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694 Views
项目一 电弧焊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弧热、电弧力及电弧稳定性; 2. 掌握焊丝的熔化与熔滴过渡规律; 3. 会分析和控制母材的熔化与焊缝成型 。. 电弧是所有电弧焊方法的能源。电弧把弧焊电源输送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和机械能。为了弄清楚电弧是怎样实现能量转换和这种能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焊接电弧的物理本质和各种特性。. 1. 焊接电弧. 电弧: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它是带电粒子通过两电极之间气体空间的一种导电过程。 两电极之的气体导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两电极之间有带电粒子; ② 两电极之间有电场。
E N D
项目一 电弧焊基础知识 •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弧热、电弧力及电弧稳定性; 2. 掌握焊丝的熔化与熔滴过渡规律; 3. 会分析和控制母材的熔化与焊缝成型 。
电弧是所有电弧焊方法的能源。电弧把弧焊电源输送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和机械能。为了弄清楚电弧是怎样实现能量转换和这种能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焊接电弧的物理本质和各种特性。 1.焊接电弧
电弧: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它是带电粒子通过两电极之间气体空间的一种导电过程。电弧: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它是带电粒子通过两电极之间气体空间的一种导电过程。 两电极之的气体导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两电极之间有带电粒子; ② 两电极之间有电场。 电弧中带电粒子的产生的条件: 气体的电离和阴极电子发射。 1.1 焊接电弧的物理基础
电离:中性气体粒子(分子或原子)吸收足够的外部能量,使得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气体的电离的方式: 热电离:气体粒子受热的作用而产生电粒子的热运动形一种电离过程。 场致电离:在两电极间的电场作用下,气体中的带电粒子的运动被加速,与中性粒子碰撞产生电离。 光电离:受到光辐射的作用而产生的电离过程。 1.1.1气体的电离
第一电离能:中性气体粒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外加能量; 第二电离能: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电离能单位:通常以电子伏特(ev)。 电离电压:电子伏特为单位的能量转换为数值上相等的电离电压表示(因电子电量为常数)。 1.1.1气体的电离
1.1.1气体的电离 • 当其他条件(如气体的解离性能、热物理性能等)一定时,电离电压低,表示带电粒子容易产生,有利于电弧导电;相反,电离电压高表示带电粒子难以产生,电弧导电困难。
阴极电子发射:阴极表面的自由电子受到一定的外加能量作用时而逸出的过程。 阴极电子发射的种类: 热发射:在热能的作用下,一部分电子动能达到或超出逸出功时产生的电子发射现象。 热阴极:热发射的强弱受材料沸点的影响。当采用高沸点的钨或碳作阴极时(其沸点分别为5950K和4200K),电极可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一般可达3500K以上),此时,通过热发射可为电弧提供足够的电子。 1.1.2 阴极电子发射
场致发射:当阴极表面空间存在一定强度的正电场时,阴极内部的电子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当此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子便会逸出阴极表面,这种电子发射现象称为场致发射。 冷阴极:当采用钢、铜、铝等低沸点材料作阴极时(其沸点分别为3013K、2868K和2770K),阴极加热温度受材料沸点限制不可能很高,此时以场致发射为主,热发射为辅而已。 1.1.2 阴极电子发射
