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33 Views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 ). 目 的 与 要 求. 了解 ADHD 的命名变化、病因和预后 掌握 ADHD 的临床表现 掌握诊断原则、鉴别诊断及治疗. 概 述. 历史沿革 早在 1854 年, Hoffmann 就已经注意到有一类孩子存在多动的现象 1947 年 Strauss 指出多动与脑损伤有关,将此病命名为 “ 脑损伤综合征 ”
E N 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目 的 与 要 求 • 了解ADHD的命名变化、病因和预后 • 掌握ADHD的临床表现 • 掌握诊断原则、鉴别诊断及治疗
概 述 • 历史沿革 • 早在1854年,Hoffmann就已经注意到有一类孩子存在多动的现象 • 1947年Strauss指出多动与脑损伤有关,将此病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 • 1949年Gesell更为明确的提出“轻微脑损伤(Minimal Brain Damage,MBD)”
概 述 • 1962年在英国牛津命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 • 7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该病的命名趋向于一致,有2大类命名: 1. 一类是ICD—10(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十版)使用“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目前为国际所通用;我国也采用这一名称
概 述 2.另一类较为通用的是DSM—III(《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认为本症的主要问题是注意缺陷,故首次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ADD)” • 1987年DSM—III—R将本症首次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 1994年DSM-Ⅳ将其分为三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
概 述 • 流行病学 • 各地报道的患病率的差异较大 国外有报道,在学龄前儿童中是3-10% 我国报道为1.5-10% 上海(1983)为13.4%;北京(1983)山区、郊区和城市分别为7.0%、7.3%和4.0%; 湖南(1993)为6.04% • 性别差异大,男孩明显多于女孩,门诊男女之比为9:1,流调为4:1
病 因 • 精神发育损害或延迟:常见为精细运动笨拙,言语发育延迟,或言语异常,母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多等。女孩较男孩明显 • 神经生理功能异常:EEG具有阵发性或弥漫性波增多,睡眠时也增多,提示觉醒不足→大脑皮层抑制功能障碍→皮质下活动释放→多动行为 • 遗传及素质因素:家系调查及双生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但遗传方式不清楚
病 因 • 神经递质及有关酶:研究多集中于单胺类神经递质方面。提出NE功能不足假说,DA活动减低假说,5-HT活动减低或过度假说 • 铅中毒和食物添加剂的影响 • 社会、家庭、心理因素:诱发因素包括不良社会环境,破裂家庭,经济条件差,以及父母性格不良,或有精神障碍等
现 代 观 点 与 认 识 • Weiss: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诸因 素形成的疾病模型 • 病因多源性
临 床 表 现 • 注 意 缺 陷 • 活 动 过 度 • 冲 动 性 • 其 它 表 现
临 床 表 现 • 注意障碍:是最主要的表现 •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 做事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 • 做作业拖拉 • 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 做事易半途而废 • 易遗忘日常活动 • 经常丢三落四
临 床 表 现 • 活动过度:表现为明显地活动增多 • 上课时擅自离座,在座位上扭动不宁 • 在其它应安静的场合不恰当地奔上跑下 • 一刻不停地活动,似乎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 手和足小动作特别多 • 经常讲话过多 • 经常打断他人讲话或插嘴 • 做游戏时难以静等轮换
临 床 表 现 • 冲动性: • 行为冲动 • 做事莽撞,不顾后果 • 行为具破坏性、伤害他人和自己的特点 • 自己做错事常责怪他人,易发脾气
临 床 表 现 • 其它表现: • 学习困难 智测得分低,与注意不集中有关 读、写、拼和语言表达困难 • 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 精细协调动作笨拙 视-运动障碍:眼、手运动不协调等 神经系统软体征:腱反射不对称,共济失调, 不持续的病理征,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实 验 室 检 查 • 心理测评: • 行为评定量表:CBCL,TRF,Conners父母问卷(PSQ)和TRS • 智力测验:WISC-CR,WIPPS-CR • 学习成就及语言功能测定:WRAT • 注意测验:持续性操作测验(A-,V-CPT),划销测验 • 脑电图:国外有报道45-90%的患儿有脑电图的异常,但无特异性。
