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38 Views
步行 、自行車. 主要參考資料: 節能減碳 單車風潮起 (2008/12/13)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13/n2361681.htm 轉自第 98 期 << 新紀元週刊 >> 封面故事 維基百科 — 腳踏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E6.AC.A7.E6.B4.B2.E5.9C.B0.E5.8C.BA. 低碳旅遊. 低碳旅遊主要是在旅遊過程中使用最低的能源及環保交通工具以保護地球的旅遊方式,
E N D
步行、自行車 • 主要參考資料: • 節能減碳 單車風潮起(2008/12/13) •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13/n2361681.htm • 轉自第98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 • 維基百科—腳踏車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E6.AC.A7.E6.B4.B2.E5.9C.B0.E5.8C.BA
低碳旅遊 • 低碳旅遊主要是在旅遊過程中使用最低的能源及環保交通工具以保護地球的旅遊方式, • 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旅遊,減少長時間自行開車或是騎摩托車所產生的廢氣等。 • 低碳旅遊有什麼好處? • (1)使用腳踏車或步行,既能運動又能保持健康。 • (2)減少自行開車外出旅遊的頻率,可以減少排放廢氣。 • (3)可以更容易親近和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http://www.tvcr.org.tw/manager/news/activity/greenmedia/index0404.html
維基百科—腳踏車 • 腳踏車,或稱自行車、單車、自由車、鐵馬,是一種以人力踩踏腳踏板驅動的小型陸上車輛。腳踏車通常是二輪的(也有三輪的,但主要用於貨運,相對少見)。 • 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通常稱為「自行車」、「鐵馬」,台灣也稱「孔明車」、「腳踏車」; • 在香港、澳門、廣東、廣西、湖南等中國南方地區則更常稱其為「單車」; •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潮汕地區則稱之「腳車」。
一般人日常騎車的速度約15-25公里每小時(按步行出力),一般人日常騎車的速度約15-25公里每小時(按步行出力), • 經過訓練的人騎行專用車可以達到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通過伏低姿態利用空氣流線型,當速度增加空氣阻力按同比例平方增加); • 騎車能源效率很高,消耗能量和二氧化碳,平均每公里不到汽車的1/10。 • 歷史:1766年,一群修士在修復達文西在1490年作的手稿的時候,發現最早的腳踏車雛型,但並沒有實際的製造出來,只停在想像的階段。
臺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代,有沿襲日語稱「自轉車」,亦有稱「鐵馬」。臺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代,有沿襲日語稱「自轉車」,亦有稱「鐵馬」。 • 1898年,日本第一家自轉車工廠「宮田製銃所」將國產腳踏車呈獻皇太子,零星腳踏車進口臺灣。 • 1900年10月5日的報紙還將自轉車車禍刊載,相關廣告也開始出現於報章雜誌,當時位於臺北市北門街(今博愛路)的鐘錶店「樫村支店」,亦經銷自轉車,顯示一般民眾已視為交通工具,甚至組織「遠乘會」騎車遠足,價格方面,美國進口要比日本便宜。
1905年9月,臺灣史上第一個被偷腳踏的車主顏振聲新聞被報紙披露。1905年9月,臺灣史上第一個被偷腳踏的車主顏振聲新聞被報紙披露。 • 依據總督府統計,1930年代,臺灣每三戶就有一輛腳踏車,相當普遍,當時的照片也顯示商店街的「亭仔腳」隨處可見購物或運送所騎乘的腳踏車停放。 •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自行車」、「腳踏車」用詞方傳入臺灣,一般民眾稱鏈條脫落的狀況為「落鏈」(台語發音)。 • 1990年代,臺灣成為全球製造腳踏車的重要生產地之一,市佔率超過50%。
