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49 Views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主讲教师:北京四中 安东明. 基本定理: 1.直线与直线垂直: (1)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另 一条直线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 2 )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 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 3 ) 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 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 垂直;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 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 内的射影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
E N D
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 主讲教师:北京四中 安东明
基本定理: • 1.直线与直线垂直: • (1)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另 • 一条直线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 • 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 (3)三垂线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 • 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 • 垂直; •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 • 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 • 内的射影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 •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 (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 (3)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 • (4)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交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平面与平面垂直: • (1)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O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O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方法一:利用线面垂直导出线线垂直 • 证明:连接AC、BD,设交点为O,连接NO、MO, • ∵ABCD为矩形, • ∴点O为AC、BD的中点, • ∵ M为AB的中点 • ∴OM//AD,∴OM⊥AB, • ∵N为PC的中点, ∴NO//PA, • ∵PA⊥底面ABCD, • ∴NO⊥底面ABCD ,∴NO⊥AB, • ∴AB⊥面OMN,∴MN⊥AB
Q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方法二: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平行导出线面垂直,导出 • 线线垂直 • 证明:连接PD,取CD的中点Q,连接NQ、MQ, • ∵PA⊥底面ABCD,∴PA⊥AB • ∵ABCD为矩形,∴AD⊥AB • ∴AB⊥面PAD • ∵Q为CD的中点, N为PC的中点, • ∴NQ//PD, • ∵M为AB的中点,QM//AD • ∴面MNQ//面PAD • ∴AB⊥面MNQ,∴MN⊥AB
P N D C A B M 例题选讲 例1.已知:ABCD为矩形,PA⊥底面ABC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 证法三: • 证明:连接AC,PB,NA,NB, • ∵PA⊥底面ABCD,∴PA⊥AC • ∵N为PC的中点, • ∴AN为Rt⊿PAC斜边的中线, • ∴AN= PC • ∵PA⊥底面ABCD,AB⊥CB • ∴PB⊥BC,∴BN= PC • ∴AN=BN • ∵M为AB的中点, ∴MN⊥AB。
A B P α β a γ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A B P α β a γ •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 证明:在平面γ内任取一点P, • 在平面γ内作PA垂直于平面α与平面γ的交线于A, • 在平面γ内作PB垂直于平面β与平面γ的交线于B, • ∵α⊥γ,∴PA⊥α • ∵α∩β=a,∴PA⊥a • 同理:PB⊥a, • ∴a⊥面PAB,即a⊥γ。
P Q A B α β a γ 例2.已知:平面α、β、γ,直线a,α⊥γ,β⊥γ,α∩β=a, 求证:a⊥γ。 • 证明: • 在平面α内任取一点P,在平面α内作PA垂直于平面α与 • 平面γ的交线于A, • 在平面β内任取一点Q,在平面β内作QB垂直于平面β与 • 平面γ的交线于B, • ∵α⊥γ,∴PA⊥γ • ∵β⊥γ,∴QB⊥γ • ∴PA//QB, PA//β • ∵α∩β=a, • ∴ PA//a • ∴ a⊥γ
