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547 Views
第三节 气 体 运 输 一、 运输形式 : (一) 物理溶解 : 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 :① 量小 , 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 化学结合 : 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 : 量大 , 主要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1atm : O 2 物理溶解量 =0.3ml % 3atm : O 2 物理溶解量 =6.3ml % (即↑ 20 倍,是高压氧治疗的理论基础 ).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二、氧的运输
E N D
第三节 气 体 运 输 一、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1atm:O2物理溶解量=0.3ml% 3atm:O2物理溶解量=6.3ml% (即↑20倍,是高压氧治疗的理论基础)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二、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1.5%) (二)化学结合:(98.5%) ⒈ 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 + O2 PO2↑(氧合) HbO2 PO2↓(氧离) 暗红色 鲜红色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
2.O2与Hb结合的特征: 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 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 + O2→Fe2+-HbO2 (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 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 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100ml血 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 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PO2↑ (氧合) PO2↓ (氧离)
④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机制:与Hb的变构有关: 氧合Hb 为疏松型(R型) 去氧Hb 为紧密型(T型) ∵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 ↓ Hb4个亚基间的盐键逐步断裂 ↓ Hb分子由T型→R型 (即对O2的亲和力逐步↑)R型的亲O2力为T型的数百倍 当Hb某亚基与O2结合或解离后→Hb变构→其他亚基的亲O2力↑or↓→Hb4个亚基的协同效应便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 即:
(三)氧离曲线特征 及生理意义 1.上段:PO28.0~13.3kPa (8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明:PO2变化大时,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如: ①高原(2.0KM的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下 中 上 2.中段:PO28.0~5.3kPa (40~80mmHg) 坡度较陡。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 因正常时组织的氧供,PO2在中段范围变化。
下 中 上 3.下段:PO25.3~2.0kPa (15~40mmHg) 坡度更陡。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因下段释放O2量为正常时的3倍(= O2储备段)。
小结: 氧离曲线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50:指Po2为26.5mmHg时Hb氧饱和度达到50%。P50表示氧离曲线的正常位置。 ●P50↑: 表明 Hb 对o2的 亲和力↓(氧离易),需更高的Po2才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 即曲线右移(下移):Pco2↑ PH↓2,3-DpG↑ T↑ ●P50↓: 表明 Hb 对o2的亲和力↑(氧离难), 较低的Po2便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 即曲线左移(上移): Pco2↓PH↑ 2,3-DpG↓ T↓ Pco↑
1.Pco2↑ PH↓ Pco2↑PH↓→氧离曲线右移 Pco2↓PH↑→氧离曲线左移 ∵CO2+H2O→HCO3-+H+→[H+]↑ 当H+与Hb的某些A-的残基基团结合,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氧离曲线位移。如: (1)组织:[H+]↑→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为T型 →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2)肺脏:[H+] ↓→促进Hb盐键断裂→Hb构型变为R型 →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氧合易。 这种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其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②在组织促进氧离。
2.温度 T↑→氧离曲线右移 T↓→氧离曲线左移 ∵T变化→H+的活度变化→Hb与o2亲和力变化→Hb构型改变→氧离曲线位移。如: (1) 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Hb释放o2 →Hb构型变为R型→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如:组织代谢↑→局部 T↑+CO2↑H+↑→曲线右移→氧离易 (2)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Hb结合o2→Hb构型变为T型→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如:低温麻醉时,应防组织缺o2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局部红、易冻伤
3. 2,3-DpG DpG↑→氧离曲线右移 DpG↓ →氧离曲线左移 ∵①DpG能与Hb结合形成盐键→Hb构型变为T型; ②DpG →[H+]↑→波尔效应。 (1)高原缺氧→ RBC无氧代谢↑→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注:①这一效应是机体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 ②但此时肺泡Po2↓,RBC无氧代谢产生过多的DpG, 也防碍了在肺部的氧合,故是否对机体有利尚无定论。 (2)大量输入冷冻血→DpG↓→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冷冻血3周后,RBC无氧代谢停止→DpG↓) 故:应注意缺氧。
4. Pco↑ Pco↑→曲线左移→氧离难 ∵①co与Hb亲和力 > o2与Hb亲和力 250 倍; ②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相同; ③co与Hb的某亚基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亚基对o2的亲和力。 5. Hb本身的性质 Hb的Fe2+ →Fe3+ : Hb失去结合o2的能力(如亚硝酸盐) 异常Hb:Hb的运o2能力↓(如地中海贫血) 胎儿Hb:胎儿Hb的4条肽链为α2γ2(成人为α2β2)构成,其Hb与o2亲和力>成人,这与胎儿所处的低氧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C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5% (二)化学结合:95% ⒈HCO3-的形式:88% (1)反应过程: CO2+H2O (2)反应特征: 碳酸酐酶 H2CO3 HCO3-+H+ ①反应速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 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 Cl-转移维持电平衡,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 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双向作用; ④在RBC内反应, 在血浆内运输。
CO2的运输 碳酸酐酶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HbNH2O2+H++CO2 (2)反应特征: 在组织 HHbNHCOOH+O2 在肺脏 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 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 ③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④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 因肺部排出的CO2有20%是此释放的。 ⑤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三)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间关系的曲线。 从图中可见:①血液中CO2含量随PCO2的↑而↑,几乎成线性 关系(非S形曲线),且无饱和点。②V血A点CO2的含量为52ml/100ml,而A血B点CO2的含量降为48ml/100ml,说明血液流经肺脏时,每100ml血液释放出4mlCO2。③当血PO2↑时, CO2解离曲线下移。
★为什么血PO2↑, CO2解离曲线会下移? 这是由于O2与Hb的结合促使了CO2的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其机制:①Hb与O2结合后酸性增强,与CO2的亲和力下降,使结合于Hb的O2释放出来; ②酸性的HbO2释放出H+,H+与HCO3-结合成H2CO3,进一步解离成CO2和H2O。 ★为什么V血CO2的含量>A血? ∵HHb 酸性弱,与CO2的亲和力高,易与CO2结合,生成HHbNHCOOH,也容易与H+结合,使H2CO3解离过程中产生的H+被及时移去,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提高CO2运输的量。
(四)影响CO2运输的因素 1.O2与Hb结合的氧合作用对CO2运输的影响 HbNH2O2+H++CO2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在组织中,HbO2释放出O2而成为HHb,何尔登效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 。 ∵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在肺中,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 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合释放, O2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2.PCO2差对CO2运输的影响 因HCO3-运输形式的反应方向取决于PCO2差。 在组织 HHbNHCOOH+O2 在肺脏
复习思考题 1.Hb氧解离曲线特征如何?其生理意义如何? 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3.波尔效应有何生理意义? 4.CO2运输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5.影响CO2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6.何尔登效应有何生理意义? 7.为什么血PO2↑,CO2解离曲线会下移? 8.为什么V血CO2的含量>A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