相關法律 • 台灣的交通法規將腳踏車列爲一種人力慢車,1972年起不須領有牌照,1972年起亦不須繳牌照稅。 • 台灣的腳踏車於1950年代曾規定必須裝設電燈。 • 台北市政府於2008年開始計畫規範騎士要戴安全帽等一系列規定,違規要開罰,但尚未正式實施。 • 2012年5月全國警方開始取締未裝置車鈴與後車燈之腳踏車輛。
歐洲地區 • 在歐洲,尤其是荷蘭,腳踏車的普及率高,街頭上隨處可見腳踏車。 • 在其他歐洲國家,由於商品強制質保制度再加上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所以其質量安全要求都很高,這就造成腳踏車價格不菲,一輛新普通腳踏車也要超過100歐元,腳踏車的失竊而造成替換率攀高。 • 歐洲各國對腳踏車車道的規劃在世界的評價極高,也非常提倡騎腳踏車旅遊等休閒活動。
德國腳踏車 • 以德國為例,政府要求腳踏車制動裝置和變速裝置必須工作良好,配備小型自主發電機或者電池供電的照明裝置用於雨天或者光線昏暗時候警示往來車輛和行人。 • 除此之外,腳踏車前後輪,腳踏板和後座上都要裝置反光板用來提醒從後面和側面行使的車輛。 • 政府正在促進一個條例的立法工作,該條例要求強制佩帶安全頭盔。 • 自2006年起,在德國不允許腳踏車駕駛者在駕駛途中手持使用手機和GPS導航設備,除非這些設備使用免提功能或者耳機。如果使用相關設備必須靠邊停車。違反此條例的人一經發現就會處以25歐元的罰款。
政府為促進城市地區居民使用腳踏車代替汽車,在城區街道上專門划出寬度約1米的腳踏車道,腳踏車道規劃良好的城市會被全德腳踏車駕駛員協會(ADFC)冠以「腳踏車友好城市」的稱號。政府為促進城市地區居民使用腳踏車代替汽車,在城區街道上專門划出寬度約1米的腳踏車道,腳踏車道規劃良好的城市會被全德腳踏車駕駛員協會(ADFC)冠以「腳踏車友好城市」的稱號。 • 在腳踏車道泊車也會以妨礙公共運輸處以10-30歐元的罰款。 • 很多對機動車禁行的地區和單行線腳踏車都可以自由往來, • 除了大型節日,通過購買「自行車票」 (單車票),腳踏車也可以帶上公共汽車、地鐵、有軌電車及火車等公共運輸工具,因此在大型的城市,使用腳踏車是比私家車和公共運輸更加快捷的方法。
https://tw.news.yahoo.com/%E9%A8%8E%E5%96%AE%E8%BB%8A%E6%9C%AA%E8%A3%9D%E8%BB%8A%E9%88%B4.%E8%AD%A6%E7%A4%BA%E7%87%88-%E5%B0%8F%E5%BF%83%E5%90%83%E7%B4%85%E5%96%AE-004231056.htmlhttps://tw.news.yahoo.com/%E9%A8%8E%E5%96%AE%E8%BB%8A%E6%9C%AA%E8%A3%9D%E8%BB%8A%E9%88%B4.%E8%AD%A6%E7%A4%BA%E7%87%88-%E5%B0%8F%E5%BF%83%E5%90%83%E7%B4%85%E5%96%AE-004231056.html
它山之石:帶單車坐德國鐵路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767602&m=f
節能減碳 單車風潮起(大紀元,2008/12/13) • 【大紀元12月13日訊】近年來能源短缺,自行車得天獨厚的以其便宜、輕巧、無污染和無噪音等優勢,再度搏得人們青睞,加上其綠色環保和回歸自然的概念,騎自行車成為一種風雅時尚的運動。 • 過去三十多年來,臺灣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車供應國,近年轉型為全球高級自行車創新產品的供應中心; • 日本企業在員工間推行優惠方案獎勵騎自行車上下班,但停車場不夠的問題也浮上檯面; • 韓國政府正引進規劃完整的自行車城市,鼓勵民眾擴大自行車的使用量; • 在歐洲,騎自行車和開車享有同樣的權利,為了省能與休閒,歐盟各國政府競相推出完整的租車服務。
回復緩慢、環保、簡單,單車風潮也許將帶給世界一個清新面貌。回復緩慢、環保、簡單,單車風潮也許將帶給世界一個清新面貌。
台灣》單車品牌的長青路文 ◎ 郭微言 • 凡是愛騎自行車的人,沒有人不知道「Giant」這個牌子的。 • 在能源短缺的時代一切都不景氣,但是逆勢而行的自行車卻大賣,甚至成為一種時尚精品。 • 近幾年來,由於能源短缺,油價飆升,自行車得天獨厚的以其便宜、輕巧、無污染和無噪音等優勢,再度搏得人們青睞,加上其綠色環保和回歸自然的概念,騎自行車更成為一種風雅時尚的運動。 •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的自行車銷售量在六年來一直維持成長的趨勢,目前全球的年需求量約在一至一點二億輛之間,主要消費市場以美加、日本、歐盟各國以及中國大陸為主,占全球市場的八成左右。