A1 C1 B1 A C M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A1 C1 B1 A C M B •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方法一:利用三垂线定理导出线线垂直 • 证明:取BC中点M,连接AM、B1M, • ∵ 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 ∴ΔABC是正三角形, • 侧面四边形B1BCC1是矩形, • 且侧面与底面垂直, • ∵M是BC的中点,∴AM⊥BC, • ∴AM(垂线)⊥面B1BCC1
N A1 C1 B1 A C M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AB1(斜线)⊥BC1, • ∴B1M(射影)⊥ BC1 , • 取B1C1中点N,连接A1N、NC, • 同理可证A1N(垂线)⊥面B1BCC1 • ∵侧面四边形B1BCC1是矩形, • ∴B1M//NC • ∴NC(射影)⊥ BC1 • ∵A1N(垂线)⊥面B1BCC1 • ∴CA1(斜线)⊥ BC1
C2 A2 B2 A1 C1 B1 A C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方法二:利用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ABC–A1B1C1 • 证明: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下方接一个全等的三棱柱ABC–A2B2C2,组成一个新的正三棱柱A1B1C1–A2B2C2 • 利用正三棱柱的概念及平面几何的 • 知识得: • AB1//A2B且AB1=A2B • BC1//B2C且BC1=B2C • CA1//C2A且CA1=C2A • ∵AB1⊥BC1,∴A2B⊥BC1, • ∴∠A2BC1=900,
C2 A2 B2 A1 C1 B1 A C B 例3.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其侧面三条对角线AB1、BC1、CA1中,AB1⊥BC1, 求证:CA1⊥BC1 。 • ∵ΔA2BC1与ΔA1CB2中, • A2B=A1C,BC1=B2C,A1B2=A2C1 • ∴ΔA2BC1≌ΔA1CB2 • ∴∠A2BC1=∠A1CB2=900 , • ∴CA1⊥CB2 • ∴CA1⊥BC1
E D M B C N A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E D M B C N A •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 证明(1)取AC的中点N,连接BN、MN, • ∵△ABC为正三角形, • ∴BN⊥AC, • ∵EC⊥面ABC,∴EC⊥BN, • ∴BN⊥面AEC, • ∵M为EA中点,N为AC中点, • ∴MN//EC,MN= EC,
E D M B C N A 例4.已知:△ABC为正三角形,EC⊥面ABC,BD//EC,且EC=CA=2BD,M为EA中点, 求证:(1)DE=DA;(2)面BDM⊥面ACE。 • ∵BD//EC,BD= EC, • ∴MN与BD平行且相等, • ∴四边形BDMN是平行四边形, • ∴DM//BN,∴DM⊥面AEC, • ∴DM⊥AC, • ∵M为EA中点,∴DE=DA • (2)∵DM⊥面AEC, ∴面BDM⊥面ACE。
基本知识: •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a、b的平行 • 线a’、 b’,a’、 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 • 面直线a、b所成的角。(00<θ≤90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1)平面的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 • 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2)当线面垂直时,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直角; • (3)线面平行或线在面内,规定线面角为零角。 • (00≤θ≤900)
3.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 (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 叫做二面角。 • (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 •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 • 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 (00<θ≤1800)
P A O • 二面角平面角的求法: • 1.利用定义: • 2.利用二面角棱的垂面: • 3.利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空间的角→ 平面的角 利用平面角的大小来定义空间的角 注意:角的取值范围 求角时要把角放到三角形中, 最好是直角三角形
A B D C 例题选讲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G
A B D C 例题选讲 •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 解:取BD的中点G,连接AG、GC, • ∵ ABCD是正四面体, • ∴ 各个面都是正三角形, • ∴AG⊥BD , CG⊥BD, • ∴BD⊥平面AGC, • ∴BD⊥AC, • 即: AC、BD所成角是直角。 G
A B D C 例题选讲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1)求:AC、BD所成角的大小; 解:取BD的中点G,连接AG、GC, ∵ ABCD是正四面体, ∴ 各个面都是正三角形, ∴AG⊥BD , CG⊥BD, ∴BD⊥平面AGC, ∴BD⊥AC, 即: AC、BD所成角是直角。 G 正四面体对棱互相垂直
