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498 Views
农科基础化学(一). 同学们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农科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者: 朱 军. 主要内容.
E N D
农科基础化学(一) 同学们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农科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者: 朱 军
主要内容 一、课程概况农科基础化学这门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其中电视课22学时,实验录象3学时,复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分为十八章和专题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其中第十章是自学内容,不作教学要求。实验内容要求选做8个,其中无机分析和有机实验各选4个。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农科各专业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农业上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二、化学与我们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即研究物质的分子、原子及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研究世界上形形色色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相互转化与合成方法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在农业生产上,化学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化肥。据试验,若进行合理施用,1 kg尿素可增产粮食7.2 kg或棉花2 kg.为了保护庄稼,保卫丰收的硕果,我们还得与病虫害作不懈的斗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新型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的合成,无一不与化学有关。
在农业科学上,首先,化学揭示了农业科研对象的本质: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由光引起的化学反应(光反应)与由很多酶引起的化学反应(暗反应)共同构成的,这就使我们能够在原子与分子的水平上去揭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奥秘。 其次,化学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科学。农业化学(即肥料学)本身就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植物生理学、土壤学、遗传育育种学等都要大量借助于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方法来论述和研究。
再次,化学既为农业科研创造了条件.又为其开辟了新的领域。如我们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时就知道、空气中富含氮气,按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计算,1hm 土地上空就有79 500t纯氮。遗憾的是大多数植物都不能吸收这些游离氮.只有豆科植物特有的根瘤才具有固氮的功能。于是人们就想到.如果能使小麦、玉米、水稻及其它作物的根部也长出根瘤,可以自动固氮.就等于在土壤中修建了无数的小氮肥厂,那么,在农业上就会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我国在利用磁场人工诱发非豆科植物固氮根瘤的研究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后,化学是根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化肥、农药似乎给粮食增产带来了福音,全世界每年有成亿吨的化肥,数千万吨的农药施人土壤中,在粮食缓慢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至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环境,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如何化害为利,减少损失,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环境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化学工作者的肩上。 从事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劳动者无不应用到化学知识,化学是农业科学有关各专业的一门极重要的基础课。学好化学就为今后学习土壤肥料、植物、植物保护、家畜解剖生理、畜禽生产、兽医等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经济是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的学科。 工程经济的实质是寻求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的内在联系,提示二者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 工程经济学的核心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分析。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科学评价投资项目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习化学的方法 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要注意认真阅读教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化学教材中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叙述,要边读边推敲;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教师辅导、录像教材的观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应用,这些过程是电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做好学习笔记,才能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要重视化学实验,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很多的化学概念、原理、物质性质等都是直接由实验得出或验证的,通过实验还能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学会归纳总结,化学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及时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此外,平时要注意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和提高我们应用化学的能力。要学会归纳总结,化学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及时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此外,平时要注意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和提高我们应用化学的能力。
