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宿迁民俗文化漫谈

宿迁民俗文化漫谈. 2011 年 9 月. 交流提纲. 1.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2. 宿迁民俗文化例举 3. 宿迁民俗文化与他乡民俗文化的比较 4. 民俗文化的消亡与保护.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 —— 《 现代汉语词典 》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 《 百科名片 》. 社会性 : 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el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宿迁民俗文化漫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宿迁民俗文化漫谈 2011年9月

  2. 交流提纲 • 1.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 2. 宿迁民俗文化例举 • 3. 宿迁民俗文化与他乡民俗文化的比较 • 4. 民俗文化的消亡与保护

  3.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 •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百科名片》

  4. 社会性: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约定的风俗习惯。社会性: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 集体性: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民俗的流行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 模式性: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5. 传承性: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现为:时间上的纵向传递、空间上的广泛扩布。传承性: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现为:时间上的纵向传递、空间上的广泛扩布。 • 变异性: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表现为:时间上的变异、空间上的变异 • 二者关系: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6. 传承性解说: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下来;恶习陋俗也往往以其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传之后世,这种传袭与继承的活动特点正是民俗的传承性标志。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三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五月初五端阳节的赛龙舟及吃棕子、饮雄黄酒;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不论各代各地有多少差异,标志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却始终被承袭下来。又如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包括它的繁杂程序及操办方式,也一直传袭了下来,不仅在整个封建时代不断因袭,甚至在现代,仍有不同程度的继承或沿用,给当代婚俗套上了较为沉重的封建婚俗的枷锁。丧葬习俗同样如此,那些充满了迷信色彩的形式和手段,经过了几千年传至今日的城乡各地,仍在许多方面与科学文明抗衡。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十分鲜明,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7. 例谈变异性 比如,从我国解放前的清明祭祖上坟,到解放后祭扫烈士墓,在清明节日传承中表现出许多变异;从清代满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从日本铁路工人服到辛亥革命以来直至现在的我国中山装,同样在传承中表现了许多变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仪礼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

  8. 左:旗袍的始祖——清代满族服装大 帆布头饰、偏大襟袍子。 中:20世纪30年代的直筒式旗袍。右:电影中旗袍(20世纪60年代)。

  9. 规范性: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性: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 服务性:指民俗既为民众集体所创造,又为一定社会成员所享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0.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 生产劳动民俗 •   日常生活民俗 •   社会组织民俗 •   岁时节日民俗 •   人生礼仪  •   游艺民俗 •   民间观念 •   民间文学

  11. 常见的岁时节日民俗

  12. 宿迁民俗文化概述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区域内包含两种方言语系:沭阳、泗阳、泗洪属江淮方言区,宿豫区、宿城区属狭义的北方方言区。因其方言声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沭阳、泗阳为淮海戏流行区,泗洪为泗洲戏流行区,宿豫、宿城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民间艺术繁荣,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岁时、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过年、二月二、上巳日、六月六等,在婚丧嫁娶、生育寿庆上的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生活上,因该区历史上为旱作物产区,居民以小麦、玉米、甘薯等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饼、馒头、粉丝、曲酒等,以吃面食为主,但自“旱改水”后,逐渐改为以吃大米为主,居民多喜食葱、蒜、辣椒,冬季习惯腌制大白菜、雪里蕻、萝卜、大头菜等备冬。酒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久负盛名,均位居中国名酒之列。

  13. 淮红戏 《淮红戏》是宿豫区的地方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逐渐演变而成,故又有“百曲”之称。淮红戏以歌舞形式为主,其唱本多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这些唱本的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故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彩。因而,淮红戏在宿豫区城乡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淮红戏最初的演唱形式有两种:其一为“坐唱”,其二为“歌舞”(旱船)。建国以来,多次对淮红戏进行了挖掘、抢救、整理,使淮红戏获得了新生。淮红戏的现代剧目有《送塘泯》、《月下操练》、《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家庭公案》等。传统戏剧目有《追舟》、《双下山》等。

