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k likes | 2.1k Views
中医脉诊. 《 黄帝内经 · 三部九候论 》 :“岐 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 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 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 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 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 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 三部九候. 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
E N D
中医脉诊 12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岐 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 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 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 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 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 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 三部九候 12
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 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 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 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 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 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 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夭,夭必死 矣。” 12
《难经》:“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肺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周身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难经》:“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肺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周身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死生吉凶之法何也? 12
《难经》:“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难经》:“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尺寸何谓也? 12
《难经》:“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难经》:“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脉有轻重何谓也? 12
脉诊基础 12
脉象的指感形态由叔和统一诊断标准后,又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补充,今已基本定型。但临床医生仍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感觉。因此人们早就有把脉象形状变为直观图形的愿望。近些年医务界用西方的脉搏描记技术进行脉象图形象化的尝试,现在我们将此次成果简单介绍给大家,使我们眼界更加开阔。脉象的指感形态由叔和统一诊断标准后,又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补充,今已基本定型。但临床医生仍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感觉。因此人们早就有把脉象形状变为直观图形的愿望。近些年医务界用西方的脉搏描记技术进行脉象图形象化的尝试,现在我们将此次成果简单介绍给大家,使我们眼界更加开阔。 脉象图尝试 12
第一节脉象图的定义 • 心脏收缩搏动,将血液射入动脉管道,使动脉管内的压力、容积与血流状态均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流、管壁运动和脉搏波传播等综合性反映,在表浅的桡动脉可被切知,诊者再施以不同的指法压力,获得受检者脉搏搏动的形象概念,这就是脉象。应用特殊制造,用以测定脉象的仪器,模拟切脉方法,通过仪器把脉象信息描画出记录曲线来,即是脉象图。 • 典型的正常脉象图是由一组波群及各波之间的间期组成,并代表一个完整的脉搏搏动周期。图5中的右上图为一‘正常人正常脉象图,图中有三组波群,表示三次脉动周期,时间可用U-U′t或P-P′t表示(见图5)。 12
