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79 Views
文化商品設計與經營模式 - 以孩沙里社區為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 游元隆助理教授. 摘要. 地方社區開始面臨文化產業新議題時,最大的窘境應該是設計規劃人才的缺乏,另需要整合概念的設計規劃。 經由雲林縣莿桐鄉孩沙里五百甲圳米之設計行銷案例,在文化分析與運作形式議題上,產生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文化商品與社區產業. 社區營造的進程當中,漸漸地走向社區產業的「一鄉一產品」( OTOP )的發展。 農村文化商品之設計與經營,需注意到農產品的文化意涵與新時代經營模式。 結合社區改造與文化產業的型態,應該是社區產業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形式。. 研究背景.
E N D
文化商品設計與經營模式- 以孩沙里社區為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游元隆助理教授
摘要 • 地方社區開始面臨文化產業新議題時,最大的窘境應該是設計規劃人才的缺乏,另需要整合概念的設計規劃。 • 經由雲林縣莿桐鄉孩沙里五百甲圳米之設計行銷案例,在文化分析與運作形式議題上,產生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文化商品與社區產業 • 社區營造的進程當中,漸漸地走向社區產業的「一鄉一產品」(OTOP)的發展。 • 農村文化商品之設計與經營,需注意到農產品的文化意涵與新時代經營模式。 • 結合社區改造與文化產業的型態,應該是社區產業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形式。
研究背景 • 雲林縣莿桐鄉為雲林縣農產之冠,因濁水溪支線(五百甲圳)流經此地,從日據時代因米質優良聞名全國。 • 日據時代即有「大日本青年團」代表台灣奉獻米糧,因此該地區製稻米名稱,皆有「獻納米」之別稱,目前該里尚有昭和十四年「大日本青年團」之奉獻徽章。
研究動機 • 孩沙里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三百多年的福天宮與兩百多年的五百甲圳河川,人文薈萃。 • 僑和國小鼓勵學生親近鄉土教育,形成農村亦可以形成休閒與教學之場域。 • 因環保與無毒的經營概念下,讓五百甲圳米形成有機米的運作。 • 一年四季的活動運作及文化商品的形成是值得討論之研究。
研究目的 • 本研究目的有三:(1) 探討文化分析與設計規劃(2) 建立社區文化商品運作模式(3) 永續經營文化產業之可能性
研究方法 • 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報章雜誌及網路資料等,以「內容分析法」整理研究。 • 提出對於文化商品之廣義的界定,以季節性之設計或活動方法,來進一步形塑文化商品的面相。
研究策略 • 分析五百甲圳米品牌之形成與發展因素,尤其在生活、生態與生產之三生訴求上。 • 希望找出適合地方產業的文化商品運作模式,讓貧乏的農村有著新的農產利基。 第1期收成5千350公斤,碾成3千公斤精選一等米,限量1千500包
文化分析 • 在日據時代孩沙里有林深坑與高樹枝以大日本青年團身分代表台灣奉獻第二期稻作米於日本天皇,有明志神宮及靖國神社之奉獻徽章為證,正所謂是獻納米的典故。 • 孩沙里五百甲圳米擁有台灣優質稻米之悠久歷史 。 五百甲圳葵花濁水米的檢測數值:水份13.8%(接近14%的米最好吃)、蛋白質5.9%、酸堿值7.2、分數79等