光发射:当阴极表面受到光辐射作用时,阴极内的自由电子能量达到一定程度而逸出阴极表面的现象称为光发射。光发射在阴极电子发射中居次要地位。 粒子碰撞发射:电弧中高速运动的粒子(主要是正离子)碰撞阴极时,把能量传递给阴极表面的电子,使电子能量增加而逸出阴极表面的现象称为粒子碰撞发射。 1.1.2 阴极电子发射
1.1.2 阴极电子发射 • 逸出功:1个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所需要的最低外加能量,单位是电子伏。因电子电量为常数。,故通常用逸出电压来表示,单位为V。 • 逸出功的大小:受电极材料种类及表面状态的影响。当金属表面存在氧化物时逸出功都会减小。
阴极斑点:阴极表面经常可以看到发出闪烁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阴极斑点。阴极斑点:阴极表面经常可以看到发出闪烁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阴极斑点。 特点:电子发射最集中的区域 电流最集中流过的区域 应用:在焊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时常用到电弧的阴极清理作用,就是源于阴极斑点的特性。 1.1.2 阴极电子发射
负离子的形成:主要是由中性气体粒子(原子或分子)吸附一个电子形成的,负离子所带电量与电子相同,但是质量大,不能有效参与电弧导电过程,造成电弧不稳。 不希望电弧中存在大量的负离子。 F、Cl、O2、OH、NO等离子亲和能比较大,易于形成负离子。 1.1.3 负离子形成
钢焊条焊接工件时,阳极区温度约为2600K,阴极区温度约为2400K,电弧中心区温度最高,可达6000~8000 K。 由于电弧截面的特点所以电流密度及能量密度在弧柱区较低 。 1.2 焊接电弧的温度分布
电磁收缩力:径向电磁力 轴向电磁力 等离子流力:电磁动压力 斑点力:阴极斑点力 阳极斑点力 1.3 电弧力
电磁收缩力呈现上大下小的状态,轴向将产生压力差,从而产生一个由电极指向工件的推力,这就是电磁静压力 。 力大 电磁静压力 1.3 电弧力
等离子流力(电磁动压力) 1.3 电弧力 由高温的等离子气流高速运动引起的对熔池附加的压力。
斑点力:斑点受到带电粒子的撞击,或金属蒸汽的反作用而对斑点产生的压力,称为斑点力,或斑点压力。 阴极斑点力大于阳极斑点力 1.3 电弧力
1.4 电弧偏吹 电弧偏离焊条轴线的现象叫电弧偏吹。电弧偏吹使温度分布不均匀,容易产生咬边、未熔合、夹渣等缺陷,故必须研究引起偏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药皮偏心 接地线位置不当
1.4.1 产生电弧偏吹的原因 焊条药皮偏心 气流的影响 接地线位置不适当 磁场的影响
磁偏吹:电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偏离焊丝或焊条的轴线方向的现象称为磁偏吹。 磁偏吹可以造成电弧熄灭、熔滴过渡不规则、焊缝成形不良、引起未焊透、夹渣等缺陷。 1.4.1 产生电弧偏吹的原因 导线接线位置引起的磁偏吹
1.4.1 产生电弧偏吹的原因 平行电弧间的磁偏吹
可能时采用交流电源代替直流电源 尽量采用短弧进行焊接 对于长和大的工件采用两端接地的方法 如果工件有剩磁,焊接前应消除 避免周围铁磁性物质的影响 用厚药皮焊条代替薄药皮焊条 1.4.2 磁偏吹防止措施
熔化极电弧焊时,焊丝的熔化主要靠阴极区(正接)或阳极区(反接)所产生的电弧热量及焊丝伸出长度上的电阻热。(弧柱区产生的热量对焊丝的加热熔化作用较小) 非熔化极电弧焊(如钨极氩弧焊或等离子弧焊)的填充焊丝主要靠弧柱区产生的热量熔化。 2 焊丝的熔化与熔滴过渡 2.1 焊丝(焊条)的热源
阴极区和阳极区两个区域的产热功率可表达为 PK =IUK-IUw-IUT Pa =IUa+IUw+IUT 可以看出,两电极区的产热功率都与焊接电流成正比。 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使用碱性焊条电弧焊等情况下,当采用同样大小的焊接电流焊接同一种材料时,焊丝作为阴极时的产热功率比作为阳极时的产热功率多,焊丝作阴极比作阳极时熔化速度快。 2.1.1 电 弧 热
2.1.2 电 阻 热 • 熔化极电弧焊时,焊丝只在通过导电嘴时才和焊接电源接通。因此,讨论焊丝的加热和熔化,实际上是分析焊丝伸出部分的受热情况。 焊丝伸出长度上的温度分布示意图
焊丝伸出长度的电阻:Rs = ρ Ls/S 2.1.2 电 阻 热 Rs:焊丝伸出长度段的电阻值;ρ:焊丝的电阻率;Ls:焊丝的伸出长度;S:焊丝的横截面积。 产生的电阻热功率PR为: PR = I2Rs
焊接铝、铜(良导体)等材料时,焊丝的PR与电弧热相比很小,故可忽略不计。 焊接不锈钢(电阻率高)等材料时,焊丝的PR作用较大,不可忽略。 电阻热取决于焊丝材料及焊丝伸出长度。 2.1.2 电 阻 热 不锈钢焊条与低碳钢焊条相比,其长度应略短,对吗?