第二节脉象图的波组 • ▲图5脉图波形命名及主要测量标志 • Q—Utt脉波传播时间 • U—Pt:心室收缩、快速射血时问 • P—Vt:心室射血后期,射血缓慢时间 • V—Dt.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间期 • U—U ′t(P—P′t):脉波周期时问 12
A波(A—Wave前波):是波组中最早出现的-个小波。产生的机理,目前尚无一致的说法。多数研究者认为,A波是心房收缩在脉图上的反映;有者则认为是静脉波(Vein Wave),属于下降支末端接近基线处的一个小波,故也称“V波”。也有的研究者认为,A波是心室收缩,主动脉瓣开放时的振动,系由脉搏波的传导所引起,因脉搏波的传播速度远比血流速度为快。 12
...A波的临床意义尚无定论。在正常人脉象图中,A波出现率为76.O8%;病理性脉象图中的出现率为66.15%,因此尚有待大量的脉象图资料分析与研究。...A波的临床意义尚无定论。在正常人脉象图中,A波出现率为76.O8%;病理性脉象图中的出现率为66.15%,因此尚有待大量的脉象图资料分析与研究。 12
U点(UP Stroke始射点):始射点是整个脉象图的最低点,反映心脏舒张末期血管内的压力与容积。代表心室快速射血,血液流入动脉的开始点,故亦称“流入点”。 12
P波(Percussion Wave主波):主波是脉象图的主体波幅,是基线至主波峰顶的一条上升曲线。顶点为脉象图的最高峰,反应动脉内压力与容积的最大值。构成主波的上升支反映心室快速射血,动脉压迅速上升,管壁突然扩张。上升速度可用主波幅高与流入时间的比值(上升支斜率)表示。上升速度受心输出量、心室射血速度、动脉阻力和管壁弹性的影响。 12
P角(Angle of percussion wave∠P主波角):主波角也称主峰角、顶角,是主波峰顶的一个夹角。它反映动脉内最大压力对管壁的作用时间。P角受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和管壁弹性的影响。 12
T波(Tidal wave潮波):位于下降支,一般迁延于主波之后,低于主波而位置高与重搏波。它反映左心室停止射血,动脉扩张、降压,动脉内血液流动逆向反射波。T波可受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弹性及降支下降速度等变化程度的影响。 12
V波(降中峡、降中波Valley):是主波降支与重搏波升支构成的波形向下的切迹波。表示主动脉静压排空时间,为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分界点,受外周血管阻力和降支下降速度的影响。V波(降中峡、降中波Valley):是主波降支与重搏波升支构成的波形向下的切迹波。表示主动脉静压排空时间,为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分界点,受外周血管阻力和降支下降速度的影响。 12
D波(重搏波Dicrotic wave):是下降支中突出的一个明显波。一般认为系主动脉瓣在心室舒张早期突然关闭,血液倒流撞击在主动脉瓣上,并弹回血流,使主动脉压再次稍有上升,血管又轻微扩张所形成的主动脉弹性回缩波。因此,受血管弹性与主动脉关闭状态的影响较大。 12
在测量分析脉象图的意义之前,应首先了解脉象图的走纸速度和定标的高度。以图6表示:在测量分析脉象图的意义之前,应首先了解脉象图的走纸速度和定标的高度。以图6表示: 12
脉象图纸由直线和横线划分成1毫米大的小方格。垂直线表示高度,横线代表时间。每小方格的高度=1毫米(mm),宽度=0.04秒,每5×5=25个小方格组成一个大方格,高度=5mm,宽度=0.20秒。脉象图的走纸速度,一般为25mm/秒,如脉搏频率太快时,可用50mm/秒速度,但必须在脉象图记录纸上标明秒速。脉象图描记前,或于脉象图描记后应打上标准高度,以标高计算波幅的高度,如标高为5mm时,脉象图纸由直线和横线划分成1毫米大的小方格。垂直线表示高度,横线代表时间。每小方格的高度=1毫米(mm),宽度=0.04秒,每5×5=25个小方格组成一个大方格,高度=5mm,宽度=0.20秒。脉象图的走纸速度,一般为25mm/秒,如脉搏频率太快时,可用50mm/秒速度,但必须在脉象图记录纸上标明秒速。脉象图描记前,或于脉象图描记后应打上标准高度,以标高计算波幅的高度,如标高为5mm时, 12
测量与分析脉象图应备有双脚器(分规)和透明量角器。测量与分析脉象图应备有双脚器(分规)和透明量角器。 • 脉象图描记各项指标的分析,时间指标均以“秒”计单位,量角均以“度”为单 • 位,波幅高度以“毫米(mm)”为单位。 12
一、脉波频率的测量 • 常用方法有下列二种: 12
1.测定二个U点或二个P波峰顶平行横线间的时间(秒数),代入①式;或小格数,代入②式:1.测定二个U点或二个P波峰顶平行横线间的时间(秒数),代入①式;或小格数,代入②式: • ①式: • 脉波频率=60U-U,或P-P,间隔时间(秒) • ②式: • 脉搏频率= 1500U-U, 或P-P,间小格数 • 上两种方法仅用于脉率规整者,如有明显脉率不齐者,应采用下法测量。 12
2.视脉律不齐的程度,可计算数6秒、l0秒或20秒连续记录脉象图中的脉波U或P数目,再乘以l0、或6、或3等,可得每分钟的脉波频率。2.视脉律不齐的程度,可计算数6秒、l0秒或20秒连续记录脉象图中的脉波U或P数目,再乘以l0、或6、或3等,可得每分钟的脉波频率。 • 正常值:成人脉波频率60至100次/分,U—U,或P-P,间距差值<0.12秒。 12