自行車與大眾運輸是目前公認最不造成環境負擔的兩大運輸方式,也是各國政府致力推廣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與大眾運輸是目前公認最不造成環境負擔的兩大運輸方式,也是各國政府致力推廣的交通工具。 • 目前,就使用自行車的分流量來說,在荷蘭占整個交通輸送量的42%;在日本約34%;在韓國只有3%。
執世界自行車工業牛耳的臺灣,結合公車、捷運、自行車的綠色運輸熱正逐漸風行。圖為臺北一自行專用車道。(AFP)執世界自行車工業牛耳的臺灣,結合公車、捷運、自行車的綠色運輸熱正逐漸風行。圖為臺北一自行專用車道。(AFP) 臺灣單車工業獨步全球,圖為2007年3月臺北世貿中心自行車展上參觀人潮。(AFP)
臺灣自行車產業全球發光 • 過去三十多年來,臺灣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車供應國,近年來更轉型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創新產品的供應中心。 • 全球最大的兩個自行車工業捷安特和美利達都是臺灣企業,兩大業者對於倡導自行車活動都不遺餘力。 • 兩者都不斷研發新型自行車,目前高價位自行車已經發展到以「碳纖維」作為車架,輕量化到平均重量在十到十三公斤。 • 2003年A-Team(臺灣自行車協進會)的成立,是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A-Team(臺灣自行車協進會) • 這是由巨大和美利達兩大龍頭共同領軍號召上下游零組件業者所成立的,整合自行車業界資源,一起學習豐田(TOYOTA)式的生產管理模式,導入品質及生產管理,全面提升技術與管理,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和共同研發國際高級車種。 • A-Team的運作開花結果了,不僅使成員的交貨準時率提升,產品不良率降低,更使臺灣自行車邁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道路, • 平均單價,從六年前的100美元,倍增至200多美元,出口平均單價更高達400多美元,徹底擺脫了中國大陸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避免了臺灣自行車產業走向空洞化的危機。
自行車「輕量化」發展 • 自行車的發展朝「輕量化」發展,車身結構由過去的鋼鐵材料進步到鋁合金,現在更採用重量變得很輕的碳纖維。 • 與此同時,也向輕、薄、短、小、美觀、舒適、多功能和多種造型變化推展,例如避震及變速系統愈做愈精緻;滿足自行車頭盔、手套、專用的功能性服裝、攜帶式降溫產品、安全器件等相關配套商品的需求。 • 歐洲是臺灣最大的自行車市場,主要消費國是英國、德國、荷蘭和瑞士。 • 據統計,2007年臺灣對歐洲的自行車出口呈兩位數增長,收入增長高於22%。
在臺灣,各縣市都極盡巧思的在河濱、山區、風景區等地規劃了自行車道,方便民眾休閒運動,在臺灣,各縣市都極盡巧思的在河濱、山區、風景區等地規劃了自行車道,方便民眾休閒運動, • 彰化縣八卦山長青自行車道還成為臺灣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 • 臺北市,統計已經有3.2%的自行車通勤族外,今年編列六千萬,預計今後三年內,將北市一百零七公里的河濱自行車道路面陸續拓寬為二點五公尺以上。
2008年10月7日臺北一母親載小孩在河濱自行車道悠閒騎乘。(AFP)2008年10月7日臺北一母親載小孩在河濱自行車道悠閒騎乘。(AFP)
巨大之所以巨大的祕訣 • 臺灣自行車製造廠的龍頭巨大(Giant)公司,搭上這股節能減碳風潮,在這一波金融海嘯所引發的不景氣中一枝獨秀,業績大放異彩,公司樂得以大手筆發放年終獎金,最高可以領到23個月,羨煞了以往引領風騷的科技廠。 • 巨大公司在不景氣中逆勢成長,和去年相比,銷售量從四百萬部提升到五百萬部;營業額從三百三十億衝到四百一十億,成長幅度超過三成,光是前三季營收就逼近去年全年水準。 • 巨大的股票市價從2001年10月的26元、一路飇到2008年7月底的100元,目前即使大盤腰斬,它的價位還是挺在78元; • 美利達的股價也從2001年11月底的5.8元,飈到2008年7月底的78元!