第一部分 溶液 一、溶液浓度表示方法 在溶液浓度表示方法里我们讲了物质的量浓度cB、还讲了质量摩尔浓度bB、我们还讲了第三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 ,第四种浓度表示方法就是物质的量分数用xB,第五种讲的是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Ts,一种是Ts/x。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稀溶液的依数性我们讲了四点,一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二是溶液的沸点升高、三是凝固点降低、最后是溶液的渗透压。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 化学平衡原理 • 一、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有如下应用: 1.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能不能够实现; 2.判断一个体系在某个状态时反应进行的方向 3.计算平衡时个物质的浓度、分压及反应的转化率
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是相对的而且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就导致化学平衡移动。对于一个平衡体系来说,我们应该了解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而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如果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前气体分子数不相等,增加总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总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当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体系的影响我们可以用吕·查德里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第三部分 分析化学概述 一、定量分析误差 误差分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误差,一类是偶然误差。要知道各类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怎样减免这些误差。我们还应该知道准确度定义,精密度是怎么回事,准确度、精密度用什么来统计,误差、偏差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我们分析结果的各类误差,同时应该清楚知道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是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概念、关系、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对于有效数字的修约,四舍六入、过五进位、恰五成双原则大家应该了解。
二、滴定分析概述 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会应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计算分析结果,应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时要注意基本单元的选取。另外还重点介绍了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和配位反应。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选取基本单元的规则。二、滴定分析概述 掌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会应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计算分析结果,应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时要注意基本单元的选取。另外还重点介绍了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和配位反应。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选取基本单元的规则。
第四部分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 一、水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酸和碱是通过质子的给出和接受的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传递。酸碱的强弱也是相对的。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关系是以共轭酸碱对的形式存在的,在计算水溶液的酸碱度时,都用最简式计算各类水溶液的pH值,在我们的计算过程中条件都符合最简式,不论是强酸、强碱、一元弱酸碱或是它们的盐以及两性物质pH的计算我们都用最简式计算。
稀释定律可以用电离度表示 。 在弱酸弱碱的溶液中,由于加入了有相同离子的可溶性盐,使弱酸、弱碱电离度降低的现象叫同离子效应。 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缓冲溶液的配制。缓冲溶液可以抵抗少量的外来酸、碱或稀释来保持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缓冲溶液的计算公式大家应该掌握,同时在缓冲容量方面有所了解。 三、酸碱滴定法 掌握酸碱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怎样指示滴定终点的到达,对酸碱滴定的曲线以及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pH突跃范围,如何根据突跃范围选择指示剂也就是指试剂选择的原则,使用指示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酸碱平衡移动
第五部分 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 一、溶度积原理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进行的程度可以用溶度积和溶解度表示,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换算,换算公式应该会。还有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幂次方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我们把它叫溶度积。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主要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和氧化还原效应。 三、沉淀滴定法 银量法根据所选指示剂的不同又可分为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用银量法我们可以测定银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浓度,SCN-浓度,知道这两种方法分别使用什么指示剂、应用条件、原理和主要反应条件。
第六部分 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 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大家应该掌握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的命名。 二、配位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以酸效应为典型的例子,着重讨论反应条件对配位滴定的影响,用条件稳定常数公式可以计算稳定常数 由于配位滴定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有关配位滴定的定量依据如配位反应的完成程度、准确滴定所容许的最高酸度计算公式应该了解,酸效应系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函数,溶液酸度越高酸效应系数值越大,则反应越严重。
2、一次支付现值公式(已知F,求P) P=F (P/F,金属离子能够准确滴定的判别式大家应该会 准确滴定金属离子所容许的最高酸度、最低pH值公式大家应该记住 一些金属离子能够被滴定的最低pH值可以通过酸效应曲线来查。i, n) =F(1+i)-n
第七部分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原电池和电极电位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可以用来制取新的物质,还可以是电能的来源之一。 在这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简单配平,重点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组成、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能应用能斯特方程式(Nernst eguation)计算电极电位和电池的电动势。
