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31 Views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 “ 量 ” 与 准确度 分析人员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试样进行多次分析,即使分析人员技术相当熟练,仪器设备很先进,也不可能做到每一次分析结果完全相同,所以在分析中往往要平行测定多次,然后取平均值代表分析结果,但是平均值同真实值之间还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分析中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 如何尽量减少误差,误差所允许的范围有多大,误差有何规律性,这是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掌握误差的规律性 ,有利于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测定任务。. 例如,用不同类型的天平称量同一试样,所得称量结果如表 3 - 1 所示:.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 。
E N D
“量”与准确度 • 分析人员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试样进行多次分析,即使分析人员技术相当熟练,仪器设备很先进,也不可能做到每一次分析结果完全相同,所以在分析中往往要平行测定多次,然后取平均值代表分析结果,但是平均值同真实值之间还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分析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 如何尽量减少误差,误差所允许的范围有多大,误差有何规律性,这是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 掌握误差的规律性,有利于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测定任务。
例如,用不同类型的天平称量同一试样,所得称量结果如表3-1所示:例如,用不同类型的天平称量同一试样,所得称量结果如表3-1所示: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 • 分析结果大于真实值,误差为正, • 分析结果小于真实值,误差为负。
第一节 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 一、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s •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因素造成的,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其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单向性”。 • 系统误差可以分为(根据产生的原因):
(一)方法误差 • 是由于分析方法不够完善所引起的, • 即使仔细操作也不能克服, • 如:选用指示剂不恰当,使滴定终点和等当点不一致,
在滴定中溶解矿物时间不够,干扰离子的影响等。在滴定中溶解矿物时间不够,干扰离子的影响等。
(二)仪器和试剂误差 • 仪器误差来源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 • 如砝码重量,
(三)操作误差 • 分析人员在操作中由于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实际操作与正确的操作有出入引起的, • 如器皿没加盖,使灰尘落入, • 滴定速度过快, • 坩埚没完全冷却就称重, • 沉淀没有充分洗涤, • 滴定管读数偏高或偏低等, • 初学者易引起这类误差。
(四)、主观误差 • 另一类是由于分析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引起的。 • 如对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不够敏锐, • 先入为主等。 • 以上误差均有单向性,并可以用对照、空白试验,校准仪器等方法加以校正。
二、偶然误差 Random error • 又称随机误差,是由一些随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 • (如环境,湿度,温度,气压的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等), • 其影响时大时小,有正有负,在分析中是无法避免的, • 又称不定误差,偶然误差的产生难以找出确定的原因,难以控制,似乎无规律性, • 但进行多次测定,便会发现偶然误差具有很多的规律性(象核外电子运动一样),概率统计学就是研究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后面会部分的讲授。特点:
有一矿石试样,在相同条件下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铜的质量分数,共有100个测量值。有一矿石试样,在相同条件下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铜的质量分数,共有100个测量值。
a: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 b: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外,还有过失误差,工作粗枝大叶造成。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外,还有过失误差,工作粗枝大叶造成。 • 许多实用的分析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均有标准的分析方法,一般不存在方法误差,对于熟练的操作者,操作误差,主观误差是可以消除的,仪器和试剂误差一般也易消除,所以要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必须对偶然误差有深入的了解。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 • 误差 E=X (测定结果)– XT (真实值) • 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 •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 绝对误差表示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相对误差指误差在真实结果中所占的百分率 • 它能反映误差在真实结果中所占的比例, • 常用千分率‰表示。
