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96 Views
液体压强说课稿. 本节课说课的题目 《 液体的压强 》 ,是苏科版版的初二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E N D
液体压强说课稿 • 本节课说课的题目《液体的压强 》,是苏科版版的初二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支点。本节主体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组成,通过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理论上用“模型法”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大小”,符合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连通器”的应用跟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符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 ①重点: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 ②难点:利用物理模型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式。
3.教学目标 •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的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大试管、一次性打火机4只、约10厘米长的细铁丝15段、蜡烛5根(分成15段)、一次性塑料杯15只、塑料水槽(或用塑料脸盆代替)15只、装水的小烧杯16只、大烧杯30只(15只装水、15只装盐水)、压强计16只、连通器1只。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是“情有独钟”,本节的探究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取,适宜学生探究;但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对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还不甚明了,要加强引导。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 1.设计理念 •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_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教法设计(说教法) •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教学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旨在设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味,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组实验,亲身感受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起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液体存在压强。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回忆后回答 能不能设计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思考,分组讨论,画实验装置图。
方案一: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水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来。(橡皮薄膜的形变说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方案一: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水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来。(橡皮薄膜的形变说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感悟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方案二:在瓶子上打洞,往里装水(水射出来则说明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方案二:在瓶子上打洞,往里装水(水射出来则说明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通过转换法让学生感悟液体存在的压强,及压强大小的不同表现。
方案三:利用液体压强计 (利用压强计U型管的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展示液体压强)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 2、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桌上有两杯等深液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桌上有两杯等深液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 1、让探头处在任一杯液体中,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 2、保持探头在液体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压强是否相等? • 3、增大探头在上述液体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压强是否改变如何? • 4、保持夹子的位置不变(深度不变),将探头放入另一杯液体中,看看压强是否改变?同时思考: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压强不同呀? • 5、学生用手指蘸取任一杯中液体放嘴里尝尝,就会恍然大悟。
六、说板书设计 •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课外作业 • 观察我们身边的护河大堤,研究: • 1、堤坝为什么要修成下宽上窄? • 2、在沿河面为什么要种树? • 3、为什么大堤迎水面坡度缓,背水面坡度陡? • 4、管涌是怎么回事,如何排除? • 5、万一发生溃堤事故,该如何自救?
教学精彩片段 本节紧张有序的教学,突破了“液体压强特点”的重点,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对探究方法的改进、实验手段的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如: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在塑料瓶上的“烙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又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就是控制变量与物质鉴别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