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24 Views
抗感染药物 ( 第二讲 ). 宣武中医医院 邓丽云. 抗感染药物分类. * ß- 内酰胺类 * 氨基糖甙类 * 大环内酯类 * 林可霉素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其它抗生素 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 * 磺胺类 * 氟喹诺酮类 * 硝基呋喃类 * 硝基咪唑类 * 抗病毒药 * 抗真菌药.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烯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E N D
抗感染药物(第二讲) 宣武中医医院 邓丽云
抗感染药物分类 * ß-内酰胺类 * 氨基糖甙类 * 大环内酯类 * 林可霉素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其它抗生素 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 * 磺胺类 * 氟喹诺酮类 * 硝基呋喃类 * 硝基咪唑类 * 抗病毒药 * 抗真菌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青霉素类 头孢烯类 •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类 •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酶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酰胺和酯 R C OH HO C R1 R C O C R1 O O (1) (2) (3) R C OH H N C R2 R C N C R2 O O (A) (B) (C)
β–内酰胺类结构 CH3 S S R C N R C N CH3 N N CH3 O O O O COOH COOH C N 酰胺结构: O
头孢菌素类 第一至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比较
第一代头孢菌素 注射品种:头孢拉定、头孢唑林、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匹林、 头孢乙氰、头孢特唑、头孢硫脒 口服品种: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头孢羟氨苄、头孢来星、头孢沙定、 头孢曲嗪、头孢丙烯*
第一代头孢菌素 • 特点: 1、对G+菌作用强,如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少数G–菌,如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头孢唑林对阴性菌的效果强于其他品种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 3、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不与肾毒性大的药物配 伍,如氨基糖苷类及利尿剂
第二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品种: 头孢孟多、头孢尼西、头孢替坦1、 头孢替安、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1、头孢西丁1 口服品种: 头孢克罗、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安酯*、 氧碳头孢3 注: 1 头霉素类 3 碳头孢烯类 * 近年上市新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 特点: 1、对G+菌和G–菌作用均衡,对流感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肠杆菌和枸橼酸杆菌等阴性杆菌作用增强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强 3、肾毒性低 4 对厌氧菌,头霉素类有作用,其他无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品种:头孢噻肟、头孢甲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唑南、头孢米诺1、拉氧头孢2、头孢曲松、头孢唑肟、 头孢咪唑、头孢匹安、头孢地嗪*、 头孢拉腙1、氟氧头孢2 口服品种: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拉姆酯*、头孢帕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头孢卡品酯*、头孢地尼* 注:1 头霉素类 2 氧头孢烯类 * 近年上市品种
第三代头孢菌素 特点: 1、对G+菌作用强,G–菌效果差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 3、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品种: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匹胺、头孢咪唑 4、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解 5、头孢哌酮、头孢匹胺从胆汁排泄多
第三代头孢菌素 6、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向脑脊液中移行良好 7、头孢磺啶对绿脓杆菌效果好,但对其他菌效果差 8、头孢曲松半衰期长,可一天一次给药 9、头孢地嗪有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协同杀菌作用,兼有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 品种(均为注射):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 头孢瑟利
第四代头孢菌素 特点: 1、强大的抗菌活性,广谱,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有很强的活性 2、头孢匹罗、头孢唑兰对粪链球菌有较强活性 3、头孢瑟利有较强的抗MRSA作用 4、抗绿脓杆菌的活性可与头孢他定相匹敌
头孢菌素类 当前研究动向: 1、提高革兰氏阳性菌、绿脓杆菌、厌氧菌活性 2、对MRSA活性 3、大力发展口服头孢菌素 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具多重耐药性