二、电极电位的应用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还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次序,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我们可以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平衡常数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由参加反应的两个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化电极电位的差值来决定,差值大,K值大,反应就越彻底。当 时,才能应用滴定分析反应。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反应的指示剂有三种,两个电对差值越大,滴定突跃曲线范围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大家应该知道和了解。
(二)有机化学 第一部分 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烷烃的碳是sp3杂化,因此对于烷烃它是一个空间的、立体的结构。烯烃碳碳双键中碳是sp2杂化,因此烯烃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所形成的价键在空间是 。炔烃碳原子是sp杂化,它们的键角在空间是 。
一、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结构关系 1.沸点(b.p) 有机化合物的沸点和它们的分子结构息息相关,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沸点。但是有机化合物的沸点有它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是:(1)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在同一个系列中,沸点是上升的。(2)分子极性越大,分子的沸点也就越高。(3)一个分子结构中如果存在支链那么直链结构要比支链结构沸点高。(4)如果分子结构中含有氢键,那么具有氢键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沸点要比没有氢键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沸点高。
2.熔点(m.p) 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也和它们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具备下列规律:(1)在一个系列中,分子量月大,它的熔点越高。(2)分子结构的对称性高,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就越高。这两条是我们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熔点高低的方法。
3.溶解性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性遵循相似相容的规律。所谓相似指的是分子之间极性相似。有机化合物都是弱极性或非极性的分子,因此它们在极性的溶剂中溶解性不是太好,相反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性非常好。因此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二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如果在分子结构中具有象羟基( )或者是羧基( ),由于羟基与羧基能与水产生氢键,因此具备这样基团的分子,在水中的溶解性相应的要好些。如果分子结构中羟基或羧基非常多,这样的分子在水中的溶解性就会比较大,我们把羟基和羧基称为亲水基。如果说分子结构连接了烃基这样的基团,由于烃基的极性非常小,因此它不易溶解在水中。分子结构中烃基越大,在水中的溶解性就越小。一般象分子结构中含有烃基、卤素的这样结构基团的分子在水中的溶解性都不是太好。
第十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分成两大类。 一、普通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是命名一些分子结构比较小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命名原则就是以分子结构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总的长度,相应的碳原子数与中国的天干数字相对应,从1-10相对应的天干数字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以上的就用中国大写的十一、十二等表示。普通命名中只要将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以及母体名称写出来就行。例如含有一个碳四个氢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为甲烷。普通命名法非常简单,但是它只能命名分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对于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普通命名法就很难命名。这样我们就需要使用系统命名法。
二、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命名原则如下:首先系统命名法需要确定的是字头也就是取代基的位置,第二要确定母体就是碳原子数,最后一部分就是要确定类别也就是字尾。对于系统命名法它遵循的原则如下: (1)选择分子中含有连续碳原子最长的链; (2)给长链碳原子编号(使官能团、取代基位次最小); (3)写出化合物的正确名称。 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官能团位置+母体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我们所学有机化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的命名遵循我们介绍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通常情况下,对于复杂结构的化合物我们使用的都是系统命名法在有机化合物还分了很多类,例如: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醚、醛、酮、醌。不同类的有机化合物都遵循烯烃命名法的原则。
第三部分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是有机化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些性质包含了: (1)化学反应,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 (2)一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体现出来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有机化学中重要方面。
一、烃和芳香烃 烃中包含了烷烃、烯烃和炔烃三类。烷烃分子结构中只有碳碳单键。碳碳单键及碳氢单键都是σ键,通常情况下它比较稳定。因此烷烃一般不太容易进行化学反应,但特殊条件下它也能进行一系列反应。烷烃中重要的反应就是烷烃卤代反应。烷烃和卤素如氯气(cl2)在光照情况下,烷烃分子结构中碳正氢原子可以被卤素取代,如被氯气(cl2)中Cl原子取代形成卤代烃,这是烷烃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烯烃分子结构中有碳碳双键,具有不饱和键,因此烯烃容易起加成反应。例如它可以和卤化氢加成。烯烃和卤化氢加成的产物是卤代烃。对于对称的烯烃它和卤化氢加成比较简单,但对于不对称烯烃,它和卤化氢加成必须遵循马氏加成规则,也就是氢要加成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卤素加成到含氢少的双键碳上。此外烯烃还可以和溴水反应,它和溴水反应使溴水退色,这是鉴别烯烃结构中是否有碳碳双键非常有效的方法。烯烃还可以和高锰酸钾(KMnO4)反应,同样它和高锰酸钾(KMnO4)反应使高锰酸钾(KMnO4)退色,也是鉴别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的方法。烯烃分子结构中有碳碳双键,具有不饱和键,因此烯烃容易起加成反应。例如它可以和卤化氢加成。烯烃和卤化氢加成的产物是卤代烃。对于对称的烯烃它和卤化氢加成比较简单,但对于不对称烯烃,它和卤化氢加成必须遵循马氏加成规则,也就是氢要加成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卤素加成到含氢少的双键碳上。此外烯烃还可以和溴水反应,它和溴水反应使溴水退色,这是鉴别烯烃结构中是否有碳碳双键非常有效的方法。烯烃还可以和高锰酸钾(KMnO4)反应,同样它和高锰酸钾(KMnO4)反应使高锰酸钾(KMnO4)退色,也是鉴别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的方法。
