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主讲教师:北京四中 安东明. 基本定理: 1.直线与直线垂直: (1)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另 一条直线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 2 )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 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 3 ) 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 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 垂直;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 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 内的射影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

erelah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主讲教师:北京四中 安东明

  2. 基本定理: • 1.直线与直线垂直: • (1)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另 • 一条直线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 • 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 (3)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 • 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 • 垂直; •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 • 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 • 内的射影垂直;

  3. 2.直线与平面垂直: •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 (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 (3)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 • (4)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交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 3.平面与平面垂直: • (1)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5. O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6. O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方法一:利用线面垂直导出线线垂直 • 证明:连接AC、BD,设交点为O,连接NO、MO, • ∵ABCD为矩形, • ∴点O为AC、BD的中点, • ∵ M为AB的中点 • ∴OM//AD,∴OM⊥AB, • ∵N为PC的中点, ∴NO//PA, • ∵PA⊥底面ABCD, • ∴NO⊥底面ABCD ,∴NO⊥AB, • ∴AB⊥面OMN,∴MN⊥AB

  7. Q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方法二: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平行导出线面垂直,导出 • 线线垂直 • 证明:连接PD,取CD的中点Q,连接NQ、MQ, • ∵PA⊥底面ABCD,∴PA⊥AB • ∵ABCD为矩形,∴AD⊥AB • ∴AB⊥面PAD • ∵Q为CD的中点, N为PC的中点, • ∴NQ//PD, • ∵M为AB的中点,QM//AD • ∴面MNQ//面PAD • ∴AB⊥面MNQ,∴MN⊥AB

  8.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证法三: • 证明:连接AC,PB,NA,NB, • ∵PA⊥底面ABCD,∴PA⊥AC • ∵N为PC的中点, • ∴AN为Rt⊿PAC斜边的中线, • ∴AN= PC • ∵PA⊥底面ABCD,AB⊥CB • ∴PB⊥BC,∴BN= PC • ∴AN=BN • ∵M为AB的中点, ∴MN⊥AB。

  9. A B P α β a γ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10. A B P α β a γ •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 证明:在平面γ内任取一点P, • 在平面γ内作PA垂直于平面α与平面γ的交线于A, • 在平面γ内作PB垂直于平面β与平面γ的交线于B, • ∵α⊥γ,∴PA⊥α • ∵α∩β=a,∴PA⊥a • 同理:PB⊥a, • ∴a⊥面PAB,即a⊥γ。

  11. P Q A B α β a γ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 证明: • 在平面α内任取一点P,在平面α内作PA垂直于平面α与 • 平面γ的交线于A, • 在平面β内任取一点Q,在平面β内作QB垂直于平面β与 • 平面γ的交线于B, • ∵α⊥γ,∴PA⊥γ • ∵β⊥γ,∴QB⊥γ • ∴PA//QB, PA//β • ∵α∩β=a, • ∴ PA//a • ∴ a⊥γ

  12. A1 C1 B1 A C M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13. A1 C1 B1 A C M B •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方法一:利用三垂线定理导出线线垂直 • 证明:取BC中点M,连接AM、B1M, • ∵ 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 ∴ΔABC是正三角形, • 侧面四边形B1BCC1是矩形, • 且侧面与底面垂直, • ∵M是BC的中点,∴AM⊥BC, • ∴AM(垂线)⊥面B1BCC1

  14. N A1 C1 B1 A C M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AB1(斜线)⊥BC1, • ∴B1M(射影)⊥ BC1 , • 取B1C1中点N,连接A1N、NC, • 同理可证A1N(垂线)⊥面B1BCC1 • ∵侧面四边形B1BCC1是矩形, • ∴B1M//NC • ∴NC(射影)⊥ BC1 • ∵A1N(垂线)⊥面B1BCC1 • ∴CA1(斜线)⊥ BC1

  15. C2 A2 B2 A1 C1 B1 A C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方法二:利用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ABC–A1B1C1 • 证明: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下方接一个全等的三棱柱ABC–A2B2C2,组成一个新的正三棱柱A1B1C1–A2B2C2 • 利用正三棱柱的概念及平面几何的 • 知识得: • AB1//A2B且AB1=A2B • BC1//B2C且BC1=B2C • CA1//C2A且CA1=C2A • ∵AB1⊥BC1,∴A2B⊥BC1, • ∴∠A2BC1=900,

  16. C2 A2 B2 A1 C1 B1 A C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ΔA2BC1与ΔA1CB2中, • A2B=A1C,BC1=B2C,A1B2=A2C1 • ∴ΔA2BC1≌ΔA1CB2 • ∴∠A2BC1=∠A1CB2=900 , • ∴CA1⊥CB2 • ∴CA1⊥BC1

  17. E D M B C N A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18. E D M B C N A •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 证明(1)取AC的中点N,连接BN、MN, • ∵△ABC为正三角形, • ∴BN⊥AC, • ∵EC⊥面ABC,∴EC⊥BN, • ∴BN⊥面AEC, • ∵M为EA中点,N为AC中点, • ∴MN//EC,MN= EC,

  19. E D M B C N A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 ∵BD//EC,BD= EC, • ∴MN与BD平行且相等, • ∴四边形BDMN是平行四边形, • ∴DM//BN,∴DM⊥面AEC, • ∴DM⊥AC, • ∵M为EA中点,∴DE=DA • (2)∵DM⊥面AEC, ∴面BDM⊥面ACE。

  20. 有关线面成角问题

  21. 基本知识: •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a、b的平行 • 线a’、 b’,a’、 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 • 面直线a、b所成的角。(00<θ≤90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1)平面的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 • 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2)当线面垂直时,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直角; • (3)线面平行或线在面内,规定线面角为零角。 • (00≤θ≤900)

