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17k Views
《 城市设计概论 》. 第 8 章 城市微观层面的设计. 8.1 城市广场设计 8.2 城市广场设计实例 8.3 城市出入口设计 8.4 住区城市设计. 8.1 城市广场设计. 8.1.1 广场的功能、主题和空间形态 8.1.2 广场设计的原则. 8.1.1 广场的功能、主题和空间形态 1 广场的功能
E N D
《城市设计概论》 第8章 城市微观层面的设计 • 8.1 城市广场设计 • 8.2 城市广场设计实例 • 8.3 城市出入口设计 • 8.4 住区城市设计
8.1 城市广场设计 • 8.1.1 广场的功能、主题和空间形态 • 8.1.2 广场设计的原则
8.1.1 广场的功能、主题和空间形态 1 广场的功能 • 广场的功能和作用有时可以按其城市所在的位置和规划设计要求而定;有时可以结合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楼、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来兴建;有时处于城市干道交会的位置。广场主要起组织交通作用;而更多的广场则是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憩活动,并为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而兴建的。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还愈来商多地呈现出一种体现综合性功能的发展趋势。
2 广场的主题和特色 •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艺术处理的精华,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浓郁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倘徉中获得知识,了解城市过去曾有过的辉煌。 • 如南京新建成的汉中广场,以古城城堡为第一主题,辅之以古井,城墙和遗址片断,为游人创造了一种凝重而深厚的历史感。或辅之以优雅的人文气氛或特殊的民俗活动.如意大利锡耶纳坎渡广场举行的赛马节和佛罗伦萨酉格诺里广场的足球赛都是世界闻名的民俗活动,广场的场所意义在这时最能得到充分体现。再如南京夫子庙每年元宵节的灯会、朝天宫广场周末的收藏品交流市场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 • 同样,现代城市广场建设也可以利用新的特定使用功能、场地条件和景观艺术处理来塑造出自己的特色(图8.2)。
3 广场的空间形态 • 广场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型和空间型。历史上以及今天已建成的绝大多数城市广场都是平面型广场。在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由于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上升式广场和下沉式广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上升式广场一般将车行放在较低的层面上,而把人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放在地下,实现人车分流。例如,巴西圣保罗市的安汉根班(Anhangaban)广场就是一成功的案例。该广场地处城市中心,过去曾是安汉根班河司河谷。20世纪纪初由法国景园建筑师波瓦(Bouvard)设计成一条纯粹的交通走廊,并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特色,人车的混行冲突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为此,近年重新组织进行了规划设计,设计的核心就是建设一座60000㎡的巨大的上升式绿化广场,而将主要车流交通安排在低洼部分的隧道中,这项建设不仅把自然生态景观的特色重新带给这一地区,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强圣保罗市中心地区的活力,进而推进城市改造更新工作的深入。