  14. 皂河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源于皂河龙王庙行宫(又称乾隆行宫),该行宫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豫区西北20公里处。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形成了占地三十三亩,三院九进北方官式建筑群。该建筑系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故名“安澜龙王庙”。后因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称为“乾隆行宫”。 早在清末,皂河就有正月初一办香会习惯,后来演变为正月初九龙王庙会。这一天,区内区外,睢宁、邳州、新沂、安徽、河南等周边地区商人、艺人纷至而来,皂河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赶会的人数达10万之多,商品成交额千万元左右。同时,伴有民间文化交流,舞龙舞狮、玩旱船、马戏表演以及风味小吃等等,五花八门,盛况非凡,令人眼花缭乱。

  15. 柳 琴 戏 宿迁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中前期的“拉魂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泗州戏、淮海戏同出一源,是由原个体演唱“门头词”的“拉魂腔”发展演变而成的戏曲艺术,有着广泛的地域性、民间性、民俗性和艺术性。柳琴戏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厚,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特别是有各种花腔和尾音音高八度的唱调,灵活多变、自成一体。目前,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国民间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抢救和保护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6. 云 渡 桃 雕 桃雕据有关史料记载:泗阳,古为桃源县,境内历来广植桃树。“夭桃千顷”为该县赫赫有名的“八景”之一。清康熙年间,桃源县令肖文蔚,面对城郊大片桃林,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年来谁上状元墩,墩外桃花不计村。莫道避秦还有地,愿从花里叩柴门。”早在明朝,泗阳县桃园滩及黄河岸云渡口一带居民,除以种地、植桃为主要生活来源外,还利用农闲季节,把人们随地抛掷的桃核捡起来,雕刻成桃篮、桃锁、桃船、桃猴等工艺品,作为副业收入。因本地方言“核”与“猴”读音相近,而雕品中又有“猴子”,故人们把所有各类桃雕,通称之为“桃猴”。 一枚粗糙桃雕品,在雕刻者手上,只需三刀几锉即可完成;那些快手,一天能刻好几百个。有的行家巧手,黑夜不点灯也照样雕刻。一些桃雕粗品,在旧时代,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小商贩远销外地,作为婴儿扣手脖、姑娘系荷包、老人挂烟袋的装饰品。民间习俗,说桃木、桃雕、桃树枝还可以驱妖避邪。乡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嚎!”婴儿出门串亲,都要折根桃枝拿着。因之在孩子身上挂系桃核雕品,也含有避邪保平安之意。

  17. “云渡桃雕”:展示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宿迁新闻网讯 昨日下午,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内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区内,来自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的桃雕艺人云守阳正热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毫无倦意。因游客众多,加上天气略显闷热,云守阳的额头沁出了汗滴。他擦了擦汗,笑眯眯地对记者说:“世博会是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舞台,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宣传‘云渡桃雕’。虽然累一些,但我心里高兴啊!”     “云渡桃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泗阳县桃园滩及黄河岸云渡口一带的老百姓就掌握了用桃核雕刻工艺品的技艺。发展至今,“云渡桃雕”技艺日趋完善,以平中寓齐,拙中见巧而闻名于大江南北,成为江苏两大著名核雕流派之一(另一流派为苏州“光福核雕”),被列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为我市惟一参与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演项目。       年近六旬的云守阳是我市传统文化项目代表性继承人,2008年2月被江苏省经贸委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多年来,他以桃核为原料钻研、习练雕刻技艺,技术精湛,工艺独特,形成了较有影响的“云渡桃雕”艺术风格,他在江苏省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江苏省2006年旅游博览会等赛事中连获殊荣,部分代表作品被一些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所收藏。