文化與活動 • 孩沙里地方文史工作者竭力於田野調查,亦利用媒體科技(網路部落格及E-mail等)不斷地報導地方典故。 • 秉持既有之歷史與優勢,利用四季農村社區景觀的方式,吸引外人來此觀光,並藉由舉辦『小農夫種稻體驗』、『五百甲圳快樂單車行-歷史、生態之旅』及『花海田園音樂響宴』…等人文、歷史系列活動,來進一步設計規劃五百圳米的形象風格。
文化資源與設計規劃之關係 (1) 運用田野調查之資料建立 設計題材(2) 利用四季景觀與農事運作, 辦理活動增加知名度(3) 結合社區與教育資源,共同 運作文化題材(4) 配合時代脈動,建立符合需 求之產品(5) 發展社區營造,轉型社區休 閒產業
文化內容轉化之方法 • 文化內容經過分析比對,針對歷史價值與時代需求可以產生設計因子。 • 文化元素的圖樣化與形象化的設計,讓文化內容漸漸可以走入設計的領域中。
文化商品與社區 • 文化商品擁有著文化底層之意義。 • 文化商品卻擁有文化元素的設計與教育的內涵。 • 因而地方上的運作與行為模式,均說明了該社區特有之文化元素。
文化商品運作模式 • 用新農業運動中生活、生態與生產之三生訴求,來加以解讀文化商品之運作。 • 生活的器皿、工具、材料或文物的造型與色彩,運用寫實、變形與單純化等設計手法,均可將其化為文化設計標的。 • 而品牌行銷可以對應到生產的範疇,似乎在突破產銷合作的制度下,唯有建立自我品牌,運用媒體與網路之新科技力量,應可建立起產品直銷效益。 • 而活動營造更需社區生態的協助,無論是人為生態或是自然生態,均對於活動成功與否有其影響力量。
文化設計 文化商品運作 活動營造 品牌行銷 生活1.文化分析與調查 2.文化因素之設計轉化 3.文化傳承與體驗設計 生態1.配合節慶與四季景觀 2.結合社區資源 3.同業合作與異業聯盟4.順應時代潮流 生產1.產品品牌化 2.生產與產品認證化 3.行銷數位與網路化
永續經營文化產業之可能性 • 文化分析調查與保存 • 產業型態與特色 • 專業分工與活動策劃 • 品牌化策略 • 形象包裝、媒體行銷 • 循環式專案管理
文化分析調查與保存 • 藉由口述歷史記載及文物驗證等調查,確定傳說與典故的真實性,也為文化商品帶來一些故事性與內涵 。 • 數位典藏的專業紀錄,讓文史資料與文物能夠達到保存與傳播的效益。
產業型態與特色 • 兩百多年來,社區的米糧早已聞名全國,形成日本獻納米的傳奇。 • 休耕時以葵花、菊花作為綠肥,產製有機的稻米產品,亦轉型為休閒農作。
稻米循環耕作計劃示意圖 2月~6月:一期稻作 (少化肥、低農藥) 12月~1月:花田盛開 (直接犛田不須再播種, 春節時舉辦花田饗宴) 7月~8月:太陽麻綠肥 (稻作收割前播種) 9月~11月:花田饗宴的預備 (播種向日葵及波斯菊當綠肥)
專業分工與活動策劃 • 無論是農事耕作、形象營造與包裝設計等,均需專業分工與系列活動的運作 。 • 整合與聯繫,讓地方產業轉型為文化商品運作,甚至成為文化創意產業。 • 產、官、學協力合作應該是地方所能爭取的最大有利機制。
品牌化策略 • 主要品牌名作為文宣與媒體行銷之用 。 • 社區形態的副品牌為區域發展方向。 • 主副品牌的概念,擁有行銷效益 。
形象包裝、媒體行銷 • 藉由文化典故、無毒農業、教育活動與媒體行銷等四種推廣力量,顯然已形成孩沙里文化商品之有效運作 。 • 傳播了社區文化產業的理想,形成發揚地方文化與美感的共同意識。
循環式專案管理 • 地區或社區的文化商品運作應該擁有獨立之財務與行政能力。 • 成立基金會及專業財團法人,投入資金適當研發新產品及回饋鄉里。 • 運用教育學習與活動,讓文化產業成為循環的永續運作的模式 。
研究建議 • 有心與專業的運作文化商品的形成。 • 秉持著對於文化價值的執著,建立更扎實的社區文化意識。 • 專注於品牌的創新與信用,著重於行銷策略與異業合作的推廣。 • 經營文化資產、人才培育與商品行銷等三個專業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