芳香烃就是含有苯环的化合物。芳香烃容易起取代反应。例如进行溴代、硝代、磺代,当苯环分子结构中连接有取代基时,具有取代基的取代苯进行取代反应时常要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有一定的特点。苯环上连接的取代基分成两大类,一是邻对位定位基,一类是间位定位基。这样就使得在进行取代反应所取代的苯环上的氢是邻对位取代还是间位取代。芳香烃就是含有苯环的化合物。芳香烃容易起取代反应。例如进行溴代、硝代、磺代,当苯环分子结构中连接有取代基时,具有取代基的取代苯进行取代反应时常要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有一定的特点。苯环上连接的取代基分成两大类,一是邻对位定位基,一类是间位定位基。这样就使得在进行取代反应所取代的苯环上的氢是邻对位取代还是间位取代。
二、卤代烃、醇、酚、醚卤代烃分子结构中含有卤素,因此可以发生一些取代反应,例如:氰基(-CN)、氨基-NH2、羟基(-OH)都可以取代卤代烃分子中的卤素,同样硝酸银AgNO3也可以和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硝基-(ONO2)取代了卤代烷分子结构中的卤素,卤代烃中的卤离子和银形成卤化银沉淀,这也可以作为鉴别卤代烃的有效方法。卤代烃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化学反应,包含了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在氢氧化钾乙醇(KOH-CH3CH2OH)加热条件下,卤代烃可以进行消除,脱去卤素及β-氢原子形成烯烃,卤代烃的消除反应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这个规则是:卤代烷在消除卤化氢时,氢原子主要是从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脱去(或者说主要生成烷基取代较多的烯烃)。二、卤代烃、醇、酚、醚卤代烃分子结构中含有卤素,因此可以发生一些取代反应,例如:氰基(-CN)、氨基-NH2、羟基(-OH)都可以取代卤代烃分子中的卤素,同样硝酸银AgNO3也可以和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硝基-(ONO2)取代了卤代烷分子结构中的卤素,卤代烃中的卤离子和银形成卤化银沉淀,这也可以作为鉴别卤代烃的有效方法。卤代烃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化学反应,包含了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在氢氧化钾乙醇(KOH-CH3CH2OH)加热条件下,卤代烃可以进行消除,脱去卤素及β-氢原子形成烯烃,卤代烃的消除反应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这个规则是:卤代烷在消除卤化氢时,氢原子主要是从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脱去(或者说主要生成烷基取代较多的烯烃)。
酚是羟基连接在苯环上的有机化合物,由于苯环上连接羟基,苯环非常活泼,它和溴水能立即形成三溴苯酚黄色沉淀,这是鉴别酚的方法。此外苯酚与三氯化铁也能呈现颜色,这也是鉴别酚的有效方法。 醚是氧和两个烃基连接的化合物,它可以和强无机酸硫酸形成 盐,形成的 盐能溶于水中,而 盐又不稳定加水稀释或加热 、盐又能恢复原来的醚。
三、醛、酮 醛、酮是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或者酮基的结构。在醛、酮有机化合物中涉及的重要反应比较多,首先是醛酮的α-H反应,醛酮可以进行羟醛缩合反应,这也是增长碳链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外醛酮还可以进行卤仿反应,如果分子结构中醛或酮含有三个α-H,当它们和碘+氢氧化钠(I2+NaOH)反应时,最后得到碘仿沉淀,这个现象非常明显,因此分子结构中具有三个α-H醛酮可用该反应进行鉴别。醛酮另一个重要反应就是加成反应,例如和氢氰酸(HCN)加成可增长碳链,和2,4-二硝基苯肼( )反应形成的产物是黄色沉淀。
因此可以用2,4-二硝基苯肼作为鉴别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和酮基的有效方法。醛酮分子结构中含有碳氧双键不饱和键,因此它在氢气和镍(Ni)的作用下可被还原为醇,此外不含有α-H的醛可以进行歧化反应,它所需要的是在强碱反应条件下进行。醛可以被一些弱氧化剂氧化,所有的醛都可被吐伦试剂氧化而酮不行,脂肪醛可以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芳香族醛和酮都不能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这也是鉴别醛、酮的一种方法。因此可以用2,4-二硝基苯肼作为鉴别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和酮基的有效方法。醛酮分子结构中含有碳氧双键不饱和键,因此它在氢气和镍(Ni)的作用下可被还原为醇,此外不含有α-H的醛可以进行歧化反应,它所需要的是在强碱反应条件下进行。醛可以被一些弱氧化剂氧化,所有的醛都可被吐伦试剂氧化而酮不行,脂肪醛可以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芳香族醛和酮都不能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这也是鉴别醛、酮的一种方法。
四、羧酸、胺 羧酸是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的有机化合物(-COOH),羧酸体现出来的首先是酸性,在羧酸系列中随着它们烃基的增加酸性减弱。在羧酸分子中碳链上连接了吸电子基团会使取代羧酸酸性增强。羧酸所体现的重要性质就是可以和醇在酸性条件下形成酯加水,也就是酯化反应。 胺从酸碱性上说正好是和羧酸相对的。胺是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它体现出碱性。脂肪族胺、芳香族胺所体现出的碱性不相同。脂肪族的伯、仲、叔胺和芳香族的伯、仲、叔胺所体现出的碱性也是不相同的。人们发现脂肪族仲胺的碱性是最强的,其次是伯胺,再其次是叔胺接着是无机胺,无机的氨比芳香族伯胺强,芳香族伯胺比芳香族仲胺碱性强,芳香族仲胺比芳香族叔胺碱性强。
四、糖、氨基酸 氨基酸就是分子结构中具备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酸性基团体现出酸性,具有氨基体现出碱性,因此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我们可以通过在氨基酸中加入酸或碱来调节等电点使氨基酸变成偶极离子沉淀出来。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酸性氨基酸需要在溶液中加入酸使酸性氨基酸转变为偶极离子,如果是碱性氨基酸需要在氨基酸溶液中加入碱,使碱性氨基酸转变为偶极离子,这是氨基酸两性的一个特点。 糖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化合物。所谓糖就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或者是能够水解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它们都是含六个碳的多羟基醛、酮化合物,属于单糖。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费歇尔投影式结构,糖的空间的真实的立体结构,需要用哈沃斯式来构造糖的空间的环状结构。糖的化学性质体现在糖可以和2,4-二硝基苯肼发生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是糖脎。糖脎是一种黄色结晶,在结构和形状上有它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作为单糖我们可以利用它和2,4-二硝基苯肼所形成的糖脎形状的不同来作为鉴别单糖的方法。 单糖都具有氧化性,都可以被弱氧化剂如斐林试剂、吐伦试剂氧化。二糖中,麦芽糖是还原性二糖,蔗糖是非还原性二糖,因此蔗糖作为非还原性二糖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同样它不能和2,4-二硝基苯肼反应。 多糖淀粉与碘可产生蓝色,可以作为区别鉴定淀粉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