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45 Views
情緒管理課堂論文選讀報告. 外派人員配偶主觀幸福感之 個案研究. 任課老師:黃峰蕙 學生:周于琳. 輔仁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勝婷 (2012). 目錄.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個案故事與分析 討論與建議.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79 年大陸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對外招商,低廉的土地及勞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擴展視野及增加競爭力,紛紛開始外移,造成越來越多台灣人到大陸工作。
E N D
情緒管理課堂論文選讀報告 外派人員配偶主觀幸福感之個案研究 任課老師:黃峰蕙 學生:周于琳 輔仁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勝婷(2012)
目錄 • 研究背景與動機 • 文獻探討 • 研究方法 • 個案故事與分析 • 討論與建議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979年大陸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對外招商,低廉的土地及勞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擴展視野及增加競爭力,紛紛開始外移,造成越來越多台灣人到大陸工作。 • 勞委會委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進行的《因應貿易自由化兩岸勞動市場變遷之研究》,針對2001年至2010年,國人外派大陸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受訪的百名外派人員,約四成六及五成三的人表示西進大陸的主因分別是 :薪資好、發展好,充滿希望的工作,但充滿寂寞的生活,因此高達六成七對於與家人分隔兩地表示困擾,這困擾不僅止於外派人員,對他們的配偶影響更是深遠。
研究背景與動機 • 近來各界都在談”幸福”,過去衡量國家發展的GDP指標,也將被人民的幸福指數取代。 • 回顧過去的幸福感研究,數量眾多,且多是背景變項研究結果均顯示已婚者較未婚者感到幸福。 • 而上述研究已婚者,通常是指傳統婚姻。但近來受經濟全球化及產業外移的影響,台灣人才外派至中國及東南亞其他各國工作的機會更是頻繁,過去的研究中卻忽略了異地婚姻對夫妻所造成的影響,意指夫妻分隔兩地,配偶面對獨自負擔家庭照顧以及家事決策等因素,可能對幸福感造成的影響。
研究問題 • 過去不管是以外派人員或是其配偶為主體的研究,多是探討移居決策、海外適應、家庭因素及留任意願為主,卻未看過有關幸福感的研究 • 因此研究想以外派人員配偶的視角,探討先生/太太外派期間,對於外派人員配偶的主觀幸福感有何影響 • 本研究主要問題如下: • 外派人員配偶主觀幸福感為何? • 影響外派人員配偶之主觀幸福感因素為何? • 外派人員配偶如何維持/增進主觀幸福感?
文獻探討 ----外派人員 • 外派人員: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台灣許多企業一網大陸發展,因此企業也開始將員工派駐大陸。 • 根據Grosse & Kujawa(1992)及Cascio(1992)對外派員工之定義為被母公司任命至其他國家工作者,而該工作者可能為母公司之國籍員工,也可能是非地主國之第三國家的員工。 • Scullion (2006)彙整過去學者對於外派的分類分為七種 • 短期外派:外派至海外子公司以專案或協助問題處理為主,派駐期間通常三個月至一年,為暫時性外派,海外子公司俗稱其為支援人員。 • 長期間外派:在海外子公司內會有清楚的職位,長期派駐在海外子公司,派駐期間為一年到四、五年左右,甚至以上。
