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722 Views
香港的紅潮 – 影響及管理. 王柏萱博士 漁農自然護理署. 紅潮(赤潮) Red Tide. 微小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至海水變色,通常是不同深度的紅色,但也有呈黃色、棕色、紫色或黑綠色的。. 藻華 Algal Bloom. 藻類大量繁殖. 藻類為何會大量繁殖 ? 自然現象 合適環境 溫度 ( 攝氏 20 – 25 度 ) 鹽分 陽光 ( 光度及光暗期 ) 營養素 ( 氮、磷、硅 ) 痕量金屬 ( 例如 : 鐵、鎂等 ) 水流 污染 – 許多污染物如家居污水含大量氮或磷或痕量金屬都可能促進藻類繁殖. 許多紅潮 / 藻華都是無害的
E N D
香港的紅潮 – 影響及管理 王柏萱博士 漁農自然護理署
紅潮(赤潮)Red Tide • 微小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至海水變色,通常是不同深度的紅色,但也有呈黃色、棕色、紫色或黑綠色的。 藻華Algal Bloom 藻類大量繁殖
藻類為何會大量繁殖? • 自然現象 • 合適環境 溫度 (攝氏 20 – 25 度) 鹽分 陽光 (光度及光暗期) 營養素 (氮、磷、硅) 痕量金屬 (例如: 鐵、鎂等) 水流 • 污染 – 許多污染物如家居污水含大量氮或磷或痕量金屬都可能促進藻類繁殖
許多紅潮/藻華都是無害的 • 無害的藻華是自然生態的一重要環節 (相等於陸地的草原) • 將水中的營養素化為生態系統的食物 在數千種微藻中,只有近百種是可能產生危害的 • 有害藻華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 缺氧 • 令貝類含毒素 • 令魚貝類死亡 • 令魚類含毒素 • 刺激人類皮膚及呼吸系統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缺氧 (i) 水中高密度微藻 日間晚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溶氧 ↑8-10 mg/l 溶氧↓+滯流 1-2mg/l (水中生物死亡) (ii) 藻華衰竭 • 過量繁殖、改變環境 • 環境突然改變,如陰天
香港常見令水缺氧的藻類品種 • Prorocentrum micans (海洋原甲藻) • Gonyaulax polygramma (多紋膝溝藻)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貝殼含毒素 • 貝殼攝食有毒藻類,將毒素累積在身體內至高水平,人吃了這些貝類會中毒。 • 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鏈狀亞歷山大藻 鏈狀裸甲藻 (Alexandrium catenella) (Gymnodinium catenatum)
貝殼含毒素 • 神經性貝毒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 • 短裸甲藻 • Gymnodinium breve • 腹瀉性貝毒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 • 漸尖鰭藻 • Dinophysis acuminata • 記憶缺失性貝毒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 擬菱形藻 • 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ata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令魚貝類死亡 • 有些微藻含有毒素會直接殺死魚貝類 Karenia digitata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 • 有些有長的剛毛,大量隨水經過魚腮時會住而阻塞或刺傷魚腮 密聚角刺藻 (Chaetoceros coarctatum)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令魚類含毒素 • 雪茄毒 ‘Ciguatera’ • 干比亞藻 (Gambierdiscus toxicus) 生長在珊瑚礁上,珊瑚礁魚群會經食物鏈累積毒素
有害藻華可能產生的危害 刺激皮膚及呼吸系統 • 有少數品種的藻類, 例如: 短裸甲藻 (Gymnodinium breve)含有毒素令刺激皮膚及呼吸系統 • 當這些藻類隨海浪湧上岸時,細胞破裂而所含的毒素隨浪花變成噴霧,令泳者咽喉感到刺痛,流鼻水或咳嗽,也有令皮膚灼痛,出現紅斑。
一九七五年至二零零一年香港紅潮個案發生次數一九七五年至二零零一年香港紅潮個案發生次數
一九七五年至二零零一年香港紅潮的水域分佈 99 (15.23%) 280 (43.09%) 27 22 (4.15%) (3.38%) 104 118 (16%) (18.15%)
