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09 Views
在母校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仅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学习、创造和创新. 国际竞争力 是 一个国家立足世界之本. 在 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 的 时代 ,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内竞争力 ,就不能在世界立足。 技术发展速度 加 快,产品周期缩短。 地区 发展不平衡, 国际 市场不稳定。突发机遇和突发危机并存 。只有 高度的国际竞争力才能 快速应对 ,赢得主动,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E N D
在母校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仅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在母校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仅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之本 • 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内竞争力,就不能在世界立足。 • 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周期缩短。地区发展不平衡,国际市场不稳定。突发机遇和突发危机并存。只有高度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快速应对,赢得主动,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所有国家,创新都是获得长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IKED(国际知识经济和企业发展组织) • “不仅企业,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一种核心竞争力:创新” ,“而且每一个组织都需要有一种记录和激励创新活动的方法” 经济学家 Peter F. Drucker, 1995年 • 美欧各国都提出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
如何理解创新? • 经合组织(OECD)文件将创新定义为: “由知识提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 • 在经济意义上,创新是将创意转化为市场上有用产品、服务或运作方法的过程。( Innovation -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creative ideas into a useful product, service, or method of operation。) • 经济是基础,直接在市场上竞争拼搏的企业必然成为创新的主体。
OECD的定义强调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和社会收益,指出了创新来源于知识的运用,但未强调创造性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未将知识的获得和传播考虑在内,也未提出认识世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OECD的定义强调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和社会收益,指出了创新来源于知识的运用,但未强调创造性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未将知识的获得和传播考虑在内,也未提出认识世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 • 一个更完整的定义也许可以表述为:“创造性的获取、传播和运用知识以提取新的经济、社会收益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水平的过程。
创新网络体系 • 创新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依靠个人或组织的创造力,还必需形成由学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社会相关组织组成多层互动的网络,实现知识、人才、资金、信息、成果等在尊重产权基础上的交叉和有序流动,促进前沿科研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环境和市场信息快速地反馈社会。 • 创新模式也不再是线性的。创新模式要把侧重学习、创造、创新和需求的学校、研究单位、企业和市场形成紧密联系、多方参与和互动的的网络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 • “复杂适应系统” • “个人、私人机构、公共机构组成的密集网络” • 有“集群的倾向” • Popper & Wagner • U.S. Innovation System • RAND: S & T Policy Institute • January 2002
创新要以人为本 • 创新要由掌握知识和富于创造性的人来实现。培育国家、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以人为本。从家庭、学校开始,到企业、部门和社会都要注重人才素质的提升,注重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注重他们交流信息以及在竞争中进行协作的能力。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需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和人文知识又富于创造性的各类专家、熟练工人和领导干部,形成有战略指导,有远景激励,凝聚力和创造力强的创新团队,在学科交叉、学术交流、自由争鸣、思想活泼的创新环境中团结奋斗
学习、创造和创新 • 创新必需在掌握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因此学习和掌握已发现的新知识是提升创造力,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学习,不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不为权威的言论所压倒,坚持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实现自主创新就成为必须自觉对待的重大问题。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孔子 • 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Albert Einstein
创造性 • 创造性强的个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他还说过:“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Curiosity has its own reason for existing. ”
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具备 • 敏感性-迅速发现问题指明探索方向的能力 • 开拓性-多方吸收有用知识,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 • 灵活性-不墨守成规,发展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原创性-提出新颖独特解决方案的能力 • 创造性强的个人不怕失败,不计得失,敢于承担风险,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造性的发挥 • 人人都有天赋的创造性。创造性起始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又必需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的创造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培育而成。创造力的培养则必须从小开始,在好奇和好学的基础上发展想象力、联想力。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锻炼提出问题、分析矛盾和综合决断能力,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诀窍。以后才有可能在科学前沿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站在巨人肩膀上作出重要的创新贡献。