輪流式外派:外派期間依各公司規定而不同,通常會定期外派至海外子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再返回家鄉。輪流式外派:外派期間依各公司規定而不同,通常會定期外派至海外子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再返回家鄉。 • 跨國通勤外派:外派時間約每隔一至兩周要外派至海外子公司,經常返往兩國之間。 • 經常出差式外派:外派人員不用搬遷到外派國家,但需要經常至海外子公司出差。 • 契約式外派:此類外派人員通常以特殊技能來完成海外子公司之某項專案,外派時間通常為期半年至一年。 • 虛擬外派:外派人員不用至海外子公司,但在母公司內能要完成子公司之業務。
本研究引用游添榮(2005)整理顧過去學者對於外派的定義本研究引用游添榮(2005)整理顧過去學者對於外派的定義 • 整合上述外派人員分類及定義,本研究對外派人員之定義為:因應台灣母公司擴張海外據點,至大陸子公司長期赴任之管理人員,至少一年以上,外派期間擔任管理階級,並外母公司與子公司之橋梁。 • 本研究對象為上述外派人員之合法配偶,且未隨遷徙至大陸,仍住在台灣地區者。
幸福感 • 定義:在人類生活中,一直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是人類的生活目標,在美好生活中,個人所感受的快樂是一種主觀的經驗,人們快樂的程度讓他們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學者傾向將此快樂稱為心理學上所說的幸福感。而此幸福感的主觀感受是沒有一個外在的客觀標準,個人評價會因為許多因素而影響個人對幸福的感受。 • 理論: 根據個學者對幸福感的研究,依照不同的研究面向可將幸福感的理論基礎來源從個體動機、個人特質及社會比較等不同面向發展出理論。主要分為:需求滿足理論、特質論、比較判斷理論及動力平衡理論。
綜合上述幸福感之四大理論,對於幸福感之解釋方式也不同,需求滿足理論中,從需求的角度詮釋幸福感;特質論中從個人的人格特質及認知方式去探討幸福感;比較判斷理論則從與他人、過去、期待或綜合比較,來評定幸福感;動力平衡理論則結合判斷理論和個人特質及短期事件影響來詮釋幸福感。綜合上述幸福感之四大理論,對於幸福感之解釋方式也不同,需求滿足理論中,從需求的角度詮釋幸福感;特質論中從個人的人格特質及認知方式去探討幸福感;比較判斷理論則從與他人、過去、期待或綜合比較,來評定幸福感;動力平衡理論則結合判斷理論和個人特質及短期事件影響來詮釋幸福感。 • 本研究將從外派人員配偶主觀幸福感之觀點,對於主觀幸福感之理論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 • 使用質化研究方式,進行深入訪談,蒐集研究資料以及分析。 • 研究對象:以外派人員的配偶為主,共訪談6位外派人員配偶,經過第一次訪談後,依據本研究問題,選出三位較適合之受訪者,篩選研究對象之條件為: • 先生為長期外派人員並外派大陸地區。 • 先生外派至少兩年以上。 • 未跟隨移居大陸之配偶。
資料蒐集方法與訪談內容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訪談法,優點是能夠直接伸入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檢視人們真實生活中正在從事的事,而非請他們發表言論,較具彈性的問題,更能深刻反映受訪者的觀點,以及對事件的詮釋及感受,訪談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帶領我們進入人們對於困境與順境的解釋。 • 本研究欲探討外派人員配偶在經歷先生外派事件後,對主觀幸福感之轉變歷程以及如何維持主觀幸福感,為了確保訪談時,所欲探討的議題皆能詢問到,因此採用訪談引導法,事先擬定訪談大綱,根據訪談大綱導引受訪者回答其問題。
在《質的研究與評鑑》一書中,區分訪談問題類型,可促使研究者清楚所要問的問題,以及協助受訪者回應,訪談問題分為以下幾類:在《質的研究與評鑑》一書中,區分訪談問題類型,可促使研究者清楚所要問的問題,以及協助受訪者回應,訪談問題分為以下幾類: • 經驗/行為問題:詢問受訪者正在做什麼,或是過去做過什麼,目的在於找出有關行為、經驗和行動的描述。 • 意見/價值問題:目的在於了解人們認知和詮釋歷程,對於某些行為、經驗的想法,詢問意見、判斷和價值觀的問題。 • 感受問題:感受觸及人類的情感層面,探討人們對於事件的感受,其受訪者可能回答如快樂、焦慮和無奈等情緒字眼。 • 知識問題:探求受訪者所擁有的事實資訊。如酒駕是否違法等。 • 感官問題:關於五感中的問題,如聽到、看到、摸到、文道及品嘗到什麼,使研究者進入了受訪者的感官之中,描述他們所受到的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