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63 Views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在學校輔導工作的運用. 張佳雯 諮商心理師 102.11.20. 學校輔導工作的現況. ( 一 ) 對象眾多 , 難以提供每位學生過長時間的協助 。 ( 二 ) 學生的困擾多為發展性之議題 , 人格改變並非其目前之需求。 ( 三 ) 此階段的學生問題多與家庭有關。 ( 四 ) 多元輔導人力 整合及合作 ( 導師、特教老師、兼輔老師、專輔教師、專業人力 ) 。. 學校個案輔導工作 : 系統合作工作.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 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 ).
E N D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學校輔導工作的運用 張佳雯 諮商心理師 102.11.20
學校輔導工作的現況 (一) 對象眾多,難以提供每位學生過長時間的協助。 (二)學生的困擾多為發展性之議題,人格改變並非其目前之需求。 (三)此階段的學生問題多與家庭有關。 (四)多元輔導人力整合及合作(導師、特教老師、兼輔老師、專輔教師、專業人力)。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是近年來極為盛行之治療方式,強調每一次諮商都是最後一次的概念,是一種遠離問題為導向的治療方式,由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Kim Berg 在美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BFTC)所發展出來的,受到催眠大師 Milton Erikson、MRI短期策略治療的概念、Bateson的系統觀和後現代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等。強調目標與行動導向,引導當事人將輔導焦點指向問題的例外,協助他多發現不被問題所困擾時的有效解決辦法。治療的焦點放在解決導向而非問題導向,尤其看重問題較不發生的「例外」狀態,認為每個問題均有其多面向性,相信當事人有能力可以發展出解決的方式,以克服所面臨之困境。
焦點解決諮商的理念 •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切入 • 「問題症狀」有時也具有功能 • 學生與老師需為同盟關係 • 學生是晤談過程中的主角 • 從正向的角度來進行談話 • 小改變所帶來的價值 • 尋找問題的例外(exception)情境,是造成改變的開端 • 重新建構問題,創造改變 • 學生是有能力及資源解決問題的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架構 目標設定 架構 假設性解決 架構 例外 架構 目標架構(包含了正向開始與設定目標) 例外架構 假設解決架構
學校輔導工作---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 1.學生是有能力且願意尋求改變的個體。 2.改變是累積而來的,行動是造成改變的不二法門。 3.思考本身即是多元的,正向思考是有幫助的。
學習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孩子的診斷(許維素等譯,2007)學習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孩子的診斷(許維素等譯,2007) • 憂鬱症 • 過動 • 挑戰權威 • 行為(品格)疾患 • 分離焦慮/懼學 • 受虐 • 至親/摯愛過世 • 學習障礙 重新建構「疾病」與「障礙」,讓它們不是標籤,而是能導向解決方向的思考~
進行「親師溝通」的目標 • 讓學校及家長雙方對學生的狀況有更完整的資訊,同時檢核學生的不同。 • 增加協助學生改變的幫手。 • 從生活系統概念來協助青少年,幫忙改變加速及穩定。 • 進行合作及工作任務(責任)的切割。 所以,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放在:尋找合作夥伴
「合作」~從理解家長開始 • 「親子關係」是最難以劃清「界線」的關係,孩子的缺點常被父母歸因為自己或另一伴的缺點,所以「捍衛」跟「想脫罪」的心情最常出現。 • 當家長出現這些內在心情,外顯行為可能有: (1)否認到底:「喔,不會吧…他在家裡都不會」 (2)以退為進:「老師,不好意思,我回去會好好教訓他…」但都沒改變… (3)其他… • 因此,處理父母的焦慮,是親師溝通的第一步。
邀請重要系統的合作---家長 • 同理家長的困難—他一定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讓他這樣做,那是什麼? • 願意欣賞家長—讚美家長在如此艱難的狀態下,仍然願意前來協助老師。 • 提供完整而專注的傾聽—不急著打斷家長,也不太快的建議家長該怎麼做。 • 教育家長,孩子並非家長或是學校單一的責任—與家長共同協助孩子,合作的概念。 • 以一般化技巧協助家長降低焦慮,進而爭取與家長的合作—在我們與這麼多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多多少少會遇到您孩子的這類問題。
與父母工作時的信念 (1)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為榮。 (2)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為孩子好。 (3)有好的期待,需搭配「有效」的行為,我們的功能就是協助父母及孩子找出有效的行為。 (4)借力使力
與父母工作的第一步:讚美 • 幾乎所有父母都擔心「親師溝通」,因為這代表: (1)我的孩子有問題… (2)我的孩子闖禍了… (3)老師/同學/同學家長不喜歡我的小孩… (4)我沒把孩子教好… (5)我是一個不夠好的父母… • 讚美能讓父母… (1)降低被評價的焦慮… (2)理解老師是想幫忙,不是要指責… (3)看見自己的一些用心,而願意更努力…
讚美的注意事項 • 讓人舒服且願意接受的讚美需具備的條件 (1)具體真誠(符合事實) (2)沒有額外的代價 (3)合宜的肢體、聲音與表情 (4)適當的時地及方法 (5)對方在乎的 • 要避免的讚美方式 (1)比較式的讚美 (2)空洞的讚美 (3)有條件式的讚美
