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99 Views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 经济地理学. 李 小 建 河南大学. 1.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期发展特点 2.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 3.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4. 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期 发展特点. 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发展中,经济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和均衡的经济学研究,强调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互相依赖等概念,地理学家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研究经济地理现象以下分析主要依据地理学家的成果. 社会 政治 文化. 互相借鉴. 经济地理学发展. 经济量化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学家. 经济 学家.
E N D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李 小 建 河南大学
1.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期发展特点 2.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 3.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4.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期发展特点 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发展中,经济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和均衡的经济学研究,强调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互相依赖等概念,地理学家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研究经济地理现象以下分析主要依据地理学家的成果
社会 政治 文化 互相借鉴 经济地理学发展 经济量化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学家 经济 学家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学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2主要特点 1.3存在问题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柔性专业化和新产业空间 (3)网络与根植性 (4)区域集聚和集群 (5)干预(调节)理论和管制 (6)文化与经济 (7)关系论或关系转折
主要理论 兴盛期 主要贡献者 研究地理区域 1.劳动地域分工 80年代 Doreen Massey, Gordon Clark 英 国,美 国 2.柔性专业化和新产业空间 80年代 Allen Scott, Michael Storper David Harvey, Richard Florida 美 国,意大利 德 国 3.网络和根植性 90年代 Nigel Thrift, Ash Amin Gernot Grabher, Philip Cooke 英 国 欧 洲 4.区域集聚和集群 90年代中期 Michael Storper, Allen Scott Philip Cooke, Kevin Morgan Anders Malmberg, Peter Maskell 美 国 英 国 欧 洲 5.干预(调节)论和管制 90年代中期 Jamie Peck, Adam Tickell Erik Swyngedouw 法 国 英 国 6.文化与经济 90年代中期 Nigel Thrift, Ash Amin Erica Schoenberger Trevor Barnes,Roger Lee 英 国 美 国 加拿大 7.关系论/关系转折 21世纪初 Jeffrey Boggs, Harald Bathelt 美 国,德 国 表1 近20年来国际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观点 来源:据Yeung and Lin,2003并修改补充。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激进地理学家在批判区位论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英、美工业化研究之后提出。主要观点: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过程与产业、就业和阶级的空间结构和分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将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空间化。用政治经济学观点指导。
(2)柔性专业化和新产业空间 侧重于从生产技术变化入手,研究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从福特主义大宗生产转向后福特的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产品顾客化,出现了新的产业空间。转包、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企业集聚,成为该学派的主要研究议题。受制度经济学的影响,该学派研究中,十分关注交易成本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3)网络与根植性 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根植的网络关系对企业空间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家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派力图通过研究邻近性、根植性、隐含知识和学习、合作网络,来解释经济地理中的空间集聚现象。在研究中,侧重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学方法。
(4)区域集聚和集群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空间格局中新的集聚和集群现象,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这种集聚和集群的特殊企业组成、鲜明的专业化、特殊的区位特点,以及内部复杂的关联性,促使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中借鉴管理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
(5)干预(调节)理论和管制 干预(调节)理论源于法国政治经济学派,管制是90年代英语国家社会科学中最关键的术语之一。干预(调节)主要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管制则不仅限于政府(如非政府组织、半官方机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在组织间关系上,管制指相关组织的合作形式,而不是上下控制关系。 经济地理学家借用相关理论,研究干预和管制的空间意义。
(6)文化与经济 以上观点有一些已经涉及从文化角度进行经济地理学研究。近期国际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更进一步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经济空间只有放置于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其中“文化经济”得到不少地理学家的关注。其研究视野非常宽泛,包括公司文化(公司的规范、习俗及非正式规则特征)、企业知识(公司自己拥有的知识)、组织学习、创新型产业等的区域特征,学习型区域等。
(7)关系论或关系转折 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地理的影响。认为经济活动的各种参与者和它们相关作用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地理发展和变化过程,应该成为研究的中心。如2003年第2期《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专集讨论关系经济地理学。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向着关系经济地理学转变。这是由于: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向着关系经济地理学转变。这是由于: ①从结构主义角度,社会和制度关系形成经 济主体运营的重要背景; ②从发展变化角度,经济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与历史关系密切; ③经济发展过程具有权变特征,经济主体的战略和行动是开放的,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1.2主要特点 (1)解释学理论构建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3)社会科学特性
(1)解释学理论构建 据Barnes研究,上世纪早期、中期的区位论以及50、60年代的数量革命,均以“认识论(epistemology)理论构建”为主,所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反映。 近20年的理论性成果,以“解释学(hermeneutics)理论构建”为主,强调更加灵活、开放和自由的探索方式。与“认识论理论构建”相比,它具有如下不同:
①反对依据固定的和决定性的原则 (foundations);(认识论则拥护这些原则) ②激励实验活动和使用不确定术语;(认识论:术语有确切含义) ③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影响研究者的判断,影响理论构建;(认为区位不相关) ④保持对话,以商讨性的态度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定性地认为理论是反映世界的最终结果)。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上世纪中期以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注重物理模拟和数量分析,如用整齐线条和精确的几何图形,表达地理学家的理论构想。用数学模型描述复杂的现实世界。
