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現代文學導讀

現代文學導讀. 中國現在小說導讀 - 張愛玲 _ 傾城之戀 / 魯迅故鄉. 組員 : 雷詩婷、陳盈瑄、邱暄雅、李 奕 臻、劉佩慈. 魯 迅 - 故 事. 作者介紹.

edyth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現代文學導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文學導讀 中國現在小說導讀- 張愛玲_傾城之戀/魯迅故鄉 組員:雷詩婷、陳盈瑄、邱暄雅、李奕臻、劉佩慈

  2. 魯 迅 - 故 事

  3. 作者介紹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為2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生平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1904年9月赴仙台)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 作品風格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

  5. 左翼作家聯盟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國共產黨於1930年代在中國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的舊址 1928年郭沫若(前排居中者)與在東京的左翼作家聯盟成員合影

  6. 主要成員名單

  7. 作品介紹 魯迅一生寫了三十多篇小說,著名作品例如:吶喊、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風波、白光、阿Q正傳

  8. 大綱 • 魯迅回到離開20年之久的故鄉,深感惆悵。因這次回來是要將屋子賣掉,向舊屋告別。母親向他提到閨土經常回來總聊起他的近況,便勾起他兒時的記憶,想起這個總與他一起玩耍的伙伴。聽到他要回來的消息更使魯迅感到興奮且期待。那時的兩人毫無隔閡,單純的就只是朋友,因父親只是個忙月,因此兩人正月一過便要離別。 人物介紹 楊二嫂- 在魯迅故鄉家對面開豆腐店,人稱「豆腐西施」。為了物質生活而費盡心力,甚至不擇手段。年輕時以美貌賣豆腐賺取生活之需,然而青春不再,她便以其他物質來換取利益。說話輕視的語氣更顯她的無情,利益已勝過其他感情。

  9. 內文參考 •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10.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挂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挂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 觀點 魯迅在故鄉中感嘆社會的變遷,他就象徵著當時的知識份子,在二十年之間他已不再與閨土有著相同的想法,在精神上已變的孤獨。當時的知識份子便是如此,沒有實質的權利去改變社會上級的變動。 文中一句:「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再見閨土以後,他更深深感受到了當時社會對於平民的壓迫,甚至是兒時的玩伴也不得不屈服於封建、革命帶給生活上的重大影響 。他們也再也不是當時的「朋友」關係,而是所謂上與下之間的主僕關係,貧窮人只能在富裕家中工作謀生,為了養活一家子,只得辛苦賣命。 楊二嫂象徵的是當時社會下,不顧一切為求生活的另一種被壓迫的小人物。魯迅在文中強調楊二嫂的「薄嘴唇」,便是要凸顯她薄情的人格。在制度之下她只想到「自己」,因此也有著自私自利的特質。她已被逼迫的毫無感情,為了利益她可以不顧他人而不擇手段。從文中一句:「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語帶諷刺的語氣也有些虛情假意。

  12. 文末有一句:「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閨土的願望是在生活上能求得溫飽;而魯迅則是希望社會的一切能回到平穩安定。魯迅的理想是困難多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必須在走多少路,才有可能等到希望達成的那一天,但他依然堅持走他的路。而社會的安定也會連帶的影響到閨土工作的壓力得到減輕。他的理想依然遙遠但卻也秉持著堅定精神。 故鄉這篇文章的一開始就透露著一股哀傷,故鄉早已變了樣,這種社會制度下,已將魯迅對於故鄉過去的記憶摧毀。兒時玩伴因為生活壓力而變的充滿焦慮和悲苦卻也只能認命;楊二嫂為了生存拚了命的出賣感情,兩人都是魯迅為了反應當時風氣下人物的悲哀痛苦以及自私自利。然而人們卻無能為力任由命運摧殘,人格早已變的扭曲而不真實,他們對於接下來的日子都充滿著不確定感。魯迅所懷念的故鄉也早已不在。 資料出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8%BF%85

  13. 藤野先生內文參考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歎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裡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撿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14.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洩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裡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15.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淒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歎息說。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16. 張愛玲– 傾城之戀

  17. 作者介紹 作者 -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煐,出生名門,因此受到了極好的教育。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並與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早在之前,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29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1995年,張愛玲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去世於美國享年75歲。

