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开放型经济的金融外汇支持问题

开放型经济的金融外汇支持问题. 湖南省涉汇企业联合会会长 王地宁. 主要内容. 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外汇管理改革适应开放需求稳步推进 金融外汇应助推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能够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世界市场,发展自己的一种经济模式。. 境内. 境外. 商品. 技术. 技术. 资本. 企业. 企业. 市场. 资源. 资源. 市场. 技术. 劳动力. 资本. 劳动力. 资本. 劳动力.

Download Presentation

开放型经济的金融外汇支持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开放型经济的金融外汇支持问题 湖南省涉汇企业联合会会长 王地宁

  2. 主要内容 • 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外汇管理改革适应开放需求稳步推进 • 金融外汇应助推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

  3.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能够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世界市场,发展自己的一种经济模式。 境内 境外 商品 技术 技术 资本 企业 企业 市场 资源 资源 市场 技术 劳动力 资本 劳动力 资本 劳动力

  4.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一)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 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 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 对外开放是享受国际分工所带来利益的必由之路。

  5.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2、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发展历程 • 探索阶段(1979— 1992)。 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 1986年7 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 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 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

  6.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深化阶段:开放型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1992— 2001) 一是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 二是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大量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的规范化分配制度。 三是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我国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1994年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随后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四是改革和完善进口管理,如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对外出口;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五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要逐步改变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7.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全面提升阶段: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2001一至今) 一是清理和修订了一批外贸法律法规,保持外贸政策的透明度。截至2002年,国务院近30个部门对有关涉及对外经济联系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共清理法规l 400件,其中废止559件,修订197件。 二是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进一步理顺外贸管理体制。将进出口经营资格统一划分为外贸流通和自营进出口两类,前者由商务部实行核准制,后者则下放到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实行登记制。 三是加大贸易自由化力度,完善进出口管理办法。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进行了较大范围实质性降税和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的行动。

  8.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3、我国开放型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由1978年364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了128倍,平均保持9.9%的高速增速率,GDP总量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15位提升至世界排名第2。与此同时,人均GDP由381元提高到35099元,增长了91倍,排名由世界倒数第2提升至第93位。

  9.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2003-2011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10.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3.9%,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占世界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2%提升到2011年的20%以上,世界经济论坛预计2012年达到30%。

  10.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外资实际利用金额及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到2011年我国实际累计利用外资1374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1643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国,名列全球第二,并继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1.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显著增强。2011年外贸总额增长到3.64万亿美元。从1978到2011年,34年增长175倍,特别是从2001年底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的10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5000亿美元跃上3万亿美元的台阶,在世界贸易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及第二大进口国。

  12.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外汇储备额大幅增长。2011年末,外汇储备额达到了3.181万亿美元,是1978年末的19047倍,跃居世界第一位。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 •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以及解决欧债危机过程中,都不可忽视中国的作用。

  13.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4、开放型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 推动了经济速增长。出口作为我国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我国的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做出突出了贡献。1994年-2008年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平均为9.76%和1.96%,即在GDP年均10.1%的增长率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96个百分点。

  14.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9年的69.8%;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10年的43.1%。

  15.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 在外汇管理方面我们已完成对外开放的承诺, 现在超过一半的资本项目已实现可兑换。我国接受IMF 第八项条款, 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经实现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已逐步市场化。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拓展,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经济已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的时代潮流之中。

  16.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1、开放型经济的外部环境问题 • 国际市场有效需求减弱 。 美国经济恢复速度放缓,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持续高位徘徊,公共债务积重难返。一般认为,当一国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超过90%,该国经济将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周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数据,美国联邦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1年将达到99%,预计2012年会进一步升至103%。

  17.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欧元区。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欧元区经济恢复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塞浦路斯等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的主权评级均被下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在2011年第二季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速分别降至1.7%和1.6%。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欧盟和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高达9.9%和10.4%。

  18.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日本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经济频现萎缩迹象。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以及面临仍面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日本经济将呈缓慢复苏之势。

  19.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2011年,新兴经济体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经济增速仍在高位运行,但因受紧缩政策和欧债危机恶化影响,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011年上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放缓至7.7%、3.4%、4.2%和1.3%,均创近期新低。随着美国长期评级被下调和欧债危机恶化,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上升,而新兴市场经济指标则继续下滑,经济增速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放缓趋势基本可以确定。 在2011年9月IMF发表的报告中,预计2011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为8.2%,2012年经济增速将为8.0%,低于6月份预计的8.4%。新兴经济体的增速放缓,使得全球有效需求进一步下降。

  20.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新兴经济体对我国优势带来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崛起,使得国际市场间的竞争更为激烈。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占全球GDP份额从2000年的8.4%迅速提高至2010年的18.3%。以金砖国家(BRICS)为代表的新兴11国(E11)——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和土耳其在持续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下,经济规模呈现明显放大趋势,E11整体的名义GDP规模较20年前扩大了5.6倍,占全球GDP份额则翻了一番。 2012年商务部数据显示,现时越南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约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至3000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地高于周边的国家。 受国内劳动力成本、租金及原料价格上升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订单和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

