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700 Views
101 年死因統計結果與 死因統計品質比較. 報告人:衛福部統計處 徐俊強科長. 大綱. 壹、 101 年死因統計結果 貳、 死因統計品質比較 ( 一 ) 基本指標 ( 二 ) 死因別 指標 ( 三 ) 進階 指標 ( 四 ) 國際死因統計品質指標. 壹、 101 年死因統計結果. 平均餘命與標準化死亡率. 101 年死亡數之年齡結構. 101 年國人死亡人數 153,823 人. 65 歲以上占率 68.8% 男 64.1% 女 76.2%. 101 年死因結構. 慢性疾病死因占 6 成 自 90 年來事故傷害死因減幅最大. ◎. ◎.
E N D
101年死因統計結果與死因統計品質比較 報告人:衛福部統計處 徐俊強科長
大綱 壹、101年死因統計結果 貳、死因統計品質比較 (一)基本指標 (二)死因別指標 (三)進階指標 (四)國際死因統計品質指標
壹、101年死因統計結果 平均餘命與標準化死亡率
101年死亡數之年齡結構 101年國人死亡人數 153,823人 65歲以上占率 68.8% 男 64.1% 女 76.2%
101年死因結構 慢性疾病死因占6成 自90年來事故傷害死因減幅最大 ◎ ◎ ◎ ◎ ◎ ◎ ◎
11年來國人主要死因之變化 民國101年 民國90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所有死因死亡率 661.0 所有死因死亡率 567.0 每十萬人口死亡率
11年來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變化 民國101年 民國90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所有癌症死因死亡率 187.6 所有癌症死因死亡率 147.7 每十萬人口死亡率
85歲 以上 68.8% 65歲 以下 9 9
-44.4% 10
43,665 13,764 11
6成 4成 12
貳、死因統計品質比較 一、 檢視死亡證明書開具者對死因診斷與死亡方式的填寫品質相關統計結果: 主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對死因診斷品質所採取之操作定義,依照影響死因統計可用性(譬如填寫症狀徵候、呼吸衰竭、心律不整等死亡機轉訊息無助於疾病預防參考)、死因別死亡數大小、臨床實務可行性(譬如急慢性腎臟衰竭常常不容易歸因明確原死因)與分析操作困難度(譬如判定因果關係)等四個標準訂出基本指標、死因別指標與進階指標。
(一)基本指標 1.整體診斷欠明比例 (WHO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所有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第十八章「症狀徵候及臨床或檢驗異常發現」ICD-10編碼R00-R99之死亡數 2.整體診斷欠明(加上敗血症)比例 (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所有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R00-R99與A41.9
(二)死因別指標 1.腫瘤診斷欠明比例(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C00-C97「惡性腫瘤」與D37-D48「未確定或不知性態的腫瘤」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D37-D48之死亡數 2.惡性腫瘤診斷欠明比例(WHO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C00-C97「惡性腫瘤」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C76, C80, C97之死亡數
(二)死因別指標 3.心臟疾病診斷欠明比例(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I00-I51「心臟疾病」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I46, I47, I48, I49, I50, I51之死亡數 4.呼吸系統疾病診斷欠明比例(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J00-J98「呼吸系統疾病」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J80, J81, J96之死亡數
(二)死因別指標 5.事故傷害診斷欠明(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V01-X59「意外事故」(Accidents) 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X59之死亡數 6.跌倒或墜落外因診斷欠明比例(台灣版操作定義) • 分母:該年度原死因分類為ICD-10編碼W00-W19「跌倒或墜落」(Falls) 之死亡數 • 分子:原死因分類在ICD-10編碼W19之死亡數
(三)進階指標 1.非地檢署開具,原死因為外因之比例 • 分母:該年度非地檢署開具之所有死亡數 • 分子:非地檢署開具,原死因為V01-Y89 之死亡 2.非地檢署開具,多重死因提及損傷外因之比例 • 分母:非地檢署開具,多重死因提及損傷外因之比例 • 分子:非地檢署開具,多重死因提及S00-T97, V01-Y89 之死亡數 • 以上指標,以1992, 1997, 2002, 2007, 2012五個年度多重死因資料進行分析,檢視台灣在近二十年的填寫品質改變狀況
(四)品質指標分析-台灣 (WHO版) 整體診斷欠明之比例歷年呈改善趨勢 2003年與115個國家資料相比,我國約排名十三。2003年英國、美國、澳洲的比例是5%,加拿大是7%,日本是9%,新加坡是3%,韓國是14%。
(台灣版) (WHO版) 1.關於死因別指標,不明確腫瘤診斷之比例是改善最顯著的品質指標,主要是本部統計處於2009年開始有系統力行針對不明確腫瘤診斷進行回溯問卷詢問開具醫師,希望開具醫師提供更明確訊息。 2.我國在2012年是3.2%,與115個國家2003年資料相比,是比例最高的國家,台灣醫師填寫癌症相關死因診斷品質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1.不明確循環系統疾病診斷之比例在2012年是17.6%,與115個國家2003年資料相比,大約排名第75百分位。1.不明確循環系統疾病診斷之比例在2012年是17.6%,與115個國家2003年資料相比,大約排名第75百分位。 2.不明確心臟病診斷之比例也有改進,但是還是接近三分之一,許多是只填寫心臟衰竭。 3.不明確腦血管疾病診斷之比例也是有明顯改進,2012年的比例是26.4%,比美國的53%低許多。
