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检测及相关基因分析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检测及相关基因分析. 汇报人 :林海云 指导教师:刘波、关雄、车建美. 汇报内容.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技术路线 可行性研究 工作小结 后续研究. 一、研究背景. 细菌性青枯病分布和危害 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南方各省市均有严重发生。青枯雷尔氏菌可危害44个科的300余种植物。. 青枯雷尔氏菌分类地位 Kingdom : Bacteria Phylum: Proteobacteria

edmund
Download Presentation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检测及相关基因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检测及相关基因分析 汇报人 :林海云 指导教师:刘波、关雄、车建美

  2.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技术路线 • 可行性研究 • 工作小结 • 后续研究

  3. 一、研究背景 • 细菌性青枯病分布和危害 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南方各省市均有严重发生。青枯雷尔氏菌可危害44个科的300余种植物。 • 青枯雷尔氏菌分类地位 • Kingdom:Bacteria • Phylum:Proteobacteria • Class:BetaProteobacteria • Oder:Burkholderiales • Family:Burkholderiaceae • Genius:Ralstonia

  4. 一、研究背景 • 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特征 菌体形态 呈长椭圆形,近杆状,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大小为0.5-0.8×1.3-2.2微米,极生鞭毛1-4根,不形成荚膜和芽孢。菌体内均有聚-β-羟基丁酸盐颗粒,在电子显微镜或显微镜下显示两极着色较深的特征。

  5. 一、研究背景 • 青枯雷尔氏菌形态特征 • 菌落形态 • 在TTC培养基上,在30℃下划线培养48~72h后,可出现两种菌落形态。

  6. 一、研究背景 • 青枯雷尔氏菌检测和鉴定 四氮唑培养基 传统组织 分离 半选择性培养基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方法 血清学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分子杂交检测法 分子 生物学 PCR扩增技术

  7. 一、研究背景 •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机制 胞外多糖(EPSI) 堵塞导管,导致导管破裂;移动、扩散和定植;掩盖脂多糖。 胞外蛋白——10种左右,95% 果胶酶,将果胶质肢解成低聚物并为病菌提供半乳糖醛酸作为生长基质;纤维素酶,通过降解细胞壁上的纤维性葡萄糖,可能对青枯菌入侵植物根部和穿越木质部导管起着一定的作用 Ⅲ型分泌系统及其输出产物(T3S)——hrp基因簇 对细菌搬运毒性因子或非毒性蛋白直接进入植物细胞,促进病原细菌获得营养或抑制寄主防御反应起着作用。

  8. 二、研究意义 • 从分子水平揭示青枯雷尔氏菌在致病性的差异 • 找出致病性基因中引起致弱的关键基因 • 提供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强弱检测新途径 • 提供药物作用靶标位点,为设计新型药物提供依据

  9. 菌株筛选 特异性引物鉴定菌株 筛选引物,致病性基因检测 弱化指数测定 生理、生化检测 回接植物 观察致病力 pH 检测 生长曲线 绘制 胞外多糖 检测 三、技术路线 对比

  10. 张扬等设计了适合高GC%含量基因扩增的PCR反应体系,并成功克隆了编码青枯菌12个gsp基因。 2002年法国科学家Salanoubat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青枯菌(GMI1000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在GenBank登录号为AL646052。 四、可行性研究 Poussier. S 等用Oligo 5.0软件,设计了11对引物对hrp基因簇整段序列的扩增,并且片段长度从231到2456_bp。

  11. 待鉴定菌株 摇瓶培养 形态鉴定 划线 四氮唑培养基 SPA 培养基 分子鉴定 30℃,48~72h Promega试剂盒 30℃ 170rmp/min 14~16h 特异性引物 DNA 提取 PCR扩增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鉴定 方法: 纯度检测 504bp

  12.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鉴定 非青枯雷尔氏菌 弱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强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13. 不同寄主青枯雷尔氏菌DNA浓度测定结果 不同寄主青枯雷尔氏菌DNA频数分布图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组DNA提取 非参数分析结果如下:Chi-Square=254.750,df=85,Sig=0.00,说明不同菌株间DNA浓度有极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其统一标准化,进行统一换算,以减少后续试验的误差。所以对所提取的DNA换算为终浓度为25ng/μL。

  14.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504bp 504bp 504bp 504bp

  15.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的鉴定 • 共完成109菌株鉴定,其中85株已鉴定为青枯雷尔氏菌。 • 提取了85株青枯雷尔氏菌DNA,并将其浓度稀释至25ng/μL。

  16. 弱化指数计算: • 结果分析运用DPS7.05版数理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 离法,进行聚类分析。 方法: 五、工作小结 • 弱化指数分析

  17. 五、工作小结 • 弱化指数分析 C B A A 强致病性R.solanacearumB过渡区 C弱致病性R.solanacearum

  18. λ=1.095 五、工作小结 • 弱化指数分析 弱化指数0.83~0.75 弱化指数0.83以上 弱化指数小于0.75

  19. 五、工作小结 • 弱化指数分析结果小结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共有17株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小于0.75(属于强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有25株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是在0.75~0.83(属于过渡区);共有20株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大于0.83(属于弱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20. PCR程序 94°C5min 94°C30s 63°C30s 72°C1min 72°C10min 25 五、工作小结 • fliC gene检测 方法: DNA提取方法同分子鉴定。 扩增体系 ddw:18.7 μL ; Buffer:2.5 μL; dNTP:0.5 μL; fliC 1:1 μL; fliC 2:1 μL; Taq:0.3 μL; DNA:1 μL

  21.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fliC gene 检测结果 400bp 400bp 400bp 400bp 400bp

  22. 五、工作小结 • 青枯雷尔氏菌fliC gene 检测结果小结 通过Rsol fliC PCR引物扩增条带可以看出,不同致病性强弱的青枯雷尔氏菌都扩增出了400bp大小的条带。这一试验结果说明了fliC gene并不是强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和弱致病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突变位点。

  23. 六、后续研究 继续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所报道的关于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基因,设计引物,继续进行基因检测。 hrpC hrpB hrpO hrpN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所检测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归类,并进行生理生化测定。

  24.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