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1.01k Views
長期成本與生產決策. 利潤的意義. 利潤( Profit ) 是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額 。 經濟利潤考慮了資本的機會成本 。 總經濟成本包含正常收益率( normal rate of return) , 而正常收益率是足以吸引現有投資者繼續將資金留在此產業中的收益率 。 損益平衡( breaking even ) 表示廠商正好賺得正常收益率的狀況 。.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 經濟利潤( economic profit) 與會計利潤( accounting profit) 之間的差異。. 總收入 Total Revenue. 總收入 Total revenue.
E N D
利潤的意義 • 利潤(Profit)是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額。 • 經濟利潤考慮了資本的機會成本。 • 總經濟成本包含正常收益率(normal rate of return) , 而正常收益率是足以吸引現有投資者繼續將資金留在此產業中的收益率。 • 損益平衡(breaking even)表示廠商正好賺得正常收益率的狀況。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 •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與會計利潤(accounting profit)之間的差異。 總收入Total Revenue 總收入Total revenue
隱藏成本與外顯成本 • 外顯成本(explicit costs) : 能以客觀標準認定之會計支出 • 隱藏成本(implicit costs) : 不能以客觀記帳標準認定之一切機會成本 • 外顯成本+隱藏成本 =總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
隱藏成本與外顯成本 • 例:海倫為經營麵包店,放棄月薪50,000元的程式設計工作,雇用一店員月薪30,000元,另外,購買麵粉等原料之支出為10,000元。其中,海倫放棄之月薪50,000元為隱藏之機會成本,雇用一店員之月薪30,000元為外顯之機會成本,亦屬於固定成本,而購買麵粉等原料之支出將隨著產量之多寡而變動,這10,000元為外顯成本中的變動成本。若有總收入120,000元,會計利潤則為80,000元(120,000-30,000-10,000),但經濟利潤僅有30,000元,中間的差額50,000為海倫的放棄程式設計工作的隱藏成本。
零經濟利潤與損益平衡 • 經濟利潤=總收入 - (外顯成本 + 隱藏成本) • 零經濟利潤: 會計利潤=總收入 -外顯成本 =隱藏成本(資本的機會成本) 廠商正好賺得正常收益率(normal rate of return) ,達到損益平衡。 • 正常收益率是足以吸引現有投資者繼續將資金留 在此產業中的收益率。
零經濟利潤與損益平衡 • 例:海倫為經營麵包店,放棄月薪50,000元的程式設計工作,雇用一店員月薪30,000元,另外,購買麵粉之支出為10,000元。 • 若總收入為90,000元,扣除實際支付的費用店員月薪30,000元與麵粉原料之支出10,000元,還剩下50,000元,正可以用來彌補海倫所放棄月薪值50,000元的工作。所以,海倫得到正常收益50,000元,達到損益平衡。海倫會繼續經營麵包店。 • 若總收入僅為70,000元,海倫得到會計利潤30,000元,但有經濟利潤 –20,000。海倫將會考慮退出麵包店的經營,重新作程式設計的工作。
短期廠商的決策 • 短期下,廠商經營的利潤狀態: • 1. 賺得正的經濟利潤 • 2. 遭遇到經濟損失 • 3. 損益平衡(經濟利潤=0): • 短期下,廠商經營的決策: • 1. 追求短期經濟利潤的最大 • 2. 追求短期經濟損失的最小
利潤最大化---舉例說明 BV 洗車店每週的成本 • 若BV 洗車店每週洗 800輛車, 可得總收入$4,000 元。 • 此收入足以支付 $2,000 元的固定成本以及$1,600 元的變動成本,並留下正的經濟利潤每週 $400 元。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賺得正的經濟利潤 • 為求利潤的最大,廠商的最適產出水準使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賺得正的經濟利潤 • 利潤是總收入與總成本之間的差距。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 • 短期無論廠商是否繼續營運,廠商都必須負擔固定成本,所以,廠商的決策只與總收入是否能彌補變動成本有關。 • 營業利潤(損失)( operating profit or loss )或淨營業收入( net operating revenue ) 等於 總收入減去總變動成本 (TR – TVC) 。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 • 營業利潤(損失)( operating profit or loss )或淨營業收入( net operating revenue ) 等於 總收入減去總變動成本(TR – TVC) 。 • 若收入大於變動成本 (TR > TVC),營業利潤為正值,可用來抵銷固定成本 (TFC) 並降低損失,而使廠商能繼續營運。 • 若收入小於變動成本 (TR < TVC ),廠商遭受營業損失。若此項損失大於固定成本,廠商唯有透過關閉的方式才能使損失最小。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繼續營運 若總收入大於總變動成本, 廠商將繼續營運 經濟利潤:(個案一) –2000 < (個案二) –1200 ,所以廠商將繼續營運。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繼續營運 • 當產品之價格等於$3.50時,收入足以支付總變動成本,卻非總成本。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繼續營運 • 只要商品價格(平均收入AR)大於平均變動成本 AVC,廠商繼續營運所獲得之利益大於歇業停工。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繼續營運 • ATC與AVC之間的差距為AFC,而 AFCq = TFC (褐色區域)。
短期完全競爭廠商損失最小化:繼續營運 • 藍色區域為損失,TC-TR=(TVC+TFC)-TR>0 • 綠色區域為營運利益,TR-TVC>0
歇業關門使廠商的損失最小 當總收入小於總變動成本時,廠商將歇業關門 經濟利潤:(個案一) –2000 > (個案二) –2400 ,所以廠商將歇業,停止營運。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其邊際成本曲線上大於平均變動成本的部分 • 使平均變動成本最小的點,稱為短期完全競爭廠商的停業點
