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08k Views
食管癌 病人的护理. 食管上段. 食管中段. 食管下段. 胸导管起于 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 ,向上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的后纵隔,位于椎骨与食管之间。 胸导管接受 膈以下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淋巴液;左上肢、头和颈的左半以及胸壁、纵隔器官、左肺和左膈的一部分淋巴液 也流入胸导管。 胸导管较粗,接受乳糜,破裂时将损失血液中大量的血浆蛋白等营养物质。 其他部分的淋巴液则流经 右淋巴管进入右锁骨下静脉。. 【 病因病理 】. 年龄多为 40 岁以上,男多于女,北方多于南方。 (一)病因 1. 慢性长期刺激; 2. 口腔卫生不良;
E N D
食管癌 病人的护理
食管上段 食管中段 食管下段
胸导管起于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向上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的后纵隔,位于椎骨与食管之间。胸导管起于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向上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的后纵隔,位于椎骨与食管之间。 胸导管接受膈以下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淋巴液;左上肢、头和颈的左半以及胸壁、纵隔器官、左肺和左膈的一部分淋巴液也流入胸导管。 胸导管较粗,接受乳糜,破裂时将损失血液中大量的血浆蛋白等营养物质。 其他部分的淋巴液则流经右淋巴管进入右锁骨下静脉。
【病因病理】 • 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多于女,北方多于南方。 • (一)病因 • 1. 慢性长期刺激; • 2. 口腔卫生不良; • 3. 化学性元素 体内亚硝胺盐增多; • 4. 生物性因素 霉菌污染; • 5. 某些元素的缺乏 缺乏微量元素钼、锰、铁、氟、溴、氯、锌、钠、硒、磷、碘等元素和维生素C、A、B2缺乏或食物中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少; • 6. 食管自身疾病、遗传因素等。
(二)病理 1. 部位中段最多(50%以上),下段次之,上段较少。 2. 组织学 多为鳞癌(90%以上),腺癌次之,未分化癌、小细胞癌少见。 3. 形态学 ①髓质型:70%,恶性高;②蕈伞型:15%;③溃疡型:10%左右;④缩窄型:4%左右,较早出现阻塞 4. 转移 主要为淋巴转移,其次为直接蔓延和血行转移
【临床表现】 • 早期表现(五感):进食梗噎停滞感、食管内异物感、胸骨后刺痛感、咽部干燥感、上腹烧灼感等。 • 中晚期: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 同时可发生脱水,消瘦,恶病质等;还可出现侵犯和转移症状,如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大出血等。
【辅助检查】 • 1. X线食管钡餐造影 • 2. 纤维内镜检查 • 3. 拉网检查(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 4. CT • 5. 其他 血液检查;超声内镜(EUS);淋巴结活检;32P扫描。
【治疗原则】 • 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应用 • 1. 手术治疗 • (1)根治性手术 • (2)非根治性手术 • (3)减症手术 • 2. 放疗和化疗 • 化疗方案:鳞癌:DPV方案(顺铂、平阳霉素、长春新碱);腺癌: UFTM方案(优福定、丝裂霉素)。
【护理问题】 • 1.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物摄入减少和消耗增加有关 • 2. 体液不足 与癌肿导致食管梗阻使水分摄入不足有关 • 3. 焦虑 与担忧疾病预后、术后能否进食有关 • 4. 有感染的危险 与食物返流、手术污染有关 • 5. 口腔黏膜受损 与术后早期不能进食有关 • 6. PC:吻合口瘘或狭窄、肺不张和肺炎、体液失衡、胸腔内出血、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乳糜胸、声音嘶哑和呛咳等
【护理措施】 • (一)手术前护理 • 1. 加强营养。 • 2. 口腔护理 漱口和保持口腔清洁;积极协助治疗口腔溃疡或口腔感染。 • 3. 呼吸道准备 术前严格戒烟、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腹式呼吸等。 • 4. 胃肠道准备 练习床上排便;口服抗生素溶液;术前3日改流质,术日前晚禁食、洗胃;术日晨放置胃管和十二指肠滴液管;结肠代食管术者,按结肠手术准备。 • 5. 放疗、化疗、心理护理等见《肿瘤病人护理概论》;做好手术前常规护理。
(二)手术后护理 • 1. 饮食护理 ①术后常规禁饮食(时间4~6天以上),行胃肠减压(胃肠蠕动恢复后拔管);②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维持体液平衡;③胃或空肠造瘘病人的护理,先行胃或空肠减压24~48h,再灌注食物。④如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滴入少量盐水或糖水,以后滴入41~43℃的营养液,一般术后10日左右拔除;⑤如未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一定时间指导病人试饮水、进流质饮食;术后8~10天进半流,第2~3周后开始进普通饮食。 • 2. 病情观察 重点是生命体征的观察。
