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77 Views
第八章 冲击矿压及防治. 一、冲击矿压及其特点: 1 、冲击矿压 —— 发生在高应力区井巷、回采工作面围岩体内,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矿压动力现象。 2 、特点: 突发性 ———— 无明显前兆,发生时间短; 瞬时震动性 —— 过程急剧,似爆炸,有强烈震动; 巨大破坏性 —— 常造成惨重伤亡和巨大损失; 复杂性 ———— 发生范围广泛。. 3 、冲击矿压分类: 1 )按冲击强度分 2 )按抛出煤量分. 弹射 —— 单个碎块射落,微冲击现象;
E N D
一、冲击矿压及其特点: 1、冲击矿压——发生在高应力区井巷、回采工作面围岩体内,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矿压动力现象。 2、特点: 突发性————无明显前兆,发生时间短; 瞬时震动性——过程急剧,似爆炸,有强烈震动; 巨大破坏性——常造成惨重伤亡和巨大损失; 复杂性————发生范围广泛。
3、冲击矿压分类: 1)按冲击强度分 2)按抛出煤量分 弹射——单个碎块射落,微冲击现象; 矿震——内部冲击,不外抛,外观为震动、煤炮; 弱冲击——煤岩抛出,规模及破坏性不大; 强冲击——煤岩大量抛出,破坏严重。 Ⅰ级——轻微冲击(10t以下) Ⅱ级——中等冲击(10—50t) Ⅲ级——强烈冲击(50t以上)
4、冲击矿压的危害: 1)对井下巷道: 强冲击将大量破坏煤岩抛入巷道,破坏巷道支护系统及围岩结构。小型冲击影响不大。 2)对井下人员: 遭受突然伤害,现场人员大多遭受脑部受伤,其次是胸部机械受伤,内部器官损伤等。 3)对地表建筑: 冲击伴发矿震,对地表可造成震害。
二、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1、强度理论: 煤、岩体发生冲击矿压,是由于所受应力超过其强度所致。 (夹持煤体理论——夹持使煤体具有更高弹性能,一旦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发生冲击) 2、能量理论: 煤、岩体受力积蓄弹性能,当系统破坏时,消耗能量少于积蓄能量时,多余能量促使发生冲击。 (似炸弹爆炸杀伤原理)
3、冲击倾向理论: 煤、岩体发生冲击是几个方面性能的反映,当某性能达到冲击引发标准时,可发生冲击。 冲击倾向度——煤、岩产生冲击破坏的能力。 弹性变形指数; 有效冲击能指数; 极限刚度比; 破坏速度指数。
依三种理论有三个准则: 强度准则: 能量准则: 冲击准则: 全部应力大于强度 煤岩释放能量大于消耗能量 冲击倾向度大于实验临界值 第一个为破坏准则,后两个为突然破坏准则。 同时满足三个准则,才可能发生冲击。
三、冲击矿压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地质条件影响: 采深; 煤岩力学性质; 顶板岩层结构; 地质构造 自然地质条件(原岩应力、煤岩力学性质) 开采技术条件(局部应力集中) 组织管理措施(作业质量、技术设备)
1)采深: 体积变形能 形状变形能 破坏煤并使其运动 消耗于塑性变形 可见:H 越大,体积能越大,越容易冲击 冲击发生采深: 式中: —应力状态系数 c—体积能变形常数
一般: H≤350m 不发生冲击矿压; 350m< H≤500m危险增大; H≥500m 冲击危险急剧增加。 采深与冲击矿压发生频次关系
2)煤岩力学性质: 煤的冲击倾向性指标 任何煤层均可发生冲击; 煤越脆硬,所需冲击能越小,越容易发生冲击。 冲击能指数 弹性能指数 动态破坏时间 冲击能指数——全 应力应变曲线, 峰前能量与峰后 能量之比。(比值越大,则冲击能力越大)
弹性能指数——单压破坏前,弹性能与塑性消耗能弹性能指数——单压破坏前,弹性能与塑性消耗能 之比。 (弹性能所占比重越大,则冲击可能性越大) 动态破坏时间——单压时,从极限载荷到完全破坏所 经历的时间。 (破坏时间越短,则越容易发生冲击) 弹性能指数计算图 动态破坏时间曲线
煤冲击倾向鉴定指标值 煤层含水,可增加塑性,减小弹性能积存,减缓冲击危险。 厚煤层比薄煤层更容易发生冲击。
3)顶板岩层结构: 具有厚层坚硬砂岩顶板是发生冲击矿压的主要原因。 煤层内弹性能 体积弹性能 变形弹性能 顶板弯曲弹性能 顶板弯曲能计算图
4)地质构造影响: 冲击多发地点: 向斜轴处; 断层附近; 煤层倾角变化处; 构造应力带。
2、开采技术影响: 产生高应力区——煤柱、采空边缘、孤岛、采序; 减小阻力————放炮、截煤。 影响分两类 冲击矿压发生在巷道多(72.6%),发生在采场少(27.4%) 在残采区、停采线、断层及超采处发生冲击多(89%) 1)采序——影响煤岩体内应力分布; 采向——采面向采空区方向推采,易发生冲击; 2)上层煤柱、停采线——推进、穿过时冲击危险大; 3)采空区——距采空区20~30米,冲击危险大; 4)开采面积——开采面积大,冲击危险增大。
四、冲击矿压预测方法: 1、综合指数法: 实质:对已发生冲击矿压进行统计,分析其各方面影响 因素并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综合建立预测预 报指标。 1)地质因素指数: ——第 i 个因素实际影响指数 ——第 i 个因素最大影响指数 ——地质因素冲击危险指数
2)开采因素指数: ——第 i个开采因素实际危险指数 ——第 i 个开采因素最大危险指数 ——开采因素冲击危险指数 3)危险等级评定综合指数: 无冲击 弱冲击 中等冲击 强冲击 不安全
2、钻屑法: 实质:通过钻孔排粉量的变化确定支承压力的特征, 从而确定冲击的可能性。 (钻孔排粉量与支承压力具有定量关系)
钻屑量指数: ——钻出煤量 ——正常排粉量
五、冲击矿压的防治 1、防范措施: 主要解决开采技术不合理问题 1)开拓布置应有利于开采解放层; 2)最大限度避免形成煤柱高应力区; 3)避免工作面相向开采; 4)工作面由断层、褶曲轴始采; 5)巷道布置在底板岩层或无冲击危险煤层; 6)采用长壁无煤柱全部垮落法; 7)选择整体性强的可缩性支架。
2、解危措施: 主要解决卸压降能问题 1)卸压爆破: 震动卸压爆破——撤人、引发、移压。 震动落煤爆破——撤人、引发、落煤移压。 震动卸压落煤爆破——长钻孔爆破、合一。 顶板爆破——长短钻孔爆破,降能、引发。 短钻孔注水——机道,间距6~10米,孔深 10米,影响生产。 长钻孔注水——巷道,超前60米,间距10~20 米,孔深为面长,薄煤层难用。 联合注水——长短结合。 2)煤层注水:
3)钻孔卸压: 释放弹性能,消除应力升高区。 4)定向裂缝: 释放弹性能,降低冲击危险。 a. 定向水力裂缝: 在短时间内,人为用高压水将煤、岩体破坏。 (轴向、周向) b. 定向爆破裂缝: 由炸药替代高压水,造成煤、岩体产生裂缝。 (轴向、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