38年來,歷經產業的嚴峻汰換變遷、競爭與不景氣的多次衝擊,歐美大廠頻頻傳出倒閉或發生財務危機,38年來,歷經產業的嚴峻汰換變遷、競爭與不景氣的多次衝擊,歐美大廠頻頻傳出倒閉或發生財務危機, • 巨大集團卻憑藉全球產銷布局、跨國經營的優勢,展現相對較佳的營運成果。 • 關鍵在於創辦人劉金標把永續經營視為巨大最重要的課題, • 他認為,自行車是萬年工業,有特色就不會被淘汰掉,因此,巨大的目標,不是追求第一(No. 1),而是希望成為唯一(only one)。
巨大的發展過程 • 歷經三個階段:1970年代是草創期,1972年創辦人劉金標和創業伙伴羅祥安把創業目標鎖定為製造腳踏車,巨大以代工起家。 • 1980年代是建立品牌,1981年則以100%股權創設了捷安特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臺灣推廣自有品牌; • 1987年,巨大成立「捷安特美國公司」。 • 1990年代,走出以製造為核心的迷思,採行兩岸分工策略,把大陸納進國際化的一環,強化臺商的競爭力主要在於設計、國際化、行銷等軟體領域。 • 劉金標本人以身作則倡導自行車活動,去年,他以73歲的高齡,在12天內完成968公里的環臺路程,也算完成自己的環島夢想。
自行車五百年興衰路文 ◎ 蔡大雅 • 500年前達芬奇畫出了第一張自行車手稿,具有現代單車形式的雙輪腳踏車,一直要等到1874年,才在歐洲出現。 • 自此以後,自行車逐漸取代牛馬等傳統使用獸力的運具,成為人類代步的交通工具。 • 自行車迅速風靡全球,經常登上報章雜誌的版面。 • 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曾獲得一臺自行車作為結婚禮物。 • 隨著人類發展的加速,摩托車、汽車相繼問世,以柴油、汽油為動力的機動車的發明和普及,宣告了自行車時代的結束。 • 快速的機動車取代相對來說已顯得遲緩的自行車,成為馬路上的主角、時代的新寵,而自行車則或多或少的與貧困、落後的形象畫上等號,在先進國家中漸漸失去蹤影。
環境問題促使自行車再起 • 20世紀可說是機動車的天下,它們占據大街小巷,動輒呼嘯而過,留下廢氣和噪音,以及過度消耗能源的危機給當代和未來的人類。 • 人類在使用機動車的百年後,環境污染與能源耗竭,成為21世紀的現代所必須面臨的兩大困境。 • 人們除了反思上個世紀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以外,也開始尋找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 • 綠色環保、永續發展、節能減碳逐漸成為普世的共識,在這股浪潮下,自行車作為無污染、無耗能的交通工具,再度獲得人類的重視與青睞,宛如浴火鳳凰般的重獲新生。
重新回到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車,不再只具有作為交通工具的傳統作用而已,它更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例如運動健身、休閒旅遊、環保節能等。重新回到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車,不再只具有作為交通工具的傳統作用而已,它更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例如運動健身、休閒旅遊、環保節能等。 • 騎乘自行車的人口直線增加,其中使用單車作為健身與休閒的比例更是快速成長,反映在單車市場上,則是新車銷售量的持續成長,以及高價位車種在市場占有率上的逐年提高。 • 在開發中國家,因自行車的價格相對低廉,一向就是多數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其中中國大陸的自行車產量、出口量以及消費量,更是穩居世界第一的寶座。