3. 呼吸道护理 食管癌术后易发生呼吸困难、缺氧,并发肺不张、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①密切观察呼吸状态、频率和节律,听诊呼吸音情况,有无缺氧征兆;②进行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③气管插管拔除前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④术后第1天,每1~2h鼓励病人深呼吸、吹气球、吸深呼吸训练器,促进肺膨胀;⑤对于痰多、咳嗽无力的病人,出现呼吸浅快、发绀、呼吸音减弱现象,应立即行鼻导管深部吸痰,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吸痰,气管切开后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⑥有口腔慢性感染或口腔溃疡者,积极地治疗和护理。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乳糜胸:多发生在术后2~10日,若不及时处理,病人可短期内引起全身消耗和衰竭,甚至死亡;一旦发生,立即胸腔负压引流,同时静脉营养支持,行胸导管结扎术。 (2)吻合口瘘:最严重,多发生在术后5~10日。术后应纠正低蛋白血症;保证胃管通畅;加强饮食的护理和监控。一旦发生,立即禁饮食、胸腔引流、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疗法。 (3)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术前控制肺部感染,戒烟、讲究口腔卫生;术后采取合适的体位;鼓励有效咳嗽和咳痰;定时协助病人翻身。 5. 其他护理 如闭式胸膜腔引流、胃肠减压、维持体液平衡等护理见有关章节。
6. 胃造瘘病人的护理 (1)饮食:通常一天需要2000~2500mL流质饮食,每3~4h一次,每次300~500mL,可灌入牛奶、蛋花、果汁、米汤、肉沫汤等。 (2)缓慢流入胃内,防止气体进入。 (3)速度勿过快,灌食勿过多。 (4)灌完用20~30mL水冲洗导管。 (5)取下灌食器,将瘘口内管子折曲,纱布包裹,橡皮筋绑紧,适当固定在腹壁上。 (6)初期胃造瘘管数日更换一次。 (7)做好胃造瘘口皮肤护理。
【健康教育】 • 1. 教育病人积极配合诊疗与护理计划。 • 2. 说明术后饮食管理的重要性。 • 3. 出现胸痛、气急、心悸、呼吸困难等及时汇报;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的表现及时就诊。 • 4. 解释食管胃吻合术后的不适表现。 • 5. 加强口腔卫生护理。 • 6. 定期复查,坚持继续治疗。
胃癌为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胃癌为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日本、北欧丹麦发病率高,美国及马来西亚则较低。 发病高峰为40岁~60岁 ,男女3 : 1。 我国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为高发区。
【病因】 • 目前认为与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密切有关; • 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 其他与环境、饮食、遗传因素等有关(如烟熏、腌制食品与亚硝酸盐;A型血、近亲结婚等)。
【病理】 • 癌肿部位:胃窦部占50%,其次为胃小弯、贲门,胃体较少。 • 大体类型: • (1)早期胃癌:仅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 • (2)进展期胃癌:分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 • 组织学分型:腺癌(包括乳头状、管状、粘液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未分化类癌。
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直接浸润:胃癌可直接向胃壁内、横结肠、肝胰、横隔、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 淋巴转移(主要途径):占转移的70%,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结。 血行转移:发生较晚,最常见是肝转移。 腹腔种植:穿透浆膜、脱落于腹膜、大网膜,形成血性腹水
【临床表现】 • 早期无明显症状。 • 上腹不适:最常见嗳气、返酸、食欲减退等。 • 上腹隐痛:胃癌疼痛常为咬啮性,无明显规律性,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 • 有因出血或胃癌穿孔等急腹症而首次就医者。 • 恶心、呕吐、进食哽噎感:胃窦癌幽门梗阻可恶心、餐后饱胀、呕吐。贲门癌和高位小弯癌有进食哽噎感 • 呕血和黑便。 • 贫血、消瘦、乏力、恶病质。
体征 并发症 • 早期可无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深压痛。 • 晚期扪及上腹部肿块,结节状、质硬、压痛。 • 肝肿大、腹水。 •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 种植转移者直肠指诊可触及肿块。 • 出血、穿孔、梗阻、胃肠瘘管、胃周围粘连及脓肿形成等。
辅助检查 • X 线气钡双重造影 • 纤维胃镜(最有效方法) • 超声胃镜 • 胃液游离酸测定及脱落细胞检查 • 腹部B超、CT • 粪便隐血试验
X线检查 确诊率为86.2% 气钡双重对比。 充盈缺损 辅助检查
中晚期胃癌的X线表现 • 胃窦蕈伞型胃癌 • 胃窦部不规则充盈缺损,呈息肉样
治疗原则 •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手术为首选,辅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以提高疗效。 • Ⅰ期以手术为主。 • Ⅱ期以手术为主,辅助化疗或免疫疗法。 • Ⅲ期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放疗、免疫疗法。 • Ⅳ期胃癌已属晚期,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可行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
【护理要点】 • 1. 手术前后护理 • 同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病人的护理;手术前加强营养;合并幽门梗阻者,必须洗胃或抽吸胃内容物。手术后注意并发症的发现与处理。 • 2. 健康教育 • ⑴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淡食,忌高盐饮食,少食烟熏食物、咸肉、咸菜; • ⑵ 戒烟;积极治疗胃疾患; • ⑶ 40岁以上出现症状者及时检查;有家族史者和术后,定期检查。 • ⑷ 其他见肿瘤护理概论。
