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第八模块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第八模块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1 、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提高了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 2 、环境危机的出现 3 、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提出绿色壁垒.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环境是指由地形、气候、江河、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 、人类与环境的媒介是人类的活动 征服自然贯穿了人类生存历史 3 、人类能改造和利用环境.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 1 、人口问题 2 、资源问题 3 、生态破坏. 1 、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

en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模块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模块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1、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提高了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 2、环境危机的出现 3、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提出绿色壁垒

  2.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 一、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 1、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 环境是指由地形、气候、江河、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 2、人类与环境的媒介是人类的活动 • 征服自然贯穿了人类生存历史 • 3、人类能改造和利用环境

  3.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 • 1、人口问题 • 2、资源问题 • 3、生态破坏

  4. 1、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 • 有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人口平衡,达到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寿命。但发展中国 家却与此相反,新增加的人口中90%都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正遭受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等灾害。 •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同时,大量生活废弃物的排出,加大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再生负荷。

  5. 2、资源问题 全球资源匮乏和危机主要表现在: 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恶化,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淡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生物物种在减少,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等。 世界石油可开采31年,铁矿240年,锡17年,金11年

  6. 3、生态破坏 •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大气污染等等。

  7.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 大气污染的主要表现 : 酸雨 ,臭氧层的破坏 ,温室气体及全球气候变化

  8.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比如雾、露、霜、雹等)。其形成原因是大气中不同类型的酸性物质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但不同酸性 物质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H2SO4占60~70%,HNO3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可见H2SO4和HNO3是主要的酸性物质。燃煤会大量排放SO2和CO而形成酸雨。

  9. 臭氧层的破坏 • 由于大气中痕量气体浓度的增 加,改变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在垂直立面上的分布,这将影响到紫外线对地面的辐射量。 • 英国南极探险队队长J.Farman宣布,自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 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11月发现有“臭氧空洞”。这个发现引起举世震惊。 • 后果是对人类的健康和植物产生影响。臭氧浓度减少25%时,大豆的产量将下降20~25%。

  10. 蒙特利尔议定书 • 1985年9月, 为制定实质性控制措施的议定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同年10月,决定成立保护臭 氧层工作组,从事制定议定书的工作。1987年9月,由UNEP组织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氯氟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在加拿大 蒙特利尔 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36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 • 《议定书》指出,有关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排放对臭氧层破坏 产生直接的作用,因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预防审慎原则,国际 社会应采取行动淘汰这些物质,加强研究和开发替代品。

  11. 《议定书》的内容 • 1、规定了受控物质的种类 .两类共8种。第一类为5种氯氟烃(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CFCs);第二类为3种哈龙(哈龙(halon)它属于一类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作灭火剂)。 • 2、规定了控制限额的基准 .受控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其中消费量是按生产量加进口量并减去出口量 计算的。 • 3、《议定书》规定了生产量和消费量的起始控制限额的基准:发达国家生产量与消费 量的起始控制限额都以1986年的实际发生数为基准;发展中国家(1986年人均消费量小于0. 3kg的国家,即所谓的第五条第一款国家)都以1995~1997年实际发生的三年平均数或每年 人均0.3kg,取其低者为基准。

  12. 4、规定了控制时间 • 发达国家的开始控制时间,对于第一类受控制物质(CFCs),其消费量自1989年7月1日起,生产量自1990年7月1日起,每年不 得超过上述限额基准。1993 年7月1日起,每年不得超过限额基准的80%。自1998年7月1日起,每年不得超过限额基准的5 0%。对于第二类受控物质(哈龙),其消费量和生产量自1992年1月1日起,每年不得超过限 额基准。 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时间表比发达国家相应延迟10年。  • 5、确定了评估机制 • 《议定书》规定从1990年起,其后至少每4年,各缔约方应根据可以取得的科学、环境、技术和经济资料,对规定的控制措施进行一次评估。