下沉式广场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用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上升式广场,下沉式广场不仅能够解决不同交通的分流问题,而且在现代城市喧嚣嘈杂的外部环境中,更容易取得一个安静安全、围台有致且具有较强归属感的广场空间。在有些大城市,下沉式广场常常还结合地下街、地铁乃至公交车站的使用。如美国费城市中心广场结台地铁设置;日本名古屋市中心广场更是综合了地铁、商业步行街的使用功能,成为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沉式广场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应用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上升式广场,下沉式广场不仅能够解决不同交通的分流问题,而且在现代城市喧嚣嘈杂的外部环境中,更容易取得一个安静安全、围台有致且具有较强归属感的广场空间。在有些大城市,下沉式广场常常还结合地下街、地铁乃至公交车站的使用。如美国费城市中心广场结台地铁设置;日本名古屋市中心广场更是综合了地铁、商业步行街的使用功能,成为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1.2 广场设计的原则 • 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主要有以下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尺度适配原则、生态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步行化原则。 • ⑴ 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个成功的广场设计,整体性是第一重要的。它包括功能整体和环境整体两方面。功能整体就是说一个广场应有其相对明确的功能和主题。在这个基础上,辅之以相相配合的次要功能,这样的广场才能主次分明、特色突出,如南京的明故宫广场。特别是不能将一般的市民广场同以交通为主的广场混淆在一起。 • ⑵ 尺度适配原则 即根据广场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赋予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如政治性广场和一般的市民广场尺度上就应有较大区别。从趋势看,大多数广场都在从过去单纯为政冶、宗教服务向为市民服务转化。即使是天安门广场.今天也改变了以往那种空旷生硬的形象而逐渐贴近生活。
⑶ 生态性原则 广场是整个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联系紧密。一方面,其规划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广场设计要充分考虑本身的生态合理性.如阳光、植物、风向和水面,趋利避害。 • ⑷ 多样性原则 城市广场虽应有一定的主导功能.但却可以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既反映作为群体的人的需要.也要综合兼顾特珠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同时.服务于广场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也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图)。 • ⑸ 步行化原则 这是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广场空间和各种要素的组织应该支持人的行动,如保证广场活动与周边建筑及城市设施使用的连续性。在大型广场.还可根据不同使用活动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
中国古代广场相对比较缺乏,散布于少数城市和民间乡镇的主要是庙宇、宗祠和市场广场。明清以来,随着城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对外交通门户上逐渐有了商业性的公共空间。此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少原始自然崇拜的广场,实例有南京夫子庙广场和人称“山顶一条船”的四川罗城梭形广场等。中国古代广场相对比较缺乏,散布于少数城市和民间乡镇的主要是庙宇、宗祠和市场广场。明清以来,随着城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对外交通门户上逐渐有了商业性的公共空间。此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少原始自然崇拜的广场,实例有南京夫子庙广场和人称“山顶一条船”的四川罗城梭形广场等。 图8.11 四川罗城梭形广场