完全競爭產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 產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是產業中所有廠商邊際成本曲線 (大於AVC的部分) 的水平加總。 當P=5, Q=390=90+180+120 , 當P=6, Q=450=100+200+150
完全競爭產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 簡化:假設產業中只有廠商 A 與廠商 B, 暫不考慮平均成本 • 廠商 A 的邊際成本曲線:MCA= 5 + QA • 廠商 B 的邊際成本曲線: MCB= 10 + QB 即 QA=P-5,QB=P-10 所以,當 P=5 時,QA=0 , 當 P=10 時,QB=0 , 當 P=30 時,QA=50,QB=10。 所以,總供給為在上,若
完全競爭產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MCA= 5 + QA MCB= 10 + QB
廠商的長期生產決策 長期的意義: 1. 在長期,廠商無固定之生產要素,故而廠商的生產不受限於一特定之生產規模 2. 在長期,廠商可自由進入此產業以獲取利潤,廠商亦可自由退出以避免經濟損失。
利潤,損失與完全競爭廠商的長短期決策 • 短期,廠商必須就現有之生產規模決定合適的生產量。 • 長期,現存之廠商必須選擇合適的生產規模。
生產規模的選擇 • 長期,現存之廠商必須選擇合適的生產規模。 • 生產規模與成本之間的關係: 隨著營運規模 (scale of operation ) 而變動的成本將決定廠商長期成本曲線的形狀。營運規模增加時,或能降低成本,或是導致廠商經營的無效率與浪費。
生產規模與長期成本 • 在考量不同生產規模下的成本之後,廠商長期成本曲線上的每一點表示生產一特定產量所需的最低成本,並有一合適之生產規模與之對應。 • 廠商長期之平均成本曲線是許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下包絡線 (envelope)
短期成本﹑生產規模與長期成本 • 廠商長期之平均成本曲線是許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下包絡線 (envelope)
長期成本: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 規模報酬遞增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或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是指廠商提高生產規模 (scale of production)時,使長期平均成本降低的特性。
長期成本: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 固定規模報酬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說明廠商提高生產規模 (scale of production)時,長期平均成本卻不變的特性。
長期成本: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 規模報酬遞減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是指廠商提高生產規模 (scale of production)時,使長期平均成本增加的特性。
長期平均成本 • 長期平均成本 (LRAC) 的圖形顯示出廠商在長期下可以選擇的不同生產規模。而由每一個經營規模可以定義出不同的短期及對應之的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 有規模經濟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其斜率遞減
有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的廠商 • 有規模不經濟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其斜率最後會為正斜率。
最適生產規模 • 最適生產規模使平均成本最小。
長期平均成本: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 導致規模經濟的原因: • 1. 技術 technological • 2. 規模 size,例如大批購買原物料所獲致的價格折扣 • 3. 專業分工 specialization • 導致規模不經濟的原因: • 聯繫協調的無效率 coordination inefficiency
A. 短期狀態的長期調整 1. 若成本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即平均成本遞減,長期,廠商將會擴張生產規模,使市場供給增加,商品價格下降。
A. 短期狀態的長期調整 2. 廠商將會持續擴張生產規模,直到商品的價格會調降到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A. 短期利潤:由擴張至均衡 • 產業中現有之廠商若賺得正的經濟利潤,將會吸引新的廠商進入此產業中。 • 當資金進入此產業中,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導致商品之均衡價格下跌。 • 只要規模經濟的特性依然存在,廠商會繼續擴張。若利潤大於零,會有新廠商加入。直到經濟利潤降為零為止。
B. 短期損失:由萎縮至均衡 • 產業中若有廠商遭受到經濟損失 (藍色區域),即 P<ATC。若P<AVC,此廠商將停產並意圖退出。
B. 短期損失:由萎縮至均衡 • 當廠商退出產業,使市場之供給曲線由S減少至S’,而使商品價格上漲到P*=9。
B. 短期損失:由萎縮至均衡 • 對現存之廠商而言,現有之商品價格P* =9使經濟利潤為零。故產業恢復到長期均衡,使損失消除。
B. 短期利潤:由萎縮至均衡 • 產業中若利潤持續小於零,遭遇營業損失之廠商將關閉並退出此產業,並使市場之供給減少。 • 此時,因市場之供給減少,商品價格上漲。 • 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使存留在產業中廠商損失減少,直到損失完全消除。
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 • 無論廠商原先遭遇到損失或者是賺到利潤,其最終之長期均衡條件都一樣。 • 長期,均衡價格 (P*) 等於長期平均成本、短期邊際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使經濟利潤為零。 • P=AR=MR=SRMC=SRAC=LRAC
長期調整的機制 • 討論關於進出產業、生產擴張與縮減等主題時,其主要概念為: • 在有效率的市場裡,投資之資金會流向有利潤的機會。 • 實際的調整過程相當複雜,不同產業的調整過程也有差異。 • 投資(新廠商加入或舊廠商擴充)將漸漸轉向有利潤的產業,而遭遇損失的產業則因不投資( disinvestment )而逐漸萎縮。
內部與外部的規模經濟 • 個別廠商所擁有的規模經濟稱為內部的規模經濟。 • 而外部的規模經濟則是說明整個產業的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