環保兼休閒 蔚為風尚 • 而已開發國家由於油價高漲、環保意識及休閒健身的觀念普及,騎乘自行車的風氣極為盛行,大約平均每1~3人便擁有一臺單車。 • 這些地區的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以單車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在荷蘭,甚至從荷蘭女王一直到平民百姓,單車成為全民最常使用的運具。 • 此外,以休閒健身為目的而選用的自行車,也逐漸傾向高價位、從數千到數萬歐元不等,結合高科技和精密技術所製造的非量產車種。 • 近年來除了自行車的種類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用途,而不斷的專業化以外,更出現了攜帶方便的摺疊車與輕便省力的電動車,都是促成單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日本》企業也吹單車風文、攝影 ◎ 浦慧恩 • 一向重視節能減碳的日本企業搭上自行車風潮,在員工間推出優惠措施鼓勵騎自行車上下班。 • 但在自行車風行之際,停車場不夠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 • 人們多知道日本創出豐田、本田、日產等多種名車,但實際上日本自行車的擁有率也是不容忽視的。 • 日本家庭幾乎都擁有一部以上的自行車,還區分年齡階段。 • 隨著近年油價的上漲,日本自行車的出售量也隨之上升。
日本地下單車停車庫的收費由電腦控制,持月票出入十分方便。日本地下單車停車庫的收費由電腦控制,持月票出入十分方便。 東京日暮里站附近,一個可停放1270輛單車的單車停車場,一上班族下班後來取車。此停車庫配合電車,營運時間為早上4點到凌晨1點鐘。
企業獎勵員工騎乘自行車 • 近年日本企業還出現為獎勵員工騎乘自行車上班而給予自行車補貼,跡象顯示,越來越多企業推出類似的獎勵,補貼金額也有增加的趨勢。 • 名古屋一家給予員工補貼的公司規定,以自行車代替以往用私家車上班的員工,每1公里將給予10日元的「環保上班」補貼金額,此新項目已經執行三個多月,不但是一項有意義的環保活動,也間接對防止員工中年發胖起到一定的效果。 • 其中捨棄汽車通勤改為以自行車代步的員工超過三成。 • 該公司70多名員工,公司與家的平均距離約5公里,騎自行車單程費時約20分鐘,每日來回10公里,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經常會看到年輕媽媽騎著自行車,前後各載一個孩子,三人一起穿梭在熱鬧的商店街、幼稚園。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經常會看到年輕媽媽騎著自行車,前後各載一個孩子,三人一起穿梭在熱鬧的商店街、幼稚園。 • 但近年發生多起母子三人同車的交通事故,引起社會關注,今年三月日本警方曾考量是否執行禁止一車三人的方案,結果立即遭致反對的聲浪,多數的理由是將孩子放在家裏更危險,所以只要外出,不論買菜、接送其中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也一定帶上。 • 最後方案不得不擱置。 • 自行車深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見一斑。
自行車停車問題亟待解決 • 日本雖然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自行車停車場,但始終追不上自行車族的數量,停車成為一大難題,車站附近的大街小巷隨時可以看到停放著大量自行車的景象。 • 雖然「禁止駐輪」的標誌大大的字樣明顯告示著禁止停車,但通常不具效果。 • 除了標誌警告之外,各區政府還針對自行車停放問題明定罰責,將擺放在非指定地區的自行車統統沒收,張貼通告告知車主於限期內支付2500日元(約24美元)取車。 • 在一次前往領取被沒收的自行車時,我從沒收車處的負責人得知,每天大約可沒收幾千臺自行車不等,車主若在限期內不取回自行車,該車將會作為捐贈品運往海外貧窮地區。