诊 断 • 诊 断 原 则 • 依据详尽而正确的病史资料 • 正确的观察和精神状况检查 •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诊 断 DSM-Ⅳ的诊断标准 一. (1) 或 (2) (1)注意缺陷:有以下6项以上,至少持续6月,达到难以适应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 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往往不能仔细 注意到细节,或者常发生粗心所致的错误 • 在学习、工作或游戏活动时,注意往往难以 持久 • 与之对话时,往往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诊 断 4)往往不能听从教导以完成功课作业、日常家 务或工作(并非因为对立行为或不理解教导) 5)往往难以完成作业或活动 6)往往逃避、不喜欢或不参加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作业或工作 ,如做作业或家务 7)往往遗失作业或活动做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家庭作业、铅笔或其他学习工具 8)往往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 9)往往遗忘日常事物
诊 断 (2)多动-冲动:有以下6项以上,至少持续6个月,达到难以适应 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 手或足往往有许多小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 • 往往在教室里,或在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擅自离座 • 往往在不合适场合过多地奔来奔去或爬来爬去(青少年或成年人,可能只是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 往往不能安静地参加游戏或业余活动
诊 断 5)往往一刻不停地活动,似乎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6)往往讲话过多 7)往往在他人(老师)问题尚未问完时便急于回答 8)往往难以静等轮换 9)往往在他人讲话或游戏时予以打断或插嘴
诊 断 二.多动-冲动或注意问题都出现于7岁以前 三.某些表现存在于两个以上场合,如在学校、教室(诊室)或家中 四.在社交、学业或职业等功能上,有临床缺陷的明显证据 五.排除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不能用于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解释,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性障碍、或人格障碍等
诊 断 • ADHD分型 • 注意缺陷为主型: (1)≥6 且(2)≤6 • 多动-冲动为主型: (1)≤6 且(2)≥6 • 混合型: (1)≥6 且(2)≥6
诊 断 • ADHD轻重程度分类 • 轻度:症状少于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项目数,仅有细小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 中度: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 重度:很多症状超过诊断所需的项目数,在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方面有明显而广泛的损害
诊 断 • ICD-10诊断标准特点: • 症状标准:要求注意损害和活动过度 必需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 CCMD-2诊断标准特点: • 症状标准类似于DSM-Ⅲ-R • 病期标准和排除标准于ICD-10无大差异
鉴 别 诊 断 • 正常儿童的多动 • 学习困难 • 品行障碍 • 适应障碍 • 情绪障碍
鉴 别 诊 断 6. 精神发育迟滞:IQ在70以下、社会能力普遍低下等 7. 抽动症及多动-秽语综合征 8. 小舞蹈症:伴有肌张力减低、风湿热、关节痛、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血沉高等临床及实验室改变 9.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存在妄想、幻觉等思维、情感及知觉障碍
治 疗 • 药 物 治 疗 • 非 药 物 治 疗
药 物 治 疗 • 中枢兴奋剂 • 哌醋甲酯(Ritalin):首选 剂量:0.1~0.6mg/kg; 5~40mg/日 副作用:食欲减低、失眠 • 苯异妥因(Pemolin):5~100mg/日 副作用:轻
药 物 治 疗 •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 • Imipramine: 起始量25mg/日,<50mg/日,适宜于伴焦虑和抑郁的 ADHD • 受体拮抗剂 • Clonidine:起始量0.05mg/日,可达0.15~0.3mg/日,适宜于ADHD和TS并存者
非 药 物 治 疗 • 行为矫正疗法 • 认知治疗 • 为父母和教师提供咨询 • 家庭治疗 • 教育 • 脑电反馈(A620脑功能治疗) • 感觉统合治疗
预 后 约25%可迁延至青少年及成人 • 品行障碍及青少年违法 • 人格障碍 • 反社会行为 • 成瘾 • 伙伴关系不良 • 自尊心及成就低下
小 结 • 掌握ADH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 了解ADHD的病因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