香港的赤潮品種 (1975-2001) (總數 = 65) + * /+/ /+ * + + Note: * = Fish killer = Oxygen depletion = PSP + = Harmful to fish = Harmful to bivalve
香港與赤潮有關的死魚個案 Note: * indicate HK$315 million claimed by mariculturists
香港貝毒問題 • 本地出產貝類主要有蠔、青口、蜆、帶子 • 蠔生產在后海灣,水淡且很渾濁,不宜藻類大量繁殖,故無藻類毒問題 • 1989年曾有鏈狀亞力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華引致青口及蜆的毒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標準
對泳客危害 • 水中間中有見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出現,不過從沒有大量繁殖也沒有泳客報告與紅潮有關的皮膚或呼吸系統問題。
在香港紅潮的潛在影響 • 魚類死亡 • 食用海產中毒 • 泳客健康危害
應付紅潮 • 阻止有害藻類大量繁殖 • 調查藻華成因,改變促成藻華的因子,例如:減低染物排放,改善水流 • 成因甚復雜,自然環境難控制,需長遠計劃
應付紅潮 • 不能阻止就要知道它何時發生,才可以使用方法去控制其影響 • 紅潮報告網 • 監察浮游植物 • 預測紅潮 (自動探測儀器,衛星遙感水質模擬)
應付紅潮 • 紅潮會/已經發生,應付措施 • 清除紅潮 • 過濾系統 (效率、昂貴) • 化學方法 (臭氧、細菌、、黏土 : 效率、對周圍生態環境之影響) • 減低紅潮影響 • 沉籠 • 防護裙及打氣
香港紅潮的管理 • 主要部門 • 漁農自然護理署: 協助漁民減少損失 紅潮統籌中心 紅潮報告及監測 協助死魚之處理 • 食物環境衛生署: 海產食物之食用安全 海產食物毒素之監測 協助死魚之處理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海灘泳客之安全 紅潮報告網絡
香港紅潮的管理 • 衛生署: 醫務人員對中毒事件之了解 生物測試 • 環保署: 從管制環境污染來減低紅潮的發生 紅潮報告網絡 紅潮的預測與水質環境之摸擬 協助死魚之處理
其他協助部門: • 海事處: 紅潮報告網絡 協助死魚之處理 • 天文台: 提供天氣及風向以推測紅潮之動向 • 政府化驗所: 發展毒素檢測方法 • 飛行服務隊: 紅潮報告網絡 空中測繪 • 新聞處: 統籌有關重要消息之報導
香港紅潮的管理 • 自1983成立紅潮報告網絡 • 由在海岸進行例行工作的政府部門(環保署、海事署、水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飛行服務隊及漁護署)的工作人員及養魚戶參予 • 觀察到紅潮(留意其顏色,範圍,位置,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如死魚等), 並收集水樣本提交予漁護署 • 漁護署作為該網絡的統籌中心 • 漁護署會辨別成因藻類,評估其潛在危害,然後通知有關部門及養魚戶
漁 漁農自然護理署 紅潮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食物環境衛生署
紅潮的管理 • 養魚戶的防範措施 • 黃旗: 缺氧 --- 打氣 • 紅旗: 毒藻 --- 遷排 (留意禁止停迫區)
紅潮的管理 • 貝類毒素問題 • 貝類含高毒素不一定是在有關藻類形成藻華才會發生, 如有毒藻類雖處低密度但卻持續很久, 也可以令貝類累積高水平毒素, 故此這方面是要靠貝類毒素的檢測 • 要控制有毒貝類的入口及售賣 • 監測生產地區的貝毒水平 • 追查來源系統及毒素水平證明
紅潮的管理 • 紅潮在泳灘內: • 掛紅旗 --- 提醒泳客有紅潮, 不宜游泳 • 從來沒有任何泳客受影響個案
香港紅潮之管理 • 自1998年,史無前例之紅潮令養殖魚類大量死亡, 政府將紅潮之監測提升至監測浮游植物之監測 • 漁護署在11個養魚區及5個外海採樣點將水樣本分析浮游植物之品種及數量
浮游植物監察計劃 主要養魚區採樣點 外海採樣點 季節性魚區採樣點
香港紅潮之管理 • 如有明顯數量的有害藻類就會將監測加密 • 如有跡象會形成藻華,有可能影響附近養魚區,就會向養魚戶提出警告,預備防範措施 • 如有貝類含有毒之藻類,則通知食環署以加強貝類之監察
紅潮之管理 訊息之交流及發放 • 逢星期五都會透過新聞稿及紅潮網發放過去一星期紅潮個案 • 如有高危害之紅潮事件, 則會盡快將有關資料透過傳媒發放, 少市民之憂慮及恐慌 • 與內地加聯系互報紅潮資料
紅潮之管理 研究及資料收集 • 藻類品種資料仍十分缺乏, 需要不斷收集和研究 • 紅潮預測及水質模擬之研究 • 紅潮與營養素之濃度及比例之關係 • 有害藻類核醣體基因之探查子研究 • 防範措施之研究 • 防護裙及打氣 • 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