焊丝的熔化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焊丝长度。焊丝的熔化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焊丝长度。 焊丝的熔化特性:焊丝的熔化速度vm和焊接电流I之间的关系,它主要与焊丝材料及直径有关。 2.1.3 焊丝的熔化特性
焊丝材料的影响:焊丝材料不同,其物理性能(包括电阻率、熔化系数)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焊丝的电阻率和熔化系数越大,焊丝熔化速度越快;反之,熔化速度越慢。 2.1.3 焊丝的熔化特性
焊丝伸出长度的影响:对于一定成分和直径的焊丝,其熔化速度也要随焊接电流与焊丝伸出长度的变化而改变,如图2所示。 焊丝直径的影响:同种材料不同直径的焊丝熔化特性曲线不同,如图1所示。 2.1.3 焊丝的熔化特性
图1 不同直径的铝焊丝在熔化极氩弧焊时的熔化特性曲线 图1 不同直径的铝焊丝在熔化极氩弧焊时的熔化特性曲线 2.1.3 焊丝的熔化特性 图2 不同伸出长度的不锈钢焊丝在熔化极电弧焊时的熔化特性曲线
熔滴:电弧焊时,在电弧热作用下焊丝或焊条端部受热熔化形成。熔滴:电弧焊时,在电弧热作用下焊丝或焊条端部受热熔化形成。 熔滴上的作用力:影响熔滴过渡及焊缝成型的主要因素。 根据熔滴上的作用力来源不同,可将其分为: 重力、表面张力、电弧力、熔滴爆破力和电弧气体的吹力。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重力对熔滴过渡的影响依焊接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平焊:熔滴上的重力促使熔滴过渡; 立焊及仰焊:熔滴上的重力阻碍熔滴过渡。 重力:Fg= mg = (4/3)πr3ρg r 是熔滴半径; ρ 是熔滴密度; g 是重力加速度。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重 力
表面张力是指焊丝端部保持熔滴的作用力,用Fσ表示,大小为 Fσ =2πRσ 式中,R:焊丝半径;σ:表面张力系数。 σ的数值与材料成分、温度、气体介质等因素有关。表1-6列举了一些纯金属的表面张力系数。 表 面 张 力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表1-6 纯金属的表面张力系数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表面张力系数大的材料一次成型焊缝的厚度大,对吗?
若熔滴上含少量活化物质(如O2、S等)或熔滴温度升高,都会减小表面张力系数,有利于形成细颗粒熔滴过渡。 平焊时,表面张力Fσ阻碍熔滴过渡。由式Fσ=2πRσ可知,使用小直径及表面张力系数小的焊丝有利于平焊时的熔滴过渡。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其他位置焊接时,表面张力对熔滴过渡有利。
促使熔滴过渡的力:电磁收缩力形成的轴向推力以及等离子流力; 阻碍熔滴过渡的作用力:斑点力。 电 弧 力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电弧力指电弧对熔滴和熔池的机械作用力,包括 电磁收缩力、等离子流力、斑点力等。 必须指出的是,电弧力只有在焊接电流较大时才对熔滴过渡起主要作用,焊接电流较小时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是重力和表面张力。
熔滴爆破力:当熔滴内部因冶金反应而生成气体或含有易蒸发金属时,在电弧高温作用下将使气体积聚、膨胀而产生较大的内压力,致使熔滴爆破的内压力。 熔滴爆破力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它在促使熔滴过渡的同时也产生飞溅。 CO2焊接飞溅的主要原因
电弧的气体吹力 焊条电弧焊时,焊条药皮的熔化滞后于焊芯的熔化,这样在焊条的端头形成套筒,此时药皮中造气剂产生的气体及焊芯中碳元素氧化的CO气体在高温作用下急剧膨胀,从套筒中喷出作用于熔滴。不论是何种位置的焊接,电弧气体吹力总是促进熔滴过渡。 2.1.4 熔滴上的作用力