  21.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贸易保护日趋严重 在加入WTO的10年里,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 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其中仅在2010年一年,中国共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年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

  22.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开放型经济的内部结构问题 从外资的利用看,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50.8%,提高到了2008年的55.1%。最高年份高达61.4%(2006年)。这其中,很大部分的出口又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缺乏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环顾我国出口500强企业,真正基于国内技术和品牌,主导市场的大企业少之又少。

  23.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从外贸的方式看,突出存在二个问题: 一是加工贸易主导,一般贸易比重过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比重超过一半之后,虽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一度降到50%以下,但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又超过50%以上。 二是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我国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基本为外国企业所控制,技术含量不高,这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非常低,且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度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研发 制造 销售 服务

  24.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从利用外资与及对外投资方面看,二者比例失衡,结构不合理。 1991-2010年20 年间,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差距基本上呈逐年拉大态势, 从1991年相差39.96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369.25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9.24倍以上。 国际投资的经验表明,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里, 引进外商投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1.1 为宜, 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1.4, 发展中国家大约为1:0.13。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在1999 年之前一直在1:0.01 以下徘徊, 近两年这一比例才上升到1:0.23 左右, 但与西方国家对外投资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5.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开放型经济核心竞争力问题 一是资源约束加强。稀缺的土地及资源能源非常有限。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产品。我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7%。按现有生产速度,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年至20年。且经过国土部2009年对我国稀土储量核查显示,我国稀土储量为1859万吨,约占世界储量的23%。但是,中国稀土出口却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供应,且因过度开采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超强度开采,中国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及保障年限不断下降,主要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原有矿山资源大多枯竭。

  26.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二是成本优势丧失。 随着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价格已明显高于印度、越南等周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结构的拐点对转型构成挑战。 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历史性转折,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或将同时到达,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将在未来由全面剩余转向局部和结构短缺。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5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10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 我国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人口比例为74.4%,2010年则为74.5%。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地高于周边的国家。

  27.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三是汇率效应弱化。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得到迅速的发展,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一度达到2005年的23.1%。 出口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40%,人民币的升值,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持续下降,并一度在2009年达到负贡献率(-38.9%)和负拉动率(-3.6%)。

  28.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四)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四带动”出口战略,推动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转化,促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跨越。完善贸易、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夯实出口的产业和技术基础,鼓励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开展国际通行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

  29.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位于加工制造这一低增值环节,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主要掌握在外方手里。这种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不利于增加国际交换收益,不利于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利于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 •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融合,增强加工贸易对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用,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30.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努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国内增值率不高。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已由1985年的50.6%下降到2010年的5.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49.4%上升到2010年的94.8%,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出口占比较低,2010年该数据只有31.2%(见图1)。

  31.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当前,全球经济竞争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当前全球来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10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达36950亿美元,是10年前的2.6倍,占当年全球出口额的24.2%(见图3)。

  32.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努力拓展新兴市场。我国出口目的地过于集中。我国出口数量持续扩张,出口商品种类变化不大,导致我国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2011年,我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三地的金额达8288.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3.7%;出口到亚洲、欧洲、北美洲三个洲的金额占出口总额更是高达87.6%。 • 平衡进口与出口关系。进口与出口的平衡是推进贸易自由化、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表现。长期的出口顺差,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张,贸易摩擦在规模与危害性方面不断升级,汇率成为贸易伙伴施加压力的摩擦手段,失去了汇率合理调整的主动性与导向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状态,特别是2005年汇改后顺差大幅增长,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为我国历史最高值,也是当年全球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也是多年来保持贸易顺差,而美国则是持续逆差状态,2006年达到882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巨额的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背后是纷争不断的贸易摩擦。

  33.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2、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160.1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数27712个,分别是1984年的92倍和15倍。2010年全国FDI企业注册登记户数为44.52万户,比1996年增加20.48万户,增长185.2%

  34.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看,第一产业实际占比仅为1.5%;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在3%左右,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一直在11%以上,而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极低(2011年只占1.8%),难以达到吸引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

  35.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布局也不尽合理。在过去的多年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绝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外资所占比重很小。从2010年各省外商投资额分布来看,沿海省份江苏、广东、上海投资额占比排在前三位,其中江苏省FDI投资额占比将近20%,而中西部省份的FDI投资额占比要远远低于沿海省份,如中部湖南省的FDI投资额只是江苏省的1/15,西部贵州省的FDI投资额仅仅为江苏省的1/123

  36.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合作合资金额少,独资金额大。2010年合作经营企业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6.16亿元;而外资(独资)企业投资实际使用809.75亿美元,是同期合资经营企业的3.6倍、合作经营企业的50倍。合资合作少,不利于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7.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根据钱纳里的“双缺口理论”,从改革开放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外汇和资本短缺的缺口。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出现了外资持续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及国内银行巨额存差并存的现象。至此,应该说,中国利用外资已经实现了最初的既定目标。 按照双缺口理论,我国一般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战略差异。