在東京葛西區有一個能容納9400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庫,其中有一個最新發明引人注意,車主最快可以在23秒鐘利用電腦記憶取回自行車。在東京葛西區有一個能容納9400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庫,其中有一個最新發明引人注意,車主最快可以在23秒鐘利用電腦記憶取回自行車。 • 這一新發明吸引了許多媒體爭相報導,以致影響該車庫的正常工作,目前該區政府人員已謝絕所有媒體採訪報導了。
歐洲》騎車是享受更是尊嚴文 ◎ 文婧 • 在歐洲,騎自行車和開車享有同樣的權利,也因為騎車是「人包鐵」,所以往往可以享有更多的優惠與禮遇。 • 為了省能源與休閒的因素,歐盟各國政府貼心地提供完整的租車服務,讓騎士更輕鬆自在的享受騎車樂趣。 • 有人說歐洲才是真正的自行車王國,當然這裏指的不是數量,在年年為人口降低而絞盡腦汁的歐洲街頭,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大陸街頭成千上萬的自行車像河水般流淌而過的景象,這裏的「自行車王國」指的是自行車受到的待遇。
備受禮遇的自行車 • 如果騎自行車的人口十分眾多,那麼馬路上有自行車專行道是十分自然的, • 在歐洲一些國家,街頭很少看到自行車,但是人行道上卻經常有用不同顏色、材料鋪成的自行車道,或者在馬路邊上畫出一條自行車道來,如在德國一般有兩米多寬。 • 雖然只是偶爾有自行車駛過,但是德國的行人們大多都遵守紀律,自覺地讓出自行車道。 • 不止馬路上有自行車道,而且火車上也有專門給自行車使用的車廂,還可以把車推到地鐵上。 • 當然要另外支付自行車的車票,因為它占的地方和人比起來實在不小。
交通規則中,自行車不但擁有和汽車一樣的權利,更因為它比起汽車的銅身鐵甲來說弱小得多,而且駕駛自行車的人最多只有一個頭盔防護,所以汽車見了自行車都「氣短」,從自行車旁駛過的時候,都得放慢速度,或畫個弧形,躲開自行車。交通規則中,自行車不但擁有和汽車一樣的權利,更因為它比起汽車的銅身鐵甲來說弱小得多,而且駕駛自行車的人最多只有一個頭盔防護,所以汽車見了自行車都「氣短」,從自行車旁駛過的時候,都得放慢速度,或畫個弧形,躲開自行車。 2008年10月20日一德國人在柏林公園騎乘單車。(Getty Images)
單車騎士歐中地位大不同 • 剛到德國的時候,我騎車時還帶著在中國常年養成的對汽車的恐懼。 • 中國的汽車倚仗自己塊頭大橫衝直撞,自行車和行人都怕它。 • 所以剛到德國,每次到十字路口時,我都早早地停下來,遠遠地等著汽車過去。 • 不久我發現,有時候汽車毫不猶豫地過去了,但有時候它就停下來,揮手讓我過去。 • 等到我自己學駕駛理論課的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在歐洲,自行車的「地位」可挺高的,在交通規則中,居然和汽車享受一樣的權利!
比如在十字路口,德國交通規則規定,在十字路口處,右手邊來的車有先行權,不管是汽車還是自行車。比如在十字路口,德國交通規則規定,在十字路口處,右手邊來的車有先行權,不管是汽車還是自行車。 • 因為懂得交通規則,在十字路口時我也就理所當然地行使我的先行權,不管多大的車都得等著我這輛和它們比起來小巧玲瓏的自行車先過去。 • 當然如果我沒有先行權,就得乖乖地等著它們先過。 • 雖然德國的自行車不多,但是很多小學在四年級時都設有自行車課。 • 如果家長怕孩子上路不認識交通標誌而出危險,家長還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去一個專門給孩子練習騎自行車的地方,那裏是模擬街區,路邊有各種各樣的交通標誌,如果孩子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站在旁邊的指導老師就會指出來。