熔滴过渡过程不但影响电弧的稳定性,而且对焊缝成形和冶金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熔滴过渡过程十分复杂,主要过渡形式有: • 接触过渡 • 渣壁过渡 • 自由过渡
图 熔滴过渡形式及电弧形状特征 • a) 自由过渡 b) 接触过渡 c) 渣壁过渡 参见视频资料:熔滴过渡
自由过渡是指熔滴经电弧空间自由飞行,焊丝 端头和熔池之间不发生直接接触的过渡方式。 常用的自由过渡是滴状过渡和喷射过渡。 滴状过渡:过渡的熔滴直径比焊丝直径大。 喷射过渡:过渡的熔滴直径比焊丝直径小。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爆破过渡:电弧气氛中含有CO2气体时,有时会发生爆炸现象,使部分熔滴金属爆炸成为飞溅,而只有部分金属得以过渡。
粗滴过渡:当电流较小而电弧电压较高时,弧长较长,熔滴尺寸逐渐长大,不与熔池短路接触。当重力足以克服熔滴的表面张力时,熔滴便脱离焊丝端部进入熔池(小电流时电弧力忽略)。 特点:熔滴存在时间长,尺寸大,飞溅也大,电弧的稳定性及焊缝质量都较差。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滴 状 过 渡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细滴过渡:电流较大,相应的电磁收缩力增大,表面张力减小,熔滴存在时间缩短,熔滴细化,过渡频率增加。特点:电弧稳定性较高,飞溅较少,焊缝质量提高,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气体介质或焊接材料不同时,细滴过渡特点又有不同。 铝合金熔化极氩弧焊或较大电流活性气体保护焊焊钢件时,熔滴呈轴向过渡。 CO2气体保护电弧焊,熔滴呈非轴向过渡;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喷射过渡:较大电流焊接时,在各种电弧力作用下,焊丝末端的液态金属被削成铅笔尖状。铅笔尖状的液态金属以细小颗粒连续不断地冲向熔池。因这种喷射过渡熔滴细小,过渡频率及速度都较高,通常也称为射流过渡。 特点:喷射过渡时,细小的熔滴从焊丝端部连续不断地以高速度冲向熔池(加速度可达重力加速度的几十倍),过渡频率快,飞溅少,电弧稳定,热量集中,对焊件的穿透力强,可得到焊缝中心部位熔深明显增大的指状焊缝。
应用:喷射过渡容易出现在以氩气或富氩气体作保护气体的焊接方法,如熔化极氩弧焊、活性气体保护焊中。 喷射过渡适合焊接厚度较大(δ>3mm)的焊件,不适宜焊接薄板。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接触过渡是指焊丝(或焊条)端部的熔滴与熔池表面通过接触而过渡的方式。根据接触之前熔滴的大小不同,该过渡方式又可分为两种形态: 接 触 过 渡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大滴时表面张力作用大于电磁收缩力,熔滴和熔池表面接触后所产生的表面张力使之过渡,称为搭桥过渡 小滴时电磁收缩力的作用大于表面张力,通常形成短路过渡
短路过渡 在电弧热作用下,焊丝(或焊条)端部熔化形成熔滴并逐步长大。当电流较小,电弧电压较低时,弧长较短,熔滴未长成大滴就与熔池接触形成液态金属短路,电弧熄灭,随之金属熔滴过渡到熔池中去。熔滴脱落之后电弧重新引燃,如此交替进行,这种过渡形式称为短路过渡。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应用:在熔化极电弧焊中,使用碱性焊条的电弧焊及细丝(直径≤1.6mm)气体保护电弧焊,熔滴过渡形式主要为短路过渡。适于进行薄板、全位置焊接。应用:在熔化极电弧焊中,使用碱性焊条的电弧焊及细丝(直径≤1.6mm)气体保护电弧焊,熔滴过渡形式主要为短路过渡。适于进行薄板、全位置焊接。 2.1.5 熔滴过渡的主要形式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