不明確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不明確消化系統疾病診斷與不明確肝臟疾病診斷的比例減幅不大,仍有改進之空間。不明確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不明確消化系統疾病診斷與不明確肝臟疾病診斷的比例減幅不大,仍有改進之空間。
1.不明確外因診斷之比例由2.2%上升至4.2%,是本研究14項指標惟一呈漲幅之指標。1.不明確外因診斷之比例由2.2%上升至4.2%,是本研究14項指標惟一呈漲幅之指標。 2.不明確陸地交通事故外因診斷之比例2012年為36.7%,為14項指標排名第3高。
1.不明確溺水事故外因診斷之比例2012年為64.9%,排名第1。1.不明確溺水事故外因診斷之比例2012年為64.9%,排名第1。 2.不明確跌倒或墜落外因診斷之比例2012年為46.1%,排名第2。
(五)台灣2012年不同死因統計品質指標開具單位別差異(五)台灣2012年不同死因統計品質指標開具單位別差異 1.2012年不同開具單位整體診斷欠明比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都非常低(小於1%),診所(7.0%)、衛生所(6.9%)與地檢署(9.8%)都相對較高。 2.看台灣版定義加上敗血症的整體診斷欠明,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比例也不低,不過還是診所與衛生所及地檢署較高。
1.幾乎每個死因都是地檢署遠高於醫療院所。 2.不明確循環系統或心臟病診斷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相對較高;不明確腦血管疾病診斷,診所與衛生所有顯著較高。 3.不明確呼吸系統診斷則是診所最高,不明確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反而是醫學中心最高。
1.關於進階指標,醫療院所開具外因診斷之比例,與地區醫院與診所著高於其他醫療院所單位,衛生所明顯較低。1.關於進階指標,醫療院所開具外因診斷之比例,與地區醫院與診所著高於其他醫療院所單位,衛生所明顯較低。 2.多重死因提及外傷的比例,醫療院所層級別差異不大。
死亡證明書不明確死因-成大、奇美醫院之研究死亡證明書不明確死因-成大、奇美醫院之研究 • 研究對象:230名醫生開具之2,520死亡證明書。 • 觀察指標:4種錯誤類型死因(COD)及其因果序列正確性研究。 • 結果19.9%有至少一種類型的不當死因語句。3.6%報告不正確的因果關係序列和5.7%填報死亡機轉(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死亡,敗血症)。 • 大約五分之一至少一種類型的不當COD語句,只有十分之一值得注意的錯誤,會影響死因統計之品質。
不當的比例為最高的腎臟病醫師(53%),其次傳染病醫師(45%)最低的是腫瘤醫師(6%)。不當的比例為最高的腎臟病醫師(53%),其次傳染病醫師(45%)最低的是腫瘤醫師(6%)。 • 不同專科醫師處理不同的疾病,病症的類型之序列因果關係複雜度不同,會造成其填寫死診書之品質。 • 在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5152登記區域進行回溯問卷(有問題之死診書,再進行問卷調查),約有90%的查詢返回,約68%有修改死診書之死因。
(四)國際品質指標 1.Stroke(中風) • 探討美國各州的“未指定中風” 的差異,不明中風死亡的百分比[ICD-10]代碼I64),在所有中風死亡(ICD-10編碼I60-I69) • 2007年和2009年間,美國398,942人死於中風,在209,933例(53%),開具者沒有指定是出血性或梗塞性,其中44個州比例>50%,20個州比例≥55%。 • 在哥倫比亞地區(46%)是最低的和俄克拉何馬州(64%)是最高的。
(四)國際死因統計品質指標 • 不明中風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 • 但各州的填寫狀況一,有些州沒有足夠的醫療設施能輔助確認填寫詳細的中風情況,該篇回溯問卷2,035份,請在死亡證明書上填寫不明示中風的開具者回復詳細死因,有79%回覆,其中的69%有提到梗塞,而有20%提到顱內出血,當詢問開具者為何不一開始就填寫清楚,他們表示習慣使然,不知道有必要填的更詳細清楚。
(四)國際死因統計品質指標 • 開具者沒有明確指出是出血性或梗塞性,則出血性或梗塞性中風死亡率會被低估。 • 另外各州之間出院碼填寫未明示的比例差距很大,是因為各州的給付標準不同。由此部分州之醫院為了申請給付故其出院碼會是清楚詳盡的。各州的進行回溯問卷詢問回覆比例不一致,造成各州死因品質不同。
(四)國際品質指標 2.美國1985-2005年提及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死亡證明書之研究 • 分成三種類型: (1)同時提及高血壓和糖尿病(2) 高血壓和糖尿病都在第一部分(3) 高血壓和糖尿病同在第一部分,且高血壓填在糖尿病下。 • 結果(1)與(3)類別比例有隨時間而上升,但(2)類別近乎持平。 • 為何(1)比例上升但(2)沒有差別,是因為多數醫生還是知道在腦血管死亡的案例裡高血壓和糖尿病要填在的第二部分。
(四)國際品質指標 • (3)部分1985-1990上升近一倍可能解釋為因1989年美國的死亡證明書格式增加了d行,因開具者可能都沒有發現,就錯將第二部分填在d行。 • 絕大部分的填寫錯誤是因年紀大的病患病況較複雜,在老人身上高血壓和糖尿病常共存互相影響,醫生不好掌握正確的死因鏈,以致填寫困難。
結語 • 開具者會填寫錯誤,常都是因未了解WHO的死因填寫原則,所以要加強教育,提升品質,應可在醫學教育、舉辦互動式的工作坊或研討會教育開具者,比僅提供書面教材給開具者還有效。 • 瞭解填寫錯誤比率高之原因(如美國的死亡證明書格式增加了d行,提高錯誤率),針對原因進行改善措施。 • 多進行有錯誤類型死亡證明書問卷回溯,也在問卷順帶教育開具者填寫原則,應可提升死因統計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