二、波段常用指标的测量 • 各波段的测量一般选择基线较稳,脉图曲线清晰的波型为宜。 • 1.U角(∠U、流入角、上升角、主波升支角):为主波升支与基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测量以“度”为单位。 • 正常值:800~870 • 意义:反应血管弹性与血液粘性指标。动脉硬化时,角度显著变小,血液粘滞度大 时,角度也明显变小。U角的大小与主波幅大小成正比关系,波幅高U角大,波幅低U角小。 12
2.P波(主波幅):用双脚规测量基线上缘至主波顶的垂直距离,即主波幅高度,测量值以“毫米(mm)”为单位。2.P波(主波幅):用双脚规测量基线上缘至主波顶的垂直距离,即主波幅高度,测量值以“毫米(mm)”为单位。 • 正常值:9~22mm。 12
意义:P波代表心脏收缩期动脉中的管壁承受的压力和容积。其高低反映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脉压的大小。心主血脉,心气盛则有力鼓运气血,营血足才可充盈脉道。故P波幅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讲可反映心阳的盛衰,心血的虚实和脉道的通畅状况。P波幅是反映血管充盈度或搏动性血液供应的主要指标。当心力充沛而血液供应又充足时,波幅明显增高。服用血管扩张药物(活血药物)后波幅明显增高。波幅的高低在年龄、性别与体位之间稍有差别。正常青年人略高于老年人;女性多数稍高于男性,卧位时主波幅高于立、坐位。主波幅降低:表示心气不足、心血亏少,气滞血瘀。见于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所致血管阻力增加、心力衰竭及有效血容量减少等。主波幅增高:表示阳热盛、血液丰盛,见于高热、代谢亢进、血管扩张或心动过缓时。波幅的高低值也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在检查与分析时应予注意。意义:P波代表心脏收缩期动脉中的管壁承受的压力和容积。其高低反映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脉压的大小。心主血脉,心气盛则有力鼓运气血,营血足才可充盈脉道。故P波幅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讲可反映心阳的盛衰,心血的虚实和脉道的通畅状况。P波幅是反映血管充盈度或搏动性血液供应的主要指标。当心力充沛而血液供应又充足时,波幅明显增高。服用血管扩张药物(活血药物)后波幅明显增高。波幅的高低在年龄、性别与体位之间稍有差别。正常青年人略高于老年人;女性多数稍高于男性,卧位时主波幅高于立、坐位。主波幅降低:表示心气不足、心血亏少,气滞血瘀。见于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所致血管阻力增加、心力衰竭及有效血容量减少等。主波幅增高:表示阳热盛、血液丰盛,见于高热、代谢亢进、血管扩张或心动过缓时。波幅的高低值也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在检查与分析时应予注意。 12
3.P角(∠P):为上升支与下降支之间所形成的夹角。P角大小以“度”为单位,用量角器测量。测量方法是平行上升支与下降支的速降段各引一条延长线,两条延长线相交之后的夹角即P角度(见图7)。病理状态下的P角变异较大,可参照图8、9、10、11中的方法测量。P角呈平顶状者,其角度较大(相似于900),可不测量角度数值,而以文字记述为“平顶型角”即可(见图11)。3.P角(∠P):为上升支与下降支之间所形成的夹角。P角大小以“度”为单位,用量角器测量。测量方法是平行上升支与下降支的速降段各引一条延长线,两条延长线相交之后的夹角即P角度(见图7)。病理状态下的P角变异较大,可参照图8、9、10、11中的方法测量。P角呈平顶状者,其角度较大(相似于900),可不测量角度数值,而以文字记述为“平顶型角”即可(见图11)。 12
图11 12
正常值:l90~420。 • 意义:P角主要反映血管弹性和血流状况。当血管弹性减退,血液粘滞度增大而表现有气滞血瘀时,角度增大,变成钝角或平顶角。 12
4.U—P时间(流入时间、上升时间):即上升支由U点上升到P波顶点所需时间。反映左心室开始收缩排血到最大排血量之时间,是反映血管充盈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心脏收缩后,血液流入动脉,使桡动脉扩张,血液充盈达到最大程度及持续最大扩张度所需要的时间。4.U—P时间(流入时间、上升时间):即上升支由U点上升到P波顶点所需时间。反映左心室开始收缩排血到最大排血量之时间,是反映血管充盈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心脏收缩后,血液流入动脉,使桡动脉扩张,血液充盈达到最大程度及持续最大扩张度所需要的时间。 • 测量方法:自主波的最高点向下划一垂直线至基线。测量U点至垂直线与基线交界点之间的时间,即U—P时间(见图5)。如主波顶为二峰或三峰时,乃以最高峰顶点作垂直引线(见图l0)。平顶峰也以峰顶最高点向下作垂直引线(见图ll)。 12
正常值:0.O7~O.11秒。 • 意义:U—P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血管弹性、血管管腔状态与血液的粘滞度。故与血液流入动脉所遇阻力的大小关系密切。U-P时间缩短,表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易于扩张,血液粘度值小,血液流动受阻力小。临床见于青年人滑脉者。U—P时间延长,表示血管弹性差,血管紧张度增大,血液流动所遇阻力大,或血液粘滞度增大等。临床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液高凝状态之气滞血郁出现之弦脉或涩脉等。 12