  18. 旱 船 旱船《旱船》(又名《花船》)是宿豫流行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明清年间至现在,宿迁《旱船》在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十分盛行,《旱船》是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新中国建立后,《旱船》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旱船》舞蹈动作和演唱的旱船调(淮红调),经市、区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体现了地方特色。之后在表演中增加了数名“船帮子” ,以烘托表演气氛。“篙拐子” 与“老汉” 角色由一人兼演,“丑婆”仍由男性扮演,“船芯子”由男性扮演为女性表演。《旱船》表演虽然历代艺人们不断改进,或表演招式的创新,或表演人员的增加,但《旱船》表演中“船芯子”、“篙拐子”、“老汉”、“丑婆”人物的热情、夸张、诙谐的特点一直保留下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19. 大 兴 旱 船 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2009年5月江苏省政府将大兴旱船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3月宿豫区政府扶持奖励该项目2万元,大兴镇政府又配套3万元,并聘请专业人员重新组织排练,使其再度风靡大街小巷。

  20. 沭 阳 烙 画 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烙画,亦称火笔画、“火针刺绣”,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之一,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作画。烙画汲取绘画艺术之长,采用烤、烙、熨、烫、烘、燎等绘画手法,于人物、花鸟、禽兽、山水、书法皆可表现,古朴清雅,美观大方。沭阳县烙画艺术有30多年历史,随着沭阳县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烙画艺术渴求也日益增加。沭阳县长城装饰公司就是以烙画艺术扬名海内外,它的烙画艺术品今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4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50幅作品被世界扶贫基金会、亚洲财富论坛选为礼品。

  21. 三六九好日子 宿迁民间把农历每月的三、六、九视为“吉日”,无论是举行婚礼、葬礼、探亲访友、新房开工,选定二、四、七的很少。 据说,明朝时,宿迁乡间有对老夫妇,膝下无子,仅有一个女儿,取名李花。李花成年后,如花似玉,非常美丽。由于李花小时受父母溺爱,养成一身娇气。尽管长得漂亮,却无人敢为她提亲。不知是谁,将她的美貌在县官面前提起了。于是,县官便用重金娶她为妻。 李花进了官府,顿觉身价百倍,得意忘形,连生身的父母也不放在眼里。过门三日,爹娘来接,被她拒之门外。从此,和娘家断了来往。起初,李花在官府吃香喝甜,心情舒畅。天长日久,食多嫌饱、肉多嫌肥,常常觉得不顺心;加上吃了玩,玩了吃,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筋骨得不到活络,血脉也不能畅达,以致茶饭不思,昼夜难眠,日渐消瘦了。 县官见夫人有病,心急如焚,慌忙派人四处求医。哪知,李花吃药怕苦,扎针怕疼,宿迁城乡有名的医生都对她束手无策。不得已,县官只好派人出外请“本草专家”李大夫来诊治。 李大夫听差役陈述,心中有数,略加思索,便抽出处方,一挥而就。差役接过一看,写的是——“速做新履,送于双亲,病减半;亲手给老人穿上,病则愈;每年三六九探望父母,此病永不再患。” 差役看毕,不解其意。 李大夫见状,便说:“夫人心血麻痹,失情伤感已有数年。静心做鞋,消除烦躁,再回家看望母亲,帮双亲做点事,活动血脉,尽儿女之情,病即转危为安。”言罢,笑了笑,又唱了一首《三六九闺女回门歌》,并嘱咐差役转告李花。歌词道——三月三,回娘家植树屋后边; 六月六,小幼树遇旱水灌透; 九月九,莫忘了施肥如浇油。 再说县官得到妙方,喜出望外。一面说服夫人做新鞋,一面着手备树苗。三月三日,即陪夫人探亲。李花带上新鞋,见到爹娘,心酸落泪,痛哭一场。哭声发自肺腑,泪水出自心田,出了一身大汗,病情果真好转。 那县官脱下官服,摘下乌纱帽,形如百姓打扮,和李花一道帮老人在宅前屋后植树种花;李花在六月、九月前来浇水、追肥。树木花草茂盛,女儿女婿与老人的感情骤增。后来,李花的病再也不患了。 李花那年做鞋送鞋的正是闰三月,大家称这鞋为“闰月鞋”。直到现在,宿迁民间还有出门的闺女给父母做“闰月鞋”的风俗和“三六九”省亲帮老人植树种花草的好习惯。时间长了,大家也就把“三六九”视为“除恶去疾、吉祥如意”的好日子了。