  13. 中国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 中国政府认为1985年《议定书》没有体现出发达国家是排放CFCs造成臭氧层耗减的主要 责任者,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不公平,所以当时没有签定这个议定书。由于保护臭氧层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议定书》制定时未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在1989年5月赫尔辛基缔约方第1次会议之后,开始了《议定书》的修正工作。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缔约方第2次会议通过了《议定书》修正案。由于修正案基本上反 映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表示将加入修正后的《议 定书》。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也表示将建议我国政府尽快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 • 1991年6月14日,在缔约方第3次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宣布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修正后《议定书》的决定。

  14. 温室气体及全球气候变暖 • 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大气中的大量水蒸气和CO2能够充分吸收地球发出的热辐射,从而使地球升温(也就是温室效应),并保持在人类生存适宜的温度范围内。CO2对全球气温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CO2能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并能吸收地面反射回空间的长波辐射(红外辐射)。从而使低层大气温度升高,使气温发生变化。 •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将改变降雨和蒸发体系、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洋水流、导致富营养地区的迁移、海洋生物的再分布和一些商业捕鱼区的 消失。还会导致海平面升高,一些岛国会因此消失。

  15. 温室气体的国际生意-CO2交易所 •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16. 《京都议定书》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减排要求。《京都议定书》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减排要求。 • 对于具有减排义务的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可自行建设设备来分解温室气体,以达到减排目标;也可通过投资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减排项目,从而完成自身减排承诺的一种方法,即所谓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17.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边际减排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于是众多发达国家企业纷纷涌入印度和中国图谋“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的供应国。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边际减排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于是众多发达国家企业纷纷涌入印度和中国图谋“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的供应国。 • 早在2002年,中国就有碳交易,但一直没有有形的市场,买卖双方多靠“偶遇”或牵线联姻。我国国家发改委披露,“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将在2007年3月启动,欧洲投资银行已经承诺给予该基金5亿欧元贷款。该项目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家科技部合作,总投资约170万美元,在未来两年内,将在中国中西部的12个省进行试点,旨在为在中国扩大碳市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能力建设和政策建议

  18. 对中国企业而言,过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是直接排入大气,现在通过CDM机制,能获得一笔额外的收益。在风能领域,许多企业在竞标风电时,都指望通过CDM来扭转风电价格过低的尴尬局面。对中国企业而言,过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是直接排入大气,现在通过CDM机制,能获得一笔额外的收益。在风能领域,许多企业在竞标风电时,都指望通过CDM来扭转风电价格过低的尴尬局面。

  19. 三 、人类防止环境危机的战略思考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 进步性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 自然环境是子孙后代的财富 • 社会领域 • 科技领域

  20. 第二节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 • 一、贸易影响环境 • 二、环境影响贸易 • 绿色环境壁垒

  21. 第三节 WTO与环境保护 • 乌拉圭回合谈判 • 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谈判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 到艾滋病治疗。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5个。会议决定于1995年1月成立WTO。

  22. (一)WTO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 1、GATT第2条确定了保护环境的关税制度。该条第2款规定,缔约国可以对任 何输入产品随时征收税费,其中,(甲)项规定,一国可以征收“与相同产品或这一输入产品赖以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的物品按本协定第3条第2款征收的国内税 相当的费用”;这就是说,只有在第3条第2款——国民待遇的基础上,一国可以自由适用第2条第2款,对进口的相同产品征收特别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关税。

  23. 2、第11条规定了因环保而实施的数量限制。GATT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缔约国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 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根据此规定,一般性的数量限制是不允许的,除非是属于第11条 所规定的三个例外或第20条所规定的例外,而第11条规定的三个例外均可看成与环境保护有关。

  24. 3、第20条关于一般例外的规定。该条规定,缔约方可以为保 护环境采取下列措施:“……(乙)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己)为保护本国具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文物而采取的措施; (庚)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但缔约方必须遵守不歧视原则,不得因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对情 况相同的各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也不能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25. (二)WTO中其他协议的规定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其序言中申明,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内寻求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的实现。 • 2.《贸易的技术壁垒协定》。该协定规定:只要是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且不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构成对国际 贸易的变相限制,缔约方可制定技术性规定。

