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55 Views
教育资讯第三十四期. 北京市现代商务培训中心 信息管理部 2010 年 4 月. 教育资讯第三十四期目录. 一、远程教育 10 年培养人才 500 多万 二、我国在读研究生近 170 万 三、中日韩 CEO 学历差别大 四、最想去大中型国企谋职 五、台湾将开放招收大陆学生 六、中国仍是美国国际教育第二大生源国 七、新加坡瞄准中国干部培训市场 八、中国仅 1% 人愿做工人 九、中国人恶补奢侈品文化,全球罕见 十、国人的母语水平正以惊人速度退化. 一、远程教育 10 年培养人才 500 多万. 2009 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召开
E N D
教育资讯第三十四期 北京市现代商务培训中心 信息管理部 2010年4月
教育资讯第三十四期目录 一、远程教育10年培养人才500多万 二、我国在读研究生近170万 三、中日韩CEO学历差别大 四、最想去大中型国企谋职 五、台湾将开放招收大陆学生 六、中国仍是美国国际教育第二大生源国 七、新加坡瞄准中国干部培训市场 八、中国仅1%人愿做工人 九、中国人恶补奢侈品文化,全球罕见 十、国人的母语水平正以惊人速度退化
一、远程教育10年培养人才500多万 2009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召开 自1999年教育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近1000万人,毕业学生500多万人,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数千万人次,初步探索建立了适合在职人员远程继续学习、自主化学习的教学、管理及支持服务模式,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和监管体系,成为发展我国多样化、终身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2009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了解到的。 据了解,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0年来,教育部分期分批批准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10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开设了299种专业、1560个专业点,建设了2万多门网络教育资源和一批网络教育教学与管理系统平台,设立了9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和教学点,其中1/4设立在西部地区,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支持服务延伸到了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各行业、企业和部队军营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8日
二、我国在读研究生近170万 从日前召开的“2009研究生国际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有128.3万,在职研究生有39.4万,在读研究生接近170万。 据教育部高司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08年底的最新统计,我国高校中,学士单位698个,硕士授予单位485个,博士单位258个,56所高校设立了研究生院。目前全国共有一级博士点1377个,其中高校拥有1293个;二级博士点3337个,其中高校拥有1739个;一级硕士点2077个,其中高校占1626个;二级硕士点9464个,其中高校占9352个。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12月16日
三、中日韩CEO学历差别大 韩国《朝鲜日报》2009年12月1日报道:分析中日韩三国CEO的学历可以发现,中国CEO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尤其多,每3人中就有1人;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2.5%。中国50强企业老总中有3/4是博士和硕士出身。而日本50强CEO中,82%是学士出身,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仅9人。大部分日本CEO本科毕业后马上进入公司。在工作一线积累经验,多年后晋升至CEO。韩国CEO学历则位于中日之间。硕博士和学士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4%和44%。首尔市立大学经营系教授表曼赞认为:“在中国,企业经营的历史还不长,经历过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局面的CEO不多,缺乏检验CEO能力的机制。这样一来,高学历者在晋升CEO时就更占优势。”中国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权成庸说:“中国CEO中相当一部分是工科出身,其能力若想得到认可,博士和硕士学位会更有帮助。”此外,中国取得博士学位相对容易,一般来说需要3年。这也是中国博士CEO多的原因。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10年1月13日
四、最想去大中型国企谋职 上海师范大学生近日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20.3%。其他就业意向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 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负责此次调查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明军认为,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 调查还发现,46.0%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尽量找一个稳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蒋明军认为,90后大学生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责任意识、务实。 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中,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强硬的社会关系网”(19.1%)。还有7.7%的人选择“学业成绩是否优异”,5.9%的人选择“所学专业是否热门”。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12月16日
五、台湾将开放招收大陆学生 台湾拟明年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并承认大陆学历。 “现在台湾的领导人几乎都是台大毕业的,希望未来大陆各阶层的领导人,也是台大教育出来的。”台大教务长蒋丙煌看好大陆学生来台对台湾教育及两岸互动的影响。蒋丙煌说,大陆学生来台接受台湾教育、吸收台湾的想法,并带回大陆,当然很好;希望台大收的一些大陆学生,将来在大陆居于领导地位,很多事情在观念上可以相通,就不会有误会,两岸也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交大校长吴重雨表示,目前主要推动与大陆顶尖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合作的双联学位 ,让优秀的大陆学生有机会来台,交大的研究生也去大陆一段时间,这可以帮助年轻人提升竞争力,“两岸共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最好的领导人才。”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12月16日