头孢菌素类 小结 1、抗菌谱的比较 2、对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 3、肾毒性 4、透过血脑屏障情况 5、对绿脓杆菌 6、注意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什么是内酯 羧基与羟基结合,脱掉一个水分子,形成酯的结构 长链分子,一端为酯基,另一端为羟基,酯化后形成的环状结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十四员环 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利君沙) 、无味红霉素(依托红 霉素、红霉素丙 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 • 十五员环 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十六员环 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米欧卡霉素) 柱晶白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作用原理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于核糖体的 50S亚基,为快速抑菌剂 • 抗菌谱 窄谱 * 需气革兰氏阳性菌: 金葡菌(包括产青霉素酶 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 革兰氏阴性菌: 卡他莫拉菌、流感杆菌、 脑膜炎 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 * 厌氧球菌: 奈瑟菌 * 不典型病原体:衣原体、支原体、 * 其他:弯曲菌、螺旋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药代动力学: * 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扁桃体、中耳、鼻窦、肺组织 、痰液、胸腹水、前列腺 * 细胞内渗透能力强 :对细胞内致病菌效果好,进入巨噬细胞,可富集到感染部位 * 不透过血脑屏障 * 在肝脏灭活,大部分通过胆汁排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不良反应: *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 偶见肝功能改变,酯化红霉素有一定肝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 * 过敏反应 * 静脉给药:可逆性耳鸣和听觉障碍,局部刺激 * 与茶碱合用 致茶碱血浓增高,茶碱中毒 与第二代抗变态反应药合用,致心脏毒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应用: * 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 * 口腔厌氧菌感染(齿龈炎、根管炎、牙周脓肿) * 泌尿生殖器感染、 * 其他:百日咳、白喉带菌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与青霉素类比较: 1 不可联合应用 2 对于敏感菌的急性感染,优先使用青霉素 3 青霉素过敏者,用大环内酯类代替 4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大环内 酯类为首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与林可霉素类比较 1 不可联合应用 2 林可霉素的特点,对大多数厌氧菌效果好, 在骨组织浓度高 3 大环内酯类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 体的作用,是其特点 4 林可霉素类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并可引起菌 群失调,严重时可诱发难辩梭状芽孢杆 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红霉素 优点:大环内酯的代表药物 价廉 问题: T1/2短 ,每日给药3–4次 胃肠道刺激 解决办法:T1/2长的药物 剂型的改进,肠溶制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美红的特点 * 肠溶 * 胶囊内容物为微丸 :500–600个经肠溶包衣 的细小颗粒 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称为微丸,其优点是①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减少了局部刺激性 ②可由不同释药速度的多种小丸组成同时发挥速释和缓释作用 ③基本不受胃排空因素的影响 ④含药百分率范围大,可从1%至9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螺旋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 • 麦迪霉素和乙酰麦迪霉素 • 柱晶白霉素(吉他霉素) • 交沙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阿奇霉素 * T1/2长 * 抗菌谱:阳性球菌作用较红霉素略差, 阴性菌作用增强,包括流感杆菌、淋球菌、卡他莫拉菌和弯曲菌,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
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 抗菌谱:阳性球菌作用较红霉素略差, 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作用增强,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作用最强 * 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 三联及四联疗法的成员: 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 胃粘膜保护剂:胶体次枸橼酸铋 抗需氧菌药物:克拉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 痢特灵 抗厌氧菌药物:替硝唑、甲硝唑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结 1,窄谱抗生素,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 2,抑菌剂 3,抗嗜肺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是其特色 4,通过胆汁排泄 5,安全
我们产品的优势 • 在病原菌确定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 • 安全 • 剂型好,生物利用度高,减低不良反应, 服用方便 • 抗生素的序贯疗法 生物利用度 F :指给药后能被吸收入肌体全身循环的百分数 F=实际吸收药量 / 给药量×100%
我们产品的优点 • 抗菌药物 的序贯疗法 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肠道外给药(一般为静脉内)当病人病情一经改善(通常在用药后3–5天)迅速改变为口服给药的一种给药方法 可以:一种药物不同剂型间转换 高一级抗菌药转换为低一级抗菌药 同一级抗菌药不同品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