  22. 除 夕 辞 旧除夕是指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尽是三十,小尽二十九),这一天宿迁人称“三十晚”。在这一天,各家在外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共吃团圆饭。晚饭前,家家贴春联,即贴对子、贴门头,挂红灯笼,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晚餐开始,燃放鞭炮,这一顿饭称年夜饭,特别丰盛。饭后全家老少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供神灵祭祖先,居家老小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接着,包饺子,包汤圆。饺子馅有荤有素,汤圆馅亦有糖、有芝麻或菜类。全家人围着炉火。现在是观看电视,边喝茶、嗑瓜子、吃花生、糖果,边聊天、叙家常,一起守岁,其气氛最为温馨祥和。有的人家还为小辈点长命香。直至清晨,鞭炮声彻夜此起彼伏响声不断。做生意的人街上店铺营业日以继夜,特别是理发业和浴池则通宵达旦,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头洗澡过年”。在旧社会,穷人过年即是过关,因为少租少债,催租讨债的登门,大年夜四处躲债不敢归家。 春 节 迎 新 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新一年的开始。拂晓各家便争相燃放鞭炮,有的人家还早早地到村口井台上去抢“富贵水”(或曰元宝水)。家家吃三十晚包的饺子和汤圆。早饭前,照例是先盛上两碗饺子敬神祭祖。早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妇女和孩子则穿新衣、新鞋,戴新帽。是日,亲友一般不互相拜年,次日女眷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一天文艺活动特别活跃,丰富多彩,有花车、花船、高跷、龙舞、蚌精等,全家人结队外出观看,直到尽兴而归。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还忌讳不能扫地,不准泼水,说是以免把金银财宝扫地出门、泼跑了。不准使用剪刀,以保福气、财气从初一到年底连续不断。

  23. 宿 迁 方 言 1、称谓:把父亲叫“大大”、母亲叫“妈妈”。平时呼喊带一个“俺”字为“俺大”、“俺妈”。把伯父叫“大爷”,伯母叫“大娘”,例如二爷、二娘、小爷、小娘等。把祖父叫“爹爹”、祖母叫“奶奶”,平时喊作“俺爹”、“俺奶”。与祖父母同辈的称为大爹、大奶、二爹、二奶、小爹、小奶等。把外祖父母称为“舅爹、舅奶”或“姥爷、姥姥”。把弟弟称为“兄弟”,例如二兄弟、三兄弟等。把哥哥直呼为大哥、二哥等。 2、语词:(1)名词:把中午叫“晌心”,把东南斜西北称为东南撩西北。“烧包桶子”,称轻浮的人;“刁头鸡”,称爱占便宜的人;“少脑子”,称考虑问题不周的人;“下湖”,指下田;把玉米叫“大秫”;把乌鸦叫“老刮子”等等。(2)动词:“克”,有多种含义,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叫克,例如打人说克人,吃饭也有说克饭的,事情办好了可以说克好了。“翘辫子”指某人死了,有轻忽厌恶的意思。“侃空”:即说假话、吹牛皮。(3)形容词:“赶麻”就是快的意思,如:“你赶麻去啊?”“海了”:即东西坏了,或事情办不成了的意思。如某某事海了。“夜里梦”形容人说话冒失。“蒲种拉气”,形容人鲁莽。 3、宿迁话接近普通话,仅有少数发言不准,例如国家的“国”(guó),运西的人会说成规(gu‰)。洪(hóng)和冯(féng)往往混为一淡。

