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509 Views
中国教育史 —— 孔子. (二)关于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同修,干肉,腊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孔子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普及教育” 的程度的!. (三)关于教育目标.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E N D
(二)关于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同修,干肉,腊肉。 •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在孔子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普及教育” 的程度的!
(三)关于教育目标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 德: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才: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士”必须是“德才兼备”,行“内圣外王”之道。
(四)关于教育内容 •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 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 “以德统智” •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 三部分。 • 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
《礼》为孔子选取“士”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 之一的《仪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才能不越礼。
相传孔子曾编过《乐经》 。,但后人从未见过。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强调礼乐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
《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64卦 和384爻 ,孔子十分喜欢《易》,读到“韦编三绝” 的地步。他对《易》 经作了传,摈弃了其卜筮内容和神秘色彩,而将其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使《易》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春秋》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春秋》记载简略,而寓意深刻,所谓“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所以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 后人屡有为《春秋》作传的,成为经典教材的有“三传”,其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发《春秋》的义理,而《左传》则以叙述史实为主。
孔子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 • 1.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 2.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贫乏。
三、孔子的教学思想 • (一)因材施教 •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 《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孔门四科。 • 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例如冉有与子路都分别问过“闻斯行诸?”即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要马上去实行呢?孔子的回答不同,由于冉有个性过于“退”,即办事不果断,他就设法以“进之”,让他马上实行,而子路个性过于“兼人”,即争强好胜,他就设法以“退之”。让他先请示父兄再说 。所以孔子的弟子都能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
(三)学思并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四)由博返约 • 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 孔子主张学生应“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 • “一以贯之”
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 (一)立志乐道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磨而不磷,涅而不淄”
(二)自省自克 •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道德贵在自觉。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谨小慎微、个性压抑
(三)身体力行 •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 “言必信,行必果”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四)改过迁善 • 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 •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小人之过也必文”,即文过饰非。所以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只有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五、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 (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 在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被困断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二)热爱学生 • “爱之能勿劳呼,忠焉能勿诲呼”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为学生对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 。道理是否正确,是否当行,不在能否讲得娓娓动听,而在讲的人能否身体力行。孔子对弟子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是体现在他的“身正”上。
六、孔子的历史影响 • (一)历史贡献 • (二)国际影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