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 一 被遗忘的身体  (一)身体美学的实质 应答短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加深对自我、他者和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解  (二)身体美学问题也是伦理学、宗教学问题  (三)对身体的多样理解  (四)身体美学的核心课题 如何处理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如何看待生命本身. 二 沉重的肉身:中西印身体观三分 (一)灵肉二分,扬心抑身  (二)身心一如,形神合一  (三)身心不离,灵肉双美 三 知识论背景下对爱、欲、美的哲学思考. 中世纪圣母子. 意大利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1485 年. 意大利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意大利 提香 花神弗洛拉  1516 年.

Download Presentation

身体美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身体美学

  2. 一 被遗忘的身体  (一)身体美学的实质 应答短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加深对自我、他者和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解  (二)身体美学问题也是伦理学、宗教学问题  (三)对身体的多样理解  (四)身体美学的核心课题 如何处理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如何看待生命本身

  3. 二 沉重的肉身:中西印身体观三分 (一)灵肉二分,扬心抑身  (二)身心一如,形神合一  (三)身心不离,灵肉双美 三 知识论背景下对爱、欲、美的哲学思考

  4. 中世纪圣母子

  5. 意大利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1485年

  6. 意大利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7. 意大利 提香 花神弗洛拉 1516年

  8. 法国 安格尔 泉 1858年

  9. (一)柏拉图灵肉二分、抑身扬心的取向 1,灵魂不死 2,灵肉二分 3,爱情的本质 (二)基督教思想的主流是拯救论,即须籍圣灵的启导,净化灵魂以挣脱污浊罪恶的肉体 (三)笛卡尔的物体/精神、思维/存在的对立 (四)现代思想的主流是肉身化倾向与科学化思潮的对立。

  10. 法国 热拉尔 普赛克第一次接受爱神之吻 1798年法国 热拉尔 普赛克第一次接受爱神之吻 1798年

  11. 四、在身心合一的修炼中追求真实充足的人生境界四、在身心合一的修炼中追求真实充足的人生境界 (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论图式  (二)阴阴五行的体验世界的结构和象征图示     一气流行贯通其间  (三)“身、气、心”的整体结构     身体与宇宙、国家的比附  (四)重整体形躯系称颂道德生命和自然生命 魏晋风度  道德人格  (五)对个体小我、生理肉身合理性的贬抑和剥夺

  12. 一、持拂药叉女孕育着印度艺术标准女性人体美雏形一、持拂药叉女孕育着印度艺术标准女性人体美雏形 • (一)三屈式 •  (二)丰满、温雅、纯朴的女性美 • 二、印度教崇尚生命活力的健康意识 • (一)湿婆:宇宙的男性与女性原则的合一

  13. 印度爱神卡玛

  14. 湿婆之妻、雪山女神 帕瓦尔蒂

  15. 梵天肚脐长出莲花

  16.  (二)佛陀:印度人体美观念 代表——伟大的人格美 • 三、通过男女肉体的结合来体现人神交感。亲证印度教“梵我合人”的最高精神境界。 • (一)“梵我合一”是婆罗门教所代表的印度主流思想之旨归所在

  17. 黑天与女友罗陀

  18.  (二)现实的“法、利、欲”和非现实的“解脱”并列为人生四大目 •  (三)印度的亲证可分为三项:一是修行以解脱为最上目的,二是解脱是超出生死轮回,三是轮回原于业报。 •  (四)瑜伽的目的在于身心全体的转化,融入高级知觉性。 •  (五)佛教的身体观

  19. 四、人体:宗教教义、观念的象征、图解 • (一)遵循“达磨”(正法),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 •  (二)宇宙精神和自然人性,感官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完美融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