祝由。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十三科一理貫之 • 遵循中醫學基本理論 • 陰陽五行學說 • 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等理論 • 治從中醫學基本治法 • 整體觀念 • 辯證施治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理傷宜氣血並重(兼顧) • 以氣為主,以血為先 • 筱山:以氣為主是常法,以血為先是變法 • 幼山:氣血兼顧 • 以血為先是臨床常用的治標之法 • 以氣為主的氣血兼顧為刻刻留意的圖本之計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兼邪施治,尤多心得 • 兼邪的概念 • 筱山:凡非本病,其發生不論前後,而有一個時期與本病同時存在的,都叫兼邪。 • 筱山:似傷非傷,似損非損。病者,果疑於似傷而來,醫者,豈能混以為傷而治。 • 幼山:“損傷變證”亦當納入兼邪範疇。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兼邪施治,尤多心得 • 兼邪舉隅 • 有因勞力辛苦而著寒,文獻上稱為“勞力傷寒”,勞力辛苦內傷氣血是本病,著寒則又外感寒邪是兼邪。 • 腰痛這一病症,役用傷腎,風寒濕外侵,強力舉重的(既月)腰等都可引起,其中強力舉重的(既月)腰是本病,倘與本病在某一時期同時存在,則役用傷腎、風寒濕邪外侵都是兼邪。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注意傷病從痰取治 • 新受傷損因痰瘀相關而治痰,勞損雜病由痰濕入絡而治痰。 • 幼山:其症或由損傷而起,而這種損傷並不重篤,更多見於積勞或過勞所致。症狀表現多種多樣,或關節腫脹,或筋塊,或麻痹疼痛,或有身熱等等,所謂痰生百病也。 • 代表方:牛蒡子湯。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牛蒡子湯 • 牛蒡子 白僵蠶 白蒺藜 獨活 秦艽 白芷 半夏 桑枝 • 祛風豁痰通絡 • 主治風寒痰濕入絡,周身或四肢、頸項等部骨節酸痛,活動牽強。 • 幼山:牛蒡豁痰消腫,通十二經絡,《本草備要》言其散結除風,利腰膝凝滯之氣。白僵蠶化痰散結,《本草思辨錄》謂“治濕勝之風痰”。二味合用,專治濕痰留注經絡,兼風寒者則配祛風散寒之屬,氣血阻遏則佐通經活血之品。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注意傷病從痰取治 • 頭部內傷:菖蒲 南星 遠志 竹瀝 龍骨(張錫純謂“其性又善利痰,收斂中仍有開通之力”) • 胸脅內傷:白芥子 • 新傷骨折傷筋:南星 萬靈丹(蒼術等) • 頸臂腰腿痛:牛蒡子湯加減,或用威靈仙,蜈蚣、全蠍等蟲類藥。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重視理傷手法 • 筱山:(傷科)手法,是醫者用雙手診斷和治療損傷的一種方法。 • 十二法: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揉搖轉。 • 一般言之,拔伸捺正用於骨折復位、拽捏端提用於上骱、按揉搖轉用於傷筋。 • 但又不要機械地劃分是正骨手法還是理筋手法。 • 雙手診斷,用心比摸。 • 綁紮固定亦屬手法範疇。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重視傷科手法 • 拔伸是正骨的基礎手法,與牽引有別(幼山) • 現在往往把拔伸與牽引連在一起,作為一個概念,其實是不同的。對骨折復位來講,應該是拔伸。 • 因為第一,手法的要求應該達到“不知其苦”,拔伸的手法較快,有可能達到這個要求,而牽引總要牽上幾分鐘; • 第二,牽引往往在肢體遠端沿肢體縱軸牽引。這對於復位來說,特別像有些成角又有嵌入的骨折是不合理的。 • 拔伸則強調“當相近本骨損處,不可別去一節骨上”。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對筋骨損傷的闡釋 • 筋的概念 • 在人體中,筋是一種力量,佈滿全身,表現為剛勁而富有彈力,因之產生了應有的互相連屬的作用。 • 所以《內經》說“筋為剛”。 • 據《難經》所說,由外至內,形體的層次是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則筋的位置在肌肉與骨之間,在肌肉是隱於肉中,在骨是纏合諸骨。 • 筋的種類 • 約而分之有經筋、筋絡、筋膜、筋腱等。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對筋骨損傷的闡釋 • 筋的類別 • 經筋:有一定循行的徑路,有規律可循的,叫經筋。經筋共有十二支。 • 筋絡:支出而布於全身的,叫筋絡。扭挫傷,除影響氣血的周流外,所傷者卻是筋絡。 • 筋膜:在骨外或關節間如膜樣起著保護作用的叫筋膜,故關節間液滲出時,則筋膜幹而不能屈伸。 • 筋腱:筋頭或筋之大者,叫腱。腱是屬筋的一類,可連稱筋腱。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對筋骨損傷的闡釋 • 傷筋的分類 • 不顯著的傷筋:因勞倦過度而形成。