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k likes | 1.28k Views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专题复习.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李惠新 liwx@163.com 13757042161. 一、生物学科中实验的重要性及高考要求. 1. 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 2.《 考试说明 》 中实验能力要求. 1. 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 生物科学是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生物学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观察中推导和论证得到的。
E N D
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专题复习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李惠新 liwx@163.com 13757042161
一、生物学科中实验的重要性及高考要求 1.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 2.《考试说明》中实验能力要求
1.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 生物科学是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生物学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观察中推导和论证得到的。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定位是:“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 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实验和探索的历史。只有掌握了人类在认识生命科学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出来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才能在新的情境中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究和创新能力。 实验能力也是理科考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在从初中一直到高中,通过长期的实验活动的实践培养起来的,是连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2 .2011年《考试说明》解读 (1)《考试说明》中的总体要求 • 生物学科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 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2)《考试说明》中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对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的进一步解读 • 除了要理解记住教材规定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及 步骤,实验仪器的选择原则,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 法,还要进一步拓展实验,如显微镜如何调节视野亮 度?哪些实验材料是活细胞?等等。 • 验证简单生物学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 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验证性实验) • 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 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
二、历年理综高考生物实验题回顾 在高考试题中加强对实验的考查是必然的,而且今后还可能会逐年加强。
近几年的高考理综测试题中,生物部分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即第Ⅱ卷中必有一或二道生物实验题。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评价和修正实验等形式。此外,第Ⅰ卷的选择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实验类试题。与实验相关的试题从分数上看,在生物部分的80分内,实验题一般在24-30分左右。近几年的高考理综测试题中,生物部分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即第Ⅱ卷中必有一或二道生物实验题。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评价和修正实验等形式。此外,第Ⅰ卷的选择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实验类试题。与实验相关的试题从分数上看,在生物部分的80分内,实验题一般在24-30分左右。
1.选择题类 例1( 2000年全国理综卷)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和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和技能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回答此题需要学生具有使用显微镜的实践经验,应当知道,低倍物镜与观察的标本间的距离大,视野宽;物镜倍数越高,它与观察的标本间的距离小,视野窄。图中显示D的工作距离最大,应是倍数最低的物镜,视野最大,比用其它物镜所看到的血细小,但胞数目多。 答案:D
例2(05年理综Ⅰ卷)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例2(05年理综Ⅰ卷)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 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 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 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 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 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 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 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温度对产生酶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测定还原性糖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能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温度对产生酶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测定还原性糖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能力。 答案:D
例3(2008理综全国卷Ⅰ)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但同时考查了对照实验方法中的“自身对照”。 答案:A
例4( 2009年全国理综卷)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解析:本实验是研究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经解析:本实验是研究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经 典实验,反映蛋白质或磷脂分子的流动。 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答案:C。
2.非选择题类 • 例1 (2000年全国理综卷)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的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 、验材料和用具 • (1)兔 (2)生理盐水(3)酒精棉 (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5)透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 (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 第一步: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和生理 • 盐水(见下图) 第二步: …… 问题:设置B管的目的是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也是首次出现实验设计题。本题中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可能有多种情况。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也是首次出现实验设计题。本题中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可能有多种情况。 答案: 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兔血 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鲜血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经过一段 时间后, 结果:A管:不凝固,B管:凝固 第四步:将等量的CaCl2溶液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 结果:A管:凝固,B管:仍凝固 问题:作为A管的对照
例2(01年全国理综卷)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例2(01年全国理综卷)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一.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 (一)制备琼脂块 (二)取一段胚芽箱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三.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一)、(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与修正类试题,这是首次出现评价修正类实验题。同时考查了实验的相互对照实验方法。 答案: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一):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 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二):(4分)取补充步骤(一)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注:考生只用文字或图示答题均给满分。
例3(02年全国理综卷)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例3(02年全国理综卷)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了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修正等内容。解析:本题考查了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修正等内容。 本题虽然是为了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进行的实验设计,但它的探究性很强,主要是对设计方案的探究,是科学实验方法的探究,考查能否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考生还必须在总结前三者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修正原有的设计方案。
答案: (1)不能。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而使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 (2)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 (3)不能。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 (4)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植物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例4(03年全国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例4(03年全国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①在第一对脊神经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 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 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 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 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脊髓横切面及其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示意图,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是。因 为。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是。因 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脊神经的组成及其功能,考查了学生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脊神经的组成及其功能,考查了学生对 新情景下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实验 分析题。因为题中有“向中段”、“外周段”等新名词, 学生当时在解题时,感觉分析难以入手。这是理综高 考后,首次出现实验结果分析类的实验题。 答案: (1)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 应,表明神经兴奋进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 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 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2)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 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沿 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例5(04年全国卷)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沸自然冷却后的种子分别放人甲、乙两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例5(04年全国卷)将等量萌发的种子和煮沸自然冷却后的种子分别放人甲、乙两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本实验中石蜡油短期内不影响生物的生长)。两试管中均无空气存在。 据图分析问答: (1)甲试管放置几个小时后,管内顶部出现气泡,其中的气体成分主要是;将该气体引入溶液中,可使该溶液变混浊。 (2)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种子进行造成的,写出表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3)乙试管在与甲试管同样的时间内,试管内顶部未出现气泡,原因 是。 (4)乙试管继续放置几天,—些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试管内顶部也出现少量气体,这是这些微生物从试管中的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一般来说,微生物所需的营养要素可归纳成、、 和 、和五大类。 (5)这些微生物可能的来源是(答出两个来源即可。)。