与西方相比,以往中国的广场文化和观念思想是相对滞后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视觉美感问题,而是城市有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规划建设时除运用传统的规划学和建筑学科知识外,还必需综台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的成果,并充分考虑设计的时空有效性和将来的维护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历史遗存的城市广场改造和保护也取得了瞩目成就,许多著名广场及其广场的活动今天仍然很好的存了下来,并被赋于了新的意义。与西方相比,以往中国的广场文化和观念思想是相对滞后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视觉美感问题,而是城市有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规划建设时除运用传统的规划学和建筑学科知识外,还必需综台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的成果,并充分考虑设计的时空有效性和将来的维护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历史遗存的城市广场改造和保护也取得了瞩目成就,许多著名广场及其广场的活动今天仍然很好的存了下来,并被赋于了新的意义。
8.2 广场设计实例 • 8.2.1 波茨坦广场 • 8.2.2 洛杉矶珀欣广场 • 8.2.3 哥本哈根的广场系统 • 8.2.4 加梅尔广场——新广场和阿玛格广场 • 8.2.5 格拉布鲁德广场 • 8.2.6 卡尔广场 • 8.2.7 运河沿岸复兴 • 8.2.8 市政广场
8.2.1 波茨坦广场 • 二战之前波茨坦广场曾经是资本主义的牙城和欧洲最大的交通要塞,有“欧洲的交叉点”之称。然而二战战火把它夷为平地,柏林墙将波茨坦广场分为两部分。东西柏林统一之后,广阔的空地开始开发。当时的柏林政府将波茨坦广场地带的土地拍卖给奔驰-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日本索尼(Sony) 阿西亚·布朗·波威利(ABB)等跨国公司,在这些国际性巨型民间资本的参与下它迅速成为新柏林最受注目的地区。
1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 • 90年初举行了关于波茨坦广场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竞赛,慕尼黑建筑师希尔默和萨特勒(Hilmer+Sattler)合作的方案被选为一等奖方案,这一方案恢复了早先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莱比锡广场的八角形状,并且采用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街区形式,但是为满足开发商对建筑密度的要求不得不将建筑高度提高到35m——这个并非与古典柏林建筑相称的高度(后来降低到28m)。他们以方块建筑和街道发展了传统城市的紧凑结构。他们不赞成高楼但却极大地满足了实用要求,即地面建筑为五层(容积率5.0)。他们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城市建设基本单元。每个方块大小均为50×50m。这样就可以合理分割,满足居民住房、商场、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要。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这些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通向波茨坦大街、通向老火车站的空地、还通向动物园的绿色三角地。用韦林(Heinrich Wefing)的评论来说,这个优胜方案竭尽全力维护“欧洲城市简洁而复杂的空间”的思想,而并非那种“美国的摩天大楼概念”。这和“批判性重建”(critical reconstruction)的思想十分接近,希望从18世纪的柏林城中汲取城市特征,成为21世纪新柏林的标志。(“批判性重建”,其核心概念为“借助于保留大部分原轴网,以期体现1940年前规划的空间构成元素”)。
波茨坦广场的城市设计由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和克里斯托夫·考贝克(Christoph Kohlbecker)协作主持完成。其设计思想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表现时代特征:广场城市设计以剧院广场为中心,新建的音乐剧场和赌场围合着剧院广场,与原有的国立图书馆共同凸显其文化娱乐特征,将活力渗透至广场内部,使重建的波茨坦广场焕发出昔日的魅力。基地南侧将水体引入,在增添整个广场景致的同时改善了广场以至周边地区的小气候。 • 波茨坦广场的街道划分基本上尊重原有城市脉络并结合地形条件,19座建筑物大都按柏林传统的具有围合感的街坊布局组织空间。依据1994年6月的执行规划,整个区域分成四大块。所有的区域都至少有一层地下层,其中A、C区域有两层,B区域更多达 层。建筑地面层数基本上在9层左右,只有东北角上的两座建筑(Al,B1)与Debis大厦(C1)超过18层。地面层的用途主要是办公楼(57%)、住宅(20%),宾馆(8%)和零售商店(11%)等。对区域内原有建筑,皮阿诺采取保留原貌,更新内部的方法加以利用,新旧建筑平面上相互呼应,形式上迥然不同。