  22. 3.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 (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 叫做二面角。 • (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 •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 • 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 (00<θ≤1800)

  23. P A O • 二面角平面角的求法: • 1.利用定义: • 2.利用二面角棱的垂面: • 3.利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24. 空间的角→ 平面的角 利用平面角的大小来定义空间的角 注意:角的取值范围 求角时要把角放到三角形中, 最好是直角三角形

  25. A B D C 例题选讲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G

  26. A B D C 例题选讲 •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 解:取BD的中点G,连接AG、GC, • ∵ ABCD是正四面体, • ∴ 各个面都是正三角形, • ∴AG⊥BD , CG⊥BD, • ∴BD⊥平面AGC, • ∴BD⊥AC, • 即: AC、BD所成角是直角。 G

  27. A B D C 例题选讲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解:取BD的中点G,连接AG、GC, ∵ ABCD是正四面体, ∴ 各个面都是正三角形, ∴AG⊥BD , CG⊥BD, ∴BD⊥平面AGC, ∴BD⊥AC, 即: AC、BD所成角是直角。 G 正四面体对棱互相垂直

  28. A F B D O E C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 (2)求:AE与CF所成的角。 • 解:连接DE,取DE的中点O,连接FO、CO, • ∵ F是DA的中点,∴FO//AE, • ∴∠CFO是AE与CF所成的角, •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2,则:AE=CF=DE= • RtΔOEC中,EC=1,OE= , ∴OC= • ΔOFC中,CF= ,FO= ,CO= • ∴ AE与CF所成的角是

  29. E A F B D C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G

  30. E A F B D C •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 解:过E作EG//AC于G,连接GF • ∵EG//AC, ,且∠FEG为 • EF与AC所成的角,即:∠FEG=α • ∴GF//BD,∴∠EFG为EF与BD所成的角,即:∠EFG=β, G

  31. E A F B D C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 解:∵EG//AC,GF//BD, • ∴∠EGF为AC与BD所成的角, • ∵A-BCD为正三棱锥, • ∴∠EGF=900, • ∴α+β=900。 G

  32.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1)求:AC的长;

  33. D M C’ C B’ A N B •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1)求:AC的长; • 解:∵等腰梯形ABCD, M、N分别为CD、AB中点, • ∴MN为等腰梯形ABCD的高,MN= • 即:MN⊥AN,MN⊥NB, MN⊥MC,MN⊥MD • ∴ MN⊥平面ANB, MN⊥平面DMC, • 折成二面角后的垂直关系没有改变, • ∴∠DMC、∠ANB均为二面角的 • 平面角, • 即:∠DMC=∠ANB=1200,

  34.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1)求:AC的长; 解:过C作CE//MN交NB于E,连AE ΔANE中,AN=10,NE=MC=6,∠ANB=1200 则:AE=14 ∵MN⊥平面ANB, ∴ CE⊥平面ANB ∴RtΔAEC中, AC2=AE2+CE2=256, ∴AC=16。

  35. D M C’ E C B’ A N B •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2)求:AC与面ANB所成的角; • 解:∵CE⊥平面ANB, • ∴ ∠CAE是AC与面ANB所成的角 • RtΔAEC中, • ∴ AC与面ANB所成角的大小为 ∴

  36. F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3)求:AC与面ADMN所成的角。 • 解:∵MN⊥平面DMC,∴ 平面ADMN⊥平面DMC, • 过C作CF⊥MC’于F,连接AF,则CF⊥平面ADMN, • ∠CAF为AC与面ADMN所成的角, • RtΔCAF中,AC=16,FC= • ∴ AC与面ADMN所成角的 • 大小为

  37. D C 1 1 B A 1 1 D C F G A E B 例4.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 4, AD =3,AA1= 2。E是线段AB上的点,且EB=1。 求:二面角C—DE—C1的正切值;

  38. D C 1 1 B A 1 1 D C F G A E B • 例4.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 4, • AD =3,AA1= 2。E是线段AB上的点,且EB=1。 • 求:二面角C—DE—C1的正切值; • 解:过C作CG⊥DE于G,连C1G,则∠C1GC即为二面角 • C—DE—C1的平面角, • ∵ AB= 4, AD =3,AA1= 2。 • EB=1 • ∴CE= ,CD=4,DE= • ∴ΔCDE的高CG= , • (利用等面积:CD×AD=DE×CG) • ∴ tan∠C1GC= 。

  39. A1 A D C1 C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1)求证:AB1//面BDC1; O

  40. A1 A D C1 C B B1 •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 (1)求证:AB1//面BDC1; • 证明:(1)连接B1C交BC1于O,连接OG, •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 • 侧面B1BCC1是矩形, • ∴O为BC1与B1C的中点, • ∵D为AC的中点, • ∴OD//AB1, • ∵OD在面BDC1上, • ∴ AB1//面BDC1。 O

  41. A1 A D C1 C O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 (2)若AB1⊥BC1,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 • 解:过D作DG⊥BC于G,连接OG, • ∵正棱柱的底面与侧面垂直,∴ DG⊥平面BCC1B1, • ∴ AB1⊥BC1, OD//AB1,∴ OD⊥BC1 • ∴ OG⊥BC1,∴∠DOG为二面角D-BC1-C的平面角, • 且ΔBDC1是等腰三角形,设AB=1,则 G

  42. A1 A D C1 C O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2)若AB1⊥BC1,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 • ∵DG是正三角形ABC高的一半, 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