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478 Views
食療與中國文化. 中醫學說與傳統文化 中醫治病之概念--治之未病 食療之原則 1.按人的體質 2.不時不食 3.以形補形 4.忌口 5.依照中藥炮製. 中醫學說與傳統中國文化. 中醫學說的特點 : 1. 天人相應 2. 辨證求因 ﹑ 審因論治 3. 四診合參. . x. x. 天人相應. 「人與天地應也」 《 內經.靈樞 》. 人體與大自然五行屬性簡表. 天人相應--人與自然. 自然對人體的影響 --自然規律及環境的變化,人與之相應:
E N D
食療與中國文化 • 中醫學說與傳統文化 • 中醫治病之概念--治之未病 • 食療之原則 1.按人的體質 2.不時不食 3.以形補形 4.忌口 5.依照中藥炮製
中醫學說與傳統中國文化 • 中醫學說的特點: 1.天人相應 2.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3.四診合參 x x
天人相應 • 「人與天地應也」《內經.靈樞》 人體與大自然五行屬性簡表
天人相應--人與自然 • 自然對人體的影響--自然規律及環境的變化,人與之相應: 1.四時:脈象也分四季:「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內經.素問》
天人相應--人與自然 2.時間:晝夜晨昏,人體相應變化:「以一日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內經.靈樞》
天人相應--人與自然 3.地域環境:如氣候﹑土質和水質不同,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故人必須適應環境,甚至改造環境: • 「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經.素問》 • 「積水沉之可生病,溝渠通浚,屋宇清潔無穢氣,不生瘟疫病」《養生類纂》(宋.周守忠) •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逆之則傷肝;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 《內經.素問》
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 • 中醫學的「四診」與「八綱辨證」 1.「四診」:望﹑聞﹑問﹑切 2.「八綱」:病情可歸為八種: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其中「陰陽」是總綱,表﹑熱﹑實屬陽,裡﹑寒﹑虛屬陰
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 人體內陰陽失去平衡便生病
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 • 中醫如何助人達致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1.尚未被病邪所侵的人: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內經.素問》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強調「過」的危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內經.素問》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中醫治病,最好是治未病
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 • 中醫如何助人達致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2.已受病邪所侵的人:消解或補益--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致中和」:平脈(正常脈象)--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
中醫與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天下任何事物都有正面與反面,或正或負,既矛盾又統一。 • 人體內有陰陽。五臟為陽,六腑為陰。 • 疾病的發病機理﹕臟腑的陰陽失調 • 《內經》﹕提出不同季節,採用不同的起居方式,以維護體內臟腑的正常生理機能。 • > 不時不食,不同季節進食不同食物以補養身體。
中醫與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有兩個核心思想﹕ (1) 萬事萬物依賴的相配與對應 (2) 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