  26. 3、《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该协定规定:若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环境压力,且采取最合适的环境手段,可考虑接受 环境补贴,如果这些补贴符合不可申诉补贴的标准,其就不受解决争端行动的约束。

  27. 4、《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该协定规定:对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传播或者 输入,对添加剂、污染物、毒素、食物、饮料、饲料中导致疾病的有害物的含量,缔约方有权选择它认为是合适的程度来保护其管辖内的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 康。

  28. 5、《农业协定》。该协定直接涉及环境保护的是国内扶持部分,它提出“绿色补贴”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计划及农场主的直接绿色补贴等国内扶持措施,不 在协定规定的削减之列,以降低现代农业对环境的危害。

  29. 6、《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的第6、7条均与环境保护有关。第14条服务贸易的一般例外,即缔约方对国际服务贸易不得实行限制和歧视,但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除外。6、《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的第6、7条均与环境保护有关。第14条服务贸易的一般例外,即缔约方对国际服务贸易不得实行限制和歧视,但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除外。

  30. 7、《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该协定鼓励各国更多地进行环境保护技 术的研究、创新、转让和使用。

  31. 绿色贸易壁垒 •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关税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的逐步拆除,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的质量,所以更青睐于对环境较为有利的产品,而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则加以抵制。于是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 • 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 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32.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 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 • 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 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

  33.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4. ISO14000系列标准 •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 境管理标准, 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 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35. ISO14000系列标准对贸易有何影响? • ISO/TC207在制定ISO14000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不增加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无论对环境好还是 环境差的地区”。 客观上ISO14000系列标准统一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使那些以此制定贸易壁垒的国家有所收敛; 标准要求各国公开其有关体系、产品标准和认证方法,为其贸易伙伴提供条件,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 • 另一方面,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又是另一种壁垒,它对那些信息不通,行动缓慢的国家和组织将 造成实际上的贸易障碍。各发达国家对ISO14000系列标准持积极态度,在标准尚为草案时就开始了试点认 证工作;发达国家也以环境为借口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要求。因而,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其受控制的地位就 必须迅速着手开展ISO14000实施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ISO14000的认证是通向未来国际贸易市场的通行 证。

  36. 绿色壁垒 • 事实上,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中的地位日益明显,环境已与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因 素联结起来,形成了严重的技术贸易壁垒。这种壁垒是各国为保护其国内人民和国内市场而刻意制造的, 是近期内难以消除的。

  37. 橡胶行业 • 2007年6月1日起,美国将实施FMVSS139轮胎测试标准,其最大的特点是安全参数比现行标准更加严格,达不到新测 试标准的轮胎将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已进入美国市场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轮胎也将被召回。 • 欧盟方面,《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法规)已 经正式通过并将于2007年6月实施,规定企业需要对约30000种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对包括橡胶在内的相关产品影响重大。 • 2000年以来,相继有28个国家发布了50多个关于轮胎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严重阻碍了中国轮胎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美国、欧盟今年又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国内轮胎生产企业提升出口产品内在质量迫在眉睫。

  38. 欧盟的绿色技术壁垒 • 欧盟25国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的WEEE指令,要求在今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器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回收 费用。 • 2006年7月1日将正式实施的ROHS指令,则规定欧盟市场上将禁止含有铅、汞、镉、六价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6种物质的产品出售及使 用。

  39. EUP指令要求企业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能、材料、结构、外观等常规因素,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同时要求符合EUP指令要求的产品须附上CE标志,才能取得产品投放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 EUP指令目前还只是一个框架性指令,尚没有具体的环境化设计要求,不过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将于2007年8月前制订出对关联产品的具体要求。

  40. “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贸易影响 • 首先,由于经济、技术信息等方面原因, 我国实施ISO14000等环境标准的速度以及规模将大大滞后,这将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和竞争力; • 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我国高污染行业较多, 而这些行业实施ISO14000需要的环保投入很大,这在短期内将影响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41. 再次,由于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销售额较低,缺乏雄厚的 资金和高素质的人员,而实施环境治理的费用昂贵,销售额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这些费用; • 最后,由于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的各技术工作组均是发达国家 的人员,他们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会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提出超出实际情况的要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