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美丽与丑陋 —— 从 《 荒原 》 看艾略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美丽与丑陋 —— 从 《 荒原 》 看艾略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汉语言文学 杨诗丽 2006050987. 概述. 《 荒原 》 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在二十世纪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结构完整博大,内含精深丰富,包蕴着对整个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其中包括对精神生态的深入探析。 《 荒原 》 不仅感性地描写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 , 而且还理性地分析了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原因,同时尝试着探寻了恢复精神生态的途径,体现了艾略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 令人发指的暴力. 菲洛米尔的变化,被野蛮的国王 那样的强暴;而夜莺 使荒漠洋溢不可侵犯的声音

ern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美丽与丑陋 —— 从 《 荒原 》 看艾略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丽与丑陋——从《荒原》看艾略特的人道主义关怀美丽与丑陋——从《荒原》看艾略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汉语言文学 杨诗丽 2006050987

  2. 概述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在二十世纪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结构完整博大,内含精深丰富,包蕴着对整个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其中包括对精神生态的深入探析。 《荒原》不仅感性地描写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而且还理性地分析了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原因,同时尝试着探寻了恢复精神生态的途径,体现了艾略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

  3. 令人发指的暴力 菲洛米尔的变化,被野蛮的国王 那样的强暴;而夜莺 使荒漠洋溢不可侵犯的声音 她不停地呼叫,世界不停地追寻, “喈咯,喈咯”对着肮脏的耳朵。

  4. 暴力的典故 这是《荒原》第二节《棋戏》(也有译作《对弈》)中的一个片段,所谓戏,指的是“性游戏”,这一段引用的是古希腊神话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色雷斯王提里亚的妻子蒲洛克妮有个妹妹叫菲洛米尔,随其父潘迪昂远居雅典,蒲洛克妮因为久离家人,就邀请妹妹菲洛米尔前来色雷斯同住。提里亚王亲自去迎接,不料提里亚为菲洛米尔的美色所摄,竟然在归途中谎称其妻亡故,将菲洛米尔强行奸污。

  5. 不久菲洛米尔获悉真相,与提里亚理论,提里亚恐丑行外漏,乃将菲洛米尔割舌囚禁,又命老妇看守,以防逃走。然后回宫,对其妻谎报菲洛米尔途中身亡。一年之后,菲洛米尔将此情暗绣织锦之上,命老妇持入宫中,径交王后。蒲洛克妮观锦知情,乃将提里亚之子伊泰斯杀而烹之,以为报复。寻或其妹,相携逃走。提里亚随后紧紧追赶,即将追及时,众神迅速将蒲洛克妮变作燕子,菲洛米尔变作夜莺,而提里亚则变为丑陋的大嘴恶鹰。不久菲洛米尔获悉真相,与提里亚理论,提里亚恐丑行外漏,乃将菲洛米尔割舌囚禁,又命老妇看守,以防逃走。然后回宫,对其妻谎报菲洛米尔途中身亡。一年之后,菲洛米尔将此情暗绣织锦之上,命老妇持入宫中,径交王后。蒲洛克妮观锦知情,乃将提里亚之子伊泰斯杀而烹之,以为报复。寻或其妹,相携逃走。提里亚随后紧紧追赶,即将追及时,众神迅速将蒲洛克妮变作燕子,菲洛米尔变作夜莺,而提里亚则变为丑陋的大嘴恶鹰。

  6. 诗中“野蛮的国王”指的就是提里亚,这里充斥的暴力令人发指,强暴,割舌,杀子并烹之……任何的一种都是反人道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在欲望面前都已经不重要了,此外,诗中还描写了多处暴力,莉儿多次堕胎差点丢掉性命,泰睿奚爱斯被弄瞎了眼睛……诗中“野蛮的国王”指的就是提里亚,这里充斥的暴力令人发指,强暴,割舌,杀子并烹之……任何的一种都是反人道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在欲望面前都已经不重要了,此外,诗中还描写了多处暴力,莉儿多次堕胎差点丢掉性命,泰睿奚爱斯被弄瞎了眼睛……

  7. 丑陋的麻木 现在正是时候,他暗想, 饭后,她正感觉无聊而疲倦, 试探着用爱抚去挑逗她 即是非为所望,亦将不为所拒。 激动而坚定,他立刻展开行动; 探索的手未遭拦阻; 他的自负不需对方的反应, 且把冷漠当做欢迎。 他给她一个施舍的吻, 然后摸索着,寻找漆黑的楼梯…… 她转身对镜张望, 几未觉察离去的情郎;

  8. 仅有那片段的思想在脑中掠过: “也罢,如今事已发生:我高兴它已过去了。” 这美丽的妇人向愚行屈服后 独自在房中踱来踱去, 不自觉地用手理一理头发, 在唱机上放一张唱片。