与此相比,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侧重非正式理论构建:在图形表达中,认为世界太杂乱无章,太破碎,充满着方方面面的竞争,根本不能给予简洁的展示。与此相比,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侧重非正式理论构建:在图形表达中,认为世界太杂乱无章,太破碎,充满着方方面面的竞争,根本不能给予简洁的展示。 需要说明,新近由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推进的经济地理研究,十分注重数量模型分析,用数学语言来严谨地说明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这与地理学家的新近研究形成了对比。
(3)社会科学特性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在上世纪前末期的研究中,侧重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强调数学理性推理。 近20年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强调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并引用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来分析其对经济空间问题的影响。如劳动地域分工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新产业空间中借助经济学中的柔性生产概念,网络研究中借助社会学家的社会根植性概念,等等。
1.3存在问题 (1)主要来自英美地理学家 (2)主要依据发达国家实际 (3)发展中国家急需的经济地理学 理论十分薄弱
2.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 2.1经济快速发展但仍处较低水平 2.2独特的经济发展特点 2.3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2.4思维方式
2.1经济快速发展但仍处较低水平 1979-2002年,GDP年均经济增长9.4%,为世界经济奇迹。但是2002年人均GDP 7997元(世界银行《2003年发展报告》:2001年GNI 890美元,在所列举的200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居世界138位)(比较:世界低收入国家43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1860美元,高收入国家26510美元)。
2.2独特的经济发展特点 (1)农村工业迅速发展,带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与世界一般规律的不一致。如2000年中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城市化率仅为36%;而上世纪60年代美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时,城市化率超过80%,日本上世纪80年代GDP达到1万亿美元时,城市化率超过65%。
(2)政治、经济体制的特殊方式变革,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分阶段逐步过渡,政治体制的缓慢变革,在转型国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案例。相应地受其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特色明显。(2)政治、经济体制的特殊方式变革,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分阶段逐步过渡,政治体制的缓慢变革,在转型国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案例。相应地受其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特色明显。
(3)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引入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资引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现居全世界第一、二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
2.3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中国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世界各国中具有独特性。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处于较低地位;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造成区域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特殊的背景。
2.4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毛泽东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论述,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对发展理论的独到凝炼方式,对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思维方式均会产生重要启迪。
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研究中仍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潘家铮2002)。比如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主张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天人合一观念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由此演变而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必然影响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研究。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研究中仍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潘家铮2002)。比如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主张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天人合一观念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由此演变而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必然影响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的宇宙、天地、社会、世道停滞不变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反对竞争、反对探索和冒险观点(天地君亲师),以及几十年来相关的思想体系、教育模式的熏陶和约束,极大地压制了人们的创新能力。这同样也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反映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的宇宙、天地、社会、世道停滞不变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反对竞争、反对探索和冒险观点(天地君亲师),以及几十年来相关的思想体系、教育模式的熏陶和约束,极大地压制了人们的创新能力。这同样也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反映出来。
中国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分支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学教育中,自然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在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比重。经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十分注重利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高水平地理学综合性期刊中,自然科学标准在审稿中占据重要地位。《地理学报》以进入SCI源期刊为奋斗目标(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AAAG、 Professional Geographer和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均为SSCI源期刊,而不是SCI源期刊)。
3.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3.1研究内容:侧重经济发展 3.2学科定位:自然科学倾向 3.3研究模式:引入理论
3.1研究内容:侧重经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是政府和民众最为关注的议题。与此相应,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十分重视从地理角度对经济发展相关侧面的研究。诸如流域规划、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地区工业布局、旅游规划、国土整治、开发区战略、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等等。这与欧美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如贫困问题,不平等问题等)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比较。