外象既不青紫腫脹,但覺酸痛麻木。 • 不甚顯著的傷筋:往往在腕、肘、膝、踝等骱位,因蹩扭或支撐所致。外象無顯著的青腫,但患處旋轉失常。 • 有顯著外形的傷筋:由外來某種因素如強度支撐等造成的傷筋,外象有青紫腫痛。 • 突出而又離位的傷筋,部位多見於膝前或肘後。 • 膝前傷筋,膝蓋骨上有粗筋隆起,屈伸不利。 • 肘後亦然。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對筋骨損傷的闡釋 • 傷骨的分類 • 骨損:痛的重點不再肌肉而在骨骼,故用手摸靠骨面上有腫脹疼痛處,不是周圍都痛,僅局限在受傷的部位。 • 骨折:類似上面的情況,覺有不顯著的動搖。 • 骨斷:有“轆轆”及“淅淅”的聲音。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對筋骨損傷的闡釋 • 筋骨並重,內合肝腎 • 筋束骨,骨張筋。 • 筋,束骨而利機關,主全身之運動。 • 有時傷筋,骨雖不折,因屈筋影響,形成歪曲移動,則必須先用捺正的手法使它復位。 • 如因骨折而帶屈筋的,則理筋正骨二者並重。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筋骨損傷的治療 • 外治 • 手法 • 輔料或膏藥 • 針灸 • 內治 • 三期診治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損傷的三期診治 • 早期 • 筋損骨折,氣血瘀滯(≤14天) • 四肢損傷主要是血瘀,軀幹損傷宜氣血兼顧。 • 瘀血易化熱,宜涼血活血,或加重清熱藥。 • 結合全身情況,辨別虛實,施以補瀉。 • 方:荊芥6、生地12、當歸9、地鱉蟲9、赤芍9、忍冬藤12、澤蘭葉9、留行子9、炙乳沒各3、青陳皮各4.5、桃仁9。局部青紫嚴重者加黃荊子9、紫荊皮9;如有骨折加煆自然銅12、骨碎補9。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損傷的三期診治 • 中期 • 筋骨開始接續,瘀血散而未盡,氣血仍未調和。 • 活血舒筋和絡。 • 方:當歸9、丹參9、防風9、獨活6、川斷12、狗脊12、川芎4.5、澤蘭9、紅花3、伸筋草12。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損傷的三期診治 • 後期 • 腫脹消退,筋骨接續,但尚未堅固,酸軟少力,關節活動也覺牽強。 • 益氣活血,健筋壯骨。 • 方:炙黃芪12、炒黨參9、焦白術6、當歸6、獨活6、川斷12、狗脊12、紅花3、伸筋草12。局部畏冷,加桂枝3、白芍6,或加鹿筋6(先煎),虎骨粉1.5(吞),或用豹骨、猴骨代。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解除固定後的熏洗方 • 桂枝、羌活、獨活、花椒、甘松、山奈、伸筋草 • 接骨木(扡扡活)
石氏傷科學術觀點 • 傷科內傷的診治 • 幼山:損傷可分為兩類。皮肉筋骨傷多有外表體征可見,統屬外傷。與外傷相對而言,主要是氣血失和,臟腑損傷的一類病症,則總稱內傷,亦稱內損。 • 內傷一證可分為急、慢、新、陳等類型。 • 內傷辨證以氣血為綱,參合臟腑見症而分析。 • 內傷治療 • 傷氣:破氣、調氣、降氣、補氣 • 傷血:涼血、止血、祛瘀、和營、補血 • 內傷十不治(《世醫得效方》)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 需求決定追求 • 當代骨傷科常見病、難治性病症 • 思路決定出路 • 體:中醫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 • 用:現代科技手段 • 作為決定地位 • 理論和技術之傳承、發展、創新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 關於慢性骨與關節病損的研究 • 骨性關節炎 • 骨質疏鬆症 • 頸椎病 • 腰椎間盤突出症 • 椎管狹窄症
主攻 病種 骨質疏鬆症 膝骨關節炎 頸椎病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腰椎間盤突出症 股骨頭壞死 椎管狹窄症 病機 認識 治則 治法 特色 技術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 關於慢性骨與關節病損的研究 • 基本病機 • 痰瘀致痹為標,肝腎虧虛為本 • 發病的關鍵病機 • 筋出槽、骨錯縫,氣血不通,筋骨失和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手法 針灸 中藥 導引 手法 痰瘀閉阻 肝腎不足
前 後 石氏傷科的學術發展 • 筋出槽、骨錯縫的臨床特徵 • 臨床症狀與體征 • 觸診(靜態、動態) • 筋的功能狀態測量 • 骨關節活動度測量 • 骨關節形態結構測量 • 脊柱推拿診治評估技術規範化研究 • ——首批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0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