创造性障碍 • 情绪、情感、负担、病痛、挫折等等对许多人都会产生创造性障碍。心理健康是维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 一个对现状适应得最好的组织和个人在环境大变迁下,通常产生的创造性障碍最多,他们满足和习惯于现状,对可能改变现状的任何革新想法都不赞成,更不适应,最终,发展和生存机会最小。 • 一些成功的人士也会因为过于看重自己以前成功的经验,而不再学习新的知识,故步自封,产生创造性障碍,在变化的环境下不再适应而失败。
善于学习和高度自信是富于创造力人才重要的品质。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善于学习但常常缺乏自信。而有成就的老年人则相反,常常过于自信而不再学习。善于学习和高度自信是富于创造力人才重要的品质。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善于学习但常常缺乏自信。而有成就的老年人则相反,常常过于自信而不再学习。 • 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又急于求成,会形成创造性障碍,是热衷跟踪和模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进行的创造性测试发现在美国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进行的创造性测试发现 • At age 5: 98% children scored as ‘highly creative’ • At age 10: 30% children scored as ‘highly creative’ • At age 15: 12% children scored as ‘highly creative’ • At age 25: 2% people scored as ‘highly creative’ • 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创造性障碍随之增长。 • 但是,在面对挑战或处于逆境时又常常激发一部分人的斗志,奋力一博,创造性反而得到超常的发挥。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农村民营企业家的崛起都是很好的例子。 • 下面,由于时间关系,只就科研活动中需要的创新环境作一些讨论。
创新环境 • 从广义的角度讲,创新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是个人自身的精神状态,处于逆境而奋斗成功的个人主要依靠自身良好的内环境。 • 创新过程需要体力和脑力的高度集中,需要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各种外来的和内在的干扰都会导致注意力、思维和精神的分散,因此在面对挑战时,必需保持个人内环境,即情绪、精神状态以及心理的稳定、乐观和健康,否则会形成创造性障碍,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 • 外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队以及由宏观环境产生的机遇与挑战等等。
科学研究的创新环境 • 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 硬环境一般指研发的投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如通讯网络、计算机系统、办公室、实验室、报告厅、客座宿舍等等。 • 软环境则主要指战略设想、研发目标选择 、远景预测、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学术争论、多学科综合交叉、领导艺术和团队精神、认真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严肃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和普及等等。
科学研究的创新环境 • 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型人才需要在创新环境中才能成长,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而创新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又只有在集聚临界数量的多学科、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形成创新团队后方能实现。 •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科研的创新的硬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研经费也有大幅度提高。当前,需要特别重视建设创新的软环境和集聚优秀人才的团队。
创新团队和创新环境 • 知识总量的爆炸性增长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重大创新项目必须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才能完成。 • 在团队内建立创新环境和营造创新氛围是要在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创造性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协作关系,也是解决学习和创造、模仿和创新、竞争和协同这几对矛盾的重要措施
团队中的创新环境和氛围Ekvall, 1995 • 有临界规模的科研群体和优秀的科学家,主动迎接挑战和积极参与-Challenge & Involvement • 在共同目标下,进行自由探索-Freedom • 开展学术争论的基础上支持独特新颖的创意-Idea Support • 不急于求成,给与宽裕的思考和探索时间-Plentiful Time • 没有内部个人之间的冲突-Absenc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团队中的创新环境和氛围Ekvall, 1995 • 持续就研究内容和进程展开辩论-Debate on Issues • 保持气氛有趣和幽默-Playfulness/Humor • 研究方案一旦确定,就充分信任和受权- Trust and Empowerment • 加强对外交流、协作,实行开放政策-Openness • 领导愿承担风险,永许失败-Risk Taking • 尊重思维风格的差异-Valuing thinking style differences
结论 • 1。科学的发现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善于学习和鉴别,掌握了前人发展的全部关键知识,又不盲从,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 2。当重大发现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发现则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确定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识别、支持和集聚优秀人才,形成多学科创新团队, 开展认真的学术争论,发展学科交叉,创造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创新环境必备的条件,是各级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者应当首先关注的问题。
3。优秀人才要通过竞争进行识别,学术评价要通过充分的学术争论达到认识上的一致,研究群体要通过提高科学道德和保护知识产权达到和谐和协同。科技政策和投入要相对稳定, 始终注重调动全体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不同年龄、资历、学科和工种的人员在统一目标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都能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作出各自的贡献。 • 4。取得重大发现的路程不会一帆风顺,中间会出现失败和挫折,进入新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必须充满自信,不要急于求成, 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不怕嘲笑、以坚定不移的努力去实现认定的目标。青年要敢于争论,更善于合作,要集聚成为创新团队和创新网络,发挥团队精神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以集体智慧去攻克难关,实现超越。
结束语 • 清华大学集聚了一批全国最优秀的教授、职工和学子,如果能进一步创造出世界最好的创新环境,必然能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作出巨大的贡献。我祝各位取得完全的成功。 • 讲完了,谢谢!