5.T波(潮波、重搏前波):是位于主波降支,重搏波前的小波。5.T波(潮波、重搏前波):是位于主波降支,重搏波前的小波。 • 位置表示法:由主波峰顶点至脉波终末点(下一个波群的U点)划一连线,称“主终线”;再由主波峰顶点至降中峡最低点划一条连线,称“主峡线”。潮波曲线的最突点在主终线的右上方,或平行于主终线者为T波位置偏上;T波位置在主终线与主峡线之间者为中位;T波位于主峡线左下方者为T波位置居下。可用下法表示T波的量与程度: 12
T+:表示T波明显,位置偏上(+号写于T字的右上角)。T+:表示T波明显,位置偏上(+号写于T字的右上角)。 • T++:表示潮波显著(波幅值>lmm),位在中间(++号书写与T字平行)。 • T+:表示潮波明显,位置偏下。 • T-:无潮波表示。 12
意义:正常人脉象图中约59.1%无T波,40.9%可见T波,其中3.57%为上位(正常人弦滑脉),40.07%为中位,55.36%为下位。T波位置升高主要见于弦脉类。在弦脉中T波上位约占68.42%,中位占31.58%,极少有下位者,T波消失的病理意义基本相同T波高位,主要见于动脉管壁弹性降低、血管痉挛或血液粘度增大性疾病,如气滞血郁,阴虚阳亢,高度动脉硬化;显著滑脉,T波可与重博波融合表现出高大的重博波而无T波。T波显著增大,表示血管弹性良好,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液流动畅利,见于明显滑脉。意义:正常人脉象图中约59.1%无T波,40.9%可见T波,其中3.57%为上位(正常人弦滑脉),40.07%为中位,55.36%为下位。T波位置升高主要见于弦脉类。在弦脉中T波上位约占68.42%,中位占31.58%,极少有下位者,T波消失的病理意义基本相同T波高位,主要见于动脉管壁弹性降低、血管痉挛或血液粘度增大性疾病,如气滞血郁,阴虚阳亢,高度动脉硬化;显著滑脉,T波可与重博波融合表现出高大的重博波而无T波。T波显著增大,表示血管弹性良好,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液流动畅利,见于明显滑脉。 12
6、V波(降中峡): • 测量方法:测量V波的最低点至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毫米(mm)数表示其波幅的高低。并用下公式计算出V波的实际实高度。 • V波值=测得V波高度(mm)×10mm测得标准高度(mm) 12
单一的V波幅值难以显示其生理与病理意义。因为V波系主波幅降支中的一个拐点,代表主动脉瓣关闭之前降支段的下降速度。所以,拐点的位置受主波幅高低的影响,故应求得V波幅/P波幅的相对高度,并以%数表示。单一的V波幅值难以显示其生理与病理意义。因为V波系主波幅降支中的一个拐点,代表主动脉瓣关闭之前降支段的下降速度。所以,拐点的位置受主波幅高低的影响,故应求得V波幅/P波幅的相对高度,并以%数表示。 • 正常值;25-57%。 • 意义:V波幅增高反应外周血管阻力高,降支下降速度慢。见于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弦.紧.涩脉等。V波幅值减低反应外周管扩张、阻力降低、血液粘度明显减小,血流滑利。见于外感表证、血虚、湿盛、显著浮滑之脉等。 12
7.D波(重搏波): • 测量方法:自v波最低点和D波峰的顶点各引一条水平线,两水平线间的垂直距离,即D波幅高度(见图5)。 • D波幅及位置表示方法可用如下方式: • ①D波幅表示法:以“一”、“+”号代表D波的有无。以“+”的多少表示D波的程度,并将符号写于D字母的右侧 12
例如: • D一:表示无重搏波(见图l2)。 • D±:表示重搏波不明显(见图l3)。 • D+:重搏波明显可见,波幅高度在2mm以下(见图l4)。 • D++.表示重搏波波幅高大,>2mm(见图l5)。 12
②D波位置表示法:以D波的始点(V波的最低点)为位点,可用V波幅/P波幅的比值来表示。小于30%者为D波位偏下;大于70%者为D波位偏上;在30~70%之间者为中位D波。如v波峡不明显者,可将D波的最突出处视作始点(图13箭头所指)。记录方法可用“+”在D字母右侧的上、中、下位置表示: ②D波位置表示法:以D波的始点(V波的最低点)为位点,可用V波幅/P波幅的比值来表示。小于30%者为D波位偏下;大于70%者为D波位偏上;在30~70%之间者为中位D波。如v波峡不明显者,可将D波的最突出处视作始点(图13箭头所指)。记录方法可用“+”在D字母右侧的上、中、下位置表示: 12
图14 12
D±:D波位置中位,不显著(见图l3)。 • D++:D波中位,显著增大(见图l5)。 • D+:D波位置偏下,明显(见图l4)。 • 正常值:0.5一2mm。D波随年龄增长明显程度渐减。位置多居中位。 12
意义:D波主要反应血管弹性与血液流动状态。D波明显,表明血管弹性良好,血流滑利;显著增高,常表示血液粘滞度显著降低,见于重度滑脉,或血管较浅表(脉浮位)时。而血管弹性不良、血液粘度增大、或肥胖之人,D波减弱或消失。D波在降支位置的高低与血管紧张度和外周血管阻力大小有关。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大,D波位置偏上;血管紧张度低,外周阻力小,D波位置下移。 意义:D波主要反应血管弹性与血液流动状态。D波明显,表明血管弹性良好,血流滑利;显著增高,常表示血液粘滞度显著降低,见于重度滑脉,或血管较浅表(脉浮位)时。而血管弹性不良、血液粘度增大、或肥胖之人,D波减弱或消失。D波在降支位置的高低与血管紧张度和外周血管阻力大小有关。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大,D波位置偏上;血管紧张度低,外周阻力小,D波位置下移。 12
D波幅高度计算可用下例公式: • D波幅=测得D波幅高(mm)/测得标准高度(mm)×10mm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