例3-1 某同学用分析天平直接称量两个物体,一为5.0000g,一为0.5000g, 试求两个物体的相对误差。 • 解:用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称量的绝对误差均为5.0000g, 则两个称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在实际分析中,真实值难以得到,常以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实值。在实际分析中,真实值难以得到,常以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实值。 • 绝对偏差(d)=个别测得值x-测得平均值 • 相对偏差={绝对偏差/平均值} ×1000‰ • 有正负号,偏差的大小反映了精密度的好坏,即多次测定结果相互吻合的程度,而准确度的好坏可用误差来表示。
例3-2 测定某试样中欲的百分含量为:57.64%,57.58%,57.54 %,57.60%,57.55(%),试计算其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在一般的分析工作中,常用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来衡量一组测得值的精密度,在一般的分析工作中,常用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来衡量一组测得值的精密度, • 平均偏差是各个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 如果不取绝对值,各个偏差之各等于零。 • 平均偏差 • 相对平均偏差: • 各个偏差和等于零。 • 平均偏差没有正负号,平均偏差小,表明这一组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平均偏差是平均值,它可以代表一组测得值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偏差。
例:测定某试样中氯的百分含量,三次分析结果分别为25.12、25.21和25.09,计算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如果真实百分含量为25.10,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例:测定某试样中氯的百分含量,三次分析结果分别为25.12、25.21和25.09,计算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如果真实百分含量为25.10,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 解:平均值 • 平均偏差 • 相对平均偏差=(0.05/25.14)×1000‰=2‰ • 绝对误差E=25.14-25.10=+0.04(%) • 相对误差=(+0.04/25.10)×1000‰=+2‰
五、标准偏差及其计算 Atandnrd deviation • 测定次数在3-20次时,可用S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精密度, • 式中n-1称为自由度,表明n次测量中只有n-1个独立变化的偏差。 • 因为n个偏差之和等于零,所以只要知道n-1个偏差就可以确定第n个偏差了, • S与相对平均偏差的区别在于:第一,偏差平方后再相加,消除了负号,再除自由度和再开根,标准偏差是数据统计上的需要,在表示测量数据不多的精密度时,更加准确和合理。
S对单次测量偏差平方和不仅避免单次测量偏差相加时正负抵消,更重要的是大偏差能更显著地反映出来,能更好地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如二组数据,各次测量的偏差为:S对单次测量偏差平方和不仅避免单次测量偏差相加时正负抵消,更重要的是大偏差能更显著地反映出来,能更好地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如二组数据,各次测量的偏差为: • +0.3,-0.2,-0.4,+0.2,+0.1,+0.4, 0.0,-0.3,+0.2,-0.3; • 0.0, +0.1,-0.7,+0.2,-0.1,-0.2,+0.5,-0.2,+0.3,+0.1; • 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均为0.24, • 但明显看出第二组数据分散大。 • S1=0.28; S2=0.33 • (注意计算S时,若偏差d=0时,也应算进去,不能舍去) • 可见第一组数据较好。
第二节、、准确度和精密度 accuracy and precision • 分析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前面已讲过),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真实值难以得到,准确度较现实的定义是:测定值与公认的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 • 精密度为同一量的重复测定值之间,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即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较高。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高但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低的说明所测结果不可靠,当然其准确度也就不高。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高但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低的说明所测结果不可靠,当然其准确度也就不高。
第三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一、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 各种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是不相同的,应根据试样分析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 • 测定低含量的样品或进行微量分析,如被测含量<1 %或低到ppm、ppb,或试样重量<0.1 g 或0.0001 g,也有不需破坏样品的分析。 • 这时多采用仪器分析法。它的优点是:测定速度快,易实现自动化,灵敏度高,测定低含量成分时,允许有较大的相对误差(提高相对误差也无实际价值)如20 ‰或者更高。
