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61 Views
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 一、城市的环境管理. (一)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 ⑴ 城市 以非农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资源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和文化为一体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⑵ 城市化 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客观过程。. ⑶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E N D
一、城市的环境管理 (一)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 ⑴ 城市 以非农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资源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和文化为一体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⑵ 城市化 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客观过程。
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据建设部统计资料,1978~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人,2006年城市化率达到43.9%,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城市总数从193增加到661个,其中百万以上特大城市有49个。 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1998年以来,政府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启动住房消费信贷,使得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特点体现在四方面:政府主导;“摊大饼”式扩张;发展速度快;环境问题突出。
(二)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地方。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表明城市环境保护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的趋势,已由过去的单个城市污染发展为区域性城市污染,污染物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我在二、三十多年内集中爆发了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这种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其他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从未有过的。
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报告》显示:目前,城市总体上空气质量较差,在2005年检测的500个城市中,只有60.3%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Ⅰ、Ⅱ级标准,属于Ⅲ级和劣Ⅲ级有39.7% ,1/1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城市空气污染包括烟尘、酸雨、光化学烟雾、可吸颗粒物等,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反应,形成复合型污染。空气污染与城市规模基本呈正向关系,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明显重于中小城市,尤以规模在100万-200万的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为最重。
目前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气灰霾。近年来灰霾在黄淮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始呈现区域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城市密集地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以珠三角为例,现在一年四季都受灰霾困扰,灰霾己经成为其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珠三角的灰霾已经客观上影响到了香港。目前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气灰霾。近年来灰霾在黄淮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始呈现区域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城市密集地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以珠三角为例,现在一年四季都受灰霾困扰,灰霾己经成为其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珠三角的灰霾已经客观上影响到了香港。 室内空气污染也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城市居民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工作或生活,因此室内污染的影响不容忽视。城市空气污染极大地妨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据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研究发现每年我国30万人死于户外污染,11万人死于户内的污染。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要远大于农民。
阳光明媚的乌鲁木齐, 五分钟后黄沙蔽日弥漫了整个天空。
水质快速恶化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水质恶化成为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据“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29.4%,处理率为0的城市有178个,占总数34.8%,一些城市把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尚未达标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大批河道,导致流经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 在46个重点城市中,仅有28·3%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26·1%的城市水质较好,45·6%的城市水质较差。目前黄河干流近70%的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已不能满足水质标准,中上游的石嘴山市、包头市、三门峡市饮水功能区更成为水质达标 “零分区”,2004年全年无一天达标。
城市地面沉降加剧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地面沉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据调查透露,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公里,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海水入侵面积逐年扩大。 以上海为例,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高楼数量迅速增加,地表不堪负荷,加之长期存在的地下水超采,导致陆地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下沉l厘米,已经影响到了地铁和高层建筑的安全。除此,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整体情况情况也基本相当。
噪声污染难以控制 噪声污染已成了城市环境公害之一。在由环保总局监测区域声环境的312个城市中,10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占34·6%;9个城市为中度污染,占2·9%;1个城市为重度污染,占0·3%。除了国家就噪声防治专门立法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天津市颁布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沈阳市已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立法项目。 噪声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对人民健康也造成很大危害,城市居民对此反应非常强烈。以北京为例,2004年,北京市民对环境污染的投诉中,噪声污染投诉量居第一位。
突发事件引发的环境危机 近年来,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环境危机屡屡出现,已成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2004年2月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由于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规技改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后,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倾泻而下,严重导致陀江流域严重污染,下游部分城市停水,逾百万人受影响,成为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持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一次城市停水事件。 2004年4月,重庆天元化工厂氯气泄露爆炸事故直接造成20余人死亡,300余人中毒或受伤,15万余人紧急疏散。 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下游城市供水的影响大大超过陀江污染,一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直接导致了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的韶然离职。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 50、60年代的“环境公害”在许多大城市相继泛滥,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和影响。城市环境管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开展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与管理工作,从而推动了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 我国从70年代开展环境问题的防治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污染源的调查和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方面。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城市环境管理方式实现了由污染控制向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的转变,逐渐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四)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 ⑴ 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推行城市环境功能区管理 ●重点保护区:一般指风景旅游区、文物古迹、疗养区、度假区等; ●一般保护区:以居住、文教、商业活动为主,综合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 ●污染控制区:目前环境质量较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工业区; ●重点治理区: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规划中需要加强治理的工业区,国家(省、区)确定的重点污染区。 ●新经济开发区:土地开发强度大、环境影响强烈的区域。
⑵ 实行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 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控制区域污染应采取“一控双达标”的措施,“一控”即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双达标”是指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达标排放;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 ●大气污染物控制:烟尘、工业粉尘、SO2; ●废水污染物控制:COD、氨氮、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 ●固体废物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⑶ 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定量考核工作,全国已有570个城市开展了该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直接对46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合中国城市的环境状况,国家规定考核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四大类共24项指标。 定量考核工作促进了城市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机构得到加强,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环保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并为创建回家环保模范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⑷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为树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典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1997年组织开展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得到了各城市政府的积极响应。许多城市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制订了创建模范城市计划。1997年,国家批谁张家港、大连、厦门、深圳、珠海、威海6城市为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截止到2005年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命名5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3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⑸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2002年8月23日,在深圳召开的第5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诞生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份宣言提出了21世纪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城市。 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如国外的法兰克福市、罗马市、莫斯科市、华盛顿市、悉尼市等,再如国内的大连、厦门、杭州、苏州、威海、扬州等。 生态城市: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类理想聚居地。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稳定 *城市环境质量水平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后劲足 *具有较高生态环境素养的城市公民
录像片——“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巡礼” 张家港市 珠海市 大连市 厦门市 深圳市 威海市
第二节 农村的环境管理
(一)农村生态系统与农村环境 ⑴ 农村生态系统 指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的理想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成份——人类,也可称之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⑵ 农村环境 狭义概念:农田、村庄;广义概念:农田、村庄、山林、荒野、小城镇环境等。
(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⑴ 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水土流失 多发生在山区,由于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经过降雨使地表土壤遭到侵蚀,营养成份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会冲走一些土壤颗粒。但土壤如果有森林、野草、作物或植物的枯枝落叶等良好覆盖物的保护,则这种流失的速度非常缓慢,使土壤流失的量小于母质层变为土壤的量。在过度砍伐或过度放牧引起植被破坏的地方,水土流失便逐渐加重。而人为的植被破坏是加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荒漠化 是指由于受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干旱、半干旱或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及冻融。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3.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5%,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83.9万km2,占总面积的69.8%,石漠化25.9万km2,占总面积的9.8%,盐渍化占6.6%,冻融荒漠化占13.8%。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退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龙羊峡附近的巴尕泰农场上, 雪山下的沙漠和羊群
龙羊峡附近的巴尕泰农场上, 雪山下的沙漠和羊群
在沙漠化地区小孩儿不上学,不接受教育可以,但不会赶水车不行,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赶水车。 在沙漠化地区小孩儿不上学,不接受教育可以,但不会赶水车不行,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赶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