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95 Views
單元四: 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17C 至現今 敬虔運動的背景 「三十年戰爭 1618 年- 1648 年 」之後: 歐洲社會對宗教事務開始採取中立政策 社會上的世俗化現象浮現 什麼是世俗化? 個人化、多元化 Peter Berger 社會與文化領域脫離宗教支配 Bryan Wilson 宗教思想、宗教實踐和宗教建構失去社會重要性.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敬虔運動的背景 宗教信仰的真正意義? 宗教權威受到仔細審閱 宗教教義和傳統受科學發現挑戰 容忍不同意見的宗教政策逐漸得到認同 一些獨立的信仰群體出現
E N D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17C至現今 • 敬虔運動的背景 •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之後: • 歐洲社會對宗教事務開始採取中立政策 • 社會上的世俗化現象浮現 • 什麼是世俗化? • 個人化、多元化 • Peter Berger 社會與文化領域脫離宗教支配 • Bryan Wilson 宗教思想、宗教實踐和宗教建構失去社會重要性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敬虔運動的背景 • 宗教信仰的真正意義? • 宗教權威受到仔細審閱 • 宗教教義和傳統受科學發現挑戰 • 容忍不同意見的宗教政策逐漸得到認同 • 一些獨立的信仰群體出現 • 因地理、語言、文化等差異,逐漸形成不同宗派 • 敬虔運動的出現,連繫著復興運動和宣教運動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敬虔運動的背景 • 17C初,敬虔運動出現在德國教會 • 由於精細的闡釋教會立場,基督教圈子裡面出現了所謂「正統主義」 • 教會開始關注一些較為次要的教義及信仰內容,如洗禮、聖餐餅材料 • 忽略教會整體使命 • 敬虔主義相對於新教正統(信條)主義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敬虔運動Pietism 的主旨 • 敬虔運動的著眼點從救恩的客觀性質轉移至救恩的主觀性質 • 簡而言之從較著重教義轉移向主觀性的屬靈經驗 • 強調“歸正”—良心復蘇,心意更生,對神的事情產生全新的愛好 • 敬虔運動的主張是在基督徒生活中,強調讀經、禱告的操練,注重悔改離開罪惡,看重活潑的信心流露 • 講台訊息不是教義正統與否,而是信仰對生活的意義何在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敬虔運動Pietism • 被批評忽略神學的學術追求,注重禁慾,嚴格捨己,強烈屬靈屬世二元化 • 重視宣教事工 • 德國敬虔派之「莫拉維弟兄會Moravians」關注異教徒對福音的需要 • 關係著歐洲和北美洲的《大覺醒運動》 • 18C大規模、有組織的海外宣教事工 • 敬虔運動也影響著華人教會的信仰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清教徒 • 清教徒是徹底的加爾文神學 • 促進建立英國的國家教會和政府成為加爾文式的聯邦政府 • 當時英國的教會是伊麗沙白協議所決定的安立甘宗 • 有些留在英國教會進行改革 • 與國教分離但留在本土的是公理宗、長老宗、浸信會 • 與國教分離選擇離開,往美洲尋找全新的開始來建立他們心目中的神的國度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清教徒神學的特徵 • 純潔的教會 • 神與選民具有聖約的關係 • 基督化的社會 • 面對英國人出生曾受嬰孩洗禮,教會會友甚至神職人員沒有信徒應有的生命 • 誰有資格加入教會,誰可以留下來? • 有些人採用最激進與最不可能的方法:成人洗禮,並且公開承認信仰 • 這些少數的清教徒分離派最後稱為浸信會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大覺醒運動、復興運動 • 從敬虔運動延伸出英國和美洲大陸的復興運動 • 由於英國的改教是由國會立法進行,政權欽定宗教色彩濃厚,易招非議 • 在教會出現一股強烈清理不能討神喜悅的事物 • 發展成「清教徒運動Puritan」 • 非常注重生活的聖潔,強調具體重生經歷 • 高舉「神的主權高過君王的主權」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復興運動 • 英國教會勢力龐大,清教徒難以實踐他們的理想 • 移民往當時仍屬英國的北美洲,建立自己的家園 • 清教徒的理想在英國本土沒有被淡忘 • 出現大規模的福音運動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復興運動 • 喬治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 • 有力的宣講、將悔改離罪、重生得救、熱切愛主的道理在英國引起了強大影響 • 在聖公會外成立了循道會(或稱衛理會) • 這股力量對聖公會造成強烈影響,英國宗教的信仰面貌大為改觀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循道會 •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具有先知的自我認識,認定被神呼召復興英國教會 • 與弟查理衛斯理和喬治懷特菲創辦“聖潔會Holy Club” • 被批評者稱為Methodist循道者—嘗試發現和實行某種靈修方法 • 在往美洲的航程遇險,受莫拉維弟兄會的影響,靈性蘇醒 • 與查理和喬治展開漫長的佈道旅程 • 約翰証道兩萬多次,查理寫數百首詩歌,三人發動了英國的大覺醒運動 • 但約翰與喬治因神的愛和神的榮耀或神恩獨作論和神人合作論而分裂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約翰衛斯理的神學 • 聖經、理性、傳統、經驗 • 在因信稱義的教義上,強調重生與成聖 • 基督徒經驗是恩典 • 恩典是可以抗拒的 • 信心叫自由決定不要抗拒恩典 • 容許聖靈更新 • 因此,約翰衛斯理的救恩論是福音派的神人合作論 • 循道會保留主教制,違反“信徒皆祭司”,拒絕公理宗和長老會的組織法 • 循道會的主教並無特殊的屬靈權柄,但負責維持教會秩序,有權任命或徹換牧師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復興運動(1743-1744) • 當移民到美洲的清教徒100年後 • 1734新英倫地區的一位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的牧者 • 其講台信息和教導,在信徒中引起極大的迴響 • 信徒痛哭悔改認罪,一夜間信仰追求氣氛突然熱切起來 • 英國的George Whitefield也趕來協助推動教會的復興事工 • 悔改者不計其數 • 這場歷史稱為「大復甦」的運動從此改變了美洲教會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宣教運動 • 宗教改革、敬虔運動、清教徒運動、英國的福音運動、美洲的大復甦運動… • 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僅是歐洲、北美洲的主流信仰,也開始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展 • 普世宣教運動 • 海事實力,為宣教士提供了各種方便 • 擴張領土,建立殖民地,文化轉移 • 樂於為宣教士提供方便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宣教運動問題 • 缺乏當地信徒領導 • 帶著帝國主義影子 • 文化衝突 • 二次大戰後新興國家出現 • 民族主義抬頭 • 科學進步 • 多元思想逐漸流行,不同學說、傳統、價值應當和平共存 • 教會信仰不僅開始重視學術研究,並且投入社會關懷
單元四: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神學發展 • 莫拉維弟兄會 • 純正簡單的信仰 • 聖潔生活 • 喜樂 • 包容不同派別 • 合一團契 • 僕人事奉 • 不斷被逼害 • 跨文化佈道 什麼是他們的教訓呢?‘在他們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上,如買賣、娛樂、基督徒的事奉和作百姓的責任,他們都以主在山上的教訓作他們腳前的燈’。他們認為他們活著乃是為著事奉神,每一件事都是與此相輔相成的。他們的傳道人和長老,照管全體的弟兄姊妹,並且察看大家是否為著神的榮耀活著。全體都是弟兄相愛、彼此幫助、互相勸勉,過著安靜和敬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