  18. 生平 1921- 生於上海 1939 - 赴香港念書,卻遭日軍攻擊,留學夢碎 1942 - 回上海,開始職業作家生涯 初期作品1943~1945 - 發表作品《金鎖記》,而此作品收入《傳奇》一書中。 1944 - 與胡蘭成結婚 中期作品1952 - 到香港前寫了《十八春》、《小艾》為轉型期作品,之後又寫了 《秧歌》、《赤地之戀》。 晚期作品1955年移居美國紐約和胡適見面,寫了《怨女》、《半生緣》。 1956 - 美國作家賴亞結婚 1961 -第一次來台灣由王禎和陪同 1995 -過世享年75歲

  19. 家世背景 1.顯赫的家世 鼎鼎大名的李鴻章,祖父母才子佳人的故事被影射寫入了《孽海花》,不過張愛玲對她顯赫的家世並不感到驕傲,也不喜歡提起。 2.遺少的家庭型態 作者晚年時已逐漸走下坡,到了父親時已全然不事生產,過者邋遢的生活,而這樣 的生活型態常成為張愛玲小說的背景。 3.緊繃的父女關係 張愛玲對父親是又愛又恨,父親很為她的文才感到驕傲,卻受繼母的讒言而被父親毒打。 4.疏離的母女情感 由於父母感情不睦,母親在她4歲時出國留學,第二度回國時即與父親離婚情感淡 薄的母親並沒有給她足夠的母愛。

  20. 思想情感 張愛玲自幼聰明早熟,在讀書寫作或是繪畫都有優秀的表現,焚膏繼晷的苦讀就為了圓一個留學夢。而孤僻冷淡的她不善與人交往,因而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中, 童年不愉快的經驗使她對人不信任。自信作怪與眾不同的她,總是以著一種「衣不驚人誓不休」的姿態出現。

  21. 作品風格 • 1.語言淺白,簡單直接 • 用淺白得有點粗俗的詞語來形容在她心目中上海人的模樣,令讀者看後對張愛玲眼中的上海人立即有一個鮮明的形象。 • 2.筆觸細膩動人 • 用聲音帶讀者進入故事裡,感受農民窮困的難堪處境,以打動讀者。 • 3.描寫細緻 • 讀者可從文字裡仔細的刻劃, 便能投入故事。 • 4.誇張 • 例如:《傾城之戀》之結尾要完成一個平凡的愛情竟然需要讓整座城市陷落,這未免太誇張,但讀者感受到的不是突兀,而是感動。

  22. 作品介紹 著名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其中以《傾城之戀》最為膾炙人口。

  23. 大綱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江,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博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摺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24. 內文參考 柳原:“我們到那邊去走走。”流蘇不做聲。他走,她就緩緩的跟了過去。時間橫豎還早,路上散步的人多著呢——沒關系。從淺水灣飯店過去一截子路,空中飛跨著一座橋梁,橋那邊是山,橋這邊是一堵灰磚砌成的牆壁,攔住了這邊的山。柳原靠在牆上,流蘇也就靠在牆上,一眼看上去,那堵牆极高极高,望不見邊。牆是冷而粗糙,死的顏色。她的臉,托在牆上,反襯著,也變了樣——紅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張臉。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25. 觀點 我所看到的是男女間微妙的互動,與一位堅強女人為愛的奮鬥史,傾城之戀所要表達的訊息不只侷限於男女情愫的糾葛,其要透漏最重要的應是人性細微面的敏感,特別是男女之間相依相偎與時代的牽纏所流衍出的矛盾與無力感,經歷過大事才能更了解對方。愛情如人生的潤滑劑,未來既然要分離,當初又「何必相遇」?有情人不一定終成眷屬,而成眷屬者也不一定是有情人。在這茫茫人海中,尋找自己的伴侶是多麼的不容易。

  26. 翻拍電影

  27. 總結 張愛玲把一生貢獻給寫作,她的作品大多接近生活且用字淺白,於是被歸入通俗文學,而作者也樂於當一個<通俗文學>的作家,她很在意讀者的感受,強調自己和讀者同調。作者以寫作通俗小說和戲劇而不是西方文學譯作來吸引更多讀者。 張愛玲最喜歡寫「哀」,他認為快樂這東西是缺發興味的,尤其是他人的快樂,而一般讀者也總能被不幸打動,由此可見張愛玲的作品通常以悲情為主。 專寫蒼涼傷情的張愛玲,為文壇創造了驚嘆的歷史,有人說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祖師奶奶,帶領潮流的他是摩登女性的代表之一,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 資料出處 http://www3.cnsh.mlc.edu.tw/~chinese/paper/paper~9.html http://blog.yam.com/gradlit97/article/18203988

  28.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