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06 Views
论道中医. 陈建南. 二○一一年十二月. 提纲. 给中医学“把脉” 我们还可以怎样研究中医 以我为主大中医 远缘杂交壮中医 多棱镜下识中医 多维度推进“元中医学”研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中医学“把脉”. 中医: 肾亏膝软+血瘀阻络 从肾 ( 先天之本 ) 论治, 扶阳通络 中药: 脾胃虚弱+阴虚火旺 从脾 ( 后天之本 ) 论治, 培土生津. 时尚魅力. 古典悲情. 当前中医学在方法上的缺失. 田野调查. 计算. 思辨. 实验. “ 硬科学”. “ 软科学”. 我们还可以怎样研究中医?.
E N D
论道中医 陈建南 二○一一年十二月
提纲 • 给中医学“把脉” • 我们还可以怎样研究中医 • 以我为主大中医 • 远缘杂交壮中医 • 多棱镜下识中医 • 多维度推进“元中医学”研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中医学“把脉” • 中医: • 肾亏膝软+血瘀阻络 • 从肾(先天之本)论治,扶阳通络 • 中药: • 脾胃虚弱+阴虚火旺 • 从脾(后天之本)论治,培土生津 时尚魅力 古典悲情
当前中医学在方法上的缺失 田野调查 计算 思辨 实验 “硬科学” “软科学”
我们还可以怎样研究中医? • 以我为主大中医:中医思维主导 • 远缘杂交壮中医:跨学科交叉融汇 • 多棱镜下识中医:转换学科视角
以我为主“大”中医 中医思维主导 • 警醒将现代生物医学学术范式作为中医药学研究中的“缺省配置” ,避免“自我从属” • 立足原创,以中医主体思维指导对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有效整合
有毒中药的科学应用研究 • 近代有关中药“毒性”的研究多受现代医学影响,视中药“毒性”为安全之“大忌”,研究取向以“规避”为主导,使这些中药有渐从临床实际应用中消失之势。 • 传统中医药学并不以消极观点看待“毒性”,“毒性”是中药固有的偏性,是药性的一种反映(甚至正是用于治疗的积极因素),如果脱离了具体人体病证,所谓“安全性”就不存在意义。 • 从中医药发展大局着眼,“扬汤止沸,弗如釜底抽薪”,我们研究的重心要着力于找出为什么应该用、什么情况下可以大胆用“有毒中药”!
中医体质与证候流行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 深入挖掘中医“辨证”、“辨病”、“辨质”以及“运气学说”等理论、方法及技术,借鉴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医理论与传统术语表征的研究分析现代人群体质分布、疾病及亚健康流行谱,以及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学体系,建立中医学在公共卫生问题上的 “话语权” 。 • 这种中医视角下的“历史地理病理学”, 还可为现代环境科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重新引入中医学提供新的突破口。
2011年度 NSFC-广东联合基金计划安排资助经费约7700万元,受理以下 5个研究领域申请,以资助“重点项目”为主,平均资助强度约250万元/项(资助期限 4年),同时支持少部分较高强度的“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3年)。 二、人口与健康领域 4. 中医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 加强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与现代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提升中医药介入干预广东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医药特色方法与技术的现代发展与推广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 岭南人群中医体质与证治规律的基础研究(申请代码2选择H2701)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NSFC-广东联合基金
远缘杂交“壮”中医 跨学科交叉融汇 • 中医学如与文、理、工、经、管等学科进行大跨度的交叉融合,藉“跨界合作”(crossover) 、“远缘杂交”乃可望源古出新,谋求大突破。 有容乃大
中医药基本理论信息化表征体系的构建研究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药数理研发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 针对中药药性及配伍理论以属性关系为本征的特点,汲取系统科学及复杂性科学思想,借鉴、引入现代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方法、技术,构建能够阐释中药基本理论内涵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理论模型,可为中药新药、新组方的研发和中药的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多棱镜下“识”中医 转换学科视角 从不同学科视域看中医,可带来问题域的转换与拓展,对于中医学术问题寻求新的阐释角度和求解策略,当不无裨益。 • 在原有的医学视角、哲学视角之外,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科学史等学科视角切入,或可对中医的“元科学”问题另有一番新认识。
中医学科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 “野有遗道”,自古至今中医学术、技术的发展既出自名医大家的天才原创,也有赖于民间智慧之集成,故开展“民间中医/传统中医/原生态中医”的文化人类学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医本原,或可有“引野济文”之用 中医“学术部落”的“田野调查”?
社会学视角: 以社会学眼光看,不仅是理论,甚至“疾病”亦非纯粹的客观实在。 • 中医学术发展问题中有多少真正属于科学研究的对象? • 中医理论、学说、技术,究竟有多少“社会建构”成分?
语言学视角:中医术语与中医学的互动关系考察语言学视角:中医术语与中医学的互动关系考察 • 以不同时期杰出中医人物、著作为代表文本,分析中医“话语”的嬗变和更新的轨迹,必有助于了解中医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的演变。 • 不同地域?不同流派?…
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 中医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进程 • 中医药翻译的研究本是“跨文化阐释”
越南“古传医学” 越南名医黎有卓
中医传统知识呈现、传递、转移与共享 • 中医学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含有大量隐性的、未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默会知识”) • 现代知识论与知识管理技术--中医传承效益最大化
多维度推进“元中医学”研究 • 发生学维度 通过中医早期历史的梳理、阐释,进一步弄清中医思想的源与流、本与末 • 形态学维度 对中医学科的内在层次、结构加以审视乃至重组,延伸、开辟更多的学术增长点 • 动力学维度 探究影响中医学演进历程的各种因素及作用机制,把握本学科生长发育的规律 • 生态学维度 • 探讨中医学与外部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 • 国际中医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
结 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探求“中华医道”的真谛,并不意味着应该“抱残守缺”,或则对中医经典持 “原教旨主义”式的态度。 在坚持中医“本色”前提下,中医学如能从“多面镜”中深刻认识自我,知其本,明其流,守其节,识其变,握其要,“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傅抱石语),勇于尝试开放性的解构与重组,必能开辟更大的学术增长空间。
谢 谢! 敬请各位指正: E-mail: chenjiannan @ gzh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