悠哉享受租車便利 • 德國人擁有的自行車並不多,上班族一般都是自己開車或者乘坐公車,但是德國的租車業務很方便,分私人車行和政府提供的租車服務兩種。 • 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甲地取車,乙地還車。 • 私人車行提供的車型很多,幾乎什麼樣的自行車都可以租到,普通自行車、山地車、賽車、兩人自行車,甚至還有七人自行車,七個人向心圍坐成一圈,方向盤在中間高高突起,由面朝向前方的人執掌,真是當之無愧的「一起騎車出去旅行」。 • 這樣的車子出現在大街上,本身也成了一景。 • 不只觀光客要租自行車,當地人也有租車的需求。 • 例如想替婚禮增添一些特殊的情趣,建議不如捨棄一般人常用的汽車,改租一輛後面帶有兩個座位的三輪自行車,座位上還有個頂篷,一方面可以遮風擋雨,一方面還可以增添一些情調。
當然車行會事先把車裝扮得喜氣洋洋,車夫也穿著精緻,與婚禮的氣氛相配。當然車行會事先把車裝扮得喜氣洋洋,車夫也穿著精緻,與婚禮的氣氛相配。 • 如果既想享受騎自行車觀光的悠閒,又不想費力的觀光客還可以租一輛座位在前面的三輪自行車,車夫在後面蹬車,坐在前面的觀光客視野寬廣,又不用自己出力流汗,可謂悠哉。
配套完整的租車服務 • 有些租車公司為租車人考慮得很周到,租了車不知道應該去哪裏玩的人,還可以在他們那裏得到完整的旅遊路線。 • 甚至還可以租一個導遊,語言自己選擇,有英語、德語、法語等大語種,也有西班牙語、荷蘭語和瑞典語等小語種。 • 說亞洲語言的導遊還沒有見過,但不一定沒有,可能要看運氣了。 • 租自行車比汽車便宜很多,最便宜的車型一天只要15歐元,租車行另外提供出租孩子座位,頭盔、車鎖、放在自行車上的包等。 • 此外,還可以網上租車、付款,提供10%的折扣。
為了保護環境並緩解交通擁堵,歐洲很多城市的政策鼓勵市民騎自行車出行,最有效的就是廣泛設置租車點,還不斷改進技術,方便大眾租車。為了保護環境並緩解交通擁堵,歐洲很多城市的政策鼓勵市民騎自行車出行,最有效的就是廣泛設置租車點,還不斷改進技術,方便大眾租車。 在經常罷工的巴黎,租用自行車是及時便利的交通工具。圖為2007年7月15日巴黎市政府發起自助自行車服務「單車自由騎」之後數日的租車隊伍。(AFP)
輕鬆簡單的租車方法 • 收費的方法已經從現金發展到了電子卡,在英國倫敦有一個租車的網絡,如果想租車,只需給租車中心發一條短信,就會在手機上收到開鎖密碼。 • 騎車到達目的地之後,只要在附近的租車處把車停放好,再發一個短信,就可以得到一個上鎖密碼。 • 租車系統自動計時,從銀行卡上劃取費用。 • 半小時內歸還車輛免費。 • 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城市,租車者也是用發至手機上的密碼為自行車解鎖。 • 在西班牙的巴賽隆納也是在30分鐘內租自行車免費,租車者可以事先購買一張幾十歐元的年卡,便可在任何一個租車點取車。
在倫敦租車實行投幣制,只要向停車處的存車機器裏投放一英鎊的硬幣,就可以租車了。在倫敦租車實行投幣制,只要向停車處的存車機器裏投放一英鎊的硬幣,就可以租車了。 • 如果在半個小時之內還車,一英鎊將會退還。 • 巴黎自行車的租用方法對於旅遊者來說比較複雜,無論租期長短,每個租車人都要填寫申請表,並提供銀行卡號以支付金額。 • 對於居民來說,辦理一年期的出租卡比較合算,因為一周的租金為五歐元,一天的租金只有不到一歐元。
歐洲人騎自行車的風氣越濃,臺灣自行車製造商們就越高興。歐洲人騎自行車的風氣越濃,臺灣自行車製造商們就越高興。 • 目前歐洲是臺灣最大的自行車市場,主要消費國是英國、德國、荷蘭和瑞士。 • 據統計,2007年台灣對歐洲的自行車出口呈兩位數增長,收入增長高於22%,收入總額則超過90年代後期臺灣經濟繁榮時期。 • 因為油價上漲,歐洲人綠色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預計自行車在歐洲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大,成為歐洲一道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