3.2学科定位:自然科学倾向 上个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中,自然地理学占据着控制地位。自然地理学家队伍庞大,学科带头人在地理学界影响也十分突出。近年来,地理技术学科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倾向。国家学科定位中,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当然也不例外。经济地理学家多数均受到系统的地理学训练,自然科学知识比较坚实。(但与欧美经济地理学家相比,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则较薄弱)。与此相关联,在学术研究的认定中,自然科学倾向也十分明显(项目、论文、成果等)。
3.3研究模式:引入理论 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奉行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上世纪50-70年代,主要引进前苏联学者的经济地理学观点,并结合中国实践,在产业布局、区域规划、资源利用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80年代以来,引进欧美学者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在区位理论、经济空间结构、外资影响、企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可否认,以上研究模式对推动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有重要作用。但是,遵守这种模式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地理学界来自中国地理学家的声音并不强大,尤其是相关的理论贡献仍很微小。
4.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4.1深入挖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独特性 4.2探索新的研究模式 4.3坚持经济地理学的地理科学属性 4.4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 4.5扶植队伍,选准方向,集中攻坚
4.1深入挖掘中国经济地理学 的独特性 独特性—引人关注—世界性
在特殊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地理学中有许多独特的研究问题,诸如经济高速发展与区域经济格局,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农村男工女耕经济),体制变革与区域发展,外资的区域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区域演化、中国特色的企业集聚(如传统文化与企业集群)等等。经济地理学家应当深入挖掘这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方向,在与国际相关理论比较中,提炼创新观点。在特殊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地理学中有许多独特的研究问题,诸如经济高速发展与区域经济格局,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农村男工女耕经济),体制变革与区域发展,外资的区域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区域演化、中国特色的企业集聚(如传统文化与企业集群)等等。经济地理学家应当深入挖掘这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方向,在与国际相关理论比较中,提炼创新观点。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特殊思维方式,有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的一面,但也有可以促成特殊理论成果的另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共同影响,应该产生不同于欧美的研究范式。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特殊思维方式,有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的一面,但也有可以促成特殊理论成果的另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共同影响,应该产生不同于欧美的研究范式。
4.2探索新的研究模式 引入理论的研究模式的作用不容否定。但是,以下两个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由于发展阶段和国情不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②近50年的经验证明,采用引入理论的研究模式,中国并未推出在国际有影响的理论成果。
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其他可能模式。比如,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的系列思想,在世界上所有经济转型国家中具有重大创新意义。这些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启迪,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根植于中国特殊国情,精辟透彻地反映了这一特殊国度的经济发展规律。受此启发,建议的新模式为:从实际出发,不带任何框框,锁定在世界有独特意义的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专题,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解释这种地理现象的特有理论,然后与国际相关理论比较,凝练理论创新,逐步构健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中国实际模式;而不是国际引进模式)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其他可能模式。比如,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的系列思想,在世界上所有经济转型国家中具有重大创新意义。这些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启迪,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根植于中国特殊国情,精辟透彻地反映了这一特殊国度的经济发展规律。受此启发,建议的新模式为:从实际出发,不带任何框框,锁定在世界有独特意义的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专题,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解释这种地理现象的特有理论,然后与国际相关理论比较,凝练理论创新,逐步构健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中国实际模式;而不是国际引进模式)
中国实际 国际理论 特殊问题 中国实际 典型解剖 典型解剖 理论归纳 国际比较 理论论证 理论创新 b)建议模式 a)传统模式
4.3坚持经济地理学的地理科学属性 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远离自然科学、走近人文社会科学的趋势不同,中国经济地理学仍然坚持经济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这种特点有其形成的背景,也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坚持经济地理学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特点,可以使地理学中各学科具有统一的研究视角,促使地理科学的发展。
4.4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 在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日趋扩大的21世纪,学术研究的国际接轨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国际接轨并不等于一唯尾随。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并不一定给予同样的关注。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地理研究上来。
同样,对于英美国家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特点,我们也应给予科学分析。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主流经济学家的数量方法、地理经济分析,仍有可资借鉴之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重要手段。同样,对于英美国家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特点,我们也应给予科学分析。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主流经济学家的数量方法、地理经济分析,仍有可资借鉴之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重要手段。
4.5扶植队伍,选准方向,集中攻坚 学术研究需要科学的精神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利于理论创新的倾向。如忙于应付应用性研究,项目成果雷同现象较为普遍;区域性或专题性研究中,不注意科学问题的提炼和追踪探求;由于教学和研究计划的不断变更,导致学者们研究方向常常变化,等等。为此,建设相关院校领导,从学科理论创新的高度着手,着力扶植一批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这批队伍能够在对国际学术前沿和中国实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选准优势方向,在相关资金资助下,集中攻坚,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取得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