2 区块城市设计 • 在波茨坦广场城市设计总体方案确定后,根据各开发商的用地划分,进行了各区块的城市设计方案招标,奔驰-克莱斯勒财团拥有区块的中标方案出自罗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之手,索尼公司拥有的区块由赫尔穆特·扬(Helmut Jahn)设计而ABB和特伦诺(Terreno)公司拥有的区块由格拉西(Giorgio Grassi)中标。 • ⑴ 奔驰-克莱斯勒区块 • 在这个区块的招标过程中,皮亚诺的方案在十五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皮亚诺遵循了希尔默和萨特勒的总体方案构想,并且与地块西南角的现状建筑一国家图书馆形成了良好的对话。这个方案不仅延续了原有的波茨坦大街,而且新老步行街把地块分为几个部分,并在老波茨坦大街的尽头形成了一个广场。皮亚诺创造的设计原则不但延续了被战争摧毁的波茨坦地区的历史,而且通过街道把开放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混合体。正如他说的:“必须记住三十年代的美是一种综台的美,不仅取决于它的纪念性,还取决于住在那里的居民。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波茨坦的样子,那是个非常混合的地方,柏林和波茨坦就是欧洲的中心,在那里,不仅要有办公楼和旅馆,还要重建住宅,让普通人居住”。他坚信这里将重新富有活力,成为东西德统一后的中心。
图8.25 奔驰区块总平面图 8.26 国家图书馆处看奔驰区块平面图
⑵ 索尼区块 • 同皮亚诺一样,赫尔穆特·扬在整个地块的总体处理上,试图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的城市结构与现代的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不过与奔驰区块相对比,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索尼中心建筑群体紧凑,特色鲜明,强调整体建筑形象,富于现代感与技术感;奔驰区块则是形体松散,更加注重单体之间的对话关系,试图将城市秩序引入群体之中,各建筑形象的处理注重材料及工艺,从尺度到色彩上更人性化一些。
图8.30 索尼区块鸟瞰图 • 索尼中心与波茨坦广场一样也有一个内部广场,但这个广场非常内向。波茨坦广场群体中的剧院广场与城市建立关系并向外开放,而索尼中心的内部广场是封闭的。广场上空的悬挂屋顶按照扬的意思是避开周围城市环境的喧嚣,为人们提供一片安静的绿洲。
⑶ ABB区块 • 由戈拉西制定的ABB区块设计方案最为忠实地遵循了希尔默和萨特勒的总体方案布局。该方案中,面向波茨坦广场的建筑有进入广场地铁站的独立入口,与之毗邻的四个小街坊均为八层建筑,且都有向附近开放空间――敞开的院落。四栋U字形建筑规划为办公功能用房,地面层为商店,并且要容纳二百二十五套公寓房。该规划充分体现了对德国建筑传统的尊重。戈拉西显然是个理性主义者,他用了五个U形、H形和水滴形的块体来组织全局,这些建筑体量除了在街角的水滴形办公楼高一些外,形象统一,色彩一致,连开窗方式也是均衡划一的。
图8.34 ABB区块总平面图 • 戈拉西认为“每种优秀的建筑学都引导我们回归事物本质,回到那些必要的、可信赖的东西中。除了事物的显明性与确定性外,其它所有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
3 设计与台作 • 波茨坦广场的规划建设很好地反映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有关城市空间物质形象的城市设计贯穿规划的全过程,由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至区块规划并指导最后的建筑设计。 • 现代城市设计的多种实施方法在波茨坦广场中都进行了实践:在城市主管建筑师(City chief architect)制定的法定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则目标指导下,通过招投标或委托进行城市设计,如奔驰-克莱斯勒的区块的中标方案出自伦佐·皮亚诺,而索尼公司拥有的区块委托由赫尔穆特·扬设计,区块方案直至建筑设计方案由同一组人进行,如:奔驰-克莱斯勒的区块中的德比斯大厦,区块方案直至建筑设计都出自皮亚诺之手;或城市设计总体方案由一组人,而区块方案与建筑设计方案由另一组人,在总体规划师指导并与之协调下进行。 如:城市设计总体方案由希尔默和萨特勒提出,而ABB区块方案与部分建筑设计方案由戈拉西设计,或三项任务均由不同人当任,但相互衔接,不断进行沟通。
