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93 Views
分立的個人知識與知識管理的未來. 賴鼎銘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兼圖書館館長. 從知識經濟說起. 知識經濟乃是一種強調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的經濟。換句話說,在鼓勵知識的創造、將這些知識有效地散播出去、及讓這些知識能廣泛地被運用於經濟發展的整套體制。在這裡,不僅包括科技知識,還包括管理知識,乃至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經驗等。知識管理中所談的外顯式知識及默會知識,庶可涵概之。. OECD 的知識類別. know-what: 指事實方面的知識,例如台北市有多少人口?做蛋糕用的材料是什麼?
E N D
分立的個人知識與知識管理的未來 賴鼎銘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兼圖書館館長
從知識經濟說起 • 知識經濟乃是一種強調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的經濟。換句話說,在鼓勵知識的創造、將這些知識有效地散播出去、及讓這些知識能廣泛地被運用於經濟發展的整套體制。在這裡,不僅包括科技知識,還包括管理知識,乃至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經驗等。知識管理中所談的外顯式知識及默會知識,庶可涵概之。
OECD的知識類別 • know-what:指事實方面的知識,例如台北市有多少人口?做蛋糕用的材料是什麼? • 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科學理論,例如牛頓定律。此類知識是技術發展及產品進步的基礎。 • 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藝和能力,包括技術、技巧和訣竅等,例如公司主管判斷新產品的市場前景。 • know-who:知道誰有何能力的知識,例如知道有關的專家,並能有效利用他們的知識。。
Polanyi的知識類別(一) • Michael Polanyi將人類知識分為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和記錄性知識(codified knowledge)二類(另有譯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我們對記錄性知識較為熟悉,因為表現於文字上的都屬於記錄性知識,圖書館長久以來處理的也可說是記錄性知識。而默會知識較少為人提及,且易被忽略。
Polanyi的知識類別(二) • 所謂記錄性知識是指可以以文字或符號表現出來,也能儲存、拷貝和轉換的資訊都是,如書寫文件和電腦檔案。默會知識則是指未被(也許是無法)格式化的知識,因此無法有效的儲存和轉換。Polanyi將後者又稱為支援意識。日常生活中開車的技術,或是騎腳踏車就是一個例子。
知識管理內涵 • 知識管理是指組織中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管理。由知識的蒐集到整理與利用,讓組織成員能分享和共用知識,融合記錄性知識與默會經驗於個人的知識架構中,以提升決策能力、產品品質與服務創新能力,進一步的創新知識。這是組織在巨變的環境中,能生存的先決條
默會知識的管理 • 可運用的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業文化與共識、開放性的組織氣氛、有效率的人際溝通、運用網路多媒體來增加人際溝通的效率、專案型的團隊管理、良好的教育訓練與學習機制、完善的周邊配套、將個人的默會知識轉換為記錄性知識 • 默會知識即是海耶克所謂的分立的個人知識
哈耶克(F. A. Hayek)是誰 • 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畢生奉行自由主義思想,嚴厲批判社會主義,指稱後者為致命的自負 • 代表作品有自由的憲章(又譯為自由秩序原理) 、通往奴役之路等‧‧後者曾是暢銷書,讓哈耶克變成世界名人 • 但也因為此本批評共產主義的書,讓他飽受爭議
何謂分立的個人知識 • 哈耶克所謂的分立的個人知識,乃是一種特定時空情勢下不同個人所分散擁有的知識。這種知識的特性就是它所具有的分散性或分立性,這是因為哈耶克認為不存在一種整合了的社會知識,也不存在那種把全部知識都化約成科學知識的知識。所存在的只是無法加以組織,為無數個人所持有分立的知識。
分立的個人知識的傳承 • 這種知識乃是獨立於理性,通過學習和闡釋的經驗,最基本的是通過那種由諸如家庭這類制度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所提供的,這種知道如何的知識並不是由形式制度儲存和傳播的,而是隱含於社會的非正式的制度網絡中,而處於這種網絡核心位置的便是人們遵循但並不知道其結果的一般社會行為規則。
分立的個人知識履被輕蔑 • 恰是分立的個人知識,亦即這種不為他人所知的對一瞬即逝情況的專門了解,在社會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但這種知識卻屢遭蔑視,掌握這種知識的人如果勝過掌握理論或技術知識的人,幾乎就會被認為是異端。
科學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一個部份 • 盡管科學知識是我們所繼承知識寶庫中最顯眼的部份,也是我們必備知識的主要部份,但它們只是知識的一個部份。除此之外,我們還支配著人類發明的許多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幫著我們應付身邊環境,它們是人類經驗世代相傳的結果。
價格體系與分立的個人知識 • 哈耶克強調價格體系的作用時,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植根於規則、習慣和制度中的知識,以及這種規則、習慣和制度在發現和傳播知識方面的作用。這些論述不僅表明他已經開始意識到默會知識的存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發現傳播這些知識的一般性社會行為規則。
市場機制乃是分立的個人知識得以發揮的基礎 • 市場乃是傳播分散於無數人之手的信息的手段,而非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這是因為透過價格體系的作用,不但勞動分工成為可能,而且也有可能在平均分配知識的基礎之上協調地利用資源,並因而能自由地利用其知識和技能的程度。
個人知識的局限 • 只有在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決定運用他的知識時,才有可能使任何個人所擁有的許多具體知識全部得到利用。沒有任何人能把自己的全部知識都傳達給別人(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表述的還多),因為許多能夠親自加以利用的知識,是在制定行動計劃的過程中才變得明確起來的。
個人知識的不完整性(一) • 未知事物的適應能力,是一切進化過程的關鍵,現代市場秩序在不斷進行自我調節時所針對的事件,當然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掌握的。個人或組織在適應未知事物時可以利用的信息,肯定是不完整的。整個行為結構傾向於利用這些局部和零散的信號,適應任何個人都不知道或預見的條件。
個人知識的不完整性(二) • 個人所能明確掌握的知識只佔幫助他達到目的所需知識的很小一個部份 • 但利用他人掌握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我們達到個人目標的一個必要條件 • 主要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才能利用以分散、局部甚至有時相互矛盾的見解存在著的知識
結論 • 問題不是如何利用作為一個整體的現有知識,而是如何讓單一頭腦都不知道也無從知道的知識,雖然散佈四處,但卻能夠被相互交往的個人所利用。 • 換句話說,知識管理的未來在如何讓社會的知識為人所用才是重點 • 留下來的問題是政府該做什麼,業界老板該做什麼,而讓分立的個人知識能被充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