  9. 荒原中人们的麻木不仁集中体现在人们有欲无情的性交上。以上情节是第三节《火诫》中的片段,表现的主题也是性。“火诫”是佛教劝告人们熄灭情欲之火的诫令。但在这个题目下面却是现代人无所顾忌、有欲无情的性交,形成莫大的讽刺。诗人选择的现代人荒淫纵欲的一个典型情景:一个女打字员与一个满脸疙瘩的青年之间的有欲无情的性行为。吻,是“施舍”的,完事后,她并未察觉情郎的离去,还“高兴它已过去了”,低级庸俗的现代性关系,现代人的声色淫欲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

  10. 残损的身体 莎莎翠丝夫人,知名的天眼通, 患了重伤风 31岁的莉儿,纵欲无度,多次堕胎,牙齿已经脱落 泰睿奚爱斯,极度衰老,失明

  11. 关于泰睿奚爱斯 泰睿奚爱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也全诗的中心人物。他看见两条蛇交尾,用棍条击之,泰睿奚爱斯变成了女性;7年之后,两蛇交尾的情景又出现,泰睿奚爱斯再次用棍条击之,回复了男性之身。后来,天神宙斯和天后朱诺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能从性爱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争论不休,具有两性经历的泰睿奚爱斯成为最合适的裁判。泰睿奚爱斯断言女人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性情暴烈的天后就弄瞎了他的眼睛。宙斯赐予他先知的本领,弥补失去眼睛的损失。

  12. 残损的身体背后的意义 蛇、残损的身体、性爱场面,这些意象对于基督教文明的西方读者来说,无疑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从社会批评式的解读来说,现代文明无疑与象征欲望的蛇和性爱场面有关,泰睿奚爱斯的衰败身体象征了在与充满欲望的现代文明的对抗中,代表着精神维度的先知只有被阉割的命运,失去精神维度的现代文明如同一具风烛残年的衰败之躯,哪有新生可言?

  13. 我认为,艾略特在这里描写的实际上是20实际初期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受的痛苦经历,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手,都是过着一种荒芜空虚的生活,虽生犹死的生活。这就是荒原的状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都跟泰睿奚爱斯极其相似:只能回忆过去,可以预卜或者展望未来,却看不见现在。甚至,他们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性别的区分和时空的差别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我认为,艾略特在这里描写的实际上是20实际初期每一个人都可能遭受的痛苦经历,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手,都是过着一种荒芜空虚的生活,虽生犹死的生活。这就是荒原的状态。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都跟泰睿奚爱斯极其相似:只能回忆过去,可以预卜或者展望未来,却看不见现在。甚至,他们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性别的区分和时空的差别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14. 艾略特生平 1888年12月6日出生在美国 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比较文学、哲学、古典文学、中世纪历史等 1915年与英国姑娘维芬娜·海格-伍德结婚 1932年两人分居,1947年维芬娜去世 1957年与秘书结婚

  15. 痛苦的婚姻 这桩婚姻给艾略特带来的痛苦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婚后一直无子,不但维芬娜身体不好,艾略特的身体也是残损的,这与他《荒原》中的人物极其相似。 这样,艾略特与维芬娜的婚姻事实上就成为一种病人的婚姻,神圣的繁殖仪式无法进行下去,没有新生的希望。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种医院里的生活,他们两人要不是轮流生病,就是同时生病。这种病人式的婚姻对艾略特的影响是全面的,他不仅要承受昂贵的药费,更有沉重的心理负担。

  16. 痛苦的婚姻成就了诗人艾略特 1921年底,艾略特的身体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不得不接受医生的建议到瑞士洛桑疗养,正是这次疗养,艾略特完成了《荒原》的最后写作。艾略特曾经这样总结他的第一次婚姻:对她(维芬娜)说来,这次婚姻没有带来任何幸福……对我而言,它带来了一种心态,结果写成《荒原》。艾略特的嫂子也曾经说过:艾略特作为一个男人,被维芬娜毁了,但她却造就了一个诗人艾略特。

  17. 《荒原》的写作背景 由艾略特的个人经历和《荒原》的写作时代,我们知道,那时正是一战时期,我们就不难理解《荒原》中美丽与丑陋的交织了。

  18. 荒原中的美丽与丑陋 人间四月天、泰晤士河、装饰豪华的住宅、性爱 “四月这残忍的季节”、被污染的泰晤士河、荒淫纵欲

  19. 强烈的反差 人间四月天,本来是最美好的时光,但是,在诗人笔下,四月却变成最可怕的季节,因为四月摧毁了荒原上的宁静,复活了人们的欲望,引起他们痛苦而无奈的回忆。 又如泰晤士河,本来宁静温柔的泰晤士河不见了,仙女们都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漂浮着空瓶子和垃圾的肮脏之河。

