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likes | 153 Views
燈籠. 洪郁雯和林欣蓉. 製 作 燈 籠. 「 燈藝」是指傳統的民俗燈籠,燈籠在過去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夜間照明的基本功用之外,婚喪喜慶及店家的廣告,都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民俗燈籠的照明功能,本身即有光明的象徵意義,過去沒有電燈的夜間裡,燈籠的亮光成為最佳的照明與指引,為人驅逐黑暗的恐懼感,因而又具有驅魔降福的象徵性。傳統民俗燈籠的製作,是集民間傳統工藝的大成,結合了竹編、糊紙、書畫和彩繪等技藝。製作的程序,分別是削製竹骨、安置上下臺座、串接鐵骨、裱糊紗布、彩繪圖案等步驟。民俗燈籠多為圓筒狀造型較為單純,但現代花燈的造型趨向千變萬化,所以在骨架與裱糊的材料使用,也就越多樣化。
E N D
燈籠 洪郁雯和林欣蓉
製 作 燈 籠 • 「燈藝」是指傳統的民俗燈籠,燈籠在過去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夜間照明的基本功用之外,婚喪喜慶及店家的廣告,都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民俗燈籠的照明功能,本身即有光明的象徵意義,過去沒有電燈的夜間裡,燈籠的亮光成為最佳的照明與指引,為人驅逐黑暗的恐懼感,因而又具有驅魔降福的象徵性。傳統民俗燈籠的製作,是集民間傳統工藝的大成,結合了竹編、糊紙、書畫和彩繪等技藝。製作的程序,分別是削製竹骨、安置上下臺座、串接鐵骨、裱糊紗布、彩繪圖案等步驟。民俗燈籠多為圓筒狀造型較為單純,但現代花燈的造型趨向千變萬化,所以在骨架與裱糊的材料使用,也就越多樣化。 • 所需樣品材料:燈籠一個、大楷毛筆一支、水彩一盒。
燈籠的意義 •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