答案:(1)CO2 、Ca(OH)2 酶 (2)无氧呼吸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3)被煮沸过的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4)死亡种子中、碳源、 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5)未灭菌的试管内壁的菌类、操作过程中带入的菌类、石蜡油 中菌类、铁丝网上的菌类、种子表面耐高温的没有被杀死的 菌类。 解析:本题是一道分析填空题,知识的落脚点是种子的呼 吸作用,和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考查了学生对 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能力。作为实验分析题,04年 的这道实验分析题比03年简单多了,这也许是对03 年实验题试题难度较大的一种修正。
例6(05年全国卷Ⅰ)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例6(05年全国卷Ⅰ)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考查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考查学 生对简单生物学事实的验证能力,包括对实验原 理的分析概括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等能力。首 次出现对实验原理的考查。 答案: (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例7(05年全国卷Ⅰ)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与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例7(05年全国卷Ⅰ)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与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⑴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⑵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 ⑴本题是首次出现的遗传方面的实验题,需要学生假设和设计实验过程,演绎推理是解决本题的主要思想。 ⑵提出新的问题来检验已得出的结论,有时还需进一步实验,即有:实验目的(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实验原理(确定显隐性的方法:①若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性为显性性状;②若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实验方法(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其中“多对”也是一个关键词)→预期结果与结论(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因为亲本多对有角牛杂交,可能含有杂合子与杂合子的组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例8(06年全国卷Ⅰ)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侧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洲结果进行分析。例8(06年全国卷Ⅰ)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侧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洲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 ,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 O2 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侧实验结果: ( l )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人盛有等量蒸油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 )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 3 ) …… 分析预测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光合作用的原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光合作用的原 理,同时考查了实验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回答内容既包括实验步骤 的设计,还包括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本题是历年生物高考题要求 回答文字最多的一道题目。 答案: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3)将这两只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 (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C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 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例9(07年全国卷Ⅰ)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例9(07年全国卷Ⅰ)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 (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_,同时还要使其中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______,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同时考查 学生对原设计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答案: (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 基础上,分别在低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 高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 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长 的适宜浓度。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 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2)插条蒸腾失水 湿度
例10(2008理综全国卷Ⅰ)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例10(2008理综全国卷Ⅰ)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神经、肌肉兴奋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神经、肌肉兴奋传 递,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和解 释能力。 答案:(1)②④ ①③(2)局部 刺激(3)左肌肉和右肌 肉。
例11(2009理综浙江卷)给正常成年实验兔注射甲药物后,使其患了高血压病,注射乙药物可使高血压症状缓解。为了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上述作用,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并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图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例11(2009理综浙江卷)给正常成年实验兔注射甲药物后,使其患了高血压病,注射乙药物可使高血压症状缓解。为了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上述作用,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并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图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材料与用具:一组正常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适宜浓度的甲药物、适宜浓度的乙药物、注射器等。 (要求:答题时对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对动物的手术过程与药物的具体注射剂量不做要求) (1)实验步骤: ① (2)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并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甲、乙两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甲、乙两种 药物的作用,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 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也考查实验的前后 自身对照。首次考查了用曲线图来表示实验 结果的方法。 答案: (1)①用血压测定仪测定正常成年实验兔的正常血压值,并计算平均值。②给该组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的甲药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养一段时间后,用血压测定仪测定此时的血压值,并计算平均值。③一段时间后,给该组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的乙药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养一段时间后,用血压测定仪测定此时的血压值,并计算平均值。 (2)略。
例12(2010理综浙江卷)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例12(2010理综浙江卷)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解析:本题的素材来自于人红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进出细胞膜 的方式,涉及动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的形态的变化。要求考生除掌 握渗透作用的基本过程外,还要具备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等能 力,从而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迁移、实验能力、绘制图表 的能力和科学素养。首次出现写实验思路和用表格来分析表示实验结果。 答案:(1)实验思路: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NaCl质量分数为 0.3%、0.6%、0.9% 、1.2% 、1.5%的溶液②取6片载玻片,标记为1-6,滴加 适量且等量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1-6号玻片上,再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 0.3%、0.6%、0.9% 、1.2% 、1.5%的NaCl溶液,。③制成临时装片持续观察 红细胞的形态,并做好记录。 (2)不同浓度NaCl溶液下兔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表
历年生物实验题的几个变化特点 • 考查形式多样,既有补充完善实验步骤或直接设计实验步骤的,也有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还有写实验思路的,及实验的评价和修正类的。其中考查实验设计的共有五次,考查实验分析的有五次,实验评价的有三次。 • 全面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各个要求,但每年各有所侧重。 • 历年试题中对“实验如何选材”、“实验仪器的择”、“实验原理分析”、“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较少有考查。
2005天津卷: 3.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三、学生解实验题能力的培养 • 高考命题往往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与改造,创设 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对教材 实验的考查一般为: ⑴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分析和解释; ⑵对实验步骤及实验顺序的分析和解释; ⑶对实验设计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分析和解释; ⑷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及实验结论的获得; ⑸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如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