值得一提的还有,业主、建筑与规划师以及普通公众的共同参与。由于波茨坦广场所在区域为原东西柏林相交的政治敏感地区,这里的建设与开发始终受到市民的关注甚至怀疑。在奔驰-克莱斯勒区块的建设过程中,奔驰-克莱斯勒公司曾定期组织媒体、普通公众参观施工现场,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地块的建设与开发情况,这对于业主、建筑与规划师以及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业主、建筑与规划师以及普通公众的共同参与。由于波茨坦广场所在区域为原东西柏林相交的政治敏感地区,这里的建设与开发始终受到市民的关注甚至怀疑。在奔驰-克莱斯勒区块的建设过程中,奔驰-克莱斯勒公司曾定期组织媒体、普通公众参观施工现场,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地块的建设与开发情况,这对于业主、建筑与规划师以及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 波茨坦广场建设的另一特点便是它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皮亚诺设计的德比斯公司大楼采用双层立面,外层立面玻璃板的角度可以变化。它们可随着角度的不同,调整建筑不同部位的窗户承受的风压力,减少噪音,改善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效果。皮亚诺还在立面上大量使用生态型的陶瓦饰面,为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使用开创了新形式。罗杰斯设计的办公、住宅综合建筑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设计概念。办公楼完全自然通风,同时利用晚间自然冷却和白天的太阳能以节约能源。
8.2.2洛杉矶珀欣广场 • 珀欣广场(Pvursing Square)位于洛杉矾第50大街与第60大街之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从那时起,广场曾重新设计过多次,1918年.该广场终以珀欣(Punhing)将军的名字命名。1950年代,广场下建有一个18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但到了1980年代,该广场已经成为一个无家可归者和吸毒者聚集的场所。 • 1980年代.广场毗邻的业主出于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而的考虑.发起了一场珀欣广场复兴运动。在珀欣广场业主协会和城市社区改造协会(Community Redevelopment Agency)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运动引起了城市建设决策者的重视。经多次研究和协调,洛杉矶城市更新和园林局决定保留该广场。 • 1991年,纽约大地规划事务所在为重新设计广场所举办的公开竞赛中中标。但是它的方案造价过高,后由Hannan/Ricardo Legorrela完成设计任务。在经费方面.珀欣业主协会通过义务税收筹集了850万美元,而另外的600万美元则由社区改造当局(The Community Regxneration Authority)提供。该机构与社会有关部门协同合作,为原滞留在广场的无家可归者提供咨询和帮助。
该设计用正交关系线组织,顺应了城市的原有脉络。粉色混凝土铺地上耸立起了一座十层楼高的紫色钟塔,与此相连的导水墙也是紫色的.墙上开了方的窗洞,成为从广场看毗邻花园的景窗。该设计用正交关系线组织,顺应了城市的原有脉络。粉色混凝土铺地上耸立起了一座十层楼高的紫色钟塔,与此相连的导水墙也是紫色的.墙上开了方的窗洞,成为从广场看毗邻花园的景窗。 图8.41
广场的另一边有一座鲜黄色的咖啡馆和一个三角形的交通站点.后者背靠着另一堵紫色的墙。在广场的4个角上则安排了4个步行入口。两三棵并排的树列限定了广场的边界。高大成组的树列减弱了环绕广场的车行路的影响,但却保留了广场与周边建筑的联系。在广场东边.对着希尔大街,由老公园移植过来的48棵高大的棕榈树在钟塔边形成了一个棕榈树庭。在广场的中央是橘树园,这也是洛杉矶的特色之一。 广场的另一边有一座鲜黄色的咖啡馆和一个三角形的交通站点.后者背靠着另一堵紫色的墙。在广场的4个角上则安排了4个步行入口。两三棵并排的树列限定了广场的边界。高大成组的树列减弱了环绕广场的车行路的影响,但却保留了广场与周边建筑的联系。在广场东边.对着希尔大街,由老公园移植过来的48棵高大的棕榈树在钟塔边形成了一个棕榈树庭。在广场的中央是橘树园,这也是洛杉矶的特色之一。 • 其他的树还有天堂岛(Strelvitzia)、枣椰树、墨西哥扇椰树、丝兰、樟树和胶皮糖香树等。圆形的水池和正方形的下沉剧场是公园中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边的铺地用灰色鹅卵石铺成井与周围铺地齐平,并有意做成像碟子的圆边.匠心独具。在水池边缘,从导水墙喷起的水落入水池中央并起起落落.模仿潮汐涨落的规律,每8分钟一个循环。水池中央还有一条模仿地震裂缝的齿状裂缝。 • 可容纳2000人的露天剧场地面植以草皮.踏步则用粉色混凝土。舞台的标志是4棵棕榈树(Phoenix Canariensis),同水池一样.它也是对称布置的。广场的出色之处在于,设计中运用了对称的平面,但是被不对称却整体均衡的竖向元素打破,如塔、墙、咖啡店。 • 总之,这是美国商业区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广场之一。该广场以自然与秩序并重的城市设计手法.表现了作为场所精神存在的空间环境。同时.设计考虑了与南加利福尼亚的拉美邻国墨西哥文化方面的渊源关系,最终建成了一个满足多重使用者的广场空间。
