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五部分 比较教学论

第五部分 比较教学论. 主讲教师:黄黎明 华师大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系. 第一讲 课程构想与教学设计. 一、先备基础. 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2.“ 现代知识论”“文化哲学”方面的个体背景知识。. 二、基本目标. 立足教学研究比较方法论,是对先备教学理论或国别教学思想与事实学习的方法论提升。 (一)扩展教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二)理解教学研究的比较视野与方法; (三)形成教学研究的比较意识与素养。. 三、主要资源. 1 .陈时见主编: 《 比较教学论 》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ellio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部分 比较教学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部分比较教学论 主讲教师:黄黎明 华师大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系

  2. 第一讲 课程构想与教学设计

  3. 一、先备基础 •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 2.“现代知识论”“文化哲学”方面的个体背景知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 二、基本目标 • 立足教学研究比较方法论,是对先备教学理论或国别教学思想与事实学习的方法论提升。 • (一)扩展教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 (二)理解教学研究的比较视野与方法; • (三)形成教学研究的比较意识与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5. 三、主要资源 1.陈时见主编:《比较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Borich, G. 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th Ed.).N.J.: Pearson.2004;……总20本,包括知识论、哲学若干文献,以电子文档发送给同学;第二次课将以本课程的构思与立场为出发点,概要性说明为什么推荐这些资源。同学需在先备阅读基础上有所评论。 留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 四、整体架构 • 主要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做(H0W)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考虑与逻辑安排,当然也内在地包含应然方面的文化价值考量。(强调知识论的比较考察维度) • (一)学科与定位 • 1.题解:何谓比较教学? • (1)文献考察:教学的比较研究。 • (2)前提性追问:何谓比较?思维方式。进一步回答何谓教学的比较研究。比较法作为研究方法在教学论的专题运用与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7. 2.定位:学科必须要有核心概念及构筑其上的专门知识体系。就当前现状,从学术学理而非专业开课的严格意义上,“比较教学论”暂时称不上学科,更不能简单说是“比较教育”的分支学科,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论课程与科目。本课程试图从方法论层面寻求“比较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教学”是“比较教学论”成为学科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比较教学” 研究方法论是“比较教学论”成为学科所要重点构筑的专门知识体系。 • 3.对象:教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形成的比较教学研究方法论。 • 4.意义:确立比较教学研究的意识和方法,丰富和深化教学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8. (二)主题与方法 • 1.方法:超越“比较教育”的国别教育比较甚至外国教育资料介绍的现状,突破就教学谈教学的狭隘视阈,确立教学研究的比较视野与方法,关注教学比较中文化原因与价值理念的深层探讨,强化比较研究中的批判意识与学理分析。 • 确定五大维度:本体维度:教学法比较(取向问题); • 时间维度:历史比较(注意考据); • 空间维度:国际比较(把握逻辑); • 活动维度:主题研究(关注事实); • 功能维度:普遍价值与文化背景。(探寻脉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9. 2.主题: • (1)基本主题:教师引导+课堂讨论 • 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如教学概念与理念。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教学流派及其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如建构主义。多元文化比较方面,重点关注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课堂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和模式,学习的评价。 • (2)拓展主题:学生报告+课堂讨论 • 同学学位论文选题的教学论题+附录专题文献的译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0. (三)名家与名著 • 1.《理想国》; • 2.《大教学论》; • 3.《普通教育学》; • 4.《民主主义与教学》; • 5.《教学与发展》 • 6.《学记》; • …… • 同学需要提交读书报告,并能结合教师导读的线索,清理所读文献在教学发展与思想演进中的谱系位置和现实启迪。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1. 五、教学组织 • 三段双向模式:整个学期教学过程分为知识体系化-能力专题化-素养反思化三个独立而又连续渐进的基本阶段。每个阶段及其每一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包含师生的双向交流与研讨。 • 1. 知识体系化阶段。主要在学期的前半段,约占2/5学时。主要由教师系统清理和构建“比较教学论”的方法论知识体系,确立学生的比较教学研究方法意识和知识结构。教师讲解引导为支撑,学生质疑讨论为推动,形成教师引导下合作对话的双向式互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2. 2. 能力专题化阶段。主要在学期的后半段,约占2/5学时。学生在系统学习、形成比较教学研究方法意识和知识结构的同时,开始研读本课程指定的西方“教学比较研究”的专题文献,并在其后(大致从第八周开始)从比较教学研究方法论层面就其所读文献做专题报告,引导全班的方法论学习和思考。学生讲解的引导为支撑,师生质疑讨论为推动,形成学生专题报告人引导下合作对话的双向式互动。 • 3. 素养反思化阶段。主要在学期初和末,约占1/5学时。学期初主要指向个人进行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学期末主要利用学生精读和翻译的“21世纪比较教育:回顾与展望”文献,结合学生的先期专题文献研读和报告,引导学生反思性地总结和深化有关比较教学论的方法论知识、能力,内化为教学论研究的比较教学研究方法意识和素养,直接具体化为做课程专题论文的反思性运用。教师导读、引导为支撑,师生质疑讨论为推动。形成教师导读引导下合作对话的双向式互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 六、教学方法 • 应对本课程的方法论特性: • 1.支架——收集资料,读书思考,准备心得和问题; • 2.合作——教师引导,师生对话讨论; • 3.研究——选择和开展专题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4. 七、学习成果 • 1.国外教学运用比较法专题研究的文献阅读与评论报告:引言、文献性质、文献内容与方法、主要收获与评论、启发(注意从比较研究法切入阅读和评论,忠诚原文、注重反思)。 • 2.以自己学位论文为基础,做教学相关的文献比较阅读与评论报告:引言、文献性质、文献内容与方法、主要收获与评论、启发(注意从比较研究法切入阅读和评论,忠诚原文、注重反思)。 • 3.课程作业的专题论文。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专题学习与研读,以比较法为基础,做专题比较研究(设计),提交专题论文。(不少于6000字) • 说明:1、2选题与进度安排在第三周内完成。选题包括了并主要由学生进行初步的问题陈述与文献综述,是为第三次课。3在同学各自的两次报告基础上讨论定题,然后独立研究完成。(要求有知识论的比较考察维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5. 附录:国外教学比较专题研读文献(供同学研读参考)附录:国外教学比较专题研读文献(供同学研读参考) • Comparative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pdf(必研读、精翻译)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output-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Italian future tense.pdf • Attitudes to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and the use of creative skills in Japan and England:A comparative study.pdf •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languages of instruction.pdfComparative Studies on U.S. and Chinese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pdf •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erceptions held by B.Ed and PGCE-trained primary teachers of the level and frequency of stres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pdfOnline and Technology-Enhanced Classroom Instru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 Achievement.pdf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6. Purposes, Practices, and Sites:A Comparative Case of Two Pathways Into Middle School Teaching.pdf • Qualities of Historical Writing Instruction: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wo Teachers' Practices.pdf • 10.Teaching ethics in business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A comparative study.pdf • 11.TEACHING FOR AND ABOUT CITIZENSHIP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COMPARATIVE VIEWS OF A SELECTED CIVIC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pdf • 12.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 amongs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ampuses.pdf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7. 13.Technology, Preprocessing, and Resistance-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Intensive Classroom Teaching.pdf • 14.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WEB-BASED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A META-ANALYSIS.pdf • 15.The femi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principalship in the Israeli educational system:A comparative study.pdf • 16.The impact of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deaf learners: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pdf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8. Thank You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