  38.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工程咨询、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产能过剩项目。坚持以我为主,积极用好国外优惠贷款,适度借用国际商业贷款。 • 丰富利用外资方式。在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方式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积极探索排放权交易、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外包等领域利用外资方式。

  39.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增强利用外资效应。更加注重择优选资,促进“引资”与“引智”结合,进一步发挥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载体作用。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 优化利用外资环境。投资环境理论研究表明,投资环境是能够促使产业资本增值的一系列要素生产条件的有机集合,资本的投向取决于影响资本获利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物质等条件,这些条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就形成投资环境。要营造适于外商经营的投资环境,包括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惠适用的政策环境等。

  40.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 “走出去”的内涵及意义 。“走出去”战略是指使国内企业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企业本身走出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补充我国需要的资源,又可以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还可以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同时,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实现了我国产品市场多元化和原产地多元化,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

  41.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走出去”成绩显著但规模偏小。 截止2012年6月末,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4127亿美元。 全方位、多领域的格局逐渐形成,对外投资业务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平洋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从行业分布来看,涉及到租赁服务、采矿、制造等18个行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3-1010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72.5亿元,居各行业之首,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在400亿元以上,住宿餐饮、文教卫领域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少,均在10亿元以下。 同时,“走出去”方式日趋多样,水平逐步提高,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聚集区逐步建立。经营主体队伍壮大,大型企业作用明显。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达3万多家,国有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 的生力军,部分优势企业正在发展成为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跨国企业。如三一重工斥资3.24亿欧元收购德国大象、中联重科出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等就是“走出去”的经典案例。

  42.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例如,从绝对额来看,2010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就高达3.9万亿美元,是我国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56倍。从相对数来看,2010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仅为5%,只是英国的1/15,排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末位

  43.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一是体制尚未理顺。虽然境外投资审批做了不少改革调整,但仍存在层次过多、内容过细、时间过长的问题,资金和人员出入境仍存在不少障碍。 二是适应国外投资环境比较难。当地法律、会计、税务、审计、用工等方面政策,以及名目繁多的资格认证、准入政策、专利标准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 三是企业竞争实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核心技术和销售网络。四是一些领域“走出去”秩序比较混乱,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不少企业在“走出去”中步履艰难。

  44.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深化境外投资相关体制的改革。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国内优势企业“走出去”。支持纺织、家电、轻工等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的行业,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引导资源类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促进进口多元化,保障资源来源的稳定和通畅。 提高有效控制风险的能力。 加强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

  45.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4、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 我国区域开放进程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使中国外向型经济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国家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开放了大连、天津、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l4个港口城市,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其他沿海的一些市、县,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等。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沿边、沿江开放使区域开放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开放了黑河市、绥芬河市、珲春市等13个市、镇,形成了沿边开放新态势;开放了重庆、岳阳等9个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沿江开放格局;开放了哈尔滨、长春等7个沿边省会或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太原、合肥、长沙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或首府城市,对外开放逐步向内地推进。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等战略相继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拓宽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渠道,放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条件,实行鼓励外商投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吸收外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等;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滨海新区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

  46.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的对策 第一,加快沿边开放步伐。积极拓展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建设若干面向毗邻地区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构筑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陆路开放经济带。支持开放开发试验区发展,加快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 第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积极吸引装备制造、汽车、纺织、电子信息、生物等产业转移。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在“两横两纵”(“两横”指陇海铁路、长江水道,“两纵”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沿线,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强内陆开放通道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支撑能力。 第三,提升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重要作用,建设若干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国际贸易中心。重点引进前沿高端产业,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度。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推进服务业开放在沿海地区先行先试。

  47.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的对策 第四,更加注重中西部区域开放战略。我国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吸纳力强,大力推动中西部区域开放有更强的战略意义。中西部地区既要面向国际开放,又要面向区际开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完整涵义是向区外所有地区开放,要在重视向海外开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积极吸引来自这些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欢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西移。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同全球经济往来的窗口和桥梁,是世界信息、物资、人才和技术在中国的集散地,中西部地区致力于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就可以“借船出海”,促进本地向海外开放。 第五,拓展两岸四地经贸合作深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内地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资本运营中心,使香港成为“走出去”的信息平台和融资平台。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鼓励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加强两岸产业合作。

  48.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5、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 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没有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主体。 二是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 三是创新体系投入相对不足。 四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

  49.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 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的措施 第一,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的核心。按照“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思路,加快形成外向型企业主导出口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加快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创新的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成果的国际市场。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积极融入科技全球化进程,在国外申请专利,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第三,积极开展全球重大科技问题合作研究。加大我国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范围和力度。 第四,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科技合作。深化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完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为重点,积极拓展有利于当地民生的科技领域援助。继续参与和加强联合国系统下的多边合作,参加新兴大国和区域组织机制下的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

  50.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升级是大势所趋 6、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 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 •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能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 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创新。鼓励国内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技术进出口交易促进平台的作用,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大型骨干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依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