8.2.3哥本哈根的广场系统 • 城市的街道与广场满足不同的目的。街道基本上用于运动,它们的这种线性形状也强烈地暗示出这种功能。广场则服务于所有需要空间的城市功能,吸引着诸如停留、小憩或其他类型的户外活动。 • 哥本哈根步行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多年来被辟为步行者使用的总面积中,市中心的18个广场就占了2/3。步行街的基本网络在1973年就已建成,此后的工作都致力于创造新的汽车禁行的广场或是改进现存广场的条件。这项政策促进了城市在休闲方面的利用,它不但邀请人们在城市中流连,更唤起了人们享受好时光的愿望。 • 一个城市将用以运动的街道和用以休憩的广场很好地结合起来——哥本哈根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哥本哈根众多迷人的广场强烈地反映出城市就这样被人们使用着.这也是为什么城市如此受欢迎和被使用者喜爱的主要因素。
图8.56 从北面鸟瞰哥本哈根。在港口和新建城区之间的中心地区就是中世纪以来的城市核心,右下方为皇宫广场一阿马林堡广场(Amalienborg)
不同的广场在使用方式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影响使用强度的因素为地点、形状和大小、美学质量、视野,气候、细部和小品,主要是长椅和咖啡椅的数量以及它们在广场中的位置。 小小的玛格辛广场是本城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后面依次为魏姆斯卡弗特街(Vhnmelskaftet),新港和阿马格广场。而使用频率最低的——也许令人惊讶——竟是阿克塞尔广场。 • 哥本哈根市中心,大多数的商业和文化活动发生于此。这个区域的核心是中世纪的老城。我们研究的区域跨越,老城的范嗣以便将东面新港的公共空间,以及西面的西桥大街的第一段包括进来。 • 在尺度上,这个市中心大约是1km ×lkm的面积。有趣的是,许多城市中心都是这样大小,这正好对应一个适当的步行距离。大多数人都愿意一次步行lkm——再远就不行了。
8.2.5 加梅尔广场-新广场和阿马格广场 1 加梅尔广场和新广场 1962年以前,整个广场都被用作为一个巨型的停车场,就在几次转变之后,它们逐步变成两个为行人所用的广场。今天,加梅尔广场和新广场组成了一个空间,但最初它们是两个广场,被旧哥本哈根市政厅分割开来。这个双广场横跨斯特勒格主街,长久以来一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空间。 当斯特勒格街1962年对汽车交通封闭以来,加梅尔广场的一部分就不允许停放车辆了,新广场的一部分也于1973年做了同样的规定。这项改建包括一系列广受批评的“墙”以限定出步行范围。1992年,新广场剩余部分也不再允许停放车辆,两个广场都被重新铺砌与装修一新。在重新铺砌计划中,一个有趣的元素是浅色大理石,它划定出了以前分割这块空间的旧市政厅的位置。
加梅尔广场一年四季都是个很受欢迎并被很好利用的广场。人们喜欢在靠近卡里塔斯(carnas)喷泉的地方休息,这里可以看到通过斯特勒格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新广场相对来 加梅尔广场一年四季都是个很受欢迎并被很好利用的广场。人们喜欢在靠近卡里塔斯(carnas)喷泉的地方休息,这里可以看到通过斯特勒格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新广场相对来 • 说比较安静,虽然夏季的几个月中,它为几个室外咖啡馆提供了背景。在一年其他月份里,这个广场承担着不同功能,例如,在繁忙拥挤的都市中心,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透口气的地方,一片安静的绿洲。
2 阿马格广场 • 1962年,当斯特勒格大街对汽车交通封闭时,阿马格广场就部分地清除了汽车交通,尽管一个出租车候车站仍存在了几年。在后来几次的逐步改造中,该广场进一步转化。水果和蔬菜摊位以及咖啡座出现在广场上。在广场中部,通向地下厕所的台阶被升起的绿地部分地隐藏起来。 • 1993年,阿马格广场经过重新设计,根据雕塑家伯杰·诺加德(Bjorn No rgard)设计的精美图案重新铺砌了大理石地面。这个计划是由当地的企业发起的,它们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赞助者。 • 阿马格广场一天中都十分繁忙。它是哥本哈根市民相聚的地方,优雅的新大理石铺地更加强了阿马格广场受欢迎的程度。夏夜里,广场上聚满了人群和活动,它为城市提供了绝妙的露天舞台,更是街头演出组合和街头音乐家们最喜欢的栖息地。
图8.64 1962年对汽车关闭之前的阿马格广场 图8.65 80年代的阿马格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