A F B D O E C 例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为BC 、DA的中点, • (2)求:AE与CF所成的角。 • 解:连接DE,取DE的中点O,连接FO、CO, • ∵ F是DA的中点,∴FO//AE, • ∴∠CFO是AE与CF所成的角, •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2,则:AE=CF=DE= • RtΔOEC中,EC=1,OE= , ∴OC= • ΔOFC中,CF= ,FO= ,CO= • ∴ AE与CF所成的角是
E A F B D C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G
E A F B D C •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 解:过E作EG//AC于G,连接GF • ∵EG//AC, ,且∠FEG为 • EF与AC所成的角,即:∠FEG=α • ∴GF//BD,∴∠EFG为EF与BD所成的角,即:∠EFG=β, G
E A F B D C 例2。正三棱锥A-BCD中,E在棱AB上,F在棱CD上, 并且 (λ>0),若α为异面直线EF与AC所成 的角,β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则α+β( ) (A) (B) (C) (D) 与λ有关的变量 • 解:∵EG//AC,GF//BD, • ∴∠EGF为AC与BD所成的角, • ∵A-BCD为正三棱锥, • ∴∠EGF=900, • ∴α+β=900。 G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1)求:AC的长;
D M C’ C B’ A N B •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1)求:AC的长; • 解:∵等腰梯形ABCD, M、N分别为CD、AB中点, • ∴MN为等腰梯形ABCD的高,MN= • 即:MN⊥AN,MN⊥NB, MN⊥MC,MN⊥MD • ∴ MN⊥平面ANB, MN⊥平面DMC, • 折成二面角后的垂直关系没有改变, • ∴∠DMC、∠ANB均为二面角的 • 平面角, • 即:∠DMC=∠ANB=1200,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1)求:AC的长; 解:过C作CE//MN交NB于E,连AE ΔANE中,AN=10,NE=MC=6,∠ANB=1200 则:AE=14 ∵MN⊥平面ANB, ∴ CE⊥平面ANB ∴RtΔAEC中, AC2=AE2+CE2=256, ∴AC=16。
D M C’ E C B’ A N B •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2)求:AC与面ANB所成的角; • 解:∵CE⊥平面ANB, • ∴ ∠CAE是AC与面ANB所成的角 • RtΔAEC中, • ∴ AC与面ANB所成角的大小为 ∴
F D M C’ C B’ A N B 例3.已知:等腰梯形ABCD,AB=20,CD=12,高为 , M、N分别为CD、AB中点,沿MN把图形折成1200的二面角, • (3)求:AC与面ADMN所成的角。 • 解:∵MN⊥平面DMC,∴ 平面ADMN⊥平面DMC, • 过C作CF⊥MC’于F,连接AF,则CF⊥平面ADMN, • ∠CAF为AC与面ADMN所成的角, • RtΔCAF中,AC=16,FC= • ∴ AC与面ADMN所成角的 • 大小为
D C 1 1 B A 1 1 D C F G A E B 例4.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 4, AD =3,AA1= 2。E是线段AB上的点,且EB=1。 求:二面角C—DE—C1的正切值;
D C 1 1 B A 1 1 D C F G A E B • 例4.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 4, • AD =3,AA1= 2。E是线段AB上的点,且EB=1。 • 求:二面角C—DE—C1的正切值; • 解:过C作CG⊥DE于G,连C1G,则∠C1GC即为二面角 • C—DE—C1的平面角, • ∵ AB= 4, AD =3,AA1= 2。 • EB=1 • ∴CE= ,CD=4,DE= • ∴ΔCDE的高CG= , • (利用等面积:CD×AD=DE×CG) • ∴ tan∠C1GC= 。
A1 A D C1 C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1)求证:AB1//面BDC1; O
A1 A D C1 C B B1 •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 (1)求证:AB1//面BDC1; • 证明:(1)连接B1C交BC1于O,连接OG, •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 • 侧面B1BCC1是矩形, • ∴O为BC1与B1C的中点, • ∵D为AC的中点, • ∴OD//AB1, • ∵OD在面BDC1上, • ∴ AB1//面BDC1。 O
A1 A D C1 C O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 (2)若AB1⊥BC1,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 • 解:过D作DG⊥BC于G,连接OG, • ∵正棱柱的底面与侧面垂直,∴ DG⊥平面BCC1B1, • ∴ AB1⊥BC1, OD//AB1,∴ OD⊥BC1 • ∴ OG⊥BC1,∴∠DOG为二面角D-BC1-C的平面角, • 且ΔBDC1是等腰三角形,设AB=1,则 G
A1 A D C1 C O B B1 例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2)若AB1⊥BC1,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 • ∵DG是正三角形ABC高的一半,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