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97 Views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疾病. 牙龈病: 牙菌斑性牙龈病:慢性龈炎、慢性边缘性龈炎、牙龈乳头炎 非菌斑性牙龈病损 牙周炎 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 牙龈病. 慢性龈炎: 慢性边缘性龈炎 牙龈乳头炎 病因:菌斑及其毒性产物;局部刺激如牙 石、软垢、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 临床症状: 炎症水肿型 — 牙龈缘红肿 ,光亮、松软、 探诊易出血。 纤维增生型 — 牙龈炎症性增生肿大,龈缘 肿胀变厚 , 颜色基本正常。. 病理改变: 牙龈龈沟壁内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的下方可见
E N D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疾病
牙龈病: 牙菌斑性牙龈病:慢性龈炎、慢性边缘性龈炎、牙龈乳头炎 非菌斑性牙龈病损 • 牙周炎 • 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
牙龈病 • 慢性龈炎: • 慢性边缘性龈炎 • 牙龈乳头炎 病因:菌斑及其毒性产物;局部刺激如牙 石、软垢、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
临床症状: • 炎症水肿型—牙龈缘红肿,光亮、松软、 • 探诊易出血。 • 纤维增生型—牙龈炎症性增生肿大,龈缘 • 肿胀变厚,颜色基本正常。
病理改变: 牙龈龈沟壁内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的下方可见 中性粒细胞浸润,其深层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炎症 细胞浸润区内胶原纤维大多变性丧失。 • 炎症水肿型:上皮的纤维结缔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明显,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 纤维增生型:上皮的纤维结缔组织内纤维增生成束,其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 龈增生 • 病因: 内分泌因素引起的龈增生,如: 药物因素引起的龈增生:苯妥英纳性龈炎 遗传因素引起的龈增生:龈象皮病 其他因素如蛋白质、叶酸、维生素C等缺乏
临床表现: 内分泌相关的龈增生,龈缘肿胀发红,易出 血,内分泌正常后病变逐渐消退、恢复。 药物性龈增生,多发生于唇侧,龈乳头 增大呈结节状改变。 维生素缺乏性龈增生,牙龈肿胀,紫红色, 质地柔软、易出血。 遗传性龈增生
伴白血病性龈炎 临床表现: 颌骨和牙槽骨骨质疏松,骨小梁变细;口腔粘膜出现瘀斑;下颌淋巴结肿大;牙龈增大明显,外形不规则,表面不平整,常呈结节状表现,颜色不均匀,又是可合并龈缘糜烂、坏死。
伴白血病性龈炎 镜下可见: 牙龈组织中大量不成熟的幼稚白细胞,在粘膜下层密集浸润;上皮下固有层与上皮基底膜之间有一正常固有层带;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幼稚白细胞聚集,可使血管栓塞;白细胞坏死可使牙龈形成坏死性溃疡。
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 • 病因: 病原菌:奋森螺旋体和梭形杆菌,以及中 间型产黑色素拟杆菌; 诱 因:营养不良、口腔卫生差、极度疲 劳、紧张、吸烟。
临床表现: • 病变特征: • 龈乳头和龈缘坏死,牙龈边缘蚕食状缺损,表面覆以灰白色假膜; • 患部极易出血,有严重的腐败性口臭; • 发病突然,局部有灼痛及木胀感; • 全身症状明显,发热、乏力、食欲减退、颌下淋巴结肿大; • 愈合缓慢,并且容易复发。
病理改变 • 病变表面覆盖由纤维素性渗出及组织变性、坏死形成的污秽假膜; • 病变最表层为细菌螺旋体; • 上皮结缔组织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 龈沟液涂片可见大量奋森氏螺旋体和梭形杆菌。
牙周炎 概述: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上的感 染性炎症性疾患,主要病原因子是细菌即 菌斑,炎症首先从牙龈边缘的龈沟处始, 逐渐破坏深部的牙周膜和牙槽骨,使牙齿 松动、脱落。
病因: • 牙龈卟啉菌:产生多种使牙周组织发生破坏的因子;表面有菌毛结构,使细菌黏附在牙周组织上,进而使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 •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与青少年牙周病有关。
软垢:是附着在牙齿表面及修复体表面的一种软而未钙化的软垢:是附着在牙齿表面及修复体表面的一种软而未钙化的 白色物质,主要由细菌白细胞和脱 落的口腔上皮细胞、粘液 食物残渣等成分构成 牙石(calculus):附着在靠近牙龈边缘的牙面或 龈沟内 已钙化的沉积物,表面粗糙,可促进新的菌斑形成,是矿化了 的菌斑和软垢。 龈上牙石:又称唾石,黄褐色,体积大,是唾液中的钙盐沉积而成。 龈下牙石:又称血石,黑褐色,体积小,是血液中的钙盐沉积而成。
临床表现: 牙周溢脓、牙齿松动 初期不明显→牙龈出血→咀嚼无力→牙周溢脓、口臭→牙齿松动→脱落。 X-线:牙槽嵴顶消失,牙槽骨的硬骨板不同程度的吸 收,牙周膜间隙增宽。
病理改变: 牙周炎发展的过程(四个阶段): • 始发期:龈沟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浸润。 • 早期病变:结合上皮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胶原破坏丧失,上皮增生。 • 病损确定期:结合上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无牙槽骨破坏。 • 进展期:深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胶原纤维变性溶解,丧失;出现明显的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移位(典型牙周炎)
牙周炎的病理变化:(活动期) 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牙石堆积; 牙周袋内有大量的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等; 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声呈条 状或网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结合上皮箱根方增殖、延伸,形成牙周袋,周围有密集的炎细 胞浸润; 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散失,大部 分被炎性细胞取代;牙槽嵴顶吸收明显;牙周膜间隙增宽; 牙根面暴露,牙石牢固附着在根面上。
牙周袋形成临床病理分类: • 龈袋:假性牙周袋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龈缘覆盖牙冠形成,此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丧失。 • 骨上袋: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牙槽骨呈水平型骨吸收。 • 骨内袋: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周袋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牙槽骨呈垂直型骨吸收。
牙周组织的其它病理改变 • 牙周变性 牙周组织的非炎症性,营养不良性变化,包括水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 • 牙周萎缩 临床主要指牙龈退缩,先有骨退缩牙槽骨高度减低,牙龈退缩。
牙周创伤: • 咬合创伤、外科创伤、继发性性创伤 • 病因:创伤+局部菌斑感染 • 病理改变: • 受压侧牙槽骨的硬骨板消失,骨小梁改建; • 牙根面发生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固有牙 • 槽骨吸收;受牵引侧硬骨板成层增生,受压 • 侧牙周膜变性、坏死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