  20. 最明显的就是“性”,这本来是美好的,不但给男女双方带来身体上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性同时也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的。但是,荒原上的性,都是丑陋的性,是有欲无情的性,是堕胎,是毁灭。性,带来的身体的残损,受辱的菲洛米尔如是,拥有先知能力的泰睿奚爱斯如是,莉儿如是。身体的残损继而带来的是精神的麻木,性,只是一种需要,与爱情无关。美丽与丑陋就是这样纠缠在一起。最明显的就是“性”,这本来是美好的,不但给男女双方带来身体上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性同时也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的。但是,荒原上的性,都是丑陋的性,是有欲无情的性,是堕胎,是毁灭。性,带来的身体的残损,受辱的菲洛米尔如是,拥有先知能力的泰睿奚爱斯如是,莉儿如是。身体的残损继而带来的是精神的麻木,性,只是一种需要,与爱情无关。美丽与丑陋就是这样纠缠在一起。

  21. 价值体系的倒塌 《荒原》所描述的不是一个由战争造成的荒原,不是如欧文和罗斯堡他们笔下描写的那种具有地理真实性的荒原。但是,《荒原》确实是一首十分清楚的20世纪的诗歌,更具体说是一战后的诗歌,它记载了西方价值体系的倒塌。这种倒塌的具体体现就是:土地荒凉,没有感情的性关系,缺乏信仰,文化混沌和精神枯竭。在这个意义上,艾略特反映的是一个骚动不安世界的焦虑。而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骚动不安,可见,“荒原”并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世界,而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反映。

  22. 一种人生状态 总之,《荒原》所描写的是一种人生状态,一种并非专属于男人或者女人的生存状态,一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为贫富所共有的。

  23. 毫无生气的荒原 《荒原》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毫无生气的:大地失去了生殖的能力,土壤只是随风飞扬的黄沙,干旱阻止了粮食的生长,……在社会关系上,这种毫无生气的状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荒原中的人们缺乏交流,缺乏沟通。

  24. 爱的缺失 荒原上的人都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这一点在性关系上面表现得最明显,性爱变成了色欲和厌恶的结合,所谓性,只是一场游戏,俗不可耐。伴随这场游戏的是堕胎,继而是身体的残损。人们没有信仰,没有精神生活,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生存已经毫无意义可言,只是记忆和欲望的混合体而已。

  25. 最后的希望 但是,诗人的焦虑在《荒原》的最后并不让人绝望,虽然“荒原”的丑陋让人窒息,但是,诗人在最后给了我们指引和希望。

  26. 水死的告诫 你们这些转动着舵轮迎风前进的人啊, 想想菲力巴士,一度也像你们那样昂扬与夸张 舵轮含有生死轮回的意思,这两句是对世人的告诫,菲力巴士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虽然得到一时的得意,终不免投入死亡的漩涡。世人应以此为鉴,不要因贪求物欲,而遭受永久的毁灭。

  27. 因此,在艾略特看来,造成荒原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欲望。这个欲望不但包括物质上的欲望,也有生理上的欲望。欲望使人们迷失了自我,使人们麻木不仁,从而造成精神状态的失衡,要从荒原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就要熄灭欲望之火。因此,在艾略特看来,造成荒原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欲望。这个欲望不但包括物质上的欲望,也有生理上的欲望。欲望使人们迷失了自我,使人们麻木不仁,从而造成精神状态的失衡,要从荒原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就要熄灭欲望之火。

  28. 最后的皈依 他消失在净化自己的火焰里 何时我将似燕子——燕子啊燕子 残破塔中的亚奎丹王子 在废墟中我拾掇起这些残迹 我会迎合你们。海厄洛尼莫又疯狂了。 达陀。达雅慈梵。达嘛雅陀。 善谛 善谛 善谛(Shantith)

  29. 诗人最后以三个“善谛 ”作为全诗的结束,“善谛”按照艾略特的原注解释为“超越理解的平安”,这与《新约腓立比书》第四章第七节“神所赐出人意料的平安”一语意思相似,似在指出,人若能遵守奉献、同情、克制的箴言,虽然未必能真正解救荒原的困境,也可以得到出人意料的平安。可见,最后艾略特为荒原上的人们找到了出路,这也是神的旨意,“奉献、同情、克制”,也就是说要有所信仰,而艾略特所指的出路是:皈依宗教。这也与后来艾略特皈依宗教相吻合。1927年6月29日,艾略特在牛津郡的教堂接受英国国教的洗礼,从此皈依宗教,为他的灵魂找到信仰。

  30. 结语 不管《荒原》是对一个时代的焦虑,还是艾略特个人发的一通牢骚,都表现了诗人对人类生存状态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

  31.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