  24. 我市征召“宿迁话”代言人 ●声音和图像将永久保留●要求“土生土长”,父母配偶都是当地人 ■记者 王晨 实习生 刘瑶 制图老毕 “叨汗!俺大哥你看你更么的汗!到介还尅(kei)期!”“俺叨了!没住筷子!”这是两个宿迁人在吃饭时的对话,发音充满了地道的宿迁特色,如果你能听得懂并且认为自己也能说得很地道,那么恭喜你,你说不定有机会成为宿迁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   昨日下午,记者从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宿迁启动仪式上获悉,我市将在市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分别征召7名该县区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进行有声数据采录,当选者的声音和图像将永久流传。 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正着手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此次征集确定了4个宿迁语言资源调查点,分别是市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25. 搬家习俗: 宿迁:选在深夜,搬家时会带上火炉(表示日子红红火火),压锅饼、糕(寓意步步高升),鲤鱼(表示年年有余),活鸡(代表吉利之意),放鞭炮。 温州:“涨潮搬家,潮平铺床”、背竹竿(竹竿不仅寓意节节高,还与温州方言“旺”谐音,背竹竿的人一般为一家之主)、挂灯笼(招财进宝)、分汤圆(分汤圆给新邻居们则是和睦邻里)。如果是出嫁的女儿搬家,娘家人还要送来一对活鲤鱼,取意‘鲤鱼跳龙门’。” 浙江平遥:搬家时会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之意 。

  26. 据了解,关于旱船这一演艺形式,现在泗阳不少乡镇都有此表演项目,由于其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大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目前在农村依然拥有大量的观众,但在其表演队伍中,却很难发现年轻人的身影,这就造成了该项目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相信,随着非遗项目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旱船这一表演形式,也一定能够续写传奇。

  27. 在沭阳,能画烙画的不足40人,以此为生的约20余人。汤征深深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推动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寻求多方合作和扶持。2004年底,他发起成立了沭阳烙画艺术协会,这是全国第一个烙画协会。作为协会主席,汤征期待着将全县烙画爱好者组成“联合舰队”,全力打造宿迁烙画品牌。

  28.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也都表示,随着宿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宿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宿迁话都已经渐渐消失了。这次征召各县区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进行有声数据采录的做法很好,也算是为后人保留了祖辈的文化遗产,有机会一定会去报名参加。

  29. 1.时代发展 信息爆炸 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 传统文化竞争不过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信息量极度膨胀,也许当今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古代人一辈子能够接收到的信息。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原因,网络的普及,供我们去看的东西太多了,猎奇的,新鲜的,暴力的,色情的,传统文化与之比较起来,完全没有竞争力了,不是传统的文化不好,是因为好东西太多了,所以不觉得了。 2.政府保护不力 没有很好的政策 政府没有扶植,没有对文化做有利的保护。文革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中国大量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物是在这一时期消失;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民俗文化一方面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遭到破坏,如因城市规划中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内容,许多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被强行拆除,古城风貌遭到破坏。3.民俗文化物质化、金钱花 比如因为无知或追求金钱利益,随意改变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如将本属于手工生产的民俗工艺品,做产业化开发,工厂化生产,而使原来的民俗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消失。现在社会,金钱至上,文化不能变成钱什么都扯淡,你会刷空幡,你会捏面人,变不成钱你就要饿肚子,没有钱,你生病了就没地儿看。 4.人口流动,民族融合 5.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缺失 现在的民俗研究单纯地陷于活动层面,而忽视了理论研究。不少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够,自己还没搞清楚民俗究竟是怎么回事便到处宣扬 。

  30. 一、挖掘整理民俗文化成果。 二、保护民俗文化的载体。要使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通过扶持、指导,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各种载体。

  31. 重视保护民俗文化 时间:2006 年6 月26 日 文章来源:中国网 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受益者之一。在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501个推荐名单湖北省共有17个项目入选。而这17个项目都已经被当地政府开发为了旅游产品。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参观,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有三分之二依靠旅游业。

  32. 在物质载体的挽救上,重点保护原生态的民居、牌坊、古码头和生活场景在物质载体的挽救上,重点保护原生态的民居、牌坊、古码头和生活场景 国家文保的老窖,最早的是自明 1573 年间到今天仍在生产的窖池,属于国家级的物质文化遗产。

  33. “泸州老窖”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酿酒技艺,而且,更重要的恐怕是后者。“泸州老窖”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酿酒技艺,而且,更重要的恐怕是后者。

  34. 一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古人留下的民俗文化保存好,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添加新的精彩篇章,始终是我们这些身处当今时代大潮感受国家发展福祉的文化传承者最大的一个课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