(1) 萬事萬物依賴的相配與對應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學說來分析說明人體臟腑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按五行的特性來對事物進行歸類。歸類的方法則是取象比類法。 舉例來說﹕ 1.火曰炎上,火有溫熱向上的特性,而心具有溫煦之功,故心屬火。 2.土爰稼穡,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而脾主運化水穀,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及身體,為氣血化生之源,故脾屬土。
(2) 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
行是動態。五行生尅是描述動態關係的理論。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臟腑若是功能正常,就會處於一種平衡協調的狀態。調陰與陽,以平為期。保持陰陽平和之道。 以五行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說明萬事萬物都受到整體的調節,警戒太過和不及。(食療也應如是)
中醫治病的概念 • 中醫對病的理解 • 病只是病徵 • 病徵是因身體失平衡所致 • 病是沒法醫治好 • 醫治的只是病徵 • 身體調理好 • 病徵便消除
中醫治病的概念 2 食療、醫食同源 • 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不癒,後乃用藥爾 • 藥補不如食補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養生之道就是以飲食保健,預防疾病
中醫治病的概念 • 調理性療法 • 以人的整體狀態出發,作平衡調和 • 食補:冬蟲草燉老鴨(病後體虛、貧血頭暈)、 人參雞(大補元氣、安神益智)
中醫治病的概念 • 食治:配合藥物輔助治療 如四君子湯(用於倦怠無力、食慾不振) 如枸杞龍眼茶(用於心悸、失眠、多夢)
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 • 寒— • 舌色淡白﹙望﹚、靜而少言﹙聞﹚、惡寒、喜熱飲﹙問﹚、手足冷、脈沉遲﹙切﹚ • 陽虛﹙陽氣不足,有寒象﹚ • 溫陽藥:肉桂、杜仲、冬蟲夏草、胡桃仁、鹿茸 • 例:腎虛—杜仲腰花湯、豬腎合桃湯
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 • 熱— • 舌色紅﹙望﹚、煩躁多言﹙聞﹚、發熱、喜冷飲﹙問﹚、手足熱、脈洪數﹙切﹚ • 氣虛﹙陽氣不足,無寒象﹚ • 補氣藥:人蔘、黨蔘、茯苓、甘草、白朮、蓮子 • 例:心虛—龍眼粥、蔘歸豬心湯 • 血虛﹙陰血不足,無熱象﹚ • 補血藥:當歸、枸杞子、阿膠、桂圓、何首烏、白芍 • 例:肝虛—杞子牛肝湯、蕃茄煮牛肉
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 • 陰虛﹙陰血不足,有熱象﹚ • 滋補藥:玉竹、石斛、百合、沙蔘 • 例:肺虛—豬肺蘿蔔湯、羅漢果粥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意思是大自然的天氣變化與人體的機能活動是相互適應的,飲食的調節亦應隨季節的轉變而異。譬如秋主燥,多傷陰,耗損津液,進補宜注意潤肺,以清補滋養為好,切忌辛溫燥熱之品;冬主寒,多損陽,致血脈不暢,夜尿頻作,故進補宜溫腎,大補氣血為妙,忌用清熱、寒涼之品。中醫強調「天人合一」,意思是大自然的天氣變化與人體的機能活動是相互適應的,飲食的調節亦應隨季節的轉變而異。譬如秋主燥,多傷陰,耗損津液,進補宜注意潤肺,以清補滋養為好,切忌辛溫燥熱之品;冬主寒,多損陽,致血脈不暢,夜尿頻作,故進補宜溫腎,大補氣血為妙,忌用清熱、寒涼之品。
食療:春夏交接時間, 天氣變化莫測,這種又濕又熱天氣, 是疾病的溫床, 在這時節應選吃一些去清熱的食物, 以增加抵抗力, 大家不妨喝赤小豆粉葛湯: 材料: 濕粉葛 赤小豆 扁豆 冬瓜 蓮葉
又如立秋至霜降的三個月,稱為秋季, 空氣濕度低而燥氣襲人,此時口、咽、皮膚等均感乾燥 • 故仲秋以後進補以「滋陰潤肺」為上 • 不妨在乾燥的秋天吃一些「滋陰潤燥」的藥膳
秋季的食療 一、 百合飲:百合一兩、玉竹三錢、淮山藥五錢、 蓮子五錢,加五碗水煎煮成一碗, 去藥渣,然後加入冰糖溶解即可飲用。 二、 麥冬黑芝麻飲:麥冬一兩、黑芝麻一兩,加水煎熬, 然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多次飲用
中 醫 強 調 「 天 人 合 一 」 , 意 思 是 大 自 然 物 事 與 人 體 器 官 外 觀 相 似 的 話, 便 可 食 之 而 得 補 益 該 器官 之 效。
食療:[耆老豬心湯] • 材料: 人參 黃耆 生地 枸杞子 牛七 杜仲 當歸 豬心 薑 • 功效: 通血脈 降血壓 心肌無力心律不整
食療:栗子滷豬腳 材料: 豬腳 栗子 八角 花椒 肉桂 胡椒 陳皮 丁香 黃酒 薑 糖 功效: 滋陰養血 補脾健胃 補腎強筋 抗衰防老
對於以形補形, 西方醫學卻不苟同此說法,故此大家在進補前不妨想一想是否心理多過生理上的得益。 • 例如傳統認為多食肝臟有補肝的作用,但是西方的營養學卻不認同此說法 ,西方的營養學認為豬肝牛肝等雖含豐富鐵質,有補血作用,但膽固醇也不少 。
4.忌口 • 視乎不同體質 • 視乎不同疾病 • 配合治療疾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