二、减小测量误差 • 由于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要求相对误差< 2 ‰,即要有四位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可疑值。根据误差传递原理(由于结果的计算一般都有各步骤测量结果的相互乘除)每一步测定步骤的结果都应有四位有效数字。
如称量时,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0001,滴定管的读数准确至0.01 ml, 要使误差小于1 ‰, 试样的重量和滴定的体积就不能太小。 • 试样量=绝对误差/相对误差=(0.0001×2)/ 1‰ =0.2 g • 滴定体积=绝对误差/相对误差=(0.01×2)/ 1‰ =20 ml • 即试样量不能低于0.2 g,滴定体积在20-30 ml之间(滴定时需读数两次,考虑极值误差为0.02 ml)
若试样称取2.2346 g ,只需称准至2.235 g,即可。 • 对于低含量的测定<1 %,由于允许的相对误差较大,所以各步骤的准确度,就不需要象重量法和滴定法那样高, • 如相对误差为20 ‰,试样称取0.5 g, • 那么称量误差=0.5×20/1000=0.01 g,至多准确至0.001 g即可。
三、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 • 一般要求3~4次
(一)、对照试验 • 常用已知准确含量的标准试样(人工合成试样),按同样方法进行分析以资对照,也可以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或者由不同单位的化验人员分析同一试样来互相对照,标准试样组成应尽量与试样组成相近。 • 如,在进行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时,常用标准试样来检验方法的准确度,或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分析。 • 又如,在工厂的产品检验中,为了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规范化或仪器等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常用标准试样给分析人员做,或同一试样给不同分析人员做,这叫“内检”,将试样送交外单位进行对照分析,这叫“外检”。 • 标准方法对照
(二)、空白试验 • 由试剂蒸馏水、器皿和环境等带进杂质而造成的系统误差,可用空白试验来扣除。 • 空白是指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试样分析同样的操作手续和条件进行试验,所得结果称为空白值。 • 从试样分析结果中扣除空白值后,就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 • 但空白值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较大的误差,当空白值较大时,就必须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改用适当的器皿。
(四)、分析结果的校正与评价。 • 在定量分析中,通常作3~4次平行测定,则可采用计算简便的相对偏差或相对平均偏差表示测定的精密度。 • 对于要求非常准确的分阮需进行多次重复测定,然后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常用标准偏差来衡量.
定量分析中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执决定于分析的目的。定量分析中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执决定于分析的目的。 • 标3-3 不同组分含量要求相对误差的数值
对精密度的要求,当方法直接,操作简单时,一股要求相对误差在0.1 ~0.2%左右。混合试样或试样不很均匀时,随分析成分含量不同,两次测定结果的相差和相对相差可按表3—4所列范围要求。 • 3-4 组分含量要求误差与相差误差的数值
第四节、可疑值的舍弃与保留 • 在实验中,得到一组数据之后,往往有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远,这一数据称为可疑值,又称为异常值或极端值,它的去舍,应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一、4d 法 • 求出可疑值除外的其余数据的平均值x和平均偏差d, • 可疑值与平均值比较,如绝对值大于4d,则可疑值舍去,否则保留。 • 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但方法简单,不用查表。
例4-5 某试样经四次测得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34%,30.22%,30.42%,30.38(%)。试问30.22%是否应该舍弃? • 应舍弃
二、Q检验法 • 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x1,x2…xn,设x为可疑值,根据统计量Q进行判断 • Q值越大,说明xn离群越远。 • Q称为“舍弃商”。书中有不同置信度时的Q值,当Q>Q表时该可疑值舍去。 • 检验x1时: • 检验xn时:
例3-6 某试样经四次测得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34%,30.22%,30.42%,30.38(%)。试问用Q法检验30.22%是否应该舍弃? • 应该保留 • P56例题3-7,同时用4d法与Q法的矛盾。 • 中位数法报告分析结果
必须指出可疑值的取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一组数据后,如果不能确定个别异常值确系由于“过失”引起的,就不能轻易地去掉这些数据,而应按上述检验方法进行判断之后才能确定其取舍。在这一步工作完成后,才可以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值(或中位数)、标准偏差最后提出分析报告。必须指出可疑值的取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一组数据后,如果不能确定个别异常值确系由于“过失”引起的,就不能轻易地去掉这些数据,而应按上述检验方法进行判断之后才能确定其取舍。在这一步工作完成后,才可以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值(或中位数)、标准偏差最后提出分析报告。 • 一般报告分析结果时要反映出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一般表示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