與家長合作~親師會談的流程 1.三明治法則 2.提出需要家長幫忙的事情、行為 3.邀請家長分享自己的觀察 4.提出自己的觀察 5.討論合作的目標及方法(具體可行) 6.提供適合的資源
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面對國小階段的孩子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面對國小階段的孩子 • 明顯轉變 (1)依賴到獨立 (2)親密到疏離 (3)順從到自主 (4)附屬到個體 • 期待不同(雙方皆是) • 有其延續性(「愛的存摺」概念) • 並非所有「權威」都會想挑戰 對父母而言,國小階段的快速轉變,常是難以接受的,老師的協助,可以讓父母更快成為伴學生成長的幫手。
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學習如何處理盛怒的孩子?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學習如何處理盛怒的孩子? • 不要被激怒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 看待衝突:不只是輸贏之鬥 • 音量及說話速度都會影響孩子 • 可以生氣,但是處理憤怒的方式需要評估 • 有時「生氣」是期待我們的關注~教孩子用適合的方式尋求關心 • 別讓生氣破壞我們和孩子間的規則 特殊情形:嚴重精神疾病發病期、戒斷症狀、有暴力記錄
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改變想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讓父母成為幫手~管教策略改變想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一)看見孩子的亮點,不只是看見缺點。 (二)合宜的讚美,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 1.語言 2.擁抱 3.禮物及獨立時刻 (三)學習正向的思考方式,避免自己跟孩子都落入「災難化想法」中。 (四)用討論式的方式溝通,使孩子學會思考及風險評估能力。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理解家長的心情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理解家長的心情 家有特殊兒,父母的壓力來源可能有… (1)經濟壓力 (2)擔心被標籤 (3)對未來的茫然(自己、孩子以及整個家庭) (4)對孩子的虧欠或自責 (5)親朋好友的眼光 (6)… 因此初期難以接受,是人保護自己的方式,正常且有必要~~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理解家長的心情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理解家長的心情 出現的情緒~ (1)焦慮不安 (2)羞愧 (3)恐懼、不知所措 (4)自責、罪惡 (5)憤怒、沮喪 (6)… 因此初期難以接受,是人保護自己的方式,正常且有必要~~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 難以接受的事實~失落事件,例如死亡、重病、失去重要關係、工作…,一般會出現的心路歷程是~ 反覆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否認階段: 處於震驚狀態當中,拒絕接受所發生的事,不願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想去看、去聽、去接觸。 二、憤怒階段: 將內心的挫折投射至外界,想要找個代罪羔羊為整件事情負責,歸咎於他人或社會,但也可能歸罪於自己。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 三、討價還價階段: 搖擺於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企圖修改事實,減少事實對自身的衝擊。 四、放棄階段: 發現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上還無法接受,陷入無助、無奈,準備開始面對與處理。 五、接納階段: 接納失落為人生的一部份,並從中得到成長與學習,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當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反應會是? 陪伴V.S.告知 (1)陪伴是:和家長一同經歷觀察理解孩子、評估孩子以及後續處遇的歷程。 (2)告知是:由我們自己觀察、理解以及評估孩子,僅告知家長結果以及後續建議。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陪伴給予家長更多的時間緩衝以及心理準備的機會,而過程中我們的同在,能讓家長更有被支持的感覺。
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一步步地協助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親師溝通的特殊議題:家有「特殊兒」~一步步地協助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 教師觀察 親師諮詢:建立合作關係與確定任務 共同觀察 親師諮詢:討論調整方式以及提出建議 教師評估及其他系統的加入 討論其他系統評估的結果以及後續建議 提供家長資源
正向眼光新視野 1.問題的存在不只有其負面意義,找到它正向意義是解決的契機。 2.問題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外情境常常蘊含解決之道。 3.學生的確是帶著問題來求助的,但別忘了除了問題之外,他們身上往往帶著豐富的資源。 4.小改變力量大,問題是有機會一點一滴被瓦解的。
參考書目 • 洪莉竹 著(2007)稻草變黃金。張老師出版社。 • 陳意文 著(2013) 遇見孩子生命的曙光:兒童青少年的焦點解決諮商。張老師出版社。
謝謝聆聽 歡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