六、中国仍是美国国际教育第二大生源国 美国最新发布的2009年度“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08/09学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已接近10万,比前一学年增长21%。 报告显示,在2008/09学年,共有9.82万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赴美国学习,占所有留美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4.6%。而在2007/08学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8.11万人和13%。中国继续是美国国际教育的第二大生源国,仅次于印度。在2008/2009年度赴美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学习研究生课程的人仍占绝对多数(58.5%),但学习本科课程的学生数量较以往也大幅提升,占所有赴美中国留学生总数的1/4。加利福尼亚州是接收国际留学生最多的州,2008/09学年,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9.31万名学生在该州学习。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是美国所有大学中当年拥有国际学生最多的学校,共有近7500人。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工商管理”是最受国际学生推崇的专业,2008/09学年,学习该专业的国际学生数量在全美达到了近14万人,其次是“工程学”和“生命科学”,也分别达到近12万人和超过6万人。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12月16日
七、新加坡瞄准中国干部培训市场 中国共产党约有7000万名干部,这一群体对培训的需求形成一大潜力市场。新加坡也想分一匙羹。目前,新加坡至少有4所重点学院专门设立了针对中国公职人员的项目。它们是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管理学院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最先加入这一培训队伍。自1981年以来,该学院就开始设立短期行政发展课程。其中之一是长达两周的综合管理课程,该课程用普通话讲授,正在开办第82期。在李光耀学院,中国学生几乎增加两倍,约70人,在51个国家的337名学生中占两成。明年还将引进一门用中文传授的课程: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新加坡管理大学是队伍中最年轻的。第一批课程于5月开办,内容是6周的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课程。 摘自《每周文摘》2009年12月25日
八、中国仅1%人愿做工人 中国工人获得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亚军,而且还是榜单上的唯一一个群体。然而,中国工人并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 工人,越来越不被人看好,究其实质,与当前社会的利益分配和身份认同有关。工人现在基本上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于是工人们的“低工资”就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而且多年来,工人的劳动报酬几乎不见增长,欠薪时有发生。同时,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和其他社会阶层存在不少差距。这决定了中国工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 中国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善待他们的情感需要,更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理性需求。但要重拾工人的身份认同,又谈何容易。它需要的不只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变革,包括建立持续的工人收入增长机制,在社会保障上向工人倾斜;还需要缩小社会的阶层差异,消除附着在身份之上的各种观念、文化。如何给予中国工人应有的时代认同,社会当有所反思。 摘自《每周文摘》2009年12月25日
九、中国人恶补奢侈品文化,全球罕见 奢侈品人才缺口3万—5万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报告,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有大批国际奢侈品企业将2010年的重点,从市场处于饱和状态的日本转向中国内地。这对中国奢侈品从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至少缺3万——5万奢侈品人才。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都有关于奢侈品的培训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朱明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学校教育不是培养奢侈品的消费者,而是培养管理人才,该校也为中国企业进行培训,打造中国的奢侈品牌。 摘自《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8日
十、国人的母语水平正以惊人速度退化 如今,汉语学习正成为一种潮流。在泰国,政府决定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在韩国,汉语已取代英语成为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在美国,教育部门定下要在10年内至少有50%的高中生学习中文的目标。目前,全球共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000万之多,预计到2010年,全球以汉语教学为主要课程的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但是,在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背后,几点隐忧仍值得国人深思。 与世界掀起“汉语热”相比,语文学习在国内却引不起足够重视。记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众多在校生家长说:“语文有什么可学的,谁不会说、不会写?学好了英语才最重要!不管是考试、求职还是出国,哪样少得了英文!”殊不知,当所有的孩童都在念着“ABC”时,当所有中学生都在背着无穷尽的英文单词时,当所有企业白领都在为自己充英文电时,国人的中文表达能力正日渐下降,用词简单平庸,母语水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 世界出现“汉语热”,对我们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因为它让世界与中国能更好地互相了解;挑战,因为目前的汉语仍缺乏来自国内的热情与推崇,仍不足以强大到成为世界性语言。所以,我们首先要热爱母语,热爱祖国博大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将汉语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汉语更好、更长久地“热”下去。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