原发性肝癌 病因 • 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菌、亚硝胺类致癌物、水土因素等密切相关。 • 我国的新观点 • 高危人群:肝炎病史、HBsAg阳性、硬化或慢性肝炎、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
1. 病理类型 结节型 巨块型 弥漫型 2. 组织学类型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混合型 3. 转移途径 肝内血行转移(首先出现) 淋巴转移 肝外血行转移(依次为肺、骨、脑等) 直接蔓延 种植转移 病理
临床表现 • 1. 肝区疼痛 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肝癌破裂,有大出血和胆汁性腹膜炎。 • 2.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癌性中毒症状;肝门癌出现黄疸较早;腹胀;晚期全身衰竭和恶病质。 • 3. 肝肿大 肝区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肿块。 • 4. 转移症状 腹水,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有时可闻及局限性血管杂音。如发生肺、骨、脑转移,可出现相应症状。
辅助检查 • 1. 实验室检查 : • (1)甲胎蛋白(AFP) • (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 • (3)其他:γ-GTP(γ-谷氨酰转肽酶)、AP(异常凝血酶原)、LDH(乳酸脱氢酶)、AKP(碱性磷酸酶)
2. 特殊检查 (1)B超 (2)核素显像 (3)X线检查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经脐静脉行门静脉造影 (5)CT、MRI (6)腹腔镜
排除妊娠、恶性畸胎瘤、生殖腺胚胎瘤后,ALP基本正常:排除妊娠、恶性畸胎瘤、生殖腺胚胎瘤后,ALP基本正常: AFP对流法(+)或放射免疫法≥500μg/L 持续1个月以上,或≥200μg/L持续2个月以上,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AFP扩散法(+)或>3000μg/L,即使B超或其他影像诊断(-),亦可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AFP<200μg/L、B超未见肝内占位性病变,大体可排除原发性肝癌。
治疗原则 • 原则是“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1. 手术 肝切除术最有效,小肝癌切除率达80%以上,术后5年生存率60%~70%。 • 无法切除者,可选用肝动脉结扎加栓塞、肝动脉栓塞、导向治疗、无水酒精注射、微波、冷冻、激光、射频等方法。 • 2. 其他治疗 包括放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等。
【护理问题】 • 1. 恐惧/悲哀 与担心手术预后、器官功能丧失、医疗费用、死亡威胁等有关 •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肿瘤的破坏作用、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或手术所造成的营养摄入障碍、消化吸收障碍、代谢性消耗过多等有关 • 3. 疼痛 与肿瘤进行性增大、手术创伤有关 • 4. PC: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和继发感染、肝性脑病,手术后出血、胆汁渗漏、栓塞后代谢和肝功能改变、腹腔感染等
【护理措施】 • (一)手术前护理 • 1. 心理护理 • 2. 手术前常规护理 • (1)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 • (2)加强营养调理,采取必要的保肝措施。按医嘱给予清蛋白、血浆、全血和保肝药物;肌内注射维生素K3。 •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日,做好肠道准备。 • (4)协助完成术前检查和其他有关准备。
(二)手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 术后平卧24h,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第2日取半卧位;避免早期起床活动。半肝以上切除者间歇给氧3~4天。饮食以富含蛋白、热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为原则,必要时提供肠内、外营养支持或补充清蛋白等。 2. 做好腹腔双腔引流管的护理,警惕腹腔内出血。 3. 体液平衡的护理 积极保肝治疗,适当静脉补液,严格控制水和钠的摄入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4. 肝动脉插管化疗的护理 ①妥善固定和维护导管;②严格无菌操作;③每日或隔日注药1次,注药前应注入0.5%普鲁卡因溶液5ml,注药后注入2.5%枸橼酸钠溶液或50U/ml的肝素溶液5ml;④可用微量注射泵做微量连续灌注;⑤严密观察化疗的毒副作用;⑥拔管后局部压迫15min。安置病人平卧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严密观察。 (三)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癌肿破裂出血; 2. 上消化道出血; 3. 肝性脑病。
【健康教育】 • 1. 控制病毒性肝炎的蔓延,积极防治乙肝、肝硬化和华支睾吸虫病;减少环境污染,不吃霉变食物。 • 2. 调节饮食,全面摄取营养,避免高脂和刺激性食物,忌服损肝药物。 • 3. 解释肝动脉插管化疗和化疗栓塞的目的和作用,注意保护导管,发生异常及时汇报。 • 4. 定期复查肝功能及B超检查。
胰腺癌 • 胰腺癌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好发于40~70岁之间,男多于女(男:女=1.7~2.0 : 1)。 • 基本概念 • 胰头癌:位于胰头、颈部的胰癌(2/3)称为胰头癌。 • 壶腹部癌:发生在胆总管